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标准成册报告
XXX 基桩检测报告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2016 年 12 月 13 日 报告编号 JDGT-2016-ZH/447QLJZ-039 总页数 33页
项目名称:XXX 合同编号:JDGT-2016-447/A-ZH 报告编号:JDGT-2016-ZH/447QLJZ-039 检测日期:2016 年 10 月 15 日至 2016 年 11 月 29 日
批
准:
审
核:
项目负责:
报告编写:
检测人员:
检测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XXX
2016 年 12 月 13 日
声 声
明 1.本报告无计量认证 CMA(章)无效; 2.本报告无检测机构专用章无效; 3.本报告无兰州交通大学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报告专用章无效; 4.本报告无兰州交通大学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人员签署无效; 5.本报告发生文字涂改时无效; 6.本报告复印无效; 7.因施工单位所提供的相关原始资料有误所导致的检测结论不准确或错误时,本单位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8.甲方对本报告有异议时,须在收到报告 15 日之内提出。
单位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路 139 号(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单位邮编:730070 电话(传真):0931-7639349
XXX 基桩检测报告
I 目
录 1
工程概况 ............................................... - 1 - 2
检测依据 ............................................... - 1 - 3
检测原理及判定标准 ..................................... - 2 - 3.1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评定 ............................. - 2 - 3.2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原理及判定标准 .................... - 2 - 3.3
声波透射法检测原理及判定标准 ........................ - 5 - 3.4
高应变法检测原理及判定标准......................... - 10 - 3.5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 16 - 4
受检桩参数 ............................................ - 18 - 4.1
低应变反射波法受检桩参数 .......................... - 18 - 4.2
声波透射法受检桩参数 .............................. - 19 - 4.3
高应变法受检桩参数 ................................ - 19 - 4.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受检桩参数 ..................... - 19 - 5
检测结果及结论 ........................................ - 19 - 5.1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结果 ............................ - 19 - 5.2
声波透射法检测结果 ................................ - 20 - 5.3
高应变法检测结果 .................................. - 20 - 5.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结果 ....................... - 20 - 5.5
检测结论 .......................................... - 20 - 6
检测附图 .............................................. - 21 - 6.1
低应变反射波法实测信号时域波形图 ................... - 21 - 6.2
声波透射法曲线图 .................................. - 21 -
XXX 基桩检测报告
II 6.3
高应变法曲线图 .................................... - 24 - 6.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曲线图......................... - 27 - 7
附现场检测图片 ........................................ - 28 -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1 - 前
言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受 XXX 委托,于 2016 年 10 月 15 日至 2016 年 11月 29 日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声波透射法、高应变法、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对“XXX”基桩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本次检测按委托方要求,协定检测内容为:
(1)桩身完整性检测,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范围; (2)核定桩身长度; (3)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1
工程概况 刺沟大桥里程为 DK71+782.15-DK72+187.86,线路等级为客运专线,设计速度250km/h,按双线桥梁设计,本桥位于直线,简支梁固定支座放置在中卫下坡端,最小纵坡 2.5‰,最大纵坡 5‰。
刺沟大桥结构形式为 2(12-32m)。全桥桩基共计 120 根,其中桩径 Ф1.00m 共96 根 3416 延米;桩径 Ф1.25m 共 24 根 1000 延米.桥墩分别为圆端型实心墩共计 8 个;圆端型空心墩共计 3 个;桥台为矩形空心桥台共 2 个,简支箱梁 12 孔,全部为 32m 简支桥梁。桥址位 于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恩和镇,本桥为排洪立交而设。
桥址区上部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冲积的粉砂及细角砾土。下伏第三系中新统泥岩夹砂岩。桥址不良地质主要为风沙,地表分布有半固定沙丘,风沙危害程度轻微。该工点范围内的特殊岩土主要为湿陷性黄土,膨胀岩。
2
检测依据 (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2)相关设计图纸及资料。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2 - 3
检测原理及判定标准 3.1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评定 表 3.1
桩身完整性分类表 桩身完整性类别 分类原则 I 类桩 桩身完整 II 类桩 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III 类桩 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IV 类桩 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3.2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原理及判定标准 3.2.1
检测原理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的基本原理是在桩顶施加一个动态力(动荷载),动态力可以是瞬态冲击力或稳态激振力。桩-土系统在动态力的作用下产生动态响应,采用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在桩顶测动态响应信号(如位移、速度、加速度信号),通过对信号的时域分析或传递函数分析,判断桩身结构完整性。
用手锤或力锤、力棒敲击桩顶,由此产生的应力波沿桩身以波速 c 向下传播,应力波通过波阻抗 Z(Z=ρAc)变化界面时(如缩径、夹异物、混凝土离析或扩径)一部分应力波产生反射向上传播,另一部分应力波产生透射向下传播至桩端,在桩端处又产生反射。由安装在桩顶的加速度或速度传感器,接收反射波信号,并由测桩仪进行信号放大等处理后,得到加速度时程曲线,从曲线形态特征可以判断阻抗变化位置或校核桩长。
3.2.2
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如图 3.1 所示。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3 - 基桩动测仪基 桩力棒传感器耦合剂 图 3.1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系统示意图 激振点和传感器安装点布置如图 3.2 所示。
图 3.2
实心桩激振点和传感器安装点布置示意图 3.2.3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判定 (1)波速平均值的确定:
(3.2.3-1)
(3.2.3-2)
(3.2.3-3)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4 - 式中
mc ——桩身波速平均值(m/s);
ic ——参与统计的第 i 根桩的桩身波速值(m/s);
L——测点下桩长(m);
T ——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f ——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n ——参与波速平均值计算的基桩数量(n≥5)。
(2)桩身缺陷位置:
c t xx 20001
(3.2.3-4)
fcx 21
(3.2.3-5)
式中 x ——桩身缺陷至传感器安装点的距离(m);
xt ——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f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幅频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c ——桩身波速(m/s),无法确定时用mc 值替代。
(3)桩身完整性类别按表 3.2 所列实测时域或幅频信号特征进行综合判定。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5 - 表 3.2
桩身完整性判定 时域信号特征 幅频信号特征 类别 2L/c 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 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邻频差L c f 2 /
I 2L/c 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 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邻频差L c f 2 / ,轻微缺陷产生的谐振峰与桩底谐振峰之间的频差∆f´ > c/2L II 有明显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 II 类和 IV 类之间 III 2L/c 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或周期性反射波,无桩底反射波;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使波形呈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无桩底反射波 缺陷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相邻频差 ∆f´ > c/2L,无桩底谐振峰;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只出现单一谐振峰,无桩底谐振峰 IV 3.2.4
现场检测布置及检测设备 本次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主要采用 ZBL-P8100 基桩动测仪。现场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为实心桩,检测时激振点和传感器安装点布置如图 3.2 所示。对同一根基桩,每个检测点记录的有效信号数不宜少于 3 个,多次锤击所形成的波形曲线在形态、振幅及相位上应基本一致,采集数据方算合格。
3.3
声波透射法检测原理及判定标准 3.3.1
检测原理 超声脉冲发射源在混凝土内激发高频弹性脉冲波,并用高精度接收系统记录该脉冲波在混凝土内传播过程中表现的波动特性,当混凝土内存在不连续或破损界面时,缺陷面形成波阻抗界面,波达到该界面时,产生波的透射和反射,使接收到的透射波能量明显降低。当混凝土内存在松散、蜂窝、孔洞等严重缺陷时,将产生波的散射和绕射。根据波的初始到达时间和波的能量衰减特性、频率变化及波形畸变程度等特征,可以获得测区范围内混凝土的密实度参数。测试记录不同侧面、不同高度上的超声波动特征,经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6 - 过处理分析就能判别测区内部存在缺陷的性质、大小及空间位置。
在基桩施工前,根据桩直径的大小预埋一定数量的声测管,作为换能器的通道。测试的声测管每两根为一组,通过水的耦合,超声脉冲信号从一根声测管中的换能器中发射出去,由另一根声测管中的换能器接收信号,超声仪采集并储存有关参数。换能器由桩底同步向上提升,检测遍及整个截面。
3.3.2
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如图 3.3 所示。
图 3.3 声波透射法检测系统示意图 H 0 ——桩身第一测点的相对标高(m),L p ——声测管外壁之间的最小间距,即超声波测距(m);L n ——测点间距。
桩内预埋若干根相互平行的声测管如图 3.4 所示。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7 -
图 3.4
声测管布置示意图 (1)桩径小于或等于 800mm 时,不得少于 2 根声测管; (2)桩径大于 800mm 且小于或等于 1600mm 时,不得少于 3 根声测管; (3)桩径大于 1600mm 时,不得少于 4 根声测管; (4)桩径大于 2500mm 时,宜增加预埋声测管数量。
3.3.3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判定 (1)平测时各声测线的声时、声速、波幅及主频,应根据现场检测数据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并绘制声速-深度曲线和波幅-深度曲线,也可绘制辅助的主频-深度曲线以及能量-深度曲线。
t t j t j ti ci 0) ( ) (
(3.3.3-1)
) () () (j tj lj vciii
(3.3.3-2)
0) (lg 20 ) (aj aj Aipi
(3.3.3-3)
) (1000) (j Tj fii
(3.3.3-4)
式中:
i ——声测线编号, 应对每个检测剖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连续编号; j ——检测剖面编号,按图 3.4 编组; ) ( j t ci ——第 j 检测剖面第 i 声测线声时(μs); ) (j t i ——第 j 检测剖面第 i 声测线声时测量值(μs);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8 - 0t ——仪器系统延迟时间(μs); t——声测管及耦合水层声时修正值(μs); ) (j l i ——第j检测剖面第i声测线的两声测管的外壁间净距离(mm),当两声测管平行时,可取为两声测管管口的外壁间净距离;斜测时, ) (j l i 为声波发射和接收换能器各自中点对应的声测管外壁处之间的净距离,可由桩顶面两声测管的外壁间净距离和发射接收声波换能器的高差计算得到; ) ( j v i ——第 j 检测剖面第i声测线声速(km/s); ) (j A pi ——第 j 检测剖面第i声测线的首波幅值(dB)
; ) ( j a i ——第 j 检测剖面第i声测线信号首波幅值(V); 0a ——零分贝信号幅值(V); ) ( j f i ——第j检测剖面第i声测线信号主频值(kHz),可经信号频谱分析得到; ) ( j T i ——第j检测剖面第i声测线信号周期(μs)。
(3)受检桩的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①应根据本地区经验,结合预留同条件混凝土试件或钻芯法获取的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与声速对比试验,分别确定桩身混凝士声速低限值v L 和混凝土试件的声速平均值Pv 。
②当 ) (0j v 大于Lv 且小于Pv 时
) ( ) (0j v j v c
(3.3.3-4)
) ( j v c ——第j检测剖面的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 ) (0j v ——第j检测剖面的声速异常判断概率统计值。
③当 ) (0j v 小于等于Lv 或 ) (0j v 大于等于Pv 时,应分析原因;第j检测剖面的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可按下列情况的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综合确定:
a.同一根桩的其他检测剖面的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
b.与受检桩属同一工程、相同桩型且混凝土质量较稳定的其他桩的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
(4)对只有单个检测剖面的桩,其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等于检测剖面声速异常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9 - 判断临界值;对具有三个及三个以上检测剖面的桩,应取各个检测剖面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桩各声测线的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
(5)声速 ) ( j v i 异常应按下式计算:
c iv j v ) (
(3.3.3-5)
(6)波幅异常判断的临界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1) (1j Anj Anjpj m
(3.3.3-6)
6 ) ( ) ( j A j Am c
(3.3.3-7)
波幅 ) (j A pi 异常应按下式判定:
) (j A pi < ) (j A c
(3.3.3-8)
式中:
) (j A m ——第j检测剖面各声测线的波幅平均值(dB); ) (j A pi ——第j检测剖面第i声测线的波幅值(dB); ) (j A ci ——第j检测剖面波幅异常判断的临界值(dB); n——第j检测剖面的声测线总数。
(7)当采用信号主频值作为辅助异常声测线判据时,主频-深度曲线上主频值明显降低的声测线可定为异常。
(8)当采用接收信号的能量作为辅助异常声测线判据时,能量-深度曲线上接收信号能量明显降低可判定为异常。
(9)采用斜率法作为辅助异常声测线判据时,声时-深度曲线上相邻两点的斜率与声时差的乘积PSD值应按下式计算。当PSD值在某深度处突变时,宜结合波幅变化情况进行异常声测线判定。
121) ( ) () , (i ici ciz zj t j ti j PSD
(3.3.3-9)
式中:
PSD——声时一深度曲线 上相邻两点连线的斜率与声时差的乘积(μs /m);
) ( j t ci ——第j检测剖面第 i 声测线的声时(μs);
) (1j t ci ——第j检测剖面第 i 1 声测线的声时(μs);
iz ——第i声测线深度(m);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10 -
1 iz ——第 i -1 声测线深度(m)。
(10)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桩身缺陷处声测线的声学特征、缺陷的空间分布范围,按表 3.1 和表 3.3 所列特征进行综合判定。
表 3.3
桩身完整性判定 类 别 特
征 I 所有声测线声学参数无异常,接收波形正常;存在声学参数轻微异常、波形轻微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任一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且在任一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小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II 存在声学参数轻微异常、波形轻微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一个或多个检测剖面的一个或多个区段内纵向连续分布,或在一个或多个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任一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且在任一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小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III 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一个或多个检测剖面的一个或多个区段内纵向连续分布,但在任一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小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任一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但在一个或多个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存在声学参数严重异常、波形严重畸变或声速低于低限值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任一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且在任一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小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IV 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一个或多个检测剖面的一个或多个区段内纵向连续分布,且在一个或多个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存在声学参数严重异常、波形严重畸变或声速低于低限值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一个或多个检测剖面的一个或多个区段内纵向连续分布,或在一个或多个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3.3.4
现场检测布置及检测设备 本次声波透射法检测主要采用 ZBL-U5600 超声波测桩仪。现场声波透射法检测时预埋管采用三管布置,见图 3.4。每两根编为一组,依次为 1-2、1-3、2-3 剖面。从桩底开始,每 20cm 分别进行剖面同高程对测。
3.4
高应变法检测原理及判定标准 3.4.1
检测原理 用重锤冲击桩顶,使桩-土之间产生足够的相对位移,以充分激发桩周土阻力和桩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11 - 端支承力,通过安装在桩顶以下桩身两侧的力和加速度传感器接收桩的应力波信号,应用应力波理论分析处理力和速度时程曲线,从而判定桩的承载力和评价桩身质量完整性。
3.4.2
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如图 3.5 所示。
图 3.5
高应变法检测系统示意图 加速度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的安装如图 3.6 所示。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12 -
图 3.6
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3.4.3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1)桩身波速平均值的确定:
桩底反射明显时,桩身波速可根据速度波第一峰起升沿的起点道速度反射峰起升或下降沿的起点之间的时差与已知桩长值确定(图 3.7);桩底反射信号不明显时,可根据桩长、混凝土波速的合理取值范围以及邻近桩的桩身波速值综合确定。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13 -
图 3.7
桩身波速的确定
(2)采用凯司法判定中、小直径桩的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桩身材质、截面应基本均匀。
②阻尼系数 J C 宜根据同条件下静载试验结果校核,或应在已取得相近条件下可靠对比资料后,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确定 J C 值,拟合计算的桩数不应少于检测总桩数的 30%,且不应少于 3 根。
③在同一场地、地基条件相近和桩型及其截面积相同情况下,J C 值的极差不宜大于平均值的 30%。
④单桩承载力应按下列凯司法公式计算:
C c cJ t V Z t F J R 121) ( ) ( [ ) 1 (211 1
)]2( )2( [1 1cLt V ZcLt F
(3.4.3-1)
cA EZ·
(3.4.3-2)
式中
cR ——凯司法单桩承载力计算值(kN);
cJ ——凯司法阻尼系数; 1t —— 速度第一峰对应的时刻; ) (1t F ——t 1 时刻的锤击力(kN); ) (1t V ——t 1 时刻的质点运动速度 (m/s);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14 - Z——桩身截面力学阻抗(kN· s/m); A——桩身截面面积(m 2 ); L——测点下桩长(m)。
(3)对于 t 1 +2L/c 时刻桩侧和桩端土阻力均已充分发挥的摩擦型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值可采用式(3.4.3-1)的计算值。
(4)对于土阻力滞后于 t 1
+ 2L/c 时刻明显发挥或先于 t 1 +2L/c 时刻发挥并产生桩中上部强烈反弹这两种情况,宜分别采用下列方法对式(3.4.3-1)的计算值进行提高修正,得到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值:
①将 t 1 延时,确定cR 的最大值; ②计入卸载回弹的土阻力,对cR 值进行修正。
(5)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判定桩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所采用的力学模型应明确、合理,桩和土的力学模型应能分别反映桩和土的实际力学性状,模型参数的取值范围应能限定; ②拟合分析选用的参数应在岩土工程的合理范围内; ③曲线拟合时间段长度在 t 1
+2L/c 时刻后延续时间不应小对 20ms;对于柴油锤打桩信号,在 t 1
+ 2L/c 时刻后延续时间不应小于 30ms; ④各单元所选用的土的最大弹性位移qs
值不应超过相应桩单元的最大计算位值;
⑤拟合完成时,士阻力响应区段的计算曲线与实测曲线应吻合,其他区段的曲线 应基本吻合; ⑥贯人度的计算值应与实测值接近。
(6)桩身完整性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判定:
①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判定时,拟合所选用的桩、土参数应符合本节第(5)条第①~②款的规定;根据桩的成桩工艺,拟合时可采用桩身阻抗拟合或桩身裂隙以及混凝土预制桩的接桩缝隙拟合; ②等截面桩且缺陷深度 x 以上部位的土阻力xR 未出现卸载回弹时,桩身完整性系数 和桩身缺陷位置 x 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桩身完整性可按表 3.4 并结合经验判定。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15 -
] [ ) ( ) (2 ] [ ) ( ) (1 11 1x xx x xt V t V Z t F t FR t V t V Z t F t F
(3.4.4-3)
2 0 0 01t tc xx
(3.4.4-4)
式中:xt ——缺陷反射峰对应的时刻 (ms);
x ——桩身缺陷至传感器安装点的距离(m);
xR ——缺陷以上部位士阻力的估计值,等于缺陷反射波起始点的力与速度乘以桩身截面力学阻抗之差值(图 3.8); ——桩身完整性系数,其值等于缺陷 x 处桩身截面阻抗与 x 以上桩身截面阻抗的比值。
图 3.8
桩身完整性系数计算
表 3.4
桩身完整性判定 类
别 值 I =1.0 II 0.8≤ <1.0 III 0.6≤ <0.8 IV <0.6 3.4.4
现场检测布置及检测设备 本次高应变法检测采用 RSM-PDT(A)基桩高应变动测仪。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应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16 - 符合下列规定:
(1)桩顶面应平整,桩顶高度应满足锤击装置的要求,桩锤重心应与桩顶对中,锤击装置架立应垂直。
(2)对不能承受锤击的桩头应进行加固处理。
(3)传感器的安装如图 3.6 所示。
(4)桩头顶部应设置桩垫,桩垫可采用 10mm~30mm 厚的木板或胶合板等材料。
3.5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3.5.1
检测设备 表 3.5
主要测试设备一览表 编号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设备数量 备注 1 千斤顶 500T 1 台
2 电动高压油泵 / 1 台
3 位移传感器 50mm 4 只
4 次梁+主梁 / 18 根
5 基准梁 / 2 根
6 压重平台 / 600 吨
7 基桩静载荷检测仪 RSM-JCⅢ 1 套
3.5.2
加载方式 加载应分级进行,且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值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 1/10,其中,第一级加载量可取分级荷载的 2 倍。
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宜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 2 倍,且应逐级等量卸载; 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且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承压板采用圆形,承压板下铺设中粗砂进行找平,采用电动油压千斤顶加载,加载反力装置宜按预估最大荷载量的 1.2 倍设计,本次试验采用压重平台,配重为 600 吨。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压重平台如图 3.9 所示。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17 -
图 3.9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压重平台示意图
3.5.3
荷载及沉降测量 本次检测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其荷载及沉降测量规定如下:
(1)每级荷载施加后,应分别按第 5min、15min、30min、45min、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 30mim 测读一次桩顶沉降量; (2)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得超过 0. 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的第 30min 开始,按 1.5h 连续三次每 30min 的沉降观测值计算); (3)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4)卸载时,每级荷载应维持 1h,分别按第 15min、30min、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 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不得少于3h,测读时间分别为第 15min、30min,以后每隔 30min 测读一次桩顶残余沉降量。
3.5.4
终止加载条件 (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的 5 倍,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 40mm; (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 2 倍,且经 24h主梁
次梁
油压表
百分表
千斤顶
桩
承压板
场地硬化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18 - 尚未达到第 3.5.3 第(2)款相对稳定标准; (3)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值且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4)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5)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 60mm~80mm;当桩端阻力尚未充分发挥时,可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 80mm。
3.5.5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1)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 Q-s 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2)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 s-lgt 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3)符合第 3.5.4 第(2)款情况时,宜取前一级荷载值; (4)对于缓变型 Q-s 曲线,宜根据桩顶总沉降量,取 s 等于 40mm 对应的荷载值;对 D(D 为桩端直径)大于等于 800mm 的桩,可取 s 等于 0.05D 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 40m 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 (5)不满足本条第(1)~(4)款情况的,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宜取最大加载值。
3.5.6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 50%取值。
4
受检桩参数 4.1
低应变反射波法受检桩参数 低应变反射波法受检桩参数见表 4.1。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19 - 表 4.1
低应变反射波法受检桩参数 序号 桩号 设计桩径(mm)
设计桩长 (m)
浇筑日期 基桩承载性状 砼设计强度等级 1 599# 1000 16.0 2018.10.18 摩擦桩 C40 4.2
声波透射法受检桩参数 声波透射法受检桩参数见表 4.2。
表 4.2 声波透射法受检桩参数 序号 桩号 设计桩径(mm) 设计桩长 (m) 浇注日期 基桩承载性状
砼设计强度等级
1 6# 1250 41.0 2018.11.05 摩擦桩
C45
4.3
高应变法受检桩参数 高应变法受检桩参数见表 4.3。
表 4.3
高应变法受检桩参数 序号 桩号 设计桩径 (mm) 设计桩长 (m) 浇注日期
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
砼设计强度等级 1 6# 700 17.0 2018.11.05
650
C40 4.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受检桩参数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受检桩参数见表 4.4。
表 4.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受检桩参数 序号 桩号 设计桩径 (mm) 设计桩长 (m) 浇注日期
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
1 6# 700 17.0 2018.11.05
1440 5
检测结果及结论 5.1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结果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结果见表 5.1。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20 - 表 5.1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结果 序号 桩号 设计桩径 (mm)
设计桩长 (m)
检测日期 波速 (m/s)
桩身质量完整性 (类别)
1 599# 1000 16.0 2018.11.07 4210 桩身完整(Ⅰ类)
5.2
声波透射法检测结果 声波透射法检测结果见表 5.2。
表 5.2
声波透射法检测结果 序号 桩号 设计桩径 (mm)
测试深度(m)
检测日期 声速(m/s) 桩身质量完整性 (类别) 1 6# 1250 41.0 2018.11.24 4533 桩身完整(Ⅰ类)
5.3
高应变法检测结果 高应变法检测结果见表 5.3。
表 5.3
高应变法检测基桩结果 序号 桩号 设计桩径(mm) 设计桩长(m) 检测日期 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kN)
实测贯入度 (mm)
1 6# 700 17.0 2014.11.13 650 1331 4 5.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结果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结果见表 5.4。
表 5.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结果 序号 桩号 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
最大加荷量(kN)
检测日期 最大沉降量(mm)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1 6#
1440 2880 2018.11.24 13.06 ≥ 1440
5.5
检测结论 5.5.1
低应变反射波法和声波透射法检测结论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受 XXX 委托,于 2016 年 10 月 15 日至 2016 年 11月 29 日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和声波透射法”对“XXX”基桩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本次共检测基桩 120 根,其中:Ⅰ类桩共 120 根,占检测桩数的 100%;无Ⅱ类桩、Ⅲ类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21 - 桩、Ⅳ类桩。
5.5.2
高应变法结论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受 XXX 委托,于 2016 年 10 月 15 日至 2016 年 11月 29 日采用“高应变法”对“XXX”基桩进行工程质量检测,结论如下:
6#基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为 1331kN,满足设计要求。
5.5.3
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论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受 XXX 委托,于 2016 年 10 月 15 日至 2016 年 11月 29 日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对“XXX”基桩进行工程质量检测,结论如下:
6#基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440kN,满足设计要求。
6
检测附图 6.1
低应变反射波法实测信号时域波形图 实测信号时域波形图共 1 张,如下图所示:
6.2
声波透射法曲线图 声速、波幅及 PSD—深度曲线图共 1 张,波列图共 1 张,如下图所示: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22 -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23 -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24 -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25 -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26 - 6.3
高应变法曲线图
工程名称:
样板
检测日期:2014.11.13
桩号:6# 总桩长:17.00m 截面积:0.3850m 2
波速:4000m/s 承载力:1331kN 侧阻力:946kN 端阻力:385kN 质量系数:15.1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27 - 6.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曲线图 工程名称:样板 试验桩号:
6# 测试日期:2015-2-1 设计桩长:25m 设计桩径:600mm 荷载(kN) 480 720 960 1200 1440 1680 1920 2160 2400 2640 2880 本级沉降(mm) 1.04 0.61 0.62 0.70 1.05 1.11 1.48 1.24 1.77 1.46 1.98 累计沉降(mm) 1.04 1.65 2.27 2.97 4.02 5.13 6.61 7.85 9.62 11.08 13.06 0 480 960 1440 1920 2400 2880Q (kN)
0.00
1.50
3.00
4.50
6.00
7.50
9.00 10.50 12.00 13.50 15.00s (mm)Q-s
曲线 5 15 30 4560 90 150 360t (min)
0.00
1.50
3.00
4.50
6.00
7.50
9.00 10.50 12.00 13.50 15.00s (mm)s-lgt
曲线480 kN720 kN960 kN1200 kN1440 kN1680 kN1920 kN2160 kN2400 kN2640 kN2880 kN 48012002880Q (kN)
0.00
1.50
3.00
4.50
6.00
7.50
9.00 10.50 12.00 13.50 15.00s (mm)s-lgQ
曲线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28 - 7
附现场检测图片
图 7.1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图片
图 7.2
声波透射法检测图片
XXX 基桩检测报告
- 29 -
图 7.3
高应变法检测图片
图 7.4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