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略论宋代教坊宴乐制度对我国古代戏剧的影响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宋代教坊宴乐制度对我国古代戏剧产生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戏剧体制的“驳杂”性特征的形成;戏剧“雅俗并陈、浓淡相间”的表演风格;对民间祭祀戏剧的影响;影响了宫廷杂剧情节的长度设置。

关键词:教坊;宴乐制度;古代戏剧;影响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杂剧自宋代真正流行以来,成为宫廷教坊演出不可或缺的一项伎艺。通过古人记载可以发现,宋代杂剧在内廷的演出,有很多场合。不过,演出最频繁的场合还是在教坊承应宫廷宴乐时。宋代教坊宴乐制度对我国古代戏剧有着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戏剧的“驳杂”性特征;戏剧“雅俗并陈、浓淡相间”的表演风格;对民间祭祀戏剧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宫廷杂剧情节的长度设置。

宫廷中以乐飨宴的风气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优孟衣冠”的故事背景便是在“庄王置酒”即宫廷宴飨时,其后历代皆相沿不辍。至宋代,宫廷宴飨形成定制。《宋史·乐志》载:

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座,宰相进酒,庭中吹觱篥,以众乐和之;赐群臣酒,皆就座,宰相饮。作《倾杯乐》;百官饮,作《三台》。第二、皇帝再举酒,群臣立于席后,乐以歌起。第三、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以次进食。第四、百戏皆作。第五、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群臣皆起。听辞毕,再拜。第七、合奏大曲。第八、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琵琶。第九、小儿队舞,亦致辞以述德美。第十、杂剧罢,皇帝起更衣。第十一、皇帝再坐,举酒,殿上独吹笙。第十二、蹴鞠。第十三、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筝。第十四、女弟子队舞,亦致辞如小儿队。第十五、杂剧。第十六、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第十七、奏鼓吹曲,或用法曲,或用《龟兹》。第十八、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食罢。第十九、用角觗,宴毕。与宋同时之辽及其后之金宴飨进盏仪制虽较宋代简单,均为进酒九盏,不过,进盏之间插演歌舞杂剧百戏的表演过程却是相同的。到了明代,自洪武初年即已制定明确的宴飨仪制,且与前朝历代宴飨仪制比较,明代宴飨仪制对表演的要求更加严格。由《明史》卷六十三载洪武十五年大宴飨仪可知,明代大宴仪以九爵为限,严格遵守奏一段乐曲夹杂一段队舞、百戏或院本的形制。

宋代教坊宴乐制度中的进盏仪制对演剧本身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杂剧表演的“驳杂”性特征始于宋代。以此时期教坊宴乐进盏仪制为例,带来的影响之一便是杂剧与其他歌舞百戏的不可分割性,也即杂剧作为戏剧形式的不专门独立演出造成了杂剧表演形态的“驳杂”性。此种特征的形成,是由宫廷教坊宴仪制度下的演出方式决定的。王国维先生曾言:“盖古人杂剧,非瓦舍所演,则于宴集用之。瓦舍所演者,技艺甚多,不止杂剧一种;而宴集时所以娱耳目者,杂剧之外,亦尚有种种技艺。”瓦舍所演,是否按照一定的仪规进行,目前因资料缺乏,不能确知。不过宫廷教坊所上演伎艺,则是必须严格遵循一定规制,融杂众艺而进行表演的。下面通过列表加以说明两宋宫廷教坊宴乐制度下的“供盏献艺”。

由该表可以看出,宫廷教坊宴飨制度下教坊杂剧的演出。是与其他歌舞百戏杂技等在同一宴会上依序进行,彼此可以看作互相依从的关系。即使到了明代杂剧传奇发展成熟的阶段,宫廷教坊宴仪时仍遵循严格的表演仪制,即进盏时以乐章夹杂队舞、院本、百戏等艺术样式,且各种艺术样式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杂剧的这种不独立性,在一段时期内延缓了戏剧发展的进程,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我国古代戏剧的独特风格。我国传统戏剧演出形态的最大特点是花样繁多,由《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及《南村辍耕录》所载“院本名目”来看,其中便有多种表演样式,如歌舞、念诵、说唱、杂技等,这些名目虽然今天看来不是纯粹的戏剧,但在当时仍与杂剧同台演出。我国古代戏剧的这种“驳杂”的表演方式,是吸收了其他门类的表演艺术而形成的,这点已经成为定论。宋代民间勾栏瓦舍各类伎艺表演鱼龙混杂,为宋杂剧提供了吸收其他艺术的契机。不过,除了民间勾栏瓦舍提供的众艺杂糅的有利条件外,宋代的宫廷教坊宴仪制度也是促成宋杂剧驳杂的一个强有力因素。如上表所列显示,教坊宴仪中每盏酒间有相应的表演样式呈现,其中音乐、歌唱、舞蹈及百戏杂剧轮番上演。在此场合中,杂剧艺人耳濡目染其他艺术样式的表演风格,将其纳入杂剧表演中,也是很自然的事。后来的戏剧创作,无论是杂剧、戏文还是传奇,每每穿插歌舞、杂技、院本等,除了受民间众艺杂陈的表演风气的影响外,教坊宴仪制度杂糅众艺的做法当是导致戏剧这一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

教坊宴仪进盏制度下的演出,还影响了我国古代戏剧的另一表演风格,即“浓淡相间,雅俗并陈”的表演风格。教坊宴仪制度下的演出,看似无序,实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每盏酒所要表演的艺术样式,也都是有严格限制的。由上表所列《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及《梦粱录》卷三“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条所载宴仪的相似性可见,此类表演是严格遵循一定规制的,且历经南北宋而基本未变。由《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可知,教坊宴仪时所表演的音乐歌舞以及乐器演奏很多,杂剧的表演与其中的队舞演出密不可分。胡忌先生推测当时将杂剧表演排在小儿队舞及女童队舞之后有调节场上冷热气氛的作用,是很有道理的,他指出:

杂剧的上演。往往夹入于队舞的演出中。宋时的队舞,宫廷间分成小儿队及女童队两种。惟其小儿及女童不过为清歌妙舞而设,其与正杂剧之以滑稽讽戒者有异趣。所以把杂剧夹入队舞之间去演出是避免单调的现象。这样的安排是由杂剧的滑稽诙谐特征决定的。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载宋代杂剧:“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此本是鉴戒,又隐于谏诤,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耳。若欲驾前承应,亦无责罚。一时取圣颜笑。凡有谏诤,或谏官陈事,上不从,则此辈妆做故事,隐其情而谏之,于上颜亦无怒也。”《东京梦华录》卷九也载:“内殿杂戏,为有使人预宴,不敢深作谐谑,惟用群队装其似像,市语谓之‘拽串’。”可见其平时演出的“滑稽唱念”的谐谑风格是很突出的。因此,将滑稽诙谐的杂剧安排在大型的严肃规整的队舞之后,有调节场上气氛的作用。另外,宴仪中进盏时教坊歌舞音乐的演出,每每与百戏杂技及杂剧夹杂在一起演出,这样的安排,也是“浓淡相间,雅俗并陈”的体现。我国古代戏剧在表演过程中,经常插演一些无故事情节的歌舞、杂耍、说唱、念诵等,这类的表演并未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而是单纯起到调节场上气氛的作用。可以说这种表演风格的形成,无疑受到了教坊宴仪制度下进盏演出的影响。

宋代教坊宴仪进盏仪式下的演出对我国古代民间的祭祀演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民间祀神亦如教坊宴仪进盏献艺,《东京梦华录》、《梦粱录》记

载了宫廷教坊及教乐所人员参加民间祀神的场面。《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载:“(二十三日)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太官局供食,连夜二十四盏,各有节次。”《梦粱录》卷一“(二月)八日祠山圣诞”亦载:“十一日,庙中有衙前乐,教乐所人员部领诸色乐部,诣殿作乐呈献。命大官排食果二十四盏,各盏呈艺。”可见民间祀神进盏献艺的演出方式在宋代就已形成仪制了。由教坊宴乐进盏时的歌舞百戏及杂剧演出可以推测,当时民间祭祀演出的伎艺也当多为此类。应当指出,此时的民间祀神的进盏献艺还不能确知是否由教坊宴仪学得。不过,至明代,则可以确知民间祀神的进盏献艺是由教坊宴仪传学而来。明代民间祭祀演出的形式,可参见近年出土的万历二年抄立的《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该簿指出了民间祭祀演出模仿宫廷教坊进盏献艺的事实:

众臣于殿前谢恩礼毕.帝传旨御厨司造膳。先禄司(寺)进酒,翰林院捧茶。教坊司奏乐,金銮殿君臣饮酒筵。排八盏八趁(珍),选乐部徵工大吹大擂,歌舞奏乐。君臣欢醉而散。该簿真实记录了明代民间迎神赛社活动的祀神礼节程序。其第三部分按二十八宿值日顺序分排表演的节目,进盏献艺的仪式与教坊宴仪的进盏仪式极相似,只是盏数有别,前者每一值日星宿均进酒七盏,每进一盏酒即表演一个节目,以“角木蛟当值日”为例:

计开,前行说《三元戏竹》。

第一盏,《长寿歌》曲子,补空,《天净沙》《乐三台》;

第二盏,靠乐歌唱,补空,《大清歌》;

第三盏,温习“曲破”,补空,再撞再杀;

第四盏,《尉迟洗马》,补空。《五虎下西川》;

第五盏,《天仙送子》,补空,《敬德战八将》;

第六盏,《周氏拜月》,补空,《尉迟赏军》;

第七盏,合唱,补空,收队。

正队《大会垓》;

院本《土地堂》;

杂剧《长坂坡》。

以下二十七宿值日所演祀神节目仪制均与此相类。虽然《礼节传簿》所表演的多是单纯的音乐、舞蹈及戏曲等,而宋代宫廷教坊宴乐中还有一些诸如百戏杂技等的演出,表演伎艺看似有别,不过,这种以进盏的方式来进行祀神表演,与宫廷教坊以进盏的方式为帝王演出,其形式是相同的。《礼节传簿》自出土之日起,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对于民间这种“供盏献艺”的演出仪制,他们均认为是源于宋代的宫廷演出。黄竹三先生《上党祭祀活动的“供盏献艺”》一文将两宋宫廷宴集的“供盏献艺”与明清乃至今天上党地区祭祀活动的“供盏献艺”进行比较,他认为,从中可以看出二者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演出时均用官定专业艺人;演出中均有“致语”、“说词”;演出节目都先有音乐然后是歌舞,再后是戏剧一类的表演,因此得出结论:“上党地区祭祀活动中的‘供盏献艺’是源于两宋的宫廷演出。”他同时指出,“以往,我们研究戏曲史,较多注意人民群众对文学艺术的推动作用,注意民间演出对宫廷演出的影响,这无疑是对的。但另一方面,却忽视宫廷演出对民间演出的影响,甚至讳言这种影响。事实上,宫廷演出和民间演出,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坊宴仪进盏献艺的演出方式对民间的影响是广泛的,车文明先生《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一书对宋元明清各代的民间赛社祀神活动进行了勾勒。可以看出,民间的这种演出活动遍及各地。且国人对此种活动几近处于迷狂状态。虽然各地的赛社活动名称各异,其形式却是惊人的相似,尤其所沿袭宋代教坊的宴仪进盏演出的仪制,一直未有改变。关于教坊宴乐的进盏献艺仪制对今天的民间祭祀演出的影响,寒声先生在《<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初探》一文中也曾提到,他指出今天山西上党地区的祀神活动仍受到宋代教坊宴乐的进盏献艺仪制的影响:

此后三天,每天一早必须象古代皇帝大宴一样,由维首主祭,主礼生等唱礼,向神祗敬奉供盏与肴馔,同时由乐户在献殿或露台上献乐,献歌舞、百戏、供盏队戏。毫无疑问,宫廷教坊的这种进盏仪制对民间祭祀演剧的影响是深远的。

宫廷宴仪制度对我国古代戏剧的影响还表现在戏剧情节的长度设置上。宋代杂剧与其他众多伎艺一起夹杂于宫廷宴饮节次中进行演出,因受到进盏仪制的限制,即每一节目均在进盏之间进行,因此这类表演的时间不可能太长。《东京梦华录》卷九所载杂剧的表演也只是一带而过,甚至连杂剧的名目都没有。可见此时杂剧还只是作为与其他的歌舞百戏相同的性质在宴饮时演出。即使到南宋时杂剧已跃为“正色”,如《武林旧事》卷三所载理宗朝天基圣节所进行的杂剧演出,也以具体的名称见诸记载,如《君圣臣贤爨》、《三京下书》、《杨饭》等杂剧名目,不过宴仪中因受到时间限制,杂剧表演仍只占一盏酒的工夫。宋代杂剧剧情简单,表演时间短暂,最初或与其表演场合即此种特殊的教坊宴仪制度有紧密关系。宫廷宴饮时进盏才能献艺,且在君臣饮用一盏酒的时间里,就要表演两段或三段杂剧,因此决定其体制的短小,其故事的片段性。杂剧这种特殊样式,自宋代产生,以至于金元时同体异名的院本,均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且直至明代,这些戏剧样式,仍在宫廷教坊司、钟鼓司及其他内廷乐舞机构上演不辍。究其原因,历代以来,内廷宴飨仪制从未间断过,且对表演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种情节短小的戏剧样式之所以久未消亡,也是与宫廷教坊这种独特的宴仪仪制分不开的。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宫廷教坊的宴仪制度对我国古代戏剧的影响是深远的。正是这种独特的宴乐制度,在某些方面促成了我国古代戏剧的独特性。这也给我们研究我国古代戏剧一个有力的启示,即民间固然是促进我国古代戏剧生长、成熟的土壤,宫廷乐舞机构尤其相沿已久的教坊这一乐舞机构,在促成我国古代戏剧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荐访问:宴乐 略论 宋代 戏剧 我国古代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