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五个着力点

|来源:网友投稿

梁巍

[摘 要]在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高校思政课应当发挥好育人功能,承担起化解重大风险的重任。一要关注“人”,真诚倾听询状态,针对热点询困惑,立足教学询建议,以询促教。二要关注“思”,宣科普知识缓情绪,宣学理逻辑明事理,宣理论政策导方向,以宣助教。三要关注“政”,集体备课研供给,学术研究研学理,教学研究研方法,以研支教。四要关注“课”,融时事热点解困惑,融爱国教育培情感,融责任教育担使命,以融精教。五要关注“域”,主阵地与主渠道联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合,校内与校外联合,线上与线下联合,以联辅教。

[关键词]突发事件;危机应对;思政课;意识形态;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6-0079-0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定性情境,对高校提升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治理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每每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引发广泛热议,对人们的内心产生重大反响。对于知识体系尚未搭建完成、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广泛性、未知性、復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洪流容易使他们心生恐惧、疑惑和彷徨,因此他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实践证明,思政课在“立德管方向”“铸魂塑三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越是在社会急剧变化、学生困惑迷茫之时,思政课的作用越突出。在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以敏锐的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洞悉事件的教育契机,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封闭性、单向性和经验性的局限,建立对冲性应急机制,形成切适的教育主题,需要有效地把握思政课课程育人的五个着力点。

一、关注“人”,以“询”促教

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2]340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培养对象多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学生,他们充分见证了国家的高速发展并享受到时代发展的红利,同时也正处在国家更大发展变化的机遇期,这使他们显现出鲜明的特征:一方面,他们视野开阔、个性鲜明、理性务实、独立包容,具有极强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优渥的成长环境、尚浅的社会阅历和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又造成了他们心理承受力、政治辨别力的薄弱和安全意识的匮乏。总体上,当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积极向上,但重大突发事件极易使这种“整体性乐观”遭遇“冲击性消极”。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情况紧急、蔓延迅速,容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给大学生带来了社会环境、生活场景和信息语境的巨大变化。在危急的情境下,大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应对能力,就极易陷入迷茫和恐慌。而处于非理性状态中的学生,由于不了解情况,很容易被流言误导,理想信念动摇,甚至引发事端。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政治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来规划教研内容,使教研活动有的放矢,从而减少学生面对突发情况而产生的恐慌心理,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动员工作,激发学生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

一是真诚倾听询状态。重大突发事件及其衍生事件往往会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71.6%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此次疫情中曾出现过焦虑、恐慌、悲伤等消极情绪,33.7%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出现流泪、失眠、心悸等明显异常状况”[3],可见此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冲击不容小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通过课上课下交流、座谈、问卷调查,或借助即时通信手段,调研学生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动向、观点态度、所思所想,把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尤其要加强对那些突发性、即时性、动态性问题的研判,关注学生焦虑担心、紧张无助、无聊郁闷的心理,为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调适和引导奠定心理基础。

二是针对热点询困惑。2000年左右出生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当他们的生活、社会认知和体验跟传统的价值判断产生矛盾时,他们就容易产生困惑,这正是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思政课教学要讲清楚的重点问题。在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事发的突然性与应对的滞后性容易引发学生关于人身安全的担忧,社会资源调配效率问题和受灾群众需求满足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个别特殊事件的发生和某些媒体的过度渲染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政府公信力的怀疑。面对如此种种情形,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情感优于事实”逻辑的驱使而不当参与网络舆论,产生集群效应。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梳理出学生的集中性困惑和容易产生集群效应的关键问题,为开展思政课教研活动作好议程设置、奠定内容基础。

三是立足教学询建议。对大学生心理动向和思想困惑的问询都以提升思政课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育人针对性为目的。作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关键主体,2000年左右出生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话语表达愿望和社会参与需求,他们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方式有着自己的看法。思政课教学需要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倾听学生的心声,包括关注学生的议论声、正视学生的质疑声、听从学生的建议声,从而有针对性地“供之以所需”,这样可为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思政课教研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奠定方法基础。

二、引领“思”,以“宣”助教

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征。高校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来实现的。思政课只有具备思想穿透的深度、思想张力的宽度和思想境界的高度,才能担当起育人的重任。有思想、有内涵的思政课能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思维,能够引导学生立志成才,而思想性的缺失则会使思政课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当今移动互联时代,手机、电脑如“电子器官”般与大学生如影随形,每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相关信息都会在新媒体助力下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主体泛化、传播内容繁杂、内容审核后置等现实特点,各种信息源不断地对事件信息进行即时更新。无论是迫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需要,还是基于行使知情权的心理,抑或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大学生都会对重大突发事件给予极大关注。他们被夹杂着谣言的信息包围,而负面传闻和小道消息的蔓延很容易造成他们思想观念上的“次生灾害”,导致他们无法作出正常、理性的判断。危机情境下的恐慌、焦虑乃至愤怒的情绪在不同网络社群间相互传染,不断地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在信息洪流中,大学生容易出现从众心理,网络中的正确观点却因过于理性、显得“冷酷无情”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可见,在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思想引领不能简单依靠理论的灌输,也不能只用零散、具体的事例来填充,更不能脱离实际而将思想抽象化、空泛化,而是要用科学知识充实教育内容、用政策宣讲抵御消息误导、用学理阐释取代单纯说教,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紧张情绪和思想偏差进行疏导、纠正,发挥好思政课强大的动员整合功能。

一是宣科普知识缓情绪。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重大突发事件通常关涉民众的切身利益,它所具有的危害性更容易激起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而相关知识的缺乏也容易引起民众的紧张心理。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关于“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紧张往往多于对事件本身的担心。思政课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宣传,注重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其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以理性知识的积累化解情绪上的紧张。

二是宣学理逻辑明事理。面对重大突发事件,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就事论事”,更要“就事论理”,以学术含量提升思政课的思想含量。在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社会思想观念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社会思潮纷杂往往表现得更加明显,大量信息刺激大学生感官,他们容易据此形成感性认识并过分依赖这种认识。对此,思政课教师要分条析理,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偶然与必然、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要在分析具体事例、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实现以理服人。

三是宣理论政策导方向。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历次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行动果敢,措施有效。作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宣传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要及时对党中央所作的重大战略部署进行精准的解读,体现主流价值和政治理念。要宣传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以及社会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及时揭露某些现象背后的“别有用心”,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营造起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文章推送分享、理论宣讲宣传等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以理论的深度、学术的精度、现实的热度做好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者和引路人。

三、把握“政”,以“研”支教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政治人的重任。对政治性的把握关系到思政课为党和国家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以什么样的理论来武装接班人头脑等重大问题,思政课教学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当前,“我们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从国际上说,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尤其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最终目的的所谓自由、民主和人权思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各个领域中交往频繁而具备多种渠道的传入方式”[4]。重大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复杂性,其危害方式、波及范围和所致结果一时难以把握和遏制,它所带来的未知风险和利益变化在引起民众普遍关注的同时,也给敌对势力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在危机背景下,各种消息纷至沓来、真假难辨,广大民众难免受到冲击和干扰。代表各种集团利益的社会思潮也会以舆论方式趁机作乱,激起民众的非理性情绪,宣扬及时行乐,弱化政府的公信力,以娱乐化的方式解构正统议题,误导公众的价值判断。这使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建构之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极易产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发展的迷茫。这就需要思政课发挥好政治传播功能,敢于“亮剑”,坚守政治立场,守护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教师要以浓厚的政治意识、敏锐的政治鉴别力,从政治上把握问题,以政治性引导学理性,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要发挥好人才队伍的合力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期待,以研究支撑教学,研透、讲清道理背后的历史规律、理论真谛、辩证逻辑,发挥好思政课的“定盘星”和“压舱石”作用。

一是集体备课研供给。鉴于重大突发事件的专业性、紧急性、危险性和复杂性,高校思政课教师需借助团队力量,发挥集体备课优势,分工协作,厘清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形成原因、所致危害、应对策略、管控办法,为思政课教学有效介入突发事件抢占先机、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思政课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分析学情,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适时抓住教育契机,更新教学素材与案例,以鲜明的问题导向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从而在课程教学中通过理论阐释和内容设计来消除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从感性转到理性、从自在升到自为。

二是学术研究研学理。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学术研究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丰富知识底蕴、人格底蕴和情感底蕴,做到“用学术讲政治”。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事件本身出发,突出问题导向,找准学术接口,构建学理框架,以“学术含量”提升思政课的“思想含量”。思政课教学要以事件为教育契机和切入点,但又不可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要由“事”析“理”:要突出“事理”,分析重大突发事件中所蕴含的现实理性和实践价值;要厘清“学理”,挖掘事件中所蕴含的学术理性和理论价值;要把握“政理”,把思政课的政治理性和思想价值深深地植入广大学生心中。

三是教学研究研方法。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既要关注问题体系的构建,又要关注联结教学主客体的手段和方法。重大突发事件的偶发性、动态性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根据事件的进展而随机应变,及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现实性强、学生关注度高的特点,要研究创新适合危机情境和教学对象特点的教学方法,重构和精选已有的教学方法。要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在课程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扭转课堂教学的‘单声道’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政课的‘主角’”[5]。

四、创新“课”,以“融”精教

课堂教学是发挥思政课作用的主渠道,思政课的“思想、方法、方向,都要通过课这个载体来实现”[6]。思政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道德涵养、价值培育的重要职责,而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的思政课教学又与常态下的思想政治知性教育不同,它以特定突发事件为情境,承载着思想沟通、精神鼓励、思想疏导和行为导向等特殊功能。重大突发事件中真实的教育素材和情境氛围给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无字之书”,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提供了情感交流和人生体验的意义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抓住这一育人契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安全观、理想信念的教育。要通过挖掘教学内容、更新话语体系、创新教学形式,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素养的提升置于真实场景中,以事燃情,以情激德,以德化知,情理交融,使教育主体双方在事件解读中共同探讨相关理论和热点,激起心灵共鸣。同时,思政课教学需进一步统筹抓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伟大事业的宣传,用更多的暖色调营造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浓厚氛围,促使学生认同和内化相关理论并将其外化为相关行为规范,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融时事热点解困惑。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的网络空间和社会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话题,许多谣言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呈现,这种“有图有真相”的“再造事实”具有很大的蒙蔽性,容易引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政治认同。另外,重大突发事件也是一面镜子,能照见社会亟待补齐的短板。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学生的生活和社会体验如果与思政课堂中传递的价值判断不一致,就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困惑。面对这些问题,思政课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困惑反应迟滞或对一些突出问题避而不谈,会严重降低课程的可信度。因此,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需作好议程设置,把握主动权,使育人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找好切入点和着力点,动态掌握学生群体情绪的变化走向,及时将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疑点的结合。在教学导向上要突出问题,在教学广度上要兼顾事实体验,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教材内容与热点问题的兼容,以清晰的事理分析为学生释疑,以深入的学理界定为学生解惑,以深刻的政理阐释为国家育人。

二是融爱国教育培情感。重大突发事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论教育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善于从事件中发掘育人资源,将其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凝聚正能量。思政课教师要将重大突发事件作为开展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世情教育的突破口,有理有据地向学生讲清楚,党和国家在风险挑战中经历一次又一次大考,在每一次考验中都以果敢和担当向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情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可以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故此,可通过情境感染来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深刻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三是融责任教育担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善用重大突发事件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理性地看待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激励学生实干进取、担当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宣传重大突发事件中冲锋在前的人民军队、医护人员、人民警察、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先锋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梳理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积极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典型事例,尤其要关注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长作现实的贡献,鼓励学生在家庭、社区等环境中主动担责搞好知识普及、信息引流、消息过滤、互帮互助,从而使学生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担责、在磨难中奋起,勤学修德,向上向善,砥砺强国之志。

五、拓展“域”,以“联”辅教

思政课的课堂和课时有限,而育人的场域无限。重大突发事件的危机情境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迫切需求。高校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能力和效果的提升既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体现在国家和社会面临重大风险挑战之时。危机情境下的立德树人不能局限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也不能仅靠思政课教师来完成。高校应当不断拓展育人领域,建立起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联防联控”的思政工作体系。新形势下加快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效果是贯彻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思政课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与日常管理服务“主阵地”相联合,加强信息联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两支队伍的互补效益,提升育人的整体效能。高校课程建设要拓展多元视角,实现学校和社会各界、思政课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动,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和良好的校园氛围。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致力于打造网络思政新方式,延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线上空间,做到“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以及线上平台的打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目标,使学生思想感情在实践中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在体悟中得到升华,进取精神在历练中得到激励。

一是主阵地与主渠道的联合。高校日常管理服务“主阵地”与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相联合的协同育人在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一般具有比较深厚的学养和理论水平。而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等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状况的掌握比较及时和高效。在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两支队伍可以优势互补,联合形成育人共同体。这种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结合包括日常教育管理的协同、课程教学的协同、科学研究的协同,两支队伍融合互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高校德育共同体,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达成育人目标。

二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合。在育人问题上,高校任何一门课程、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在局外,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离不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一方面,思政课程离不开课程思政的专业支撑。重大突发事件往往牵扯广泛,涉及各学科领域知识,教师如果知识储备不足、备课不够,大而化之地对学生进行观点和结论的灌输,会严重削弱课程的说服力。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离不开思政课程的方向引领。政治思想本身融于整个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以社会发展为背景的专业知识讲授一定会涉及政治思想。因此,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高校的课程育人要打通学术与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要打造平台,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课程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在备课互动、专业互助、竞赛互鉴、对策互商中提升育人能力,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三是校内与校外的联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385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育的是“知行统一的通才”。思政课的育人课堂既需立足于课堂教学,又需延展到校外,面向广阔的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应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大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心理教育、意识形态教育、责任担当教育的重要契机。高校可借此开展针对性强、吸引力强的调查研究、理论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活动,融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于一炉,使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接受熏陶,从而充实精神、升华道德、锻炼才能。

四是线上与线下的联合。网络与文化的日益融合、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拓展思政课育人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信息的获取、观点的争论、事实的求证和情绪的宣泄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空间。因此,高校亟待扩展网络育人空间,开发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学要积极探索互联网、云平台、个人智能终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全员互动、高效管理和精准考核,使师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发利用线上丰富鲜活、富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感染力的影音图文,使学生在智能化、便捷化、形象化的学习中有效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最终提升德育的效能。

结语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2]343育人是一項复杂艰巨的任务,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以敏锐的机遇意识洞悉重大突发事件背后的教育契机,切实抓好“人”“思”“政”“课”“域”五个着力点,善用突发应急情境,转变教育角色场景,强化信息语境,挖掘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应对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和教学资源,通过对理论热点的精准解读,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使他们提高认识,树立“四个自信”,从而实现“危机中育人”,创造常态下难以企及的教育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杜尚泽.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3).

[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 杨子强,孙琳.重大突发事件中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应对——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6上):84.

[4] 陈先达.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72.

[5] 王利民,舒俊.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方式及其教学启示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2):73.

[6] 段虹.找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切入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45.

〔责任编辑:余明全〕

猜你喜欢意识形态突发事件思政课“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食品界(2018年10期)2018-11-23美国对西藏的政策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探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1期)2017-01-05《美人鱼》:资本裹挟与意识形态输出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19期)2016-08-10论广告“话语霸权”的形成机制今传媒(2016年5期)2016-06-01“思政课”实效性研究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1期)2015-12-10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科技与管理(2014年4期)2014-12-31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海外英语(2013年7期)2013-11-22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少年科学(2009年5期)2009-06-08

推荐访问:着力点 育人 突发事件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