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写作话题:实干精神

|来源:网友投稿

 写作话题 :

 实干精神 【主题精讲】

 我们的时代推崇实干

 文/ /

 光辉

 我们这个时代呼唤才干,也推崇实干。

 实干萌芽于远古的一片纯净土地,她不是昙花一现;不是水中涟漪;也不是刻意的修饰;她是世人自古至今酝酿的一坛美酒。

 实干是一面旗,飘动的雄姿震撼虚伪,让偷奸取巧者面容改色。

 实干是一声号角,此时无声胜有声。

 实干是一面镜子,是美是丑、是黑是白擦亮镜子看得便一目了然。

 实干的 人不自卑;实干的人不惭愧;实干的人不世故。

 蜀国丞相诸葛亮是军事中的实干家;一代文豪鲁讯先生是文学艺术上的实干家;县委书记焦裕禄是为老百姓造福的实干家;凤城县农行行长鲍江兮是金融系统的实干家 ……

 实干是一种美德,实干是高尚的化身。

 实干的人待事认真 , 不偏不邪 , 发扬正义 , 敢于献身。

 上级实干使自己宽心,让下级赏心;下级实干使自己安心,让上级放心。实实在在处事是一种潇洒、一种风度、一种自然生成的美丽。

 一个人没有实干精神就不会有所建树;一人单位没有实干精神就不会蒸蒸日上; 一个国家没有实干精神就不可能繁荣富强;一个社会没有实干精神就不会有所进步。

 哪个人、哪个单位、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少了实干,就会走向衰亡,也就没有生存的希望。

 实干不是傻干;实干不是蛮干。过于傻干蛮干也就玷污了实干,也就埋没了实干的光辉。

 不实干的人 圆 滑世故玩世不恭。

 不实干的人只会装模做样指手划脚。

 有的人在任何时候一样实干;有的人在人前人后佯装实干。

 实干是脚踏实地拼搏奋斗的写照。

 我们推崇实干,毫不犹豫;全社会推崇实干,刻不容缓。

 实干精神 是我们这个时代和跨入二十一世纪每个有识之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名言名句】

 1、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 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泰戈尔

 2、梦想家命长,实干家寿短。—— 约·奥赖利

 3、实干名言实干家只有在演说讲完后才动手。—— 加博里欧

 4、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 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托·卡莱尔

 5、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 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6、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最重要的是奋斗心,热爱生命,勤奋实干,开放进取。

 7、一切实干家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手掌之下,一切思想家则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头脑之中。——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8 我们要时时注意,勇气常常是盲目的,因为它没有看见隐伏在暗中的危险与困难,所以,勇气不利于思考,但却有利于实干。因为在思考时必须预见到危险,而在实干中却必须顾及危险,除非那危险是毁灭性的。所以对于有勇无谋的人,只能让他们做帮手,而绝不能当领袖。——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美文赏析】

 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贡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站在红山顶上林则徐的雕像前,看着他荡气回肠的爱国诗句,思绪穿越时空,去感知百余年前那位满腹才情的民族英雄的内心世界,我们不由地肃然起敬。林则徐革职流放新疆,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悲愤、最艰辛的日子,也是他与新疆各族人民共患难的日子。他在新疆生活的三年,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重新疆边防并付诸实践

  林则徐理解到新疆在国家整体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国家防务观点。

  提出警惕俄国的重要观点。林则徐来到新疆之前,沙俄军队已越过巴尔喀什湖,向中国境内推动;中亚浩罕国甚至出兵伊犁西部地区,在新疆内部还有和卓后裔作乱。在送伊犁将军领队大臣开明阿的诗中,他明确指出新疆驻军的职责是“静能够绥中原,动能够御外辱”。即平时护卫内地,战时抵御外侮。

  林则徐潜心研究新疆史地,努力讲求筹边之策,他敏锐地觉察到来自沙俄的侵略隐患。他大声疾呼,未来新疆的安全威胁来自俄国。在林则徐的文稿当中,记载“余观俄国势力强大,多规画布置,志实不小。英夷由海道犯中国实难,但善守海口,则无如我何!俄夷则包我边疆,南可由滇入,陆路相通,防不胜防,将来必有大患”。“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见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趁火打劫,通过《中俄北京条约》以及后来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我国西北 7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充分印证了林则徐的预言。

  建议朝廷裁撤西安镇总兵保留伊犁镇总兵。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增强天津的军事力量,准备裁撤伊犁镇总兵,移至天津,并征求伊犁将军意见,下令伊犁将军布彦泰十天后拿出结果。这件关系到边防建设的大事,引起了伊犁将军、参赞大臣、总兵和四位领队大臣的极大注重,也引起了被流放到新疆的邓廷桢的注重,林则徐到达新疆后自然成为处理这件大事的中心人物。林则徐从增强新疆边防的大局着眼,与各位大臣反复商量,之后,他起草奏折,由布彦泰上奏,决定保留伊犁镇总兵,裁撤西安镇总兵,添置天津。清政府经过四个月的反复权衡,最后批准了布彦泰的上奏,伊犁镇总兵终于保留,这对巩固受沙俄侵略威胁的西北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针对新疆边防形势提出改屯兵为操防。要增强新疆的防务,就必须提升边防的军事力量。林则徐提出撤销兵屯,让种地的战士回到营院里,专门搞训练,把腾出来的土地交给维吾尔族群众耕种。南疆兵屯有三处:喀喇沙尔、乌什、阿克苏。1844 年乌什召民户耕种兵屯之地。屯地给农户耕种后,每年交粮 5100 余石,除支付官兵口粮,还剩余 2000 石左右,可折银抵充经费。回营屯兵专事操防,充实了战斗兵员,特别是边境地区,增强了巡防查界,提升了防御外来侵扰的水平。

  林则徐离开新疆后,仍然念念不忘新疆边防。1850 年,林则徐返乡途经长沙时,召后起之秀左宗棠到湘江舟中彻夜长谈,谈及西域事务时,林则徐说,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余颇以未竟其事为憾。林则徐与左宗棠的一席谈话,激发了左宗棠经营西北的决心。

  垦荒勘田兴修水利巩固新疆边防

  新疆屯田始于汉代,发展于唐代,成熟于清代。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主要在伊犁和北疆,以及南疆阿克苏等地兴办屯田,有兵屯、回屯、遣(遣犯)屯和民屯。道光年间,发生张格尔叛乱,屯田一度停顿。叛乱平定后,喀什噶尔、巴尔楚克等地恢复屯田,林则徐到达伊犁后,立即协助当时的伊犁将军布彦泰垦田勘荒。

  伊犁垦田扩大耕种面积。伊犁将军布彦泰一向敬重林则徐,他得知林则徐将抵达伊犁边界时,曾两次派遣兵丁前去迎接,还破例委以林则徐实务——执掌粮饷。军饷和粮秣是伊犁驻军的重要依托,林则徐深切地感受到了布彦泰的信任,承担了伊犁的垦田事宜。1843~1844 年间,林则徐在伊犁倡导开垦了惠远城东的阿齐乌苏废地三棵树、红柳湾一带 3.3万多亩和阿勒卜斯 l6.1 万多亩田地。安置回户 571 户,安置汉族民户 500 户。阿齐乌苏废地在今天伊宁市巴彦岱一带。伊犁垦田取得巨大成功,布彦泰被加封太子太保衔。

  不辞劳苦南疆勘田。伊犁开垦成效显著,带动南疆掀起兴垦热潮。道光皇帝下令点名让林则徐到南疆勘荒。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初,林则徐奉旨赴南疆,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勘查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今和田)、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和喀喇沙尔(今焉耆)七城垦地,中经英吉沙,遍历南疆八大城,勘地 60 余万亩;九月间在吐鲁番所辖托克逊之伊拉里克(今伊拉湖)勘地 l1 万亩,十月间在哈密以东塔尔纳沁(今纳沁城)勘地 6000 亩。林则徐南疆勘田的主要任务,除了解垦地的实际情况,更是为清廷制定南疆垦荒政策提供了真实的依据。林则徐扶病奔波于天山南北各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此次荒地勘察任务。他因地制宜,或招内地移民承垦,或让当地少数民族垦种。林则徐的上述活动,不但充实了边地,而且还达到了巩固边防的目的。1845 年林则徐写给汝舟的信中明确指出:“夫田亩欲招民户者,为边防计耳。”

  伊犁修渠造福百姓。要屯田,就要有水源。阿齐乌苏废地,原来是八旗兵屯田的地方,因水源不足而废弃。重垦阿齐乌苏废地,必须引伊犁河支流哈什河之水,工程规模巨大,花费甚多。林则徐与布彦泰反复筹划,确定施工方案。他本人拖着衰弱之躯,以极大热忱,主动向布彦泰提出分段承修、出资认捐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林则徐带头捐修了最重要、最困难的引哈什河水的龙口工程,龙口工程的具体位置,经考察在哈什河老龙口附近。龙口工程正好六里多长,这是整个引水工程的关键部分。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五月兴工,九月完成,费时四个多月,用工二十万有零,平均每日有 760 人。工程之艰巨,“非亲临其境者,不得而知”。林则徐还在新疆的其他地方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把新疆劳动人民使用的“坎儿井”加以改进推广。

 关心百姓疾苦 团结各族人民

  新疆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时间,始终心系各族人民,关心民众疾苦,十分注意协调各民族间的关系,协助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与纠纷,缓和民族关系,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的目的。

  心系百姓疾苦。在新疆,林则徐看到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内地一样贫困,不禁满怀同情地慨叹“穷边鸿雁倍堪怜”。林则徐在奏稿里也有类似这样的具体描述:“南路八城回子(指维吾尔族)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葚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褴缕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林则徐踏勘南疆,行程二万里,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

  妥善解决农牧矛盾。林则徐在南疆勘察土地的时候,十分注意协调各民族间的关系,协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与纠纷,缓和民族关系,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的目的。在半农半牧地区开荒的时候,林则徐注意到该地的“西南北三面,俱系大山,沿山一带,留为蒙古出入经由之路,本不开垦”。经他们查实“喀喇沙尔蒙古游牧在山之西,伊拉里克引水灌田在山之东,本不相涉。道光二十一年以前奏定章程,宽留该蒙古贸易牲畜行走通路,并禁止户民进山偷掘树株”。此次筹议开垦,也要定出管理制度,划清农牧区的界址。这样,既可保证开荒增加农业收益,又不致影响牧民生计,妥善地解决了农牧矛盾。因地制宜,或招内地移民承垦,或让当地少数民族垦种,避免造成民族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处理扎萨克郡王伯锡尔侵占民田。在林则徐看完塔科纳尔沁荒地,返回哈密的途中,突然间“有百余人环跪递呈”,控告哈密王伯锡尔侵占公田、鱼肉百姓的非法行为。这个呈文接还是不接,处理不处理,怎样处理,对林则徐来说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哈密王不但祖辈深得康熙帝以来历代皇帝的宠信,而且他本人也多次得到道光皇帝的嘉奖。

  林则徐把国家利益、军民利益放在首位,决定受理此案。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暗中调查了伯锡尔侵占民田的情况,

 了解到了伯锡尔侵占民田、苛捐杂税、敲诈勒索的恶行,最终迫使伯锡尔郡王退出所霸田地万余亩,招民耕种。在得到布彦泰的同意下,把处理情况写成告示,刻在石头上,公诸于众,留示后世。布彦泰上奏皇帝,皇帝赞同。哈密群众高声称颂:“林公活我。”

  林则徐留给我们更为宝贵的是他的精神财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拳拳的爱民之心,乐观旷达的胸怀。他在落难之际能如此奋发有为,更能显示其英雄本色。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林则徐正是中国的脊梁!他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的贡献使各族人民长思久仰,永远不能忘怀!

  左宗棠收复新疆 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全部土地,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新疆。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这是一片自汉代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同治六年(1867 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 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十年后的一日早朝,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陕甘总督左宗棠说话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左宗棠铮铮铁骨:“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了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

  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盖天山南北,一个是要尽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李鸿章有一批支持者,自从独掌淮军,平定捻军功居第一后,历任湖广、直隶总督,官拜文华殿大学士。他是安徽合肥人,而左宗棠是湖南人。李鸿章从心眼里看不起这个湖南人,认为他三试不第,要想入阁拜相是不可能的事情。左宗棠不介意,在同治十三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向皇帝写奏章,准备赴京参加殿试。已是陕甘总督的一品大员,怎么可能去参加当官晋级的入门考试呢?两宫皇太后聪明,马上下道谕旨:特升东阁拜为东阁大学士。李鸿章闻讯丧气,无奈之下还要写信祝贺。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湘黔多坚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乡曲港,则人性柔和,其间也不乏圆滑怕死之辈。李鸿章属于后一种人。他说的话,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他以“海防”重于“塞防”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实在骇人听闻。生命一旦失去民族感,就会在瞬间变得卑贱起来,而无论物质上是如何殷实和富足,地位是如何高贵和显赫。虽然李鸿章后来热心洋务,以图自强,后人有过一些赞誉,但在收复新疆问题上的态度,伤了许很多多中国人的心。

 快快擂响收新疆的战鼓吧!中华民族已是忍无可忍了。在民族利益上的一味退缩,怎么可能换来和平与安宁?比如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滥杀无辜,向洋人屈膝讨好,换来的是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左宗棠拍案而起,“中国有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类!”为此与曾国藩失和,他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终于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首肯。在朝廷看来,危急关心更能显示忠臣良将的忠君爱国的热忱,考验出他们的赤胆忠心。

 没有风,没有月,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这个刚毅、坚韧、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内忧外患,且“兵疲、饷绌、粮乏、运艰”,但信心百倍。

 “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将要实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撤换了一批骄横荒淫的满洲军官,整训了队伍,左宗棠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了,这是光绪二年(1876)春天。总督府响起了三声炮响,左宗棠的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这是一条官道,车辚辚,马萧萧,汉唐以来,多少人在这里长途跋涉,远赴绝域,开辟了今天的疆域,祖宗遗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掉?

 左宗棠是真正的军事家,一是因为自身的天赋才能;二是在战场上与之对阵的大体上是处于同一层次的对手;三是收复新疆的石破天惊的功业。当年在长沙,翼王石达开最大的遗憾是放走了偶遇的左宗棠,惊呼放虎归山,他日与太平军对阵的必定会是此人。后来果不出所料,左宗棠指挥部队与太平军、回军、捻军作战,双方的强悍使战争的品格相当不俗。姑且不去评价这些大战胜负的意义,单从实行战争的地域看,从两湖到两广,从淮南到淮北,数万大军互相对峙,这样壮阔的舞台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观。那战斗何等惨烈,马蹄击溅,金属碰撞,喷射的热血染成漫天彩虹。多少次化险为夷,左宗棠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投入战斗。

  他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强者,是善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伟丈夫。他从司令部的参谋做起,在万锋箭矢间逐步成为叱咤风云的统帅。

 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猎猎长风卷起了大纛。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决胜负,这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征战的将士情绪高昂,出奇制胜。这是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而战,于是冷血变得沸腾,怯懦者变成了红眼的怒狮。左宗棠引以为自豪,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在追求和捍卫战争精神,实际上也是在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左宗棠借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清洁的精神

  张承志

  这不是一个很多人都可能体验的世界。而且很难举例、论证和顺序叙述。缠绕着自己的思想如同野草,记录也许就只有采用野草的形式——让它蔓延,让它实行,让它孤单地荣衰。高崖之下,野草般的思想那么饱满又那么闭塞。这是一个瞬间。趁着流矢正在稀疏,下一次火光冲天的喧嚣还没有开始;趁着大地尚能容得下残余的正气,趁着一副末世相中的人们正苦于卖身无术而力量薄弱,理应珍惜这个瞬间。

  一

 关于汉字的“洁”,人们早已司空见怪、不假思索、不以为然,甚至“清洁可耻、肮脏光荣”的准则正在风靡时髦。洁,今天,好象只有在公共场所,比如在垃圾站或厕所等地方,才能看得见这个字了。

 那时在河南登封,在一个叫王城岗的丘陵上,听着豫剧的调子,每天都眼望着古老的箕山发掘。箕山太古老了,九州的故事都在那座山上起源。夏、商、周,遥远的、几乎不是信史仅是传说的茫茫古代,那时宛如近在眼前又无影无踪,烦恼着我们每个考古队员。一天天地,我们挖着只能称作龙山文化或二里头早期文化的土,心里却盼望它属于大禹治水的夏朝。感谢那些辛苦的日子,它们在我脑海中埋下了这个思路,直到今天。

 是的,没有今天,我不可能感受什么是古代。因为今天泛滥的不义、庸俗和无耻,我终于迟迟地靠近了一个理论:所谓古代,就是洁与耻尚没有沦灭的时代。箕山之阴,颍水之阳,在厚厚的黄土之下压埋着的,未必是王朝国家的遗迹,而是洁与耻的过去。

 那是神话般的、惟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后来,经过如同司马迁、庄子、淮南子等大师的文学记录以后,不知为什么人们又只赏玩文学的字句而不信任文学的真实——断定它是过度的传说不予置信,而逐步忘记了它是一个重要的、古中国关于人怎样活的观点。

 今天没有人再这样谈论问题,这样写好象就是落后和保守的记号。但是,四千年的文明史都从那个洁字开篇,我不觉得有任何偏激。

 一切都开始在这座低平的、素色的箕山上。一个青年,一个樵夫,一头牛和一道溪水,引来了哺育了我们的文明。如今重读《逍遥篇》或者《史记》,古文和逝事都远不可及,都不可思议,都简直无法置信了。

 遥远的箕山,逐步化成了一幢巨影,朦胧而庞大,遮断了我的视野。山势非常平缓,从山脚拾路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能够抵达箕顶。山的顶部宽敞坦平,烟树素淡,悄寂无声。在那荒凉的箕山顶上人觉得凄凉。在冬天的晴空尽头,在那里能够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远影。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我在那个遗址上挖过很久,但是田野发掘并不能找到清洁的古代。

  《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了尧舜禅让时期的一个叫许由的古人。许由因帝尧要以王位相让,便潜入箕山隐姓埋名。不过尧执意让位,追许由不舍。于是,当尧再次寻见许由,求他当九州长时,许由不但坚辞不从,而且以此为奇耻大辱。他奔至河畔,清洗听脏了的双耳。

 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所谓强中有强,那时是人相竞洁。牵牛的老人听了许由的诉说,不但没有夸奖反而忿忿不满:你若不是介入世界,哪里至于弄脏了耳朵?现在你洗耳不过是另一种沽名钓誉。下游饮牛,上游洗耳,既然你知道自己的双耳已污,为什么又来弄脏我的牛口?

 毫无疑问,今日中华的有些人正春分得意、稳扎稳打、对下如无尾恶狗般刁悍,对上如无势宦官般谦卑。不论昨天极左、今天极商、明天极右,都永远站在正副部局处科的广阔台阶上攀登的各级官迷以及他们的后备军——小小年纪未老先衰一本正经立志“从政”的小体制派,还有他们的另一翼,partner、搭档——疯狂嘲笑理想、如咀腐肉、高高举着印有无耻两个大字的奸商旗的、所谓海里的泥鳅蛤蛎们,打死他们也不会相信这个故事的。

 但是司马迁亲自去过箕山。

  《史记伯夷传》中记道: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这座山从那时就同称许由山。但是在我登上箕山顶那次,没有找到许由的墓。山顶是一个巨大平缓的凹地,低低伸展开去,宛如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这山顶虽宽阔,但没有什么峰尖崖陷,登上山顶一览无余。我和河南博物馆的几个小伙子细细找遍了每一丛蒿草,没有任何遗迹残痕。

 当双脚踢缠着高高的茅草时,不觉间我们对故史的这个笔记录认起真来。司马迁的下笔可靠,已经在考古者的铁铲下证实了多次。他真的看见许由墓了吗?我不住地想。

  箕山顶已经开始涌上暮色,视野里一阵阵袭来凄凉。天色转暗后我们突然感慨,禁不住猜测许由的形象,好象在蒿草一下下拌着脚、太阳一分分消隐下沉的时候,那些简赅的史料又被特别细致地咀嚼了一遍。山的四面都无声。暮色中的箕山,以及山麓连结的朦胧四野中,浮动着一种浑浊的哀切。

 那时我不知道,就在那一天里我不但相信了这个古史传说而且企图找寻它。我抱着考古队员式的希望,有一瞬甚至盼望出现奇迹,由我发现许由墓。但箕山顶上不见牛,不见农夫,不见布衣之士刚愎自用的清高;不但登封洛阳,不但豫北晋南的原野,连伸延无限的中原大地,都沉陷在晚暮的沉默中,一动不动,缄口不言。

 那天后不久,田野工作收尾,我没能抽空再上箕山。然后,人和心思都远远地飞到了别处,离开河南弹指就是十五年。应该说我没有从浮躁中脱离,我被意气裹夹而去,逐步淡忘了中原和大禹治水的夏王朝。许由墓对于我来说,确确实实已经湮灭无存了。

  二

 长久以来滋生了一个印象。我一直觉得,在中国的古典中,许由洗耳的例子是极限。品位这个故事,不能不觉得它载道于绝对的描写。它在一个最高的例子上规定洁与污的概念,它把人类可能有过的原始公社禅让时代归纳为山野之民最高洁、王侯上流最卑污的结论。它的原则本身太高傲,这使它与后世的人们之间产生了隔阂。

 今天回顾已经为时太晚,它的确已经沦为箕山的传说。今天无论怎样庄重的文章也难逃脱调侃。今天的中国人,可能已经没有体会它的心境和教养了。

 就这样,时间在流逝着。应该说这些年来,时间在世界上的进程惊心动魄。在它的冲淘下我明白了:文明中有一些最纯的因素,惟它能凝聚起涣散失望的人群,使衰败的民族熬过险关、求得再生。所以,即使我已经迷恋着我的鲜烈的信仰和淳朴的集体;即使我的心境情思早已远离中原三千里外并且不愿还家;但我依然强烈地想起了箕山,还有古史传说得时代。

 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衍成很多传统。洁的意义被义、信、耻、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

 后来,伟大的了《史记.刺客列传》著成,中国的烈士传统得到了文章的提炼,并长久地在中国人的心中矗立起来,直到今天。

  《史记.刺客列传》是中国古代散文之最。它所收录的精神是不可思议、无法言传、美得魅人的。

 三

 英雄首先出在山东。司马迁在这篇奇文中以鲁人曹沫为开始。

 理应说,曹沫是一个用一把刀子战胜了大国霸权的外交家。在他的嬴弱的鲁国被强大的齐国欺凌的时候,外交席上,曹沫一把揪住了齐桓公,用尖刀逼他退还侵略鲁国的土地。齐桓公刚刚服了输,曹沫马上扔刀下坛。回到席上,继续前话,若无其事。

 今天,我们的体制派们按照他们不知在哪儿受到的教育,大声叫喊曹沫犯规——但在当时,若没有曹沫的过激动作,强权就会压制天下。

 意味深长的是,司马迁注明了这些壮士来去的周期。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专诸的意味,首先在于他是第一个被记诸史籍的刺客。在这里司马迁的感觉起了决定的作用。司马迁没有因为刺客的卑微而为统治者去取舍。他的一笔,不但使异端的死者名垂后世,更使自己的著作得到了杀青压卷。

 刺,本来仅仅是政治的非常手段,本来仅仅残酷的战争形式的一种而已。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它更多地属于正义的弱者;在血腥的人类史中,它常常是弱者在绝境中被迫选择的、惟一可能致胜的决死拼斗。

 因为形式的神秘和危险,因为人在行动中爆发出的个性和勇敢,这种行为经常表现着一种异样的美。事发之日,一把刀子被秘密地烹煮于鱼腹之中。专诸乔装献鱼,进入宴席,掌握着千钧一发,使怨主王僚丧命。鱼肠剑,着仅有一件的奇异兵器,从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并且在古代的东方树立一种极端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

 从专诸到他的继承者之间,周期是七十年。

 这个次的主角豫让把他前辈的开创发展得惊心动魄。豫让只因为尊重了自己人的惨死,决心选择刺杀的手段。他不但演出了一场以个人对抗强权的威武话剧,而且提出了一个非常响亮的思想:“士为知己者死,女为知己者容。”

 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怨主赵襄子的时机。

 就这样这样行刺之日到了,豫让的悲愿仍以失败终结。但是被捕的豫让骄傲而有理。他认为:“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在甲兵捆绑的阶下,他堂堂正正地要求名誉,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为他成全。

 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形式和仪式的伟大胜利。连处在反面角色的敌人也表现得高尚。赵襄子脱下贵族的华服,豫让如同表演胜利者的舞蹈,他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也许这个点最令人费解——他们居然如此追求名誉。

 必须说,在名誉的范畴里出现了最大的异化。今日的名利之徒的追逐,古代刺客的死名,两者之间的天壤之别的现实,该让人说些什么呢?

 周期一时变得短促,四十年后,一个叫深井里的地方,出现了勇士聂政。

 和豫让一样,聂政也是仅仅为自尊心受到了意外的尊重,就决定为知己者赴死。但聂政其人远比豫让深沉得多。是聂政把“孝”和“情”引入了残酷的行动。当他在社会的底层,受到严仲子的礼遇和委托时,他以母亲的晚年为行动与否的条件。终于母亲以天年逝世了,聂政开始践约。

 聂政来到了严仲子处。仅仅在此时,他才知道了目标是韩国之相侠累。聂政的思想非常彻底。从一开始,他就决定不但要实现行刺,而且要使事件包括表面都变成自己的,从而保护知己者严仲子。所以他拒绝助手,单身上道。

 聂政抵达韩国,接近了目标,仗剑冲上台阶,包括韩国之相侠累在内一连击杀数十人。

  ——但是事情还没有完。

 在杀场上,聂政“皮面决眼,自屠出肠”,使自己变成一具无法辨认的尸首。

 这里藏着深沉的秘密。本来,两人谋事,一人牺牲,严仲子已经没有危险。像豫让一样,聂政应该有殉义成名的特权。聂政没有必要毁形。

 谜底是由聂政的姐姐揭穿的。在那个时代里,不但人知己,而且姐知弟。聂姐听说韩国出事,猜出是弟弟所为。她仓皇赶到韩,伏在弟弟的遗体上哭喊:这是深井里的聂政!原来聂政一家仅有这个个出了嫁的姐姐,聂政毁容弃名是担忧她受到牵连。聂姐哭道:我怎么因为惧死,而灭了贤弟之名!最后自尽于聂政身边。

 这样的叙述,会被别人非议为用现代语叙述古文。但我想重要的是,在一片后庭花的歌声中,中国需要这种声音。对于这个篇价值千金的古典来说,一切今天的叙述都将绝对地因人而异。对于正义的态度,对于世界的看法,人会因品质和血性的不同,导致笔下的分歧。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不能这么简单地烂光丢净。管别人呢,我要用我的篇章反复地为烈士传统招魂,为美的精神制造哪怕是微弱的回声。

 二百余年之后,美名震撼世界的英雄荆轲诞生了。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应该重读荆轲。《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描写,一代代地感动了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

 独自静静读着荆轲的故事,人会忍不住地想:我难道还能如此忍受吗?如此庸庸碌碌的我还能算一个人吗?

 易水枯竭,时代变了。

 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士不能论剑。他也曾被逼得性情怪僻,赌博喝酒,远远地走到底层去寻找解脱,结交朋党。他和流落市井的艺人高渐离终日唱和,相乐相泣。他们相交的深沉,以后被惊心动魄地证实了。

 荆轲遭逢的是一个大时代。

 他被长者田光引荐给了燕国的太子丹。田光按照“三人不能守密、两人谋事一人当殉”的铁的原则,引荐荆轲之后立即自尽。就这样荆轲进入了太子丹邸。

 荆轲在行动之前,燕太子每日以车骑美女,恣其所欲。燕太子丹亡国已迫在眉睫,苦苦请荆轲行动。当秦军逼近易水时,荆轲制定了刺杀秦王的周密计划。

 至今细细分析这个危险的计划,仍不能不为它的逻辑性和可行性所叹服。关键是“近身”。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首先要求以避难的亡命秦将樊於期的首级,然后要求以燕国肥美领土的地图为诱饵,然后以约誓朋党为保证。他全面备战,甚至准备了最好的攻击武器:酒淬的徐夫人匕首。

 就这样,燕国的人马来到了易水,行动等待着实行。

 出发那天出现了一个冲突。因为荆轲队伍动身迟延,燕太子丹产生了怀疑。当他婉言催促时,荆轲震怒了。

 这段《刺客列传》上的记载,多少年来没有得到读者的觉察。荆轲和燕国太子在易水上的这次争执,具有着很深的意味。这个记载说明: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但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燕太子仅仅逼人赴死,仅仅督战易水;至于荆轲,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此时的他,是为了同时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议而战斗。

 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

 但是我想荆轲的心情是黯淡的。队列尚未出发,已有两人舍命,都是为了他的此行,而且都是为了一句话。田光只因为太子丹嘱咐了一句“愿先生勿泄”,便自杀以守密。樊於期也只因荆轲说了一句“愿得将军之首”便立即献出头颅。在非常时期,人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素质,逼迫着荆轲的水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这是一对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一个他们私人之间的誓言。直到后日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

 图穷而匕首现,荆轲牺牲了。继荆轲之后高渐离带着今天已经不见了的乐器筑,独自地接近了秦王。他被秦王认出是荆轲党人,被熏瞎了眼睛,阶下演奏以供取乐。但是高渐离筑中灌铅,乐器充兵器,艰难地实施了第二次攻击。。

 不知道高渐离高举着筑扑向秦王时,他究竟有过怎样的表情。那时人们议论勇者时,似乎有着特殊的见地和方法。田光向太子丹推荐荆轲时曾阐述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那时人们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入骨三分,一直深入到生理上。田光对荆轲的评价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我无法判断高渐离脸上的颜色。

 回忆着他们的行迹,我激动,我更怅然若失,我无法表述自己战栗般的感受。

 高渐离奏雅乐而行刺的行为,更与燕国太子的事业无关。他的行为,已经完全是一种不屈情感的激扬,是一种民众对权势的不可截止遏止的藐视,是一种已经再也寻不回来的、凄绝的美。

  四

 我们对荆轲的故事的最近的一次回顾是在狼牙山,八路军的五名勇士如荆轲一去不返,使古代的精神骄傲地得到继承。有一段时期有很多青年把狼牙山当成圣地。记得那时狼牙山的主峰棋盘砣上,每天都飘扬着好多面五星红旗,从山脚下的东流水村到陡峭的阎王鼻子的险路上,每天都络绎不绝地攀登着风尘仆仆的中学生

 我自己登过两次狼牙山,两次都是在冬天。那时人们喜欢模仿英雄。伙伴们在顶峰研究地形和当年五勇士的位置,在凛冽的北风呼啸中,让心中充满豪迈的激情。

 不用说,无论是刺客故事还是许由故事,都并不使人读了快乐。读后的体会很难言传。暗暗偏爱它们的人会有一些模糊的结论。近年来我常常读它们。没有结论,我仅仅喜欢读时的感觉。那是一种清冽、干净的感觉。他们栩栩如生。独自面对着他们,我永远地承认自己的低下。但是经常地这样与他们在一起,逐步我觉得被他们的精神所熏染,心一天天渴望清洁。

 是的,是清洁。他们的勇敢,来源于古代的洁的精神。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读到的了,有一个故事:舞台上曾出现过一个美女,她认为,在暴政之下演出是不洁的,于是退隐多年不演。时间流逝,她衰老了,但正义仍未归来。天下不乏美女。在她坚持清洁的精神的年月里,另一个舞女登台并取代了她。没有人批评那个人粉饰升平和不洁,也没有人忆起仗义的她。更重要的是,世间公论那个登台者美。晚年,她哀叹道,我视洁为命,因洁而勇,以洁为美。世论与我不同,天理也与我不同吗?

 我想,我们无权让清洁地死去的灵魂湮灭。

 但她象征的仅仅无名者,未做背水一战的人,是一个许由式的清洁而无力的人,而聂政、荆轲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他们是无力的安慰,是清洁的暴力,是不义的世界和伦理的讨伐者。

 若是那个舞女决心向暴君行刺,又会怎么样呢?

 所以没有什么恐怖主义,只有无助的人绝望的战斗。鲁迅一定深深地体会过无助。鲁迅,就是被腐朽的势力,尤其是被他即便死也“一个都不想饶恕”的人们逼得一步步完成自我,并濒临无助的绝境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创造的怪诞的刺客形象“眉间尺”就成了白骨骷髅,在滚滚的沸水中追咬着仇敌的头——不知算不算恐怖主义。尤其是,在《史记》已经留下了那样不可超越的奇笔之后,鲁迅居然仍不放弃,仍写出了眉间尺。鲁迅做的这件事中,也许能看见鲁迅思想的犀利、激烈的深处。

 许由故事中的底层思想也在发展。几个浑身发散着异端光彩的刺客,都是大时代中地位卑贱的人。他们身上的异彩为王公贵族所不备。国家危亡之际非壮士们无人挺身而出。他们视国耻为不可容忍,把这种耻看成自己私人的、必须以命相抵的奇耻大辱——中国文明中的“耻”的观点就这样强化了,它对一个民族的支撑意义,也许以后会日益清晰。

 不用说,在那个大时代中,除了耻的观点外,豪迈的义与信等传统也一并奠基。一诺千金、以命承诺、舍生取义、义不容辞——这些中国文明中的有力的格言,都是经过了志士的鲜血浇灌以后,才如同淬火之后的铁,如同沉水之后的石一样,铸如入了中国的精神。

 我们的精神,起源于上古时代的“洁”字。

 登上中岳嵩山的太室,有一种望尽中国的感觉。视野里,整个北方一派迷茫。冬树和野草,毗连的村落还都是那么纯朴。我独自久久地望着,心里鼓漾着充实的心情。昔日因壮举而得名的处处地点都安在,大地依然如故。包括时间,好象几千年的时间并没有弃我们而去。时间好象一直在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以及我崇拜的烈士们。我仿佛看见了匆匆离去的许由,仿佛看见了聂政的故乡深井里,仿佛看见了在寒冷冬日的易水之畔,在肃杀的风中唱和相约的荆轲与高渐离。

 中国给予我教育的时候,从来都是突兀的。几次突然燃起的熊熊烈火,极大地纠正了我的悲观。是的,我们谁也没有权利对中国妄自菲薄。理应坚信:在大陆上孕育了中国的同时,最高尚的洁意识便同时生世,就一定以骇俗的美久久引起震撼。它并非我们常见的风情事物。我们应该等待这种高洁的勃发。

  写作话题 :

 善良、 诚信 【美文赏析】

 没有一个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

 有一天,俄罗斯著名的油画家列维坦独自一人到森林里去写生。当他沿着森林走到一座山崖的边上,正是清晨时分。他忽然看到山崖的那一边被初升的太阳照耀出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美丽景色的时候,他站在山崖上感动得泪如雨下。

 同样,德国的著名诗人歌德,有一次听到了贝多芬的交响乐,被音乐所感动,以至泪如雨下。另一位俄罗斯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听到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时候,一样被音乐感动而热泪盈眶。

 无论是列维坦为美丽的景色而感动,还是歌德和托尔斯泰为动人的音乐而感动,他们都能够真诚地流下自己的眼泪。如今,我们还能够像他们一样会感动,会流泪吗?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现在面对世界的一切值得感动的事情,已经变得麻木,变得容易和感动擦肩而过,或根本掉头而去,或司空见惯得熟视无睹而铁石心肠。我们不是不会流泪,而是那眼泪更多是为一己的失去或伤心而流,不是为他人而流。

 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问列维坦、歌德和托尔斯泰,为什么会被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景色、一种偶然的音乐而感动?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存有善良而敏感的一隅。感动的本质和核心是善,失去或缺少了内心深处哪怕尚存的一点点善,感动就无从谈起,感动就会如同风中的蒲公英离我们远去。

 所以,我说:善是感动深埋在内心的根系,只有内心里有善,才能够长出感动的枝干,因感动而流下的眼泪,仅仅那枝头上迸发开放出的花朵。

 内心里拥有善,才会看见弱小而感动得自觉前去扶助,才会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才会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善是我们内心最可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民族历史中最可珍惜的传统,是我们彼此赖以生存和心灵相通的链环。悲欢离合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沉淀在我们酒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让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协助我们度过了相濡以沫的人生。

 在一个商业时代里,有的人迅速发财致富,富得只剩下钱了,能够去花天酒地,一掷千金,却惟独缺少了善,感动自然就无从谈起。欲望在膨胀,善已经被钱蛀空,爱便也就容易移花接木蜕变成了寻花问柳的肉欲,感动自然就容易被感受和性感所替代。虽然,感受和感动仅仅一字之差,感受却能够包括享受在内一切物质的向往和欲望,感动却是纯粹属于精神范畴的活动。所以,感受是属于感官的,感动是属于心灵的。感受是属于现实主义的,感动是属于浪漫主义的。就不要再拿性感和感动相比了,虽然那也仅仅一字之差,却早已经是差之千里。

 所以,有的人可能自己依旧不富裕,但内心里依然保存着祖传下来的那一份善,将如今已经变得越发珍贵的感动保留在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便是富有的,如一棵大树盛开出满枝的花朵,结出满枝的果实。

 在一个商业社会里,貌似花团锦簇的爱很容易被制作成色彩缤纷的各种商品,比如情人节里用金纸包裹的玫瑰或圣诞节时以滚烫语言印制的贺卡,以及电视中将爱夸张成为卿卿我我不离嘴的肥皂剧,有时也会让你感动,那样的感动是虚假的,如同果树上开的谎花儿,是不结果的。而在这样的商业社会里,善是极其容易被忽略和遗忘它存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因为善不那么张扬,不像被涂抹得猩红的嘴唇,抒发出抒情的表白。善总是愿意默默地,如同空气一样,看不见却无时不在你的身旁才对。所以,感动,从来都是朴素的,是默默的,是属于一个人的,你悄悄地流泪,悄悄地擦干。

 有时候,善比爱更重要,或者说没有了善便也就没有了爱。设想一下,如果心里稍稍有一点点的善,还会有那么多能够致人于死命的假药、假酒以及地下窝点的鞭炮和小煤窑的瓦斯爆炸吗?更不要说如今遍地都是假冒伪劣其他产品,为了多赚几个钱,连炸油条都要用恶心的地沟油,卖螃蟹也要塞进几只死的。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地包围着我们,我们的感动当然就一点点被蚕食了。善没有了,感动也就成了无本之木,那样的荒芜,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再说一句,善,一般是和“慈”字连在一起的。慈善,是一种值得敬重的美德。慈善事业,是一种积德的美好事业。慈者,就是爱的意思,古书中说:“亲爱利子谓之慈,恻隐怜人谓之慈”。在家者,为之慈母、慈父、慈子;在外者,则为之慈善。我们不可能只待在窄小的家里,我们都需要推开家门走到外面去,我们便都需要为别人播撒爱和善的同时,也需要别人为我们播撒爱和善。爱和善,就是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繁衍着人类的生存,绵延着爱的滋润。而真正的感动就是在它们的根系下繁衍不绝的。世界上爱和善越来越多,被我们感动的事情就越来越多。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以前说过:“没有一个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没错,善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美德,感动就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天然品质。或许,感动而泪如雨下,显示了我们人类脆弱的一面,却也是我们敏感、善感而不可缺少的品质。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张 PH 试纸。

  【 名人名言】

 1、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 莎士比亚 2、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曾子 3、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

  —— 卢梭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刘备 5、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 6、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 卢梭 7、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

 ——福楼拜 8、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

 ——罗曼·...

推荐访问:实干 写作 话题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