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雨》教学设计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雨》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
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
2、讨论点拨法;
3、对比阅读。
学法:
1、朗读感悟;
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青头菌 鲜腴 篱笆 黄焖鸡 扳尖 乍一看 择净 缅桂花 绿釉 密匝匝
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鲜腴) (2)比较、比得上。( 方比 )
(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 ) 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 )
四、文本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
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提示:这些人、事、物构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围,都充满着美感和诗意,作者正是以此表达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这也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2、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理解较深的一段文字谈体会。
(1)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很舒服。
提示: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气更加柔和了。
提示:这段文字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动词,对苗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从而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里直白*淡描写中让人隐隐感到一种恬淡而悠远的余味。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提示:这句更是说一半留一半,富有余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直白*淡,流利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充满生活气息。
3、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1)课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3自然段——内容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之情。结构上,独立成段,既承接上文画面的介绍,又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2自然段——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第3自然段的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2、有人说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提示: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常之物、*常之人、*常的生活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爱得越深沉,情感的载体就越细越小,这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位老人的醇厚情怀,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彰显出汪老对昆明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对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的捕捉与展现。愿我们在生活中能侧耳细听、俯身微察,发现更多的美 ,来点染我们的生活。
六、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本文与《雨的四季》,体会两篇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点---- 雨季长、明亮、丰满
昆明的生活 物: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
雨中之 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
事;酒店小酌
喜爱、怀念(以小见大)
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描写昆明雨季,展示昆明的风土人情,使人感受雨中漫步的幸福。
【学情分析】
学生对雨季不陌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感受明亮、丰满的雨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与价值: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准备】
雨伞、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板书设计】
7、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
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
杨梅:黑红黑红的、不酸
乡愁:淡淡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浏览、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景物、人物,感受雨中之美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想念与热爱
3、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雨中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这个单元选取了不同类型的散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理解写法和品味语言是学习本文的重点。虽然本文是自读课,但是这一课学生赏析起来还是有难度,我准备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感受雨中之美,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第二课时,赏析本文语言如话家常,淡而雅的特点,学习本文选取恰当的情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法,引导学生*时写作文,可以先根据自己的一个想法、一种情思来寻找相关的景、事、物,也可以先发现有趣的景、事、物,再开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学情分析:
散文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很重要的内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散文(特别是写景抒情散文和写人记事散文),学生对散文学习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赏析课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播放《青花瓷》,课件展示青花瓷的歌词。
二、结合单元说明,明确学习目标
三、读懂阅读提示,明确自读方向
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四、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
(一)雨中景,欣赏美
1、课件出示阅读任务:
(1)昆明雨季给人总的印象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2)文中除了雨,还写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答案。
3、明确:
昆明雨的特点: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课件展示仙人掌、牛肝菌、杨梅、木香花、缅桂花等图片。
4.教师示范分析仙人掌
作者笔下的仙人掌真是美,不信你看第一自然段中是这样写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了一朵金黄色的花”,仙人掌的美,美在颜色。
5、学生分析景物之美。(提示:形态、颜色、味道、生命力等方面)
6、所以,昆明的雨,丰盈着生命。因为昆明的雨的滋润,一草一木都美得让人心动。
(二)雨中人,感悟美
1、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昆明雨的滋润下生活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美
2、汪老说:“写景,就是写人。”文中写了哪些人?那些事?
(1)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齐读第八段中写苗族女孩的相关文字,欣赏女孩的美)
肖像描写,写出了女孩的爱美
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孩的羞涩
明确:柔美
昆明的女孩在昆明的雨的滋润下如春日的和风细雨般温柔
(2)房东母女(快速浏览第九自然段,概括事件)
写了“摘花—卖花—惜花—送花”
明确:热情、善良、淳朴的人性美
这缅桂花,不仅开在了树上,更永远地开在了我的心中。
(3)同学德熙(朗读第十自然段,读出闲情)
与德熙游莲花池,途中遇雨,没有败兴而归,而是在小街里的小酒店小酌,一直坐到午后。
明确:闲情美
动乱岁月中的深厚友谊和闲情逸致,这种情味儿,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昆明的雨,滋润着我的情怀。
3、小结雨中景,雨中人,再次明确昆明雨季的特点。
(三)雨中情,难忘美
时隔四十年,为什么汪老对过去的生活景象,包括所食之物,所见之人,所经之事,记忆如此深刻?
明确:有一种驻留内心深处的情感极其深刻而丰富,必诉诸笔墨而后快!这份情感就是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
五、分析本文的写法
本文写了昆明的一草一木、雨中的点滴细节、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东一笔,西一笔,写意畅快,是什么它们串联起来的?
明线:昆明的雨
暗线:对往事的怀念,对昆明的喜爱。
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特点。
六、课堂小结
一幅画——一座城——一首诗——一段情
七、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分析了景物美、人情美,阅读提示里还提到了“滋味美,氛围美”,请同学们回家选择四美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处进行赏析,将理解和体会批注在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旁边。
2、阅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