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

|来源:网友投稿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1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1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2

  在上这节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流程: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几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

  由于这节课是同课异构,我发现第一位老师上完课,学生做题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

  ②移项没有变号;

  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①、②两种情况出现最多);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上课时,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

  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小结,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也就是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变号问题,我认为:虽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了,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移项变号的法则不应是让学生记住其概念,而应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练习,教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掌握好这一知识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备课就是备学生,要充分朝学生方面考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题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探讨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再者,要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其巩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想:对于本堂课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进行解决,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扩展1)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第六章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对应用题的题型给学生做了归纳并且每种题型都出一道题目与学生一起探讨:1比例问题2调配问题3行程类问题4工程类问题5商品价格折扣及商品利润类问题6数字问题7按比例分配问题8等体积问题9利息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并加以检验。在讲解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六个步骤。

  在设元的过程中又存在在直接设元和间接设元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设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2

  在《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一课教学中,整体设计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解法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合并同类项。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感受到这种解法简单。讲解完成后给出随堂练习2个方程:(1)-4y-1=3y-8

  (2)0.5n-3=1.5n+2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练习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课后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有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把本节课困难想到,总以为这节课很简单,没有困难,学生应该很轻松解决问题,以致于课后作业中也出现两大问题。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解题,第二:移项的符号不改变是一个大问题。这一节课后给我的反思是:备课中细致环节还不够准确,课堂上反馈练习太少,另外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学有时还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方法,这样长补短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上3.2.2章节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移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移项,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等式性质和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这一次的备课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在认真看完教参之后,花了一天的时间重新思考:这一课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之后,才开始动笔写教案,把教学目标定位《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2篇)》/p><

  为:会运用移项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理解移项的依据;能尝试利用“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来建立适当的方程。

  课后,有这样几点感想:

  1、对课中的问题(应用题)讲解比较粗浅,学生并没有达到理解、掌握相应的方法的程度。

  2、对移项的讲解不够深入,应该用不同的颜色来突出某一项移动前后的变化,而且,以后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帮助学生分辨是否进行了移项,是否需要变号,即,以等号(=)为界线,移项则相当于“越界”,凡是“越界”的都需要变号,没有“越界”的则不需要变号。

  3x+20=4x-25

  3x-4x=-25-20

  界线

  我觉得应该能找到一种效果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移项。

  3、课上展示学生作业的机会太少了。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我课前准备不周到,原来是想请学生写在黑板上的,上课时才发现,黑板根本不够用。在以后的课前准备中,要把展示学生作业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加以考虑。

  4、关于板书,课前一直在想,板书是突出解方程的过程还是突出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最终在上课的时候选择了前者,理由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不应该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中点来加以强调,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强调过了。但是后来还是觉得有些不妥,毕竟,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完整的解题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而对于聋生来说,不断的重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细节。

  5、在后来的交流中,发现自己准备的练习没有形成层层递进的梯度,没有为学生设计一些有关移项的专项练习,这在以后的备课中要引起重视,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一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专项练习。使课堂练习更有层次感,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6、还有一点也是在课前比较纠结的,即课中小结与末尾的小结的关系,舍不下课中的小结,这对接下来的`练习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课中小结,会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最后选择了需求,放弃了感觉,同时也忽视了必要的修饰,其实,课中小结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可以简单一些,而末尾小结的色彩可以重一些,也算是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句号吧,这一点在备课的时候没有仔细斟酌,颇为遗憾。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扩展2)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1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1-10×2=3x-2-2×2x+3其中3x+1,2x+3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1、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2、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3、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2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 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 +1-10×2 = 3x -2-2× 2x +3

  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 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基本体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2)对学情分析不准确,本来认为学生对工程问题会掌握的很好,不会出现问题,课堂会相对很轻松,但结果是学生早就忘了工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复习2的填空都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上临时调节不到位,使一堂本应轻松的课变得沉闷、不能有效推进。

  (3)从学习有效性考虑,对教学设计可做如下改进,一是复习中工程问题可利用例题分解完成,这样可以为例题做铺垫,提高审题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使例题学习更顺畅。二是例题后的变式,一道是在例题基础上的变结论题,另一道是单独的一道题,但是条件与例题有变化。此题不如在例题基础上直接变条件,节省审题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方法要改进,学生学习困难时研讨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问题研讨都可以得出结论,所以教师点拨的作用要适时体现。如,学生对工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认识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力求方法表示整体1与各部分关系,这样学生可以很轻松理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3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①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4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1)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2)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重点是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分母,此节课后就可以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可以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这节课从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切入,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这个问题是: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这节课讲过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之后,我写到黑板上四道题,让四位学生做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做到练习本上。做完后,再选四位学生上去改并且讲评。这样一做一改,这几位学生都对易错处印象深刻,做错题目的学生再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的题,说说自己容易在哪个步骤出错。然后再集体进行总结,去分母是什么地方易错,去括号什么地方易错。这样的训练之后,我觉得这一届的学生解方程掌握的比以前的学生好。我想,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易忘记。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这节课从古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引入,这是能反映古埃及文明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个选材可以起到介绍悠久的数学文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而我当时一带而过,只让学生自己看了看文字,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方程列出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思考怎样把方程简化,化成能够解决的一元一次方程,但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较少。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没有等更多的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这样造成多数学生跟着少数学生思维跑的局面,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过程,只照顾了少部分学生,这会导致数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总是体验不到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的成就感,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6

  这点要适当指导,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 5×3x +1-10×2 = 3x -2-2× 2x +3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 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 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 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 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反思五: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会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通过把实际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不仅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串问题去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大多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问题是去括号时个别同学不注意符号或出现漏乘情况。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多点听其他老师的课,尽量把他们对课堂教学处理的优点溶进自己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7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8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9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二项都分别分子分母同乘以10,则二项的分母分别成为5和1,即原方程变形为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以2,右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

  10,则三项的分母都为1。原方程变形为2(4x-1.5)=10(1.2-x)+2

  又如在解方程中,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

  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五步变形灵活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扩展3)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1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二项都分别分子分母同乘以10,则二项的分母分别成为5和1,即原方程变形为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以2,右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

  10,则三项的分母都为1。原方程变形为2(4x-1.5)=10(1.2-x)+2

  又如在解方程中,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

  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五步变形灵活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2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重点是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分母,此节课后就可以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可以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这节课从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切入,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这个问题是: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这节课讲过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之后,我写到黑板上四道题,让四位学生做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做到练习本上。做完后,再选四位学生上去改并且讲评。这样一做一改,这几位学生都对易错处印象深刻,做错题目的学生再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的题,说说自己容易在哪个步骤出错。然后再集体进行总结,去分母是什么地方易错,去括号什么地方易错。这样的训练之后,我觉得这一届的学生解方程掌握的比以前的学生好。我想,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易忘记。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这节课从古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引入,这是能反映古埃及文明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个选材可以起到介绍悠久的数学文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而我当时一带而过,只让学生自己看了看文字,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方程列出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思考怎样把方程简化,化成能够解决的一元一次方程,但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较少。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没有等更多的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这样造成多数学生跟着少数学生思维跑的局面,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过程,只照顾了少部分学生,这会导致数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总是体验不到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的成就感,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4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5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①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6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 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 +1-10×2 = 3x -2-2× 2x +3

  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 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基本体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2)对学情分析不准确,本来认为学生对工程问题会掌握的很好,不会出现问题,课堂会相对很轻松,但结果是学生早就忘了工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复习2的填空都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上临时调节不到位,使一堂本应轻松的课变得沉闷、不能有效推进。

  (3)从学习有效性考虑,对教学设计可做如下改进,一是复习中工程问题可利用例题分解完成,这样可以为例题做铺垫,提高审题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使例题学习更顺畅。二是例题后的变式,一道是在例题基础上的变结论题,另一道是单独的一道题,但是条件与例题有变化。此题不如在例题基础上直接变条件,节省审题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方法要改进,学生学习困难时研讨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问题研讨都可以得出结论,所以教师点拨的作用要适时体现。如,学生对工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认识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力求方法表示整体1与各部分关系,这样学生可以很轻松理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7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1-10×2=3x-2-2×2x+3其中3x+1,2x+3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1、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2、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3、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8

  这点要适当指导,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 5×3x +1-10×2 = 3x -2-2× 2x +3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 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 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 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 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反思五: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会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通过把实际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不仅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串问题去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大多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问题是去括号时个别同学不注意符号或出现漏乘情况。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多点听其他老师的课,尽量把他们对课堂教学处理的优点溶进自己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9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1)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2)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0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方程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运用方程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第二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知识。第三步,介绍新知识的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同时为学习有关概念进行铺垫。第四步,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方程的概念在小学已经出现过,初一再次学习方程应该让学生们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因此通过介绍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

  2、分层次设置练习题,逐步突破难点。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住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为此我在“练一练”的环节里设置了A与B两组练习,A组练习的题目已经帮学生设定了未知数,重点训练学生找相等关系、列方程;B组练习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设未知数列方程,要求学生能突破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学会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3、恰当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件制作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了许多卡通动画效果,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容量,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课堂练习的解答),及时纠正学生书面表达的错误,规范解题格式,改掉小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解题格式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

  4、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教师都是面带笑容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1、教学容量偏大,以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如何找相等关系进行总结归纳。本节课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后,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辨析。课后我想到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应该淡化概念,如果删去这道练习题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总结归纳找相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因为本节课是初一学生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所以我对许多学生还叫不出名字,虽然课堂上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但是课后仔细想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设计上的衔接,而应该是多方位的衔接,其中就包括教师应尽快了解、熟悉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刚升入初中的许多不适应。

  三、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初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小学知识的延续与提高,因此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熟悉并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材体系,而且我们还要认识到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并非只是小学与初一老师的事情,其实整个中学阶段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小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的,如初二学习的“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在小学都出现过。

  (2)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小学到初中,教学内容更抽象,更加符号化,有一些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技巧的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使数学学习越来越枯燥无味,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一进入中学的课堂,就展现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数学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体现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魅力,保持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曾遇到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小明和小李在笔直的公路上行走,小明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小李步行的速度为6千米/时。小明出发1小时后,小李才出发,同时小李带了一条小狗在他们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奔跑,小狗奔跑的速度为12千米/时。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尝试利用方程去解决,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1)小李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2)小狗第一次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3)当小李追上小明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4)小狗第一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5)小我狗第二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无穷级数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是简单的一句话带过,还是给学生说明白及如何才能说明白?而此时,已到了下课时间,我只能把此问题留在课后,我表扬了胡志波同学用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先思考。

  课是结束了,而留下了新的问题,此问题如何解决?我陷入了深思。新的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此,我认为:

  1、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不能打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2、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通过此问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3、通过此问题要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并深深的喜欢它。

  于是,我这样安排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1、首先提问学生们,你们自主探索的结果是什么?

  2、和学生们讲了《阿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

  阿里斯与乌龟赛跑,阿里斯的速度是乌龟速度的10倍,乌龟先行100米,阿里斯开始追赶;等到阿里斯走过100米时,乌龟又走了10米,等到阿里斯再走过10米时,乌龟又走了1米;阿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所反映的问题是:无穷多个时间段,是否就是无限长的时间?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研究的是方案问题,是学生最难解决的一类应用题,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搭了一些台阶,增加了几道例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寻找方案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之后讨论不同种情况的存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分别提问,不同种情况的收费,找出相等,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决方案问题的方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太注重启发引导,却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和交流,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自主探索。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线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课堂对他缺乏吸引力,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通过本节课,我对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有这样一句话给我触动很大“*的学生在课堂上研究老师的问题,带着标准答案走出课堂;美国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他们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希望我的学生和我自己,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路思索,一路前进。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4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是在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和小学学过的方程的基础上而展开的,第一节内容从算式到方程,重在让学生体验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基本概念,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会列出简单问题的方程。《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出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思想,训练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能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导学案引领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内容。首先设计了猜年龄游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引出方程的概念,再利用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列出小学学过的方程。接下来自学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方程的解、检验方程的解等概念和方法。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完成。对于个别问题可通过合作讨论处理。变式训练环节则针对自学题目强化练习。教师再补充强调,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引入情境没有充分利用。猜年龄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仅仅作为引出式子,使用的不够,可以深化成用未知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教会学生去应用,效果会更好。相信学生一定希望自己学会猜年龄的方法,和其中的数学道理。

  (2)对列方程的方法指导还不够。考虑到本节只是引出方程,没有将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作为重点进行训练,使得部分基础稍差的学生没有很好接受。

  (3)问题设置的梯度根据学生的情况需要调整,第一个小题目有点偏难,在问题设置中,应该从前一章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入手,复习引导,可能会更好一些。直接从列简单的方程着手,有些学生没能很快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4)语言不够精炼、环节之间过渡不够自然、板书不够精炼等问题,今后教学中一定注意改正提高。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5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上3.2.2章节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移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移项,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等式性质和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这一次的备课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在认真看完教参之后,花了一天的时间重新思考:这一课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之后,才开始动笔写教案,把教学目标定位《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2篇)》/p><

  为:会运用移项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理解移项的依据;能尝试利用“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来建立适当的方程。

  课后,有这样几点感想:

  1、对课中的问题(应用题)讲解比较粗浅,学生并没有达到理解、掌握相应的方法的程度。

  2、对移项的讲解不够深入,应该用不同的颜色来突出某一项移动前后的变化,而且,以后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帮助学生分辨是否进行了移项,是否需要变号,即,以等号(=)为界线,移项则相当于“越界”,凡是“越界”的都需要变号,没有“越界”的则不需要变号。

  3x+20=4x-25

  3x-4x=-25-20

  界线

  我觉得应该能找到一种效果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移项。

  3、课上展示学生作业的机会太少了。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我课前准备不周到,原来是想请学生写在黑板上的,上课时才发现,黑板根本不够用。在以后的课前准备中,要把展示学生作业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加以考虑。

  4、关于板书,课前一直在想,板书是突出解方程的过程还是突出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最终在上课的时候选择了前者,理由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不应该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中点来加以强调,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强调过了。但是后来还是觉得有些不妥,毕竟,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完整的解题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而对于聋生来说,不断的重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细节。

  5、在后来的交流中,发现自己准备的练习没有形成层层递进的梯度,没有为学生设计一些有关移项的专项练习,这在以后的备课中要引起重视,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一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专项练习。使课堂练习更有层次感,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6、还有一点也是在课前比较纠结的,即课中小结与末尾的小结的关系,舍不下课中的小结,这对接下来的练习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课中小结,会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最后选择了需求,放弃了感觉,同时也忽视了必要的修饰,其实,课中小结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可以简单一些,而末尾小结的色彩可以重一些,也算是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句号吧,这一点在备课的时候没有仔细斟酌,颇为遗憾。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6

  这节课主要讲了一道实际应用题,是关于足球比赛的。这道题都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提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并且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自我感觉设计比较合理,题目适当,时间恰当,并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照顾更多的中差生。

  不足之处:

  过高估计学生,导致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小问题,今后应加强细节的设计和全面考虑。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虽然许多个别回答非常精彩,但仍需注意讨论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另外,还需加强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多数问题的发现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如果能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全班解决,那效果更佳。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7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1)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2)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8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9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上完这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点:

  1.本节课研究的是行程问题,是学生最难解决的一类应用题,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生活中的追击问题),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搭了一些台阶,由我们贾镇到清水的距离引入了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让公式生活化,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3个量的理解,增加了1道例题,由直线上的相遇问题到追击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分析寻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本节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列表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让问题情境再现,设计第二次龟兔赛跑问题,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给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1.课堂气氛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集中,是新学生了解不够也是自己这方面还要加强学习和进步。

  2.因为引导的多,练习时间少,,所以时间的安排还要注意。

  希望学生和我自己,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路思索,一路前进。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0

  本堂课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人课题。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内容主要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的学习。为了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分别选用了辨别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并要求说明理由;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决问题等。如何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也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的辨析、纠错,说明检验的方法及如何书写,老师在屏幕上给出板书格式,学生通过练习加深格式的书写。

  1、对概念的理解及辨析效果不错。

  但检验还是有点问题:

  (1)可能格式是用ppt投影出来的而有的学生没仔细观察,板书的时候有学生左右两边还是连在一起写;

  (2)旧知遗忘严重,所以前面的复习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导致最后小结比较匆忙。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本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难度很大)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间题,但难度很大,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教师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的思想。

  把实际间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经过前人的筛选和整理了的,但对于他们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习内容的重新设计,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自身的学习活动,把新的知识纳人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整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5、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

  对于例题的处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尝试—交流—讲评—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对于用估算的方法求方程的解时,同样采用了“尝试—发现—归纳”的方式。

  6、重视方程思想的渗透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点。

  本设计一开始就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同一个量,在一步一步的学习中,逐步体现“列方程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同一个量”的观点。在用估算的方法求方程的解时,体现了用具体的数值代入检验的方法。 今后还是要对学生加强学法的指导,课堂上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知识点的特点及应用方法,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扩展5)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10篇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1

  自我接任七年级数学班以后,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和学校的教学方针指导下,我校自创了“情景引入―精讲―精练―总结―反思―当堂测试”教学模式,自使用以来我始终坚持学校教学模式,虽然使用一年,但还不太熟练,但却感到受益菲浅。

  我校新型教学模式的确定,实际上是针对学习对象需求而确定的。是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在此模式下,只有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才能确立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所以教师理论扎实、必须科学设计、精心实施,使其成为最优化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行动中加大引导,相互探究;使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活动中,达到对已有知识结构的丰富和优化。教师应当按照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精讲重难点问题,并答疑解惑,消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建构知识时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只有夯实理论基础,学生才能进一步将这些知识与社会中发生的典型案例相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能力的目的。

  本课的设计是从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体现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消元为思想,观看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相反,利用等式的性质消元,重点探究怎么消元,为什么这样消元,使学生感到利用加减消元有时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更为简单,这样学生接受新知就顺理成章。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教学反思今天上了一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的高效课堂公开课。“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一步了解“消元”的思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与代入法相同,仍是“消元”化归思想,通过代入法、加减法这些方法,将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使“消元”化归这一转化思想得以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化归意识的点拨与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和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课堂一开始给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练习题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设置,有利于更好进行加减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让学生回顾用代入消元法求解二元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原理和方法,然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学生明确使用加减法的条件,体会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加减法的优越性。在此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利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通过例题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同时明确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接下来,再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加减消元法的应用,并在练习中摸索运算技巧,培养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个别同学在运算上比较容易出错,运用的灵活性掌握得不太好,解答起来速

  度较慢,我想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又快又准确的。

  当然,通过本课教学,自己发现许多不足,首先,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和互动学习方面还有欠缺。其次,学生的活动开展得不是很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数学语言不很精练,驾驭课堂,把握学生心理和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都还有待加强。最后,应多给学生探讨交流、思考、归纳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好习惯能成就人的未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注意这些问题,优化自己的课堂。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消元”思想。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二元一次议程组的解法,教学一开始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提问: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我们没有学习过怎样解,那么我们学过解什么类型的方程?

  答:一元一次方程。

  提问:那可怎么办呢?

  这时,学生通过交流,教师只要略加指导,方法自然得出,这其中也体现了化归思想,教学的最后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也没有学过它的解法,那学过什么类型的方程组,这时又怎么办呢?与教学开始时方法一样,但这时不需点拔、指导,学生按“消元”“化归”的思想,化“三元”为“二元”,化“二元”为“一元”,这对学生今后独立解决总是无疑是种好的方法。

  从学生作业反馈,对两种消元法的步骤和方法能很好的掌握。但是学生解题中错误较多。问题出现在进行代入消元后的一元一次方程解错了。如去分母时忘了用最小公倍数乘遍每一项,移项要变号,数与多项式相乘要乘遍每项。这样导致整个方程组的.解错。看来需要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次回顾,尤其是解方程中的易错点。而对于加减法应让学生明确方程组如果既能用加法消元又能用减法消元的情况下尽量用加法。毕竟加法不容易出错。对于减法尤其是减数是负号时是学生解题的易错点,除了用正面的解题进行板演讲解外,还应该设置改错题,让学生找出错误所在,加深印象。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4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认识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它是初中代数学习的重要内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解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后期学习其他奠定基础,所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通过代入法和加减法将二元一次方程进行“消元”,从而转化为一元方程,再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求解。解答该类方程组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等式性质,主要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将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知识和方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注意事项:

  1、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时能直接带入的可直接将其中一个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进行进算;需变形的要将系数为1的进行变形,便于计算;系数不为1的要将系数将小的未知项进行变形,简化计算,降低计算难度。代入时不能带入原方程,否则未知项会抵消掉。

  2、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有时加,有时减。主要观察含有同一未知数项的系数决定,如果在一方程组中两方程同一未知数项的系数相等则减,系数互为相反数则加;若两方程同一未知数项的系数不同则要通过方程变形把两个方程同一未知数项的系数变相同或互为相反数,(根据等式性质二)然后相加或相减变为一元一次方程。在相加、减时,采用左边加减左边,右边加减右边的原则,如果等号左边有常数应将常数移到右边,含未知数的项移至等号左边。

  3、通过消元变为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完成后应将未知数的值分别带入方程①和方程②,看能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若两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则解答正确。然后画一大括号将解表示出来。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5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一步了解“消元”的思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与代入法相同,仍是“消元”化归思想,通过代入法、加减法这些手段,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使“消元”化归这一转化思想得以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化归意识的点拨与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快学会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一开始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在例题选取上把有方程组的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分别为1和—1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交给学生,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先让学生用代入法求解,再把两个方程直接相加达到消元的目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使用加减法的条件,体会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加减法的优越性。之后,通过展示两个书写较好学生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同时明确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加减消元法的应用,并在练习中摸索运算技巧,培养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学们对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较浓厚的兴趣,解答答起来也特别得心应手,但有个别同学在方程相减时出现负号的运算上比较容易出错,运用的灵活性掌握得不太好,解答起来速度较慢,我想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又快又准确的,这一点在许多学生身上已经得到印证。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6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教学反思今天上了一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的高效课堂公开课。“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一步了解“消元”的思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与代入法相同,仍是“消元”化归思想,通过代入法、加减法这些方法,将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使“消元”化归这一转化思想得以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化归意识的点拨与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和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课堂一开始给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练习题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设置,有利于更好进行加减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让学生回顾用代入消元法求解二元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原理和方法,然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学生明确使用加减法的条件,体会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加减法的优越性。在此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利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通过例题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同时明确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接下来,再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加减消元法的应用,并在练习中摸索运算技巧,培养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个别同学在运算上比较容易出错,运用的灵活性掌握得不太好,解答起来速

  度较慢,我想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又快又准确的。

  当然,通过本课教学,自己发现许多不足,首先,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和互动学习方面还有欠缺。其次,学生的活动开展得不是很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数学语言不很精练,驾驭课堂,把握学生心理和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都还有待加强。最后,应多给学生探讨交流、思考、归纳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好习惯能成就人的未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注意这些问题,优化自己的课堂。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7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单一,数学学习活动中归纳能力较差这一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实践——练习”的教学流程。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予以帮助与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探索、交流中获取新知。

  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因此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自主的交流与合作,在实践中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体现了数学学习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它是极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的核心就是将待解的问题转化为既定解决方法和程序的问题,以便应用已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解决问题。其思想方法蕴含着深刻的辩证观点.因此在教学时,应加强化归思想的总结和提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极有好处。

  今后教学时应注意

  1.关于强化检验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2.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例子指出这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在于消元,即把“二元”转化为“一元”。我们是通过等量代换的方法,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得原方程组的解。早一些指出消元思想和把“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有较强的目的性。

  3.教师讲解例题时要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加深。随着例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组时应努力使变形后的方程比较简单和代入后化简比较容易。这样不仅可以求解迅速,而且可以减少错误。

  今后在课堂上还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实验活动中去,让他们自己有主人翁的感觉,切实与同学真诚合作,体验完成一项活动任务的成功喜悦。让他们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8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消元”思想。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二元一次议程组的解法,教学一开始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提问: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我们没有学习过怎样解,那么我们学过解什么类型的方程?

  答:一元一次方程。

  提问:那可怎么办呢?

  这时,学生通过交流,教师只要略加指导,方法自然得出,这其中也体现了化归思想,教学的最后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也没有学过它的解法,那学过什么类型的方程组,这时又怎么办呢?与教学开始时方法一样,但这时不需点拔、指导,学生按“消元”“化归”的思想,化“三元”为“二元”,化“二元”为“一元”,这对学生今后独立解决总是无疑是种好的方法。

  从学生作业反馈,对两种消元法的步骤和方法能很好的掌握。但是学生解题中错误较多。问题出现在进行代入消元后的一元一次方程解错了。如去分母时忘了用最小公倍数乘遍每一项,移项要变号,数与多项式相乘要乘遍每项。这样导致整个方程组的解错。看来需要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次回顾,尤其是解方程中的易错点。而对于加减法应让学生明确方程组如果既能用加法消元又能用减法消元的情况下尽量用加法。毕竟加法不容易出错。对于减法尤其是减数是负号时是学生解题的易错点,除了用正面的解题进行板演讲解外,还应该设置改错题,让学生找出错误所在,加深印象。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9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分两节设置,第一节讲代入消元法,第二节讲加减消元法。从学生作业反馈,对两种消元法的步骤和方法能较好的掌握。但是学生解题中错误较多。问题出现在进行代入消元后的一元一次方程解错了。如去分母时忘了用最小公倍数乘遍每一项,移项要变号,数与多项式相乘要乘遍每项。这样导致整个方程组的解错。对于加减法应让学生明确方程组如果既能用加法消元又能用减法消元的情况下尽量用加法。毕竟加法不容易出错。对于减法尤其是减数是负号时是学生解题的易错点,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摸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几个例题比较起来,学生做减法比较容易出错,看来减法的练习应该多些,上课应多花些时间解决减法的问题,

  而在加减消元法的引入时我选择了创设情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问题等量关系相对比较简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可以增加他们对于解应用题的信心,因为有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应用题有畏难的心理。这样做的效果不错。在第一课时着重讲解系数相同和互为相反数的加减消元,不要涉及其他的,要巩固前面的知识。第二节着重观察、整理方程组,要多板书几组规范的解题步骤!

  通过本课教学,自己感觉有些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好:首先对于观察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同一未知数系数的特点的引入过于生硬,并且学生对于何时用“同一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的说法不理解,应让学生明确只有在比较同一未知数的系数大小时,引用这样的术语;其次是,学生对于教师引入用加减法的具体过程上缺少必要的过渡,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做好这方面的预设,这一点可以再课前利用多媒体做一个简单的方程组中两个方程两边分别相加减的具体步骤,会更好;最后是本节课的练习的体量上有欠缺,没有达到巩固的目的,只停留在简单的观察、理解、熟悉上,缺少必要的加深和扩展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10

  1、发现的问题: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前面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有点类似,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愤涣散,效率不高。

  2、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用*古代著名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或“百鸡百钱”问题作为引入。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反思: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接触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扩展6)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5篇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1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 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 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 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 锻压后

  底面半径 5cm 10cm

  高 36cm xcm

  体积 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 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 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 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 锻压前 锻压后

  底面半径 5cm 长acm, 宽bcm

  高 36cm xcm

  体积 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 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实际效果:

  长(cm) 宽(cm) 面积(cm2)

  长方形1 15 5 75

  长方形2 13.6 * 8*

  长方形3 12.8 7.3 93.44

  长方形4 11.6 8.4 97.44

  长方形5 11 9 99

  长方形6 10 10 100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 反映到表中数据为, 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内容:课本例题

  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例2、 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

  (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解方程,会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同学们: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重124t,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t,你能计算出这头大象的体重吗?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 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 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5、什么是解方程?

  三、展示归纳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四、变式练习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5x=0; (2) 1+3x ; (3) x2=4+x ; (4) x+y=5 ; (5)3m+2=1-m ; (6)x+2>1

  (7) 《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修改稿和原稿) =1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

  3、已知关于X的方程2X 《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修改稿和原稿) +3=0为一元一次方程,求k的值。

  4、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5、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6、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学生进行自主小结,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83页习题3.1 第1题。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 (x+15)=- (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

  一、 一、 复习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见课本)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习。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VV0at02848314155476137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五、作业 。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4

  第一节:从问题到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第三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1)审题: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

  (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

  (3)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9,则=;如果2=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

  (5)如果,则()

  A、,互为倒数B、,互为相反数C、,都是0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A、+25=310B、+(+25)=310C、2[+(+25)]=310D、[+(+25)]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了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场,*了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扩展7)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优秀教学反思3篇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优秀教学反思1

  讲到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应用,即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内容很少,只有一个例题和一个跟踪练习。课前展示的内容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部分,占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些。虽然课本上的例题学生们反映也听懂了,巩固练习也听懂了,可是通过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一沓糊涂,举一反三的能力太差了,题目稍微变换一下就做的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例题的思考不够,虽然能听懂老师的`思路,但是很快就忘记了,没有把老师的思路变成自己的思路。即使讲解完毕,也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

  2、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化。学生讨论之前必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否则你一言他一语,即使讨论出来了孩子的思维仍然是不连续的,不利于孩子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比较困难。

  3、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首先表现为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可能源于缺乏相关联系。这肯定与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孩子们*时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碰到任何问题都是父母帮助解决,自己却很少动脑筋思考问题。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是很需要的。

  4、好多学生对"应用题"存在心里恐惧,根本不想仔细的去分析题目,打心底没有勇气面对眼前的题目,只好选择逃避,或者抄袭作业。教师应该灌输应用题其实是很有趣的,也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么难,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应用题的恐惧。教学中适当灌输建模思想,其实好多数学有所建树的人都是从数学的应用中发现数学的乐趣的。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优秀教学反思2

  在讲课的前一天,我把学案发给了学生,并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并讨论。本来我打算让学生回家学习,但有些学生没有完成预先制定的目标。但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与学习,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掌握利润,利润率,售价,进价,标价,打折等基本量的定义,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上课时,我先用了几分钟时间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打折等概念及其应用,接着介绍有关的概念和有关的关系式。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但是不会灵活应用。于是我又出示了相对应的练习然后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包含了刚刚讲过的所有内容。并且先由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小组讨论落实结果。同时我深入倾听了几个小组的意见后重点讲解了错误较多的问题。

  经过这几轮不同形式的练习,接着就是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打折销售问题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这也是最让学生头疼的难关。由于前面概念讲解的详细,相关练习做的较全面,所以大部分学生顺利找出了问题(一)中的相等关系,并应用它列出了所需方程。然后的几个问题是改变问题(一)中的已知条件,一题多变,以便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真正掌握情况。经过统计,在每个学生自己思考后的基础上,半数学生可以自己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还有一部分学生经过小组组员的提示后也能列出正确地方程。他们在做完练习后,还总结出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时应用题教学时讲授时间偏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课堂生活单调,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本节课采用了先让学生社会调查身临其境,使他们充分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他们自己就有了学习的愿望,变被动为主动,这也正是我每节课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后面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还要多采用这种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优秀教学反思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环形追及问题,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处优点:

  1、本节课研究的是行程问题,是学生最难解决的一类应用题,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环形跑道中的追及问题),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搭了一些台阶,增加了几道例题,由直线上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到环形跑道上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分析寻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画图分析,另一种是列表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让问题情景再现,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给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4、让学生自己设计追及问题,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曾为环形追及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此时记忆犹新,我引导学生把问题分成几类:

  1、同时同地同向追及慢者在前(快追慢)

  解决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一圈路程;

  2、同时异地同向追及慢者在前(快追慢)

  解决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两者相距路程(较短);

  3、同时异地同向追及快者在前(慢追快)

  解决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一圈路程—两者相距路程(较长)

  在解决第三种问题时,我们还总结了一句话帮助记忆:要想快追慢,路程换一换。更有优秀学生提出用相对速度来解决追及问题,在他回答后我给予肯定和表扬。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1、课题气氛太活跃了,感觉有点控制不住,最气人的有两位学生因为争执竟然当堂吵价。看来制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很重要,控制活跃的程度也是我以后要注意的问题,为自己定个目标:争取做到收放自如。

  2、由于讨论占用了很多时间,对练习有点浅尝辄止的味道,故时间的安排也是要注意的问题,不然会影响了下一学科的教学。

  希望我的学生和我自己,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路思索,一路前进!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扩展8)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3篇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93—94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这一节课的内容是继续讨论如何列、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①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②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它先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想去通过建立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在解方程中遇到了有括号的新形式,从而引发思考,当方程中有括号时,如何变形使方程最终简化为x=a的形式。其重点在于用去括号等步骤化简方程使之最终转化为x=a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弄清题目的已知量、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活动1:复习回顾。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学了哪几步?每步要注意什么?

  (2)练习:解方程9—3x=—5x+5此活动的目的温故旧知,为获取新知作铺垫。活动中我先用媒体展示回顾中的(1),学生回忆思考,然后回答。再展示练习(2),学生口述解此方程的步骤和过程,通过设问点明每一步的依据及注意事项。学生在此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但集体回答较多,我没能够充分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层次。是

  反思:此题作为具有新承上接下的作用,也是教师的好契机。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板演或主讲,师生共同

  评价,这样教师可及时深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对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和熟练成度等。

  活动2: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问题:某校去年加强节能措施,提倡节约用电,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均用电量减少1000度,全年用电9万度,该校去年上半年每月*均用电多少度?

  过程:师通过提问助学生分析,列出方程:若设上半年每月*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均用电(x-1000)度,上半年共用电6x度,下半年共用电6(x—1000)度。本题的一个等量关系是:上半年用电量+下关年用电量=90000,所以,可列方程6x+6(x—1000)=90000。

  反思:“找相等关系”是本节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教师没能很好分散及突破。这块内容教师过于承办,得出结论有些急促,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方程的来源与各个量的意义并非人人皆透、个个都明。因为应用题能否顺利解决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有很大关系,所以应先组织学生齐读或请一同学朗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同时可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增强其爱数学的情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最后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接着再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教师只需加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和过程的注意事项。待学生解答完后让一两个学生进行讲解:从何理解题意、怎么分析、怎样解答,教师与其余学生共同评价主讲学生的思路,在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教师既能更进一步了解学

  生,又能让师生、生生交流更充分,更能体现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3:解方程

  背景:在分析实际问题的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x+6(x—1000)=90000之后学生能想到用去括号把方程化简得

  6x+6x—6000=90000。

  过程:

  师:接下来如何变形?生1:合并同类项生2:移项

  师按生2步骤板演。生1:(困惑)

  反思:此处生1带着困惑被拽入生2的"思维行列,教师忽略了生1的想法,也许会厄杀了生1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应尊重生1,可让生

  1、生2按自己的思路解题。

  生1方法:合并同类项,得

  12x—6000=90000移项,得

  12x=90000+6000合并同类项,得

  12x=96000系数化为1,得

  x=8000生2方法:移项,得

  6x+6x=90000+6000合并同类项,得

  12x=96000系数化为1,得

  x=8000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自会发现生1过程中出现两次合并同类项。生2解法简捷省时少力,较生1解法有优越性,从而增强了择优意识,加强了算法程序化的思想。

  活动4:巩固新知:解下列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数学安排是学习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初步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教学成功之处:1.复习巩固去括号法则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能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如去括号①3x-7(x-1)= ②3-2(x+3)= ;本节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点是去括号,方法同以往一样。

  ②经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利用背景材料创设情境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片断:如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均用电量减少20xx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均用电多少度?

  师:主要是引导生分析:设上半年每月*均用电X度,则上半年共用电 ,若下半年*均每月用电 度,则下半年共用电 度。

  生:回答后列出方程;这个片断应该放手让生自己讨论,自己得出等量关系。最好让一两个学生上去讲解:你是怎么理解题意、怎么分析的,从而得出:

  上半年每月用电量×上半年总月数+下半年每月用电量×下半年总月数=150000课后我反复思考,这块内容教师过于包办,得出结论有些勉强应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师只需加以强调。

  总之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讲的过于详细,应当再精讲少讲,让学生尝试自己学习新知识,自己再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习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数学安排是学习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初步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教学成功之处:1.复习巩固去括号法则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能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如去括号①3x-7(x-1)= ②3-2(x+3)= ;本节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点是去括号,方法同以往一样。

  ②经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利用背景材料创设情境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片断:如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均用电量减少20xx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均用电多少度?

  师:主要是引导生分析:设上半年每月*均用电X度,则上半年共用电 ,若下半年*均每月用电 度,则下半年共用电 度。

  生:回答后列出方程;这个片断应该放手让生自己讨论,自己得出等量关系。最好让一两个学生上去讲解:你是怎么理解题意、怎么分析的,从而得出:

  上半年每月用电量×上半年总月数+下半年每月用电量×下半年总月数=150000课后我反复思考,这块内容教师过于包办,得出结论有些勉强应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师只需加以强调。

  总之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讲的过于详细,应当再精讲少讲,让学生尝试自己学习新知识,自己再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习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扩展9)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知识点3篇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知识点1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整理方程 去分母 去括号 移项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 (检验方程的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菁选5篇)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1

  这点要适当指导,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 5×3x +1-10×2 = 3x -2-2× 2x +3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 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 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 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 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反思五: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会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通过把实际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不仅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串问题去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大多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问题是去括号时个别同学不注意符号或出现漏乘情况。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多点听其他老师的课,尽量把他们对课堂教学处理的优点溶进自己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2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①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3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 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 +1-10×2 = 3x -2-2× 2x +3

  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 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基本体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2)对学情分析不准确,本来认为学生对工程问题会掌握的很好,不会出现问题,课堂会相对很轻松,但结果是学生早就忘了工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复习2的填空都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上临时调节不到位,使一堂本应轻松的课变得沉闷、不能有效推进。

  (3)从学习有效性考虑,对教学设计可做如下改进,一是复习中工程问题可利用例题分解完成,这样可以为例题做铺垫,提高审题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使例题学习更顺畅。二是例题后的变式,一道是在例题基础上的变结论题,另一道是单独的一道题,但是条件与例题有变化。此题不如在例题基础上直接变条件,节省审题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方法要改进,学生学习困难时研讨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问题研讨都可以得出结论,所以教师点拨的作用要适时体现。如,学生对工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认识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力求方法表示整体1与各部分关系,这样学生可以很轻松理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4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1-10×2=3x-2-2×2x+3其中3x+1,2x+3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1、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2、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3、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5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推荐访问:移项 方程 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1 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