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魏禧慈善思想探析

|来源:网友投稿

孙艳

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叔子,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方域、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目前,学术界关于魏禧的研究多侧重于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对其慈善活动和思想方面的研究论述却罕有涉及。事实上,魏禧一生乐善好施,其“忠厚恻怛出于天性”。他性格慷慨,宽以接物,乐于为人排忧解难,旅居扬州时,对扬州慈善事业多有参与。他交游广泛,喜为善人著说立传,其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论述文章中蕴含着独特的慈善思想。

一、何为善:律己与利他

“慈善”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约3世纪上半叶的佛经中就已使用“慈善”一词 。然而,作为一项扶贫济困的事业,“慈善”一词被大规模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近代以前,人们常用善、义等词形容慈善活动,且受不同思想流派影响,人们对善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魏禧早年曾致力于科举考试,自幼饱读儒家典籍,且与许多善人交往甚密,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对何为善这样概括:“世之称善人有二:谨身饬行,矜式闾里,所谓乡党自好者也;轻财乐施,有功德于人,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二者操行不同,同归于善”。可见,严格约束自己,行为能够模范乡里和轻财乐施,有功德于他人一样,都是善的范畴。此外,魏禧认为,律己和利他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福报,“洁己自好者,天报之以令名;利济人物者,天报之以富贵蕃寿,则亦各从其类也”。

魏禧认为,善的本质是利他且方式多样,包括济贫、施药、救灾、放生等,所谓“好人亦有各路,毕竟以有功德于世,肯利济人者为上”。如果对善进行区分,则可分为善念、善言、善行、善果四个层面。所谓善念即人应常怀恻隐怜悯之心,即使“生平无大过恶”,也不能“怡然自足不思为善”。善言指与人交谈时应和善,不可颐指气使,尤其是“与仆役工作人处,宜降体和气”,这不仅体现自身的道德修养,更因为“话语间,或论天理王法,或说善恶报应,随事广辟,亦可使其迁善改过,救补万一”。因此,善言又具有以言劝善之义。善行即前述利济他人者之种种行为。善果指善行不仅是施善者主观上有一定的损失,客观上还需让受者获益,否则就易沦为虚善,难以称得上真善,所谓“作功德事不要只说损己,须要看人实受益否,不然,劳费千万,究竟虚设”。利他是一种善容易理解,律己亦为善则需阐释。魏禧曾举一例,光绪初年,江西庐陵王筠心曾任湖南兵备副使等职,当他发现士兵中有淫掠民女的行为,便紧急召集众部将,按军法斩杀统兵官。又有一次,军队中有人偷窃百姓晾晒的布匹,并将其隐藏起来。被偷的乡民悄悄跟踪军队数里向其控诉,他将军队暂时驻扎,严密搜查,终于找出偷窃隐匿布匹之人,并将其斩杀于衣桁之下。在这样严明的军纪下,王筠心所带领的士兵所过之处对乡民秋毫无犯,百姓因此“全活不可数计”。魏禧指出,王筠心平生轻财好施,许多善行都称得上“风世厉俗”。但是,这些善行都“不若以兵律生人者之为大且难”。在此,律己止恶与利他行善相比,在难度和社会影响方面都更大。此外,魏禧还专门将利他和律己两种善行加以对比并分析指出,“以布施作功德者,斋僧不如济贫,济贫不如建桥、修路、设渡、施药诸普济事,行普济事不如不妄取人财。放生不如持斋,持斋不如戒杀,戒杀不如不行害人事”。“不妄取人财、不行害人事”作为一种律己行为则适用于所有人,且无时无刻不在。因此,律己是利他的前提,甚至在普世意义和社会功能层面上超越了利他,其与利他共同构成了善的两面。

二、为何善:天道与人性

魏禧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行善乃顺乎天道,如果人不行善事,自然也会产生灾害,许多天灾是由人祸所引发,即“人者,天地之心,人不善,则天地之心病;心病,则耳目贸乱,血脉荣卫交错而百病作”。故曰:“天不生善人,天道灭;人不行善事,人性绝”。善不仅是人性的体现,更与天道存亡息息相关。著名社会学家杨庆堃指出,在传统社会,“‘天象征着强大的、富有道德内涵的力量体,它按照道德原则运行,而这一道德原则强调了人是大千世界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魏禧认为,天不仅具有道德内涵,而且怜悯众生,人的恻隐之心乃顺应天道的真实反映,所谓“世间千万人,遇着无告之人,便恻然动心,此便是天心可见处。天悯念他,我反欺侮他,便得罪于天”。可见,魏禧善于借助人们对天道的敬畏阐发人应多行善事的理论依据,即行善符合人性,顺应天道;做恶则灭绝人性,违背天道。

如果说天道好善是从宏观层面对人应多行善事的道德劝诫,那么“羞恶之心”則是从微观层面为个体止恶向善提供伦理依据。儒家认为,人皆有羞恶之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羞恶之心是人向善的基础,知耻就会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魏禧指出,只要人有羞恶之心,便可教化,倘若一个人“虽未大恶,或遇羞耻之事,恬然可安,肆然不畏,则终身必无向善之日。推到极不善事,亦所肯为”。除了天道人性,家族对个体行善也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社会的人们安土重迁,人们世代生活于相对固定的空间,构成所谓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中个体的行为不仅代表其个人,更关乎家族的荣辱声望,其行为必然受到家族的影响和制约。魏禧曾引用《礼记》中的记载,“父母不在,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恶名,必不果”,强调个人的善恶行为不仅对自己,更会对父母的名誉荣辱产生重要影响,以此导人行善。

三、善何为:隐名与务实

慈善是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行为,其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朱子治家格言》中称:“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强调行善不博虚誉。魏禧为同时代的众多善人撰写寿序和墓志铭,对个体善举与社会声名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他将行善方式分为四类:为善不好名、为善好名、不为善不好名和不为善好名。魏禧认为,为善不应刻意宣扬,追求声名,“急求人知,总是恶多善少,且不要说到好名上去”。他对扬州慈善家闵象南非常赞赏,不仅在于闵象南力行善举数十年不倦,更在于“象南为德,多自隐晦,或假名他人,或辞多居少,事恒不彰……无几微近名之意”,对闵象南做善事几乎不对外声张,或借称他人所为,即便自己有功劳也多番推辞,没有丝毫通过行善博取名声的念头极为赞赏。

魏禧指出,仅次于为善不好名的是为善好名,所谓“太上忘名,其次莫如好名”。当然,为善好名也并非完全不可取,因为“好名而为善,尤愈于不好名而不为善。如果不好名而不为善,则“泯泯然自甘于草腐木烂,若蜉蝣之采其衣服者,不可胜数”,意为这样的人如同秋草般自甘腐烂,或如蜉蝣一般,朝生暮死,生命短暂,消失无痕。当然,最为人所不齿的是不为善好名。魏禧认为,一定的社会声望要与实际善行相匹配,他借用庄子的话“名者,实之宾也”,指出名与实不可分割,名和实就如同宾客和主人的关系一样,如果“堂无主人,则宾安从至?故知所以为名,则知所以为实”。

此外,魏禧强调行善应务实,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不仅存有善念,而且要将其付诸行动,他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善存于心,不见行于事,是贮五谷之嘉种,而不舂淅以爨也,其实与穷饿而死同”,意为有善心而不行善事,就如同拥有谷粮却不生火做饭,最后穷饿而死一样。魏禧不仅倡导将知转化为行,还主张应多办实事,不可苟且懈怠,博取虚名。据魏禧记述,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赣州,盗贼蚁聚蜂起,他们劫掠乡里,百姓生灵涂炭,许多村庄化为废墟。最初,地方官员欺世盗名行姑息苟且之政,对盗贼“养而滋之,骄而纵之”。后来,周佐军来到赣州,他率领军队,剿除群盗,救民于水火之中。对此,魏禧指出,通常情况下“生人多为积德,杀人多为积刑”,世人“惑于其名而滋养骄纵”盗贼,这样的行为就如“举世传刻《感应篇》,自身无毛发效法,只是劝他人奉行,为自己忏罪耳”。

二是要难而能为。据魏禧描述,明末清初的扬州,经济富庶,善人频出,“收弃子而乳之者有人;滨河水患,饥民千万,为郡糜而食之者有人;冬,人病涉,梁之有人;大江漭泱,盲风覆舟,造轻舠拯溺人,悬赏格于渔子者有人;酷暑构厉虐,馆疾医而行药者有人”。然而,善举虽多样,难易却不同。魏禧将善举进行对比,指出“赈饥之事尤为难”,因为“部署不得其方,则挤沓纠纷而饥民死;分给不均,则饥与饱偏胜而饥民死;水火之剂不调,则溃腹胃伤而饥民死;不能察在事者之侵牟,则金粟中饱,财不继而饥民死”。从事赈饥事务的人员,能够“去四死得四生”,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三是要注重策略。魏禧指出,“施恩之道有二:一曰,施恩使己可继”,行善并非偶然为之,要注重持久性,如果不考虑持久性,“尽情施去,不计后日不给,恩衰成怨者有之”。当然,考虑持久性并非一味量入为出,走向另一极端,“不可执可继做成出内之吝”,特别是遇到重大突发和紧急情况,即便倾囊相助,“不求可继可也”。还有一个行善策略是“施恩使人可劝”。行善济人,根据不同的节点、时间和受助对象,在多寡、缓急和轻重方面皆有不同,需加以分辨后行之,方能劝化世人。否则,不注重方式,一味施舍,“或多寡不中节,或缓急不中时,或轻重不中人”,“则人心不平,天道亦忌之矣”。

四是要不图回报。魏禧注意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吾尝见好施之家,能散财于路人,而不能不争财于兄弟”,“贫家之兄弟常和,而富贵家之兄弟相视如路人”。究其原因是由于兄弟是至亲,与之共财是对待家人的平常事,不如将财产施舍给路人,容易带来“赫赫之名”。另外,一些吝啬之人畏于阴德报应之说,宁愿将财产施予路人也不愿意与兄弟共财,因为帮助兄弟不会给个人带来什么福报。因此,魏禧对推财以与兄弟共之的行为大加赞赏,提出“赠交游声华之人,不如赠亲戚故旧,赠亲戚故旧不如济疾苦颠连者,济疾苦颠连者,不如奉亲”。正由于奉亲其功无形,“人不见其可感,故人鲜为之”,人们才更应秉持不图回报的心理,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先关爱身边人,进而帮助其他困难人群。

四、魏禧慈善思想特点

综观魏禧的慈善思想,可以发现其以儒家为主体,兼融释、道两家思想,儒释道三家的慈善思想在其论述中均有不同程度体现。魏禧多次引用儒家四书五经等典籍中的内容,阐述其慈善思想,对儒家的仁爱、民本、大同、义利等理念皆有引用。道家和道教积功累德、谦己无争的理念在魏禧慈善思想中也有体现。佛教倡导慈悲,魏禧指出:“人骨肉中,有一悭吝至极人,我宁过于施济。有一殘忍至极人,我宁过于仁慈”,若能以慈悲心待人,“方能全身远祸”,救人于苦难。此外,魏禧善于借用佛教的果报理念劝化世人,提出谦己利人是“求福弭灾之道”。

魏禧身处明清改朝换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传统“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一度堵塞,面对亡国之痛和礼崩乐坏、伦常乖舛的社会现实,他除了屡屡发出“世道愈下”“世风日薄”等感叹外,有针对性的选择为诸多善人立传,具有将善作为重整社会道德秩序的主观意图。魏禧接触的善人众多,他观察细致,学识丰厚,思想深邃,慈善思想朴素辩证。关于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其认为:“己所有者,可以望人而不敢责人也。己所无者,可以规人而不敢怨人也”,主张要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关于施和受,他指出:“施恩者不必冀可见之功,受恩者必当思不见之德”,行善的人越是不刻意追求福报,受助者越会将善举铭刻在心。另外,即便没有人懂得感恩,只要是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便努力去做,“方不退息善念”。关于财富,魏禧认为,积财和散财应并行不悖,“扑满有入无出,吾惧其扑,故不敢满”。

从古至今,慈善都离不开榜样的示范引领和文化的倡导熏陶。明末清初的魏禧虽身逢乱世,流离失所,隐居山林,但却依托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交游网络,以记录、传播底层民众的善人善举为旨趣,不仅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慈善人物和事迹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更为研究了解魏禧深刻独到的慈善思想提供了可靠的路径。正如魏禧引用陶渊明的诗句“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所言,依靠魏禧生动详实的记述,我们有幸能知其人、闻其事,从中更了解到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慈善思想和理念。◎

猜你喜欢 律己善人善事 善的原则中学生天地(A版)(2021年1期)2021-04-25明志东坡赤壁诗词(2020年4期)2020-09-02老善人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19年11期)2019-01-06善人幸福·婚姻版(2018年9期)2018-11-26多与少的随想杂文选刊(2016年12期)2016-12-09庄子说:自然的箫声作文·初中版(2016年9期)2016-10-08做善事红领巾·萌芽(2016年8期)2016-05-14本期主题:律己同学少年·作文(2012年3期)2012-09-14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格消费导刊(2009年14期)2009-08-25兴隆店民间故事选刊·上(1999年6期)1999-06-14

推荐访问:探析 慈善 思想

热门推荐
  • 党员处分期满后个人思

    党员处分期满后个人思想汇报11篇党员处分期满后个人思想汇报  党员犯错误后的思想汇报  对党的性质、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体会;参加党组织活动的体会与收获;贯

  • 2022年思想汇报第二季

    2022年思想汇报第二季度结合时事8篇2022年思想汇报第二季度结合时事  2022年最新第二季度思想汇报文档  第二季度思想汇报范文1敬爱的党组织:  正如她的年纪一样,2022,注定不一样,注定是不平凡的

  • 2023年度党员第一季度

    2022年党员第一季度思想汇报(通用14篇)2022年党员第一季度思想汇报篇1敬爱的党组织:自我被确定为预备党员至今,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目标不断激励着我,成为我工作、学习、生活的动力,回想着自己被批准

  • 2022年思想汇报(通用

    思想汇报(通用)敬爱的党组织:按照学校党支部统一安排和个人学习计划,这段时间我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持续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武装,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以更加务实的工

  • 流动党员个人思想汇报2

    流动党员个人思想汇报3篇  流动党员思想汇报一  敬爱的党组织:  我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能严格按

  • 入党积极分子抗击新冠

    入党积极分子抗击新冠肺炎思想汇报6篇  思想汇报不同于工作报告和个人事迹总结,思想汇报的内容则主要是

  • 2023银行职工预备党员

    银行职工预备党员思想汇报1尊敬的党组织:  我于20xx年x月郑重的向组织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光荣而幸运的被接收为一名*预备党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对象。这一季度以来,经过大家的帮忙以及自我的

  • 2022年度二季度党员思

    2021年二季度思想汇报(1)尊敬的党组织:2021年二季度,根据组织安排,我积极参加了支部的集体学习活动,并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了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