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守护自然,拥抱绿色

|来源:网友投稿

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到现在已整整60年。在这60年间,地处长江以南的湖湘沃土上,一个个自然保护区相继建起。它们是原始茂密的山林,它们是流域开阔的湿地,它们为保护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珍稀濒危动植物和重要经济动植物及其生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60年间,我省自然保护区在数量和面积的增加中,基础建设日臻完善,管理水平日益规范,科研监测、国际合作、社区共建、文化宣教日趋成熟,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人说,湖南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首激扬奋进的赞歌”。在此,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浓荫蔽日的森林和水草招摇的湿地,细品史诗,慢观画卷,聆听赞歌,感悟自然美丽之多彩和物种丰富之绚烂,追寻历史前行之印迹和文明跨越之精彩,共话收获丰硕之喜悦,共期明日蓝图之美好!

六十春秋 繁茂如歌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黄石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典范,它被看作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多名科学家联名提出的“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保护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提案,同年10月原林业部草拟了《天然森林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广东省肇庆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自此,一个又一个的自然保护区像一颗又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在神州大地上冉冉升起,照亮了蜿蜒的绿色长城,照亮了滚滚的长江黄河,照亮了绿色的中国梦!

湖南省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为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孕育并保存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和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面对殷实的家底,湖南于1957年在郴州市宜章县的莽山林区规划了530公顷自然景观区,作为教学实习和科学考察基地,这便是湖南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1979年,根据中央八部委《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区划和科学考察工作的通知》要求,省林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进行了考察,编制了《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区划初步方案》。1982年4月,省人民政府(1982)29号文件正式批准划建了18处自然保护区。1983年,省林业厅为便于行政上的管理和保护区的建设,调整为23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下达编制383人,随后一些县(市)又相继建立9处县(市)级自然保护区。

1986年,湖南诞生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位于湘西北澧水源头的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八大公山有着5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亚热带最完整、面积最大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区。其境内天平山珙桐湾,是地球上最著名的珙桐原始次生林所在地,每年5月中旬,满山满树的白花盛开,仿佛千万只白鸽蹁跹起舞,颇为壮观。

1994年,东洞庭湖、壶瓶山、莽山相继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东洞庭湖是湖南第一个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仅全球濒危物种小白额雁就占全球种群的70%以上,并栖息着中国唯一的自然野化麋鹿种群,被誉为 “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希望地”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中国首批6块保护地“绿色名录”。

1996年和199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又先后建立了中方康龙、益阳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至2000年,湖南全省划建各类自然保护区41处,总面积达65万多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1%。

进入新世纪,随着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越来越重视,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认知的提高,湖南的自然保护区在数量和面积上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自然保护区62处,面积18.66万公顷。截至2015年12月底,在湖南这片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建自然保护区191处,总面积136.83万公顷,占湖南国土总面积的6.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面积为62.13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27个,面积为28.85万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142个,面积为45.85万公顷。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涉及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三大类型,初步构建了类型齐全和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且在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群,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防灾减灾、改善生态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态精华 蓊郁勃发

在湖南,每一处自然保护区都是生态系统的精华所在,孕育着众多古老而又珍稀的动植物资源。珙桐、白豆杉、穗花杉、百日青等大量珍稀植物成群地分布,时光可以追溯到亿万年前;百年不失芳香的楠木和香樟,千年不腐的红榧、铁杉、檫木,记载着人类漫长历史的风雨年华;资源冷杉、南方红豆杉、银杏、篦子三尖杉、华南五针松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昂然挺立,诠释着时空的壮阔和古老……这些经过几千年、上万年的自然进化存活下来的优良品种,携着来自远古森林的深邃和神韵,彰显着古老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

莽莽的林海中,有凶猛的云豹、快活的藏酋猴、灵巧的金猫出没,有俏皮的水獭,憨态的娃娃鱼恣意嬉戏,有美丽的黄腹角雉、可爱的梅花鹿、敏捷的苏门羚藏身觅食,有青鼬在树冠里窜动,有百鸟在灌丛中啼啭,有苍鹰在蓝图下展翅。这些栖息、繁衍于此的各类动物为保护区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每一处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发达的植物社会,也是欢乐的动物世界。在尚未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前,它们都是一块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水宝地。随着保护区的建立,林业工作者及专家、教授纷纷踏进这些梦幻般的绿色世界,在一次又一次跋山涉水的探秘之旅中,发现一个又一个新物种,揭开一层又一层神秘面纱。调查显示,湖南省珍贵稀有、濒临灭绝的物种绝大部分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区包含了全省90%以上的物种。当下,湖南正在开展第二次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其结果令人期待,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

在一处处自然保护区中,那些躲过了地理气候等自然浩劫、躲过了砍伐烧掠等人为破坏的珍稀、濒危、特有物种,该如何解救它们于濒危的状态,如何让它们从数量极少的小家族发展为“人口”壮观的大家族?多年来,湖南的林业科研工作者在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中,找到了一片又一片解密自然的钥匙:成功繁育了莽山烙铁头蛇、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濒危动物;培育了长果安息香、观光木、水松、摇钱树等极小植物种群苗木,并开展了培育植物迁地保护。近年来,湖南为放归的麋鹿和黄腹角雉,凤头鹰、小天鹅及小白额雁等部分候鸟佩戴了野生动物卫星追踪器,开展卫星定位野外实时监测。在流动的GPS中,在盘旋的无人机中,一个又一个关于野生动物的未知世界逐渐向人类展开,一串又一串生命足迹带着自然的讯息将人们引入一个繁华的动物世界。由此,也将开启对物种及其栖息地更具针对性的保护。

特别要指出的是,湖南境内自然保护区密集分布的雪峰山脉、罗霄山脉自古就是千年鸟道,每年白露时节便会上演“万鸟翔集、翩翩南迁”的壮观景象。而湖南的母亲湖洞庭湖,更是国际鸟类重要的越冬地,在全球生物圈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每年冬季,都会有300多种、10万多羽候鸟在洞庭湖云集,白鹤、白鹳、灰鹤、小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在此随处可见。为了保护候鸟平安过境和越冬,湖南率先在全国出台野生鸟类“禁捕令”,多次部署专项行动,陆续建立专职候鸟保护站,并建立区域联防制度和候鸟保护监督网络,有力打击了捕杀候鸟的行为,让鸟儿自由地飞翔在美丽的湖南。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湖南大多数重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曾经一度消失的物种重新回归。如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逃逸的数头麋鹿在洞庭湖保护区自然繁殖生长,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00头,成为真正自然野化的麋鹿种群;多年来未监测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河麂,近年也开始重现东洞庭湖保护区;旗舰物种莽山烙铁头蛇在莽山自然保护区的种群数量正在逐渐扩大,达到可生存种群数量标准;在新化县、浏阳市发现了全球极危物种海南鳽,属于湖南首次记录该物种;在衡南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发现了9只豆雁,终结了雁城衡阳多年无雁的尴尬;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对区内鱼类资源进行了补充调查,增添了异华鲮、灰裂腹鱼两个物种的新记录,发现了新种“壶瓶山鮡”。

绿色华章 浓墨重彩

郁郁青山千嶂翠,弯弯碧水百花妍。60年来,森林里的树木一圈一圈地粗壮,湿地中的青草一岁一岁地枯荣,野猪产下了一窝又一窝的小猪仔,候鸟飞走了又飞回来……湖南自然保护区由郴州宜章莽山一个点慢慢地扩大为一块块、一片片,直至块连着块、片连着片,进而遍布于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地,遍布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的中、上游乃至源头。这一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提升,是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是单纯保护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拓展。

制订管理计划,确保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湖南省林业厅组织全省国家级保护区对照保护区建设管理目标,科学系统地分析了保护区当前存在的威胁因素和限制因素,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管理对策,根据管理对策优先方案的选择原则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了包含生态系统保护、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宣传教育体系建设、社区发展、科研与监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管理计划,作为未来5年的管理工作指南。在编制过程中,湖南坚持专家指导、全员参与、政府审议相结合,邀请北京林业大学雷光春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动员保护区全体员工参与,请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审议,使管理计划的编制过程成为了吸纳先进理念、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保护措施、协调各方关系的过程。为确保管理计划的贯彻执行,省林业厅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纳入了对各市州林业局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督查、评估,并与保护区相关项目资金申报安排相结合。目前,湖南省2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编制完成了管理计划。

加快信息化进程,创新保护区管理手段。从2011年开始,湖南就在小溪国家级保护区开展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该项目获得2011年度湖南省科技成果咨询一等奖。该平台涵盖生物资源管理、科研监测管理、可视化管理、宣教管理、社区共建管理等5大模块,通过该平台可实时掌握保护区内主要物种、种群变化情况;实时跟踪监管巡护工作;可用于森林防火、灾害预警、生境监测、人为活动监测、生态旅游流量统计、重要道口监控、行政执法取证、野外设备设施防护;可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可协助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分享成果。各模块间通过可视化管理模块互动互连,可直观展现保护区三维立体、功能区划、保护对象分布等情况。目前,湖南有小溪、八面山、白云山、六步溪、桃源洞、借母溪、南岳衡山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了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2016年,湖南启动了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省级管理平台建设,已编制完成了《湖南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理平台需求分析》,并引入无人机、卫星追踪器等先进设备采集相关信息,提升信息采集范围和效率。

实施标准化建设,打造保护区整体形象。按照国家林业局现有行业标准,湖南省组织制定了保护区标识系统建设规范、管理站(点)建设规范、野外工装标准化设计规范等文本,成为湖南省的地方标准。保护区野外巡护监测规范正在拟定之中。在规范编制中,湖南着重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规范,也要特色,在形式上规范,但保留内容创新的空间。如在标识设计中,将 “中国自然保护区” 和“湖南林业”元素融合到统一标识,体现了林业和地域的内涵;在保护站点建设规范中,规范了建设规模和功能要求,推荐了新中式、苗族、瑶族、土家族4种风格建设方案。目前,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全面开展了各项标准化建设,逐步改变了以往建筑设计平庸,无特色,无风格,工程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形成了设计科学、规范、合理并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标准化体系建设,体现了全省统一协调的林业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新形象,提升了保护工作者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推进“一区一法”,提高依法治区水平。因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各自然保护区由此带来的管理问题也千差万别,因此,制定出适合本自然保护区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一区一法”,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与监督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显得尤为重要。至2015年,湖南有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一区一法”建设,出台了自然保护区法规。其中:小溪、白云山、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公布。这些法规都明确了保护区的四至范围、保护对象、法律地位、管理体制、主要职责,落实了保护措施、经费来源及各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由于量身定制,更具有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湖南大力推进保护区依法治理。大多数国家级保护区均争取设立了森林公安派出所或者受托开展了林业行政执法。2015年,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在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范围内可独立行使林业、农业、环保、水利、国土、交通等8个部门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从根本上改变了湿地保护“九龙管水、无龙牵头”的局面。这是湖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的一个重大突破,对全省各类保护地管理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保护区资金投入。一是将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国家级保护区。通过省人大代表多次建言,与省财政厅反复沟通,《湖南省2015年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明确提出“要保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家级禁止开发区的日常运行和管理经费”,每个国家级保护区每年可新增200~300万元。二是跨部门争取项目投入。湖南省林业厅主动参与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争取将自然保护区道路、通信、电力、广播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民政等社会事物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湖南省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等都明确了支持保护区建设的相关措施和项目。八大公山、乌云界、壶瓶山等国家级保护区,获得发改委自然资源与自然遗产地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3400万元。洞庭湖区几个保护区先后获得长江三峡后续工程建设项目支持5736万元。三是积极引入国外援助。多年来,湖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与日本、美国和芬兰等国家以及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和欧洲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双边和多边合作。组织实施了林业持续发展保护地区管理项目、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长江生命之河湿地恢复项目、华南虎保护、天然林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合作项目等,共引进国际赠款800万美元。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引进了无偿资金,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而且引进了先进的保护管理技术和理念,加快了湖南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国际先进管理模式的接轨步伐。2015年,湖南省林业厅与芬兰公园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签署了《自然保护合作协议》,芬方将为湖南保护区提供人员培训、智力咨询等多方面支持和帮助。

开展社区共建,促进保护区和谐发展。一是积极争取将保护区纳入扶贫攻坚的优先实施领域。从2014年起,湖南针对国家级保护区范围内的行政村和贫困农户,开展了贫困村、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使其获得了“雨露计划”、“奖教学基金”、扶贫小额信贷、低保等精准扶贫项目的支持。同时,争取将国家级保护区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民生的矛盾。如小溪和高望界国家级保护区内的3900多户林农已全部纳入该范围,采取自行搬迁和集中安置两种方式进行补助,5年内将全部迁出保护区。自行搬迁人均补助2万元,集中安置人均补助6万元。二是广泛吸纳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区建设管理。通过受聘承担巡山护林任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形式,让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区建设管理,从中获益。同时,开展了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试点,对麋鹿、野猪、鸟类等野生动物造成的保护区周边社区农作物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减少群众损失。在汉寿县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对为西洞庭湖湿地保护作出贡献的周边农民及单位进行补偿,补偿资金达2000万元。三是想方设法帮助社区群众发展经济。注册开发了“湖南自然保护区”微信公众号,该平台可帮助社区群众通过手机终端,查询管理自家林地林权信息,咨询专家意见,接受游客订餐订房,还可为社区群众推广、销售林副产品,实现网上订购,网下运送,从而提高经济收入。

人与自然 谱写和谐

当人们走进一个个的自然保护区,往往会惊叹于那重重叠叠的绿色,会惊奇于那千姿百态的植物,甚至会惊喜于那倏然闪过的小精灵。对于眼前的一切,人们会由衷地赞赏自然的丰厚恩赐。然而,在这其中,人的因素也是相当关键的。正是因为人之魂与自然之魂的和谐统一,湖湘大地上的自然保护区才会绿得浓郁深邃、绿得宽广浩瀚。

在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干部职工和当地百姓组建起巫傩艺术团,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绿色的呼唤演绎为大批原生态的民俗舞蹈,并且走出了湖南,走向了世界。在湖南的多个自然保护区周边,都世代居住着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他们对山石水土、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自然之物心存敬畏,无论是建房、修路,还是搞公益建设,都得“让古木三分,不损古木一条根”。60年来,正是无数这样朴实的人们,像崇拜土地一样崇拜绿色,像歌唱生命一样歌唱绿色,才有了一片片保存完好的纯净森林,才还原了大地的原色彩。而这正是每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得到较好保护的根源。

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东洞庭湖“天鹅守护站”、南洞庭湖“白鹤守护站”、西洞庭湖“黑鹳守护站”相继建起。志愿者们在此日守枯洲、夜宿河滩,有效阻止了人为活动对越冬候鸟栖息地的干扰。其中,位于西洞庭湖的我国首个黑鹳守护站在2015年引来78只黑鹳越冬,创下洞庭湖乃至东亚越冬候鸟迁徙路线上黑鹳一次性记录的历史新高。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现在已连续举办了8届国际观鸟节,累计吸引30多个国家近100万人次参加,这一活动“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民间的观鸟兴趣,而且发现了不少新记录,为鸟类区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60年来,正是无数的志愿者、民间力量的共同守护,赋予了湖南自然保护区蓬勃的生命,也让人看到希望的明天。

刘真茂,湖南省狮子口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义务护林员。30多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与危险,以顽强的毅力和斗志全身心投入到护林事业中,巡山总里程达40多万公里,确保全乡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他与盗伐偷猎者斗智斗勇,刹住了大山上乱砍滥伐之风;他拿出自家积蓄在高山上搭草棚、建哨所,展示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大山上,树木愈发葱郁,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他守住了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的这片生命绿洲。60年来,正是无数个刘真茂一样的护林员默默奋斗在一线,与大山为伍,与寂寞相伴,才成就了湖南自然保护区深厚的绿色底蕴,也推动着湖南自然保护区事业前行的步伐。

陈远辉,“蛇中熊猫”莽山烙铁头蛇野外研究第一人。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他多次拒绝蛇贩子送上门的钞票,倒贴自己的工资进行研究;他先后被莽山烙铁头蛇“吻”过9次,其中2次差点送命;他人工繁殖孵化出100余条幼蛇放归莽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有效保护和扩大了莽山烙铁头蛇的野外种群数量。在他的痴心研究与当地林管部门、老百姓共同积极的保护下,莽山烙铁头蛇从最初的300条左右,扩展到了2008年冰灾前的600至800条。60年来,正是无数个陈远辉一样执着的研究者,凭着对野生动植物事业的痴爱,在山野间不懈探索,在实验室里不停研究,才将大自然珍贵的基因密码抢救保留下来,才得以书写大自然五彩斑斓的生命本色。

梅碧球,西洞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面对小利益团体用船撞、用鸟枪打、用汽油瓶烧、无理上访直至威胁打击报复等尖锐矛盾,他以“刮骨疗伤”的魄力坚决推行湖州整治,终结了4000公顷天然水域滩涂非法围垦养殖的历史,使5333.3公顷退化湿地得以恢复。由于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物种资源的丰富性,其珍贵的水土资源和林木资源、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往往被一些目光短浅、利欲熏心的人觊觎,引发关于林地、土地、矿产等方面的纠纷和矛盾,甚至出现精神恐吓、武力威胁等暴力干扰执法的现象。今年5月,在由国家林业局等7部门联合主办的国际多样性日暨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60周年大会上,梅碧球被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湖南还有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姚毅、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陈军被授予此荣誉。60年来,正是无数个像梅碧球一样能在关键时刻扛住压力、顶住威胁的人迎难而上,用无畏的魄力和勇敢的机智捍卫湿地的渚清沙白和森林的绿色无边,才有了美丽、富饶、幸福的新湖南。

……

这是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土,是一部生态文明建设辉煌成绩的礼赞,更是一篇数代人奉献青春、挥洒汗水谱写的绿色华章。60年一轮甲子,又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前方,有着更高的山、更秀的水、更美的风景。“十三五”期间,湖南将以严守森林、湿地、物种红线为根本,大力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力争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有效保护率≥7%,极小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保护率≥90%,新建一批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提高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真正走出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共建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推荐访问:守护 拥抱 自然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