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

|来源:网友投稿

《教海漫记》读后感1  阅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是于老师将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搜集整理而成的,内容很全面(可于老师谦称为“杂”)。从其研究可以感觉于老师是一个潜心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

《教海漫记》读后感1

  阅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是于老师将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搜集整理而成的,内容很全面(可于老师谦称为“杂”)。从其研究可以感觉于老师是一个潜心教学、务实求真的人,可已成为著名特级教师的他还戏称自己是井底之蛙。

  有幸见到于永正老师是2005年4月,在广西“漓江之春”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及活动中,他执教了“作文中的对话描写”的作文课。课堂上,于老师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精湛独到的驾驭课堂技巧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他的语文课堂学以致用、活跃而又扎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后,我和其他老师一样,怀着崇敬的心情,捧着他写的《教海漫记》请他签名,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他一点也不嫌麻烦,很郑重地在扉页分别写下了“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的题词。看着这两行一丝不苟字眼,我深深感受到于老师的博学多才,幽默而又严谨,令人敬仰却又容易接近的深厚涵养。

  《教海漫记》根本就不是我想象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教育书,由它的64个小标题就可以看出来,这完全是一本记录*时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琐事”的教育随笔。当我读完《露一手》和《忍耐、宽容》两篇文章后,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有一种终于找到*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的感觉。

  合上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在大师的心灵剖白面前,我为自己多年来沾沾自喜的教育教学行为感到难堪,同时庆幸终于找到了这些年来自己一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困惑——为什么自己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倾注了满腔热忱,想尽了种种方法,最多只能换来学生的敬畏,就是没有办法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海漫记》如话家常般给我讲述了教育的伊甸园,在我面前打开了一块五彩缤纷的儿童教育的园地。它告诉我,只有做一个用童心行走的人,才能用双手推开一扇扇通往未来的窗户,才能领略教育的快乐,才能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张斌的作文进步了,于老师没有写鼓励的话,因为面对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于老师就在他的作文薄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上一个加了拼音的“棒”。这正是小学生喜欢的表扬方式!

  于老师给学生的批语多数是属于表扬、鼓励性质的,而且是针对文章本身的优点说的,但他常常不露痕迹地和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即使在指导写作时,也不忘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蔡闽写的《妈妈,您辛苦了》感人至深,于老师给的总批是:这篇文章你是蘸着爱与感激的泪水写成的。

  像这样生动的实例比比皆是。和学生一起搞“急行军”活动时,当班长大喊一声“卧倒!有敌机!”时,于老师也会和学生一样像模像样地趴在路边草丛里,大气不喘。吓得旁边路过的老大娘也跟着趴下,挎着的篮子扔出老远,里面的水果滚了一地。

  不同的故事流淌着同一首歌,那是一曲爱的旋律。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醒自己:假如我是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有眼神的碰撞。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最恰当的方式去激励学生。50多岁的人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他“装猫扮狗”逗孩子们在乐中学;在课外,他让孩子在玩中学会爱别人、学会做人……

  说不完,道不尽书中可亲可敬的于老师,掩上厚重的《教海漫记》,却难以掩上我对于老师的敬佩,对于老师的尊重,于老师令我高山仰止!我想对于老师的景仰,最好的做法是效仿他,学习他!学习于老师的崇拜思考;学习于老师的“熏锅屋”的犟劲儿;学习于老师时时刻刻包藏的一颗童心……

  正如于老师给我这本书的题词——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只要我带着思考去学习,带着思考去认真实践了,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多,我的教师生涯会越来越精彩!

《教海漫记》读后感2

  假期,我再一次认真地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为我点亮工作的一盏启明灯.手捧《教海漫记》,一天几个故事的翻阅,原以为浏览一遍,发点感慨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爱不释手。书中的每篇文章都不是很长,讲述了于老师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语言流畅、生动幽默,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每一篇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的中心,也就是一个“爱”字,既看出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又能看出对孩子的爱。文章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在讲故事。文章中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有好多次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这本书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多启示:文中,于老师常常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同学们同唱、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小学生。

  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一番新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课堂上还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教学中,语言训练很扎实,学生学得活泼生动。此情此景,使人惊叹,发人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呢?我想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教育观念,一个是教育艺术。在本书中,于老师直接论述教学的文章达29篇,其余的文章也都和教育有关。这些文章的话题几乎都是一个——学生。从本书看,于老师在教学中最具深度、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研究,是对孩子的研究。在于老师的教学中,他将百分之八十的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身上,要目中有人。(我想从学生方面谈谈,因为我从于老师的故事中尝试着我的教学)

  一、翘起大拇指

  教育心理学上讲,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但,现在的问题是,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过分的程度,多数人的大拇指竖得还太少。(于老师的话)我们班有个叫×××的学生,做题、书写时总是慢吞吞的,写的字还很难看。记的有一次,在写字课上,当走到他身旁看他写字时,真想把他的本子给撕烂,这时我想起了于老师向学生伸大拇指的事,我想,要不试试,我低下头来找个好看的字,突然发现有一个“来”字写的还不错,我边翘起了大拇指边说:“你写的字越来越棒了,你的这个字太漂亮了!”(左手指了指这个字),过了一会儿我又去看了看他写的字,真的比以前写的字好看多了。以后的课堂上,我常常向学生翘起大拇指,×××这个孩子也是得到我大拇指最多的孩子,现在不论是他的书写,还是读书,都有了很大的起色,由原来的70多分升到90多分,有时还能考上100分,孩子也有了自信心。别小觑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有的老师问于永正老师:“于老师,您一上课怎么后进生都聪明起来了,都活跃起来了呢?”于老师笑笑说:“你们注意我的手了吗?那是竖起的大拇指起的作用。”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

  二、要有一份耐心。

  教师的职业需要耐心,尤其是对于那些调皮易反复的孩子,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给自己时间,给孩子时间,不要轻易对学生发火,于老师说得好:发脾气易,忍耐很难。要学会自制。

  我们班有个叫×××的学生,仗着自己个头大,身板厚实,又学过跆拳道,今天把他的东西弄坏,明天和别人吵架,搞得班上鸡犬不宁;又不讲卫生,每次去他座位旁,都会看到他附近有许多碎纸,肯定是他撕的,这气就不达一出来,严厉地批评过,也慈爱地教育过,虽然他不住地保证:不再犯了。我答应给他机会。可没几天,我又听到兄弟班级的同学告他的状打人,我在酝酿着怎样处理这些问题,一次班上的×××生病吐了一地,×××看见后,立即从衣服口袋里掏出卫生纸,擦起地上吴东徽吐的东西,这使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契机,我立刻表扬了他有爱心,为帮助同学不怕脏,还在下午的班会课上表扬了他一番,他听后,很激动,我因势利导,他也努力地试着改变自己,一段时间很少听到有人报告他做错事了。于是,我趁热打铁,时常找他谈心,以进一步巩固,他的进步很快,改掉了打架的毛病,学习也越来越好。

  三、教师要有真才实学。

  于永正教师教学几十年了,从不忘“露一手”,不放过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的机会,因为这样才能真正羸得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自己必须有几下子,尤其是刚接一个新班的时侯。

  在这一点,我也有感触,我利用办黑板报的机会,从美工、抄写到版面设计,使学生对我有了好感。有时根据课文内容画几幅画让学生看看;在课余时间和孩子跳舞,摆几个难度稍大的动作;有时为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有趣的故事。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无所不能,赢得了学生单纯的崇拜。就像于老师书中说的: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真正有能力的老师并不用威慑震住学生,使学生对你敬而远之。而是用才干使学生亲近你。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使我不断地在业务知识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还要多学几技之长。

  四、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作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纸条的魔力,知道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于老师认为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要遵循规律,艺术要讲求审美,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愉悦地气氛中轻松地学习。

  当然读完这本书的感触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细说。更重要的是自己将怎样去做教师,我开始审视自己,我将多向于老师学习,向周围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再一次感谢于老师,感谢《教海漫记》,感谢宋校长给我这本触动心灵的书。

《教海漫记》读后感3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但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文中,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情,对生活的爱,对周围人的情。都深深的打动着我。在这本书里,你找不到一句实实在在地说理的话语却又发现其实每篇文章里都包含着育人的大道理。它没有直接的说出应该怎样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怎样去教学生,怎样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而是通过一则一则的事例去引导我们怎样做。

  从此书中我领悟到: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还是要试着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只有去了解孩子你才能和孩子们有感情的交流;只有去理解孩子你才能和孩子们有心灵的沟通;只有去信任孩子们你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我们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用爱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用爱感化孩子。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曾经困惑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都有提及;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也有许多案例。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而于老师正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都能克服任何困难,迅速地成长!

《教海漫记》读后感4

  有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缤纷的色彩,豪华的包装,情趣却是清新雅致;没有曲折的情节、深奥的理念,内容却是丰富多彩,这就是《教海漫记》给我烙下的深刻印象。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是在一次省级阅读展示课上有幸获得这本书的,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对学生的忍耐宽容;无论是借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这一严肃不打紧,一晃就是10年,直到于老师的这个微笑教学的观点让我幡然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软化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

《教海漫记》读后感5

  一直听人介绍说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撰写的《教海漫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人说:“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果不其然,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习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6

  再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心情依然澎湃。*实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对于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真的是太大了。尤其是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一文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让写作指导无处不在。

  于老师说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就是朱作仁教授所说的:“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少‘读书少,思考少,写的少’,尤其是写几乎没有。学语文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但这四者不是*起*坐的,以读写为主。因为学生进了学校就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不读不写怎么能行?古人的‘熟读’,‘精思’,‘博览’,‘多做’的经验不能忘,要很好的继承。我想也正是因为于永正老师心中坚持这一理念,才会多角度,全方位挖掘课文中可以读写结合的点,巧妙而有艺术地进行写作指导。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气候,形成语文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初心和归宿。

  在本文中,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新颖巧妙的设计是艺术性的体现;为课文续写结尾,升华主题是艺术性的体现;适时补写,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是艺术性的体现;造段训练利用学生模仿的天性进行写作能力迁移是艺术性的体现;巧用文本,化单向为双向的话别训练也是艺术性的体现。虽然于老师罗列的课例只有5个,但我们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别具匠心,他每节课都是这样做的。就像中央教科所著名小语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在看了于永正老师《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所设计的“分别以大娘,和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这个写作训练的实录后所做的评析中所说的那样:“我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的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

  文中的5个案例让我觉得堪称叫绝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设计中,对于依托“饱经风霜”这个词所进行的外貌描写训练。于老师在学生读的很熟,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请学生写下来。学生的作品对车夫的外貌描写可以说是细腻而又富有情感。听课的老师有的说:“这个写的训练设计得很巧,它一举两得,第一,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第二,练习了写人物外貌。”还有的老师说:“这个写的训练化抽象为形象化的过程,既是想象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从教育心理学这个角度讲,它有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给我最大的冲击则是:如此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就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我们每天和学生一起亲历的每一篇课文不都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组成的吗?套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就是:写作指导训练点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缺少写作指导训练点,而是缺少发现。

  对照于永正老师的文章,反思自己的教学,不仅为之前教学中错失了一个个契机而懊悔。也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强写作指导的训练意识,能够敏感的发现并捕捉到这些训练点,用心去设计来全力弥补了。不得不说,学*在路上,提升,始终在课堂。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篇篇经典,常读常新,今天再一次隆重推荐给您。愿我们一起捧起他,阅读,反思,实践,为自己的华丽转身不断积淀;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努力实践!

《教海漫记》读后感7

  很早就听说于永正老师的大名,本学期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味着一杯浓浓的香茶,《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我很欣赏于老师的不少做法,这些做法让我体会到,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后面批了这样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三天,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现在也没有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这位老师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天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风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于老师在作文课上从不吝惜自己的鼓励,当学生读自己的作文时,教师边听边评,既评价了学生的文章,又通过评价指导了学生如何能把文章写好,如当一个学生读到,我对他笑了笑,她也冲我笑了笑,好象在说:“应该的”时,于老师插话说:“这就叫具体,细腻。”这句话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又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告诉学生什么叫具体、细腻。如何做到这一点,当孩子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写出文章时,于老师给他得了130分的高分,试想这个孩子是怎样的欣喜,其他学生会怎样挖空心思去做到这份“与众不同”呢?于老师的做法不比我们天天苦口婆心的讲“要把内容写具体,写新颖”高明得多吗?而且加之老师鼓励的评价,哪个孩子能不欢欣雀跃,哪个孩子能不对作文充满兴趣呢?

  “没有优点,制造优点”,这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内容可写,知道如何去写,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当然会想写,要写,爱写了,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应该在写作教学上,为孩子制造优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翘起你的大拇指。

  让“我”的学生有个金色的童年。

  在《教海漫记》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一个爱字,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于老师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他能敏锐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当老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上,因为孩子们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容易受熏陶感染,因此要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

  “让我的学生有个金色的童年”回忆起来一辈子难忘。这是我读了于永正《教海漫记》后,始终在脑海中回旋的一句话,使我不断地思考,怎样让我的学生也拥有金色的童年。

  同这位特级教师相比,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及教学机智还相差甚远,但我会努力的,因为我还年轻!

《教海漫记》读后感8

  前段时间读了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其中对于《微笑教学》,我印象尤其深刻。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读完于永正《微笑教学》一文,我真切地涌起了相形见绌之感,不由深思自己的教育状况,深思自己的内在品质……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教学,这样学生就愿意学,愿意和你亲近。对你有感情,那么就会主动的去学了……也许,我不仅仅遇事缺乏耐心,还缺乏宽容心,无法容忍我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无法容忍他们犯我观念中的“原则性错误”,也许,这正是我欠缺耐心与宽容心的表现啊!今后,我将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微笑面对学生,包括那些经常惹老师生气的孩子。

《教海漫记》读后感9

  这个学期我读了《教海漫记》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已经有很多感触,对于任何一位老师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教师,这本书都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范本。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于老师,轻轻聆听着他的谆谆教诲,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给我诸多体会。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和蹲下来看学生这两种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爱。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投入,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听过于老师课的朋友都知道于老师唱得一口好戏,殊不知,于老师还画得一幅好画,写得一笔好字,拉得一手好琴呢,这是我从他的文章露一手中知道的。按于老师的才华,他完全有机会另谋高就,但是他宁愿把它的一生奉献给小学教育,无怨无悔,这令我敬佩不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他常常在思考问题时忘记了一切,他在崇拜思考一章中说: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而在书中前言中的一句极为朴实的话语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是他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对自己每学期投稿的数量……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从不间断。正因为于老师如此酷爱读书,如此发奋写作,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学底蕴,所以他的课才那么精彩,他的文章才这么受广大教师欢迎。我也曾要求自己*时多读多写,但往往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松懈了,这就是普通教师与大师的差距。

  现在我明白了,当一个老师,看起来是那么普通,实际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好一个老师要有满怀的爱心、足够的耐心;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要求真务实, 对待学生,我要严格却务必公*;脱离了这些,我想将永远都是失败的语文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以无私的爱心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以认真地工作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学期,我还会认真地慢慢地仔细品读这本书,希望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帮助,相信这本书会给我的教书育人生涯带来更多惊喜和收获。

《教海漫记》读后感10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一、观点: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鼓励了自己,表扬了自己的优点,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说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不会发生的事,除非你不想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还竖得太少了。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我们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的机会太多了,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又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甚至,我们为和自己相处地非常好的家长的孩子竖大拇指的机会比那些和自己相处地很淡然的家长的孩子总要多得多;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教师也是人,人就有感情,分个彼此、亲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不必作过多的深究,但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能和其他职业一样势利,关键是我们的工作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可能关系于孩子的一生,他们将来的发展,而他们的发展又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与我们个人感情相比,轻重之分,不言自明,利害关系,人人皆知。如果有人认为,上面所言纯粹是大话,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吧,事实胜于雄辩。思考: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想: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一、观点: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凡的,可怎么在*凡中创造不*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扩展1)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

《教海漫记》读后感1

  感谢工会活动让我有机会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托班,他们刚刚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什么也不会,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托班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教孩子们学习叠衣服的过程中,由于托班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小朋友,她的大眼睛就认真地看着我,因为她知道要学新本领了。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孩子会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一起动手尝试。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孩子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孩子上进的风帆,是很值得的。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2

  认识于永正老师,缘于网络视频,喜欢他不急不躁的课堂,本来一篇*谈无奇的文章,在于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变得那么鲜活、生动、充满活力,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让课堂充满灵性。在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更让我感受到他的魅力。

  《教海漫记》全书分四部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及其它篇。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

  一、爱教育,爱学生。

  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师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爱学生,体现在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细心呵护,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

  面对孩子的过失,于老师不是大声训斥,也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而是通过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利用具有魔力的小纸条、大拇指、微笑……去感动学生,去引领学生。你说,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爱是基础,爱是航帆,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二、幽默为课堂增添亮色。

  幽默是沾满智慧的棒棒糖,孩子爱吃。于老师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为课堂增添亮色。在教学《翠鸟》时,发现有学生开小差,突然让他去捉一只翠鸟,从而让学生知道翠鸟的住处,真是独具匠心。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时,有一个环节是分角色朗读,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底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结果那个学生真的读得“有气无力 ”了。幽默使于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气氛和谐。

  三、“灵机一动”源于“有心”

  有一次,于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走进课堂,发现黑板没擦,一黑板数学题。按常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多数老师会把值日生批评一通,然后令其擦掉黑板上课。可于老师略一沉吟,嘴里说:“也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也许是个别同学的题没做完,不能擦……”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快步走上讲台,夺于老师手中的黑板擦。“咱们合作,优势互补,我擦高的,你擦低的。”于老师对其中的值日组长说:“正好有两个黑板擦,其余同学请回座位。”这一切不过三分钟。学生们的表情很复杂,有内疚,有自责,也有抱怨。“同学们多懂事啊!纷纷争着擦。”于老师一边拍着手上的粉笔末儿,一边说:“咱们这节作文课有东西写了。把刚才发生的事儿写下来怎么样?题目就叫《擦黑板》。”只一节课,一篇写人的作文就完成了,值日生们写得最出色,不但写出了老师擦黑板的表情、动作、语言,还写出了他们的真情实感。他们差不多都写了这样的话:“当我听于老师说也许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的时候,心里真难受,其实老师没拖堂,也没有人没做完作业……”于老师评析了几篇学生的习作,总结了写人、写事要注意的问题。面对一次意外的情况,就这么“灵机一动”,便使学生多了一次习作的机会。而且在学生看来是那么“顺理成章”。其实,“灵机”不是别的,说到底,就是“有心”。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是否也应学习于老师的 “有心”?让这些小事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四、对学生要忍耐和宽容

  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于老师曾接过一个班,第一节课便遭遇火药味:他刚跨进教室,班长喊“起立”,有个黑脸男孩“嘭”的一声站起来,右手朝前上方一举的同时,吼了声“哈依”,于老师用自己的忍耐和宽容化解了一场恶作剧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他先送给全班学生一个坦然、真诚的笑,再问这个学生:“你是从哪儿来的?说你是德国留学生吧,可嘴里说的是日语;说你是日本留学生吧,你举右手的动作又像是德国*的军礼。”当学生感到不安时,他又说:“我很喜欢你,真的。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做,证明你是相当有勇气的。”后来于老师见他有军人气质,封他为“班长助理”——做操场、放学时负责整队,他很卖力,工作很认真。于老师用自己的宽容,赢得了学生,教育了学生。这个男孩工作后来信说:“…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作为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有时常会情绪失控,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批评,这样做的后果有可能就使学生受到伤害。记得一次在看《鲁豫有约》时,鲁豫对刘若英进行了访谈,在谈话中刘若英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在初中上学时,有一次老师在上课时有的同学在说话,老师就认为是她,就对她进行了批评,她说她那次确实没说话,可老师在气头上不听她解释,她觉得特冤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她一个学期没有和这位老师再说话。如果这位老师当时能够忍耐一下等课后做一下调查或能够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我想结果会截然不同。

  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我们老师拉一拉,就能成为好学生。如果稍一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就有可能使学生受到伤害……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学会忍耐和宽容是多么重要。

  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相信它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教海漫记》读后感3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

  读《教海漫谈》感受之一: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教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果在篮球课上,学生能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要老师配合学生,就像练教教初学打篮球的人打篮球一样,递球不能用力太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设想到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传给他.只有这样才能让初学者练好,倘若要初学者配合教练,那他无论如何也是跟不上教练的节奏的,久而久之,初学者也会丧失学习打篮球的兴趣

  感受之二:“开窗户”的启示

  如果你带领一帮人对一个人说:“喂,赶快扒掉你的房子!”那人势必不肯,当他乞求你不要扒掉时,你说:“好吧,不扒也可以,但必须在墙上开一扇窗户。”他准会满口答应。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开窗户”其实就是“退一步”的意思。而如果把这种心理特点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它的意义是非常积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

  感受之三:蹲下来看学生

  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孩子,不要总以大人的眼光、大人的要求去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要无情地去要求小孩子做大人应该做的事。孩子就是孩子。如于永正老师所理解的那样: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要求我们在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在处理我们的学生所发生的错误的时候,在理解学生们的所做所言所想所感之时,在和我们的学生进行促膝谈心、交流沟通之时,想一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与自己现在的学生在一起。那么你就会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会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来真诚地对待学生,因为他们就是昨天的自己,我当时犯同样的错误的时候,我当时有这样的言行的时候,我希望老师怎样进行处理的,那么,我今天就会怎样处理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他们会和年少的我有一样的想法的。

  感受之四: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

  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

  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

  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已经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

  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凡的,可怎么在*凡中创造不*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海漫记》读后感4

  由于信息闭塞,没有学习的机会,踏上三尺讲台好几年我都不知道有一位特级教师叫于永正。一次县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让我聆听到于老师的古诗教学《草》,从此我便认识了于老师。在课堂上,我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着。出于崇拜,在活动结束后,我也买了一本于老师写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看一下目录,然后随便翻翻而已。由于自身内在的要求,本学期,我认真地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读完以后,感受很深。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班主任我对教育篇很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看了教学篇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5

  假期,我再一次认真地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为我点亮工作的一盏启明灯.手捧《教海漫记》,一天几个故事的翻阅,原以为浏览一遍,发点感慨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爱不释手。书中的每篇文章都不是很长,讲述了于老师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语言流畅、生动幽默,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每一篇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的中心,也就是一个“爱”字,既看出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又能看出对孩子的爱。文章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在讲故事。文章中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有好多次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这本书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多启示:文中,于老师常常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同学们同唱、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小学生。

  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一番新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课堂上还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教学中,语言训练很扎实,学生学得活泼生动。此情此景,使人惊叹,发人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呢?我想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教育观念,一个是教育艺术。在本书中,于老师直接论述教学的文章达29篇,其余的文章也都和教育有关。这些文章的话题几乎都是一个——学生。从本书看,于老师在教学中最具深度、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研究,是对孩子的研究。在于老师的教学中,他将百分之八十的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身上,要目中有人。(我想从学生方面谈谈,因为我从于老师的故事中尝试着我的教学)

  一、翘起大拇指

  教育心理学上讲,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但,现在的问题是,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过分的程度,多数人的大拇指竖得还太少。(于老师的话)我们班有个叫×××的学生,做题、书写时总是慢吞吞的,写的字还很难看。记的有一次,在写字课上,当走到他身旁看他写字时,真想把他的本子给撕烂,这时我想起了于老师向学生伸大拇指的事,我想,要不试试,我低下头来找个好看的字,突然发现有一个“来”字写的还不错,我边翘起了大拇指边说:“你写的字越来越棒了,你的这个字太漂亮了!”(左手指了指这个字),过了一会儿我又去看了看他写的字,真的比以前写的字好看多了。以后的课堂上,我常常向学生翘起大拇指,×××这个孩子也是得到我大拇指最多的孩子,现在不论是他的书写,还是读书,都有了很大的起色,由原来的70多分升到90多分,有时还能考上100分,孩子也有了自信心。别小觑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有的老师问于永正老师:“于老师,您一上课怎么后进生都聪明起来了,都活跃起来了呢?”于老师笑笑说:“你们注意我的手了吗?那是竖起的大拇指起的作用。”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

  二、要有一份耐心。

  教师的职业需要耐心,尤其是对于那些调皮易反复的孩子,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给自己时间,给孩子时间,不要轻易对学生发火,于老师说得好:发脾气易,忍耐很难。要学会自制。

  我们班有个叫×××的学生,仗着自己个头大,身板厚实,又学过跆拳道,今天把他的东西弄坏,明天和别人吵架,搞得班上鸡犬不宁;又不讲卫生,每次去他座位旁,都会看到他附近有许多碎纸,肯定是他撕的,这气就不达一出来,严厉地批评过,也慈爱地教育过,虽然他不住地保证:不再犯了。我答应给他机会。可没几天,我又听到兄弟班级的同学告他的状打人,我在酝酿着怎样处理这些问题,一次班上的×××生病吐了一地,×××看见后,立即从衣服口袋里掏出卫生纸,擦起地上吴东徽吐的东西,这使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契机,我立刻表扬了他有爱心,为帮助同学不怕脏,还在下午的班会课上表扬了他一番,他听后,很激动,我因势利导,他也努力地试着改变自己,一段时间很少听到有人报告他做错事了。于是,我趁热打铁,时常找他谈心,以进一步巩固,他的进步很快,改掉了打架的毛病,学习也越来越好。

  三、教师要有真才实学。

  于永正教师教学几十年了,从不忘“露一手”,不放过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的机会,因为这样才能真正羸得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自己必须有几下子,尤其是刚接一个新班的时侯。

  在这一点,我也有感触,我利用办黑板报的机会,从美工、抄写到版面设计,使学生对我有了好感。有时根据课文内容画几幅画让学生看看;在课余时间和孩子跳舞,摆几个难度稍大的动作;有时为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有趣的故事。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无所不能,赢得了学生单纯的崇拜。就像于老师书中说的: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真正有能力的老师并不用威慑震住学生,使学生对你敬而远之。而是用才干使学生亲近你。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使我不断地在业务知识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还要多学几技之长。

  四、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作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纸条的魔力,知道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于老师认为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要遵循规律,艺术要讲求审美,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愉悦地气氛中轻松地学习。

  当然读完这本书的感触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细说。更重要的是自己将怎样去做教师,我开始审视自己,我将多向于老师学习,向周围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再一次感谢于老师,感谢《教海漫记》,感谢宋校长给我这本触动心灵的书。

《教海漫记》读后感6

  这个学期我读了《教海漫记》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已经有很多感触,对于任何一位老师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教师,这本书都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范本。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于老师,轻轻聆听着他的谆谆教诲,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给我诸多体会。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和蹲下来看学生这两种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爱。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投入,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听过于老师课的朋友都知道于老师唱得一口好戏,殊不知,于老师还画得一幅好画,写得一笔好字,拉得一手好琴呢,这是我从他的文章露一手中知道的。按于老师的才华,他完全有机会另谋高就,但是他宁愿把它的一生奉献给小学教育,无怨无悔,这令我敬佩不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他常常在思考问题时忘记了一切,他在崇拜思考一章中说: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而在书中前言中的一句极为朴实的话语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是他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对自己每学期投稿的数量……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从不间断。正因为于老师如此酷爱读书,如此发奋写作,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学底蕴,所以他的课才那么精彩,他的文章才这么受广大教师欢迎。我也曾要求自己*时多读多写,但往往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松懈了,这就是普通教师与大师的差距。

  现在我明白了,当一个老师,看起来是那么普通,实际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好一个老师要有满怀的爱心、足够的耐心;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要求真务实, 对待学生,我要严格却务必公*;脱离了这些,我想将永远都是失败的语文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以无私的爱心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以认真地工作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学期,我还会认真地慢慢地仔细品读这本书,希望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帮助,相信这本书会给我的教书育人生涯带来更多惊喜和收获。

《教海漫记》读后感7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一、观点: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鼓励了自己,表扬了自己的优点,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说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不会发生的事,除非你不想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还竖得太少了。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我们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的机会太多了,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又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甚至,我们为和自己相处地非常好的家长的孩子竖大拇指的机会比那些和自己相处地很淡然的家长的孩子总要多得多;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教师也是人,人就有感情,分个彼此、亲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不必作过多的深究,但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能和其他职业一样势利,关键是我们的工作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可能关系于孩子的一生,他们将来的发展,而他们的发展又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与我们个人感情相比,轻重之分,不言自明,利害关系,人人皆知。如果有人认为,上面所言纯粹是大话,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吧,事实胜于雄辩。思考: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想: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一、观点: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凡的,可怎么在*凡中创造不*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海漫记》读后感8

  本学期阅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信仰,没有人有仅力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别人,每一个人都应当容忍或者宽容地对待和自己不相同的观点或者行为。

  作为一名教师“宽容”这个词势必变得重要。教学工作中并不存在着像早期欧洲那样的阶级斗争,而更多的是我们应该把宽容看做是无限的爱。

  一个宽容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慈母之心。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个宽容的老师要会欣赏学生。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我们做老师的,要用欣赏的眼光,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教海漫记》读后感9

  认识于永正老师,缘于网络视频,喜欢他不急不躁的课堂,本来一篇*谈无奇的文章,在于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变得那么鲜活、生动、充满活力,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让课堂充满灵性。在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更让我感受到他的魅力。

  《教海漫记》全书分四部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及其它篇。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

  一、爱教育,爱学生。

  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师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爱学生,体现在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细心呵护,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

  面对孩子的过失,于老师不是大声训斥,也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而是通过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利用具有魔力的小纸条、大拇指、微笑……去感动学生,去引领学生。你说,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爱是基础,爱是航帆,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二、幽默为课堂增添亮色。

  幽默是沾满智慧的棒棒糖,孩子爱吃。于老师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为课堂增添亮色。在教学《翠鸟》时,发现有学生开小差,突然让他去捉一只翠鸟,从而让学生知道翠鸟的住处,真是独具匠心。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时,有一个环节是分角色朗读,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底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结果那个学生真的读得“有气无力 ”了。幽默使于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气氛和谐。

  三、“灵机一动”源于“有心”

  有一次,于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走进课堂,发现黑板没擦,一黑板数学题。按常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多数老师会把值日生批评一通,然后令其擦掉黑板上课。可于老师略一沉吟,嘴里说:“也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也许是个别同学的题没做完,不能擦……”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快步走上讲台,夺于老师手中的黑板擦。“咱们合作,优势互补,我擦高的,你擦低的。”于老师对其中的值日组长说:“正好有两个黑板擦,其余同学请回座位。”这一切不过三分钟。学生们的表情很复杂,有内疚,有自责,也有抱怨。“同学们多懂事啊!纷纷争着擦。”于老师一边拍着手上的粉笔末儿,一边说:“咱们这节作文课有东西写了。把刚才发生的事儿写下来怎么样?题目就叫《擦黑板》。”只一节课,一篇写人的作文就完成了,值日生们写得最出色,不但写出了老师擦黑板的表情、动作、语言,还写出了他们的真情实感。他们差不多都写了这样的话:“当我听于老师说也许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的时候,心里真难受,其实老师没拖堂,也没有人没做完作业……”于老师评析了几篇学生的习作,总结了写人、写事要注意的问题。面对一次意外的情况,就这么“灵机一动”,便使学生多了一次习作的机会。而且在学生看来是那么“顺理成章”。其实,“灵机”不是别的,说到底,就是“有心”。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是否也应学习于老师的 “有心”?让这些小事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四、对学生要忍耐和宽容

  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于老师曾接过一个班,第一节课便遭遇火药味:他刚跨进教室,班长喊“起立”,有个黑脸男孩“嘭”的一声站起来,右手朝前上方一举的同时,吼了声“哈依”,于老师用自己的忍耐和宽容化解了一场恶作剧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他先送给全班学生一个坦然、真诚的笑,再问这个学生:“你是从哪儿来的?说你是德国留学生吧,可嘴里说的是日语;说你是日本留学生吧,你举右手的动作又像是德国*的军礼。”当学生感到不安时,他又说:“我很喜欢你,真的。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做,证明你是相当有勇气的。”后来于老师见他有军人气质,封他为“班长助理”——做操场、放学时负责整队,他很卖力,工作很认真。于老师用自己的宽容,赢得了学生,教育了学生。这个男孩工作后来信说:“…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作为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有时常会情绪失控,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批评,这样做的后果有可能就使学生受到伤害。记得一次在看《鲁豫有约》时,鲁豫对刘若英进行了访谈,在谈话中刘若英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在初中上学时,有一次老师在上课时有的同学在说话,老师就认为是她,就对她进行了批评,她说她那次确实没说话,可老师在气头上不听她解释,她觉得特冤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她一个学期没有和这位老师再说话。如果这位老师当时能够忍耐一下等课后做一下调查或能够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我想结果会截然不同。

  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我们老师拉一拉,就能成为好学生。如果稍一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就有可能使学生受到伤害……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学会忍耐和宽容是多么重要。

  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相信它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教海漫记》读后感10

  阅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是于老师将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搜集整理而成的,内容很全面(可于老师谦称为“杂”)。从其研究可以感觉于老师是一个潜心教学、务实求真的人,可已成为著名特级教师的他还戏称自己是井底之蛙。

  有幸见到于永正老师是2005年4月,在广西“漓江之春”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及活动中,他执教了“作文中的对话描写”的作文课。课堂上,于老师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精湛独到的驾驭课堂技巧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他的语文课堂学以致用、活跃而又扎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后,我和其他老师一样,怀着崇敬的心情,捧着他写的《教海漫记》请他签名,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他一点也不嫌麻烦,很郑重地在扉页分别写下了“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的题词。看着这两行一丝不苟字眼,我深深感受到于老师的博学多才,幽默而又严谨,令人敬仰却又容易接近的深厚涵养。

  《教海漫记》根本就不是我想象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教育书,由它的64个小标题就可以看出来,这完全是一本记录*时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琐事”的教育随笔。当我读完《露一手》和《忍耐、宽容》两篇文章后,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有一种终于找到*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的感觉。

  合上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在大师的心灵剖白面前,我为自己多年来沾沾自喜的教育教学行为感到难堪,同时庆幸终于找到了这些年来自己一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困惑——为什么自己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倾注了满腔热忱,想尽了种种方法,最多只能换来学生的敬畏,就是没有办法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海漫记》如话家常般给我讲述了教育的伊甸园,在我面前打开了一块五彩缤纷的儿童教育的园地。它告诉我,只有做一个用童心行走的人,才能用双手推开一扇扇通往未来的窗户,才能领略教育的快乐,才能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张斌的作文进步了,于老师没有写鼓励的话,因为面对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于老师就在他的作文薄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上一个加了拼音的“棒”。这正是小学生喜欢的表扬方式!

  于老师给学生的批语多数是属于表扬、鼓励性质的,而且是针对文章本身的优点说的,但他常常不露痕迹地和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即使在指导写作时,也不忘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蔡闽写的《妈妈,您辛苦了》感人至深,于老师给的总批是:这篇文章你是蘸着爱与感激的泪水写成的。

  像这样生动的实例比比皆是。和学生一起搞“急行军”活动时,当班长大喊一声“卧倒!有敌机!”时,于老师也会和学生一样像模像样地趴在路边草丛里,大气不喘。吓得旁边路过的老大娘也跟着趴下,挎着的篮子扔出老远,里面的水果滚了一地。

  不同的故事流淌着同一首歌,那是一曲爱的旋律。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醒自己:假如我是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有眼神的碰撞。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最恰当的方式去激励学生。50多岁的人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他“装猫扮狗”逗孩子们在乐中学;在课外,他让孩子在玩中学会爱别人、学会做人……

  说不完,道不尽书中可亲可敬的于老师,掩上厚重的《教海漫记》,却难以掩上我对于老师的敬佩,对于老师的尊重,于老师令我高山仰止!我想对于老师的景仰,最好的做法是效仿他,学习他!学习于老师的崇拜思考;学习于老师的“熏锅屋”的犟劲儿;学习于老师时时刻刻包藏的一颗童心……

  正如于老师给我这本书的题词——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只要我带着思考去学习,带着思考去认真实践了,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多,我的教师生涯会越来越精彩!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扩展2)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

《教海漫记》读后感1

  一直听人介绍说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撰写的《教海漫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人说:“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果不其然,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习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2

  感谢工会活动让我有机会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托班,他们刚刚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什么也不会,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托班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教孩子们学习叠衣服的过程中,由于托班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小朋友,她的大眼睛就认真地看着我,因为她知道要学新本领了。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孩子会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一起动手尝试。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孩子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孩子上进的风帆,是很值得的。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3

  认识于永正老师,缘于网络视频,喜欢他不急不躁的课堂,本来一篇*谈无奇的文章,在于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变得那么鲜活、生动、充满活力,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让课堂充满灵性。在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更让我感受到他的魅力。

  《教海漫记》全书分四部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及其它篇。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

  一、爱教育,爱学生。

  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师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爱学生,体现在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细心呵护,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

  面对孩子的过失,于老师不是大声训斥,也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而是通过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利用具有魔力的小纸条、大拇指、微笑……去感动学生,去引领学生。你说,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爱是基础,爱是航帆,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二、幽默为课堂增添亮色。

  幽默是沾满智慧的棒棒糖,孩子爱吃。于老师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为课堂增添亮色。在教学《翠鸟》时,发现有学生开小差,突然让他去捉一只翠鸟,从而让学生知道翠鸟的住处,真是独具匠心。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时,有一个环节是分角色朗读,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底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结果那个学生真的读得“有气无力 ”了。幽默使于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气氛和谐。

  三、“灵机一动”源于“有心”

  有一次,于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走进课堂,发现黑板没擦,一黑板数学题。按常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多数老师会把值日生批评一通,然后令其擦掉黑板上课。可于老师略一沉吟,嘴里说:“也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也许是个别同学的题没做完,不能擦……”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快步走上讲台,夺于老师手中的黑板擦。“咱们合作,优势互补,我擦高的,你擦低的。”于老师对其中的值日组长说:“正好有两个黑板擦,其余同学请回座位。”这一切不过三分钟。学生们的表情很复杂,有内疚,有自责,也有抱怨。“同学们多懂事啊!纷纷争着擦。”于老师一边拍着手上的粉笔末儿,一边说:“咱们这节作文课有东西写了。把刚才发生的事儿写下来怎么样?题目就叫《擦黑板》。”只一节课,一篇写人的作文就完成了,值日生们写得最出色,不但写出了老师擦黑板的表情、动作、语言,还写出了他们的真情实感。他们差不多都写了这样的话:“当我听于老师说也许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的时候,心里真难受,其实老师没拖堂,也没有人没做完作业……”于老师评析了几篇学生的习作,总结了写人、写事要注意的问题。面对一次意外的情况,就这么“灵机一动”,便使学生多了一次习作的机会。而且在学生看来是那么“顺理成章”。其实,“灵机”不是别的,说到底,就是“有心”。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是否也应学习于老师的 “有心”?让这些小事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四、对学生要忍耐和宽容

  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于老师曾接过一个班,第一节课便遭遇火药味:他刚跨进教室,班长喊“起立”,有个黑脸男孩“嘭”的一声站起来,右手朝前上方一举的同时,吼了声“哈依”,于老师用自己的忍耐和宽容化解了一场恶作剧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他先送给全班学生一个坦然、真诚的笑,再问这个学生:“你是从哪儿来的?说你是德国留学生吧,可嘴里说的是日语;说你是日本留学生吧,你举右手的动作又像是德国*的军礼。”当学生感到不安时,他又说:“我很喜欢你,真的。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做,证明你是相当有勇气的。”后来于老师见他有军人气质,封他为“班长助理”——做操场、放学时负责整队,他很卖力,工作很认真。于老师用自己的宽容,赢得了学生,教育了学生。这个男孩工作后来信说:“…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作为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有时常会情绪失控,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批评,这样做的后果有可能就使学生受到伤害。记得一次在看《鲁豫有约》时,鲁豫对刘若英进行了访谈,在谈话中刘若英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在初中上学时,有一次老师在上课时有的同学在说话,老师就认为是她,就对她进行了批评,她说她那次确实没说话,可老师在气头上不听她解释,她觉得特冤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她一个学期没有和这位老师再说话。如果这位老师当时能够忍耐一下等课后做一下调查或能够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我想结果会截然不同。

  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我们老师拉一拉,就能成为好学生。如果稍一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就有可能使学生受到伤害……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学会忍耐和宽容是多么重要。

  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相信它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教海漫记》读后感4

  阅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是于老师将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搜集整理而成的,内容很全面(可于老师谦称为“杂”)。从其研究可以感觉于老师是一个潜心教学、务实求真的人,可已成为著名特级教师的他还戏称自己是井底之蛙。

  有幸见到于永正老师是2005年4月,在广西“漓江之春”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及活动中,他执教了“作文中的对话描写”的作文课。课堂上,于老师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精湛独到的驾驭课堂技巧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他的语文课堂学以致用、活跃而又扎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后,我和其他老师一样,怀着崇敬的心情,捧着他写的《教海漫记》请他签名,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他一点也不嫌麻烦,很郑重地在扉页分别写下了“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的题词。看着这两行一丝不苟字眼,我深深感受到于老师的博学多才,幽默而又严谨,令人敬仰却又容易接近的深厚涵养。

  《教海漫记》根本就不是我想象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教育书,由它的64个小标题就可以看出来,这完全是一本记录*时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琐事”的教育随笔。当我读完《露一手》和《忍耐、宽容》两篇文章后,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有一种终于找到*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的感觉。

  合上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在大师的心灵剖白面前,我为自己多年来沾沾自喜的教育教学行为感到难堪,同时庆幸终于找到了这些年来自己一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困惑——为什么自己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倾注了满腔热忱,想尽了种种方法,最多只能换来学生的敬畏,就是没有办法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海漫记》如话家常般给我讲述了教育的伊甸园,在我面前打开了一块五彩缤纷的儿童教育的园地。它告诉我,只有做一个用童心行走的人,才能用双手推开一扇扇通往未来的窗户,才能领略教育的快乐,才能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张斌的作文进步了,于老师没有写鼓励的话,因为面对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于老师就在他的作文薄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上一个加了拼音的“棒”。这正是小学生喜欢的表扬方式!

  于老师给学生的批语多数是属于表扬、鼓励性质的,而且是针对文章本身的优点说的,但他常常不露痕迹地和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即使在指导写作时,也不忘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蔡闽写的《妈妈,您辛苦了》感人至深,于老师给的总批是:这篇文章你是蘸着爱与感激的泪水写成的。

  像这样生动的实例比比皆是。和学生一起搞“急行军”活动时,当班长大喊一声“卧倒!有敌机!”时,于老师也会和学生一样像模像样地趴在路边草丛里,大气不喘。吓得旁边路过的老大娘也跟着趴下,挎着的篮子扔出老远,里面的水果滚了一地。

  不同的故事流淌着同一首歌,那是一曲爱的旋律。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醒自己:假如我是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有眼神的碰撞。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最恰当的方式去激励学生。50多岁的人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他“装猫扮狗”逗孩子们在乐中学;在课外,他让孩子在玩中学会爱别人、学会做人……

  说不完,道不尽书中可亲可敬的于老师,掩上厚重的《教海漫记》,却难以掩上我对于老师的敬佩,对于老师的尊重,于老师令我高山仰止!我想对于老师的景仰,最好的做法是效仿他,学习他!学习于老师的崇拜思考;学习于老师的“熏锅屋”的犟劲儿;学习于老师时时刻刻包藏的一颗童心……

  正如于老师给我这本书的题词——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只要我带着思考去学习,带着思考去认真实践了,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多,我的教师生涯会越来越精彩!

《教海漫记》读后感5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一年级,他们刚刚踏进学校这个大门时,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甚至什么也不会,不知道上课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上数学课的过程中,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同学,能端正地坐着认真听课”,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同学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举手发言呢。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学生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学生学习的风帆,是很值得的。

  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奖给学生有“你真棒”字样的小纸片,上课认真听讲的,作业做的好的,发言积极的,都有的奖。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特别是后进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

  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6

  有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缤纷的色彩,豪华的包装,情趣却是清新雅致;没有曲折的情节、深奥的理念,内容却是丰富多彩,这就是《教海漫记》给我烙下的深刻印象。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是在一次省级阅读展示课上有幸获得这本书的,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对学生的忍耐宽容;无论是借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这一严肃不打紧,一晃就是10年,直到于老师的这个微笑教学的观点让我幡然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软化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

《教海漫记》读后感7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一、观点: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鼓励了自己,表扬了自己的优点,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说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不会发生的事,除非你不想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还竖得太少了。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我们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的机会太多了,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又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甚至,我们为和自己相处地非常好的家长的孩子竖大拇指的机会比那些和自己相处地很淡然的家长的孩子总要多得多;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教师也是人,人就有感情,分个彼此、亲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不必作过多的深究,但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能和其他职业一样势利,关键是我们的工作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可能关系于孩子的一生,他们将来的发展,而他们的发展又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与我们个人感情相比,轻重之分,不言自明,利害关系,人人皆知。如果有人认为,上面所言纯粹是大话,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吧,事实胜于雄辩。思考: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想: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一、观点: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凡的,可怎么在*凡中创造不*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海漫记》读后感8

  认真地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反复咀嚼,受益匪浅,有感而发: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一名入职二十年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

  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

  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

  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9

  认识于永正老师,缘于网络视频,喜欢他不急不躁的课堂,本来一篇*谈无奇的文章,在于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变得那么鲜活、生动、充满活力,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让课堂充满灵性。在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更让我感受到他的魅力。

  《教海漫记》全书分四部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及其它篇。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

  一、爱教育,爱学生。

  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师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爱学生,体现在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细心呵护,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

  面对孩子的过失,于老师不是大声训斥,也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而是通过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利用具有魔力的小纸条、大拇指、微笑……去感动学生,去引领学生。你说,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爱是基础,爱是航帆,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二、幽默为课堂增添亮色。

  幽默是沾满智慧的棒棒糖,孩子爱吃。于老师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为课堂增添亮色。在教学《翠鸟》时,发现有学生开小差,突然让他去捉一只翠鸟,从而让学生知道翠鸟的住处,真是独具匠心。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时,有一个环节是分角色朗读,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底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结果那个学生真的读得“有气无力 ”了。幽默使于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气氛和谐。

  三、“灵机一动”源于“有心”

  有一次,于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走进课堂,发现黑板没擦,一黑板数学题。按常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多数老师会把值日生批评一通,然后令其擦掉黑板上课。可于老师略一沉吟,嘴里说:“也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也许是个别同学的题没做完,不能擦……”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快步走上讲台,夺于老师手中的黑板擦。“咱们合作,优势互补,我擦高的,你擦低的。”于老师对其中的值日组长说:“正好有两个黑板擦,其余同学请回座位。”这一切不过三分钟。学生们的表情很复杂,有内疚,有自责,也有抱怨。“同学们多懂事啊!纷纷争着擦。”于老师一边拍着手上的粉笔末儿,一边说:“咱们这节作文课有东西写了。把刚才发生的事儿写下来怎么样?题目就叫《擦黑板》。”只一节课,一篇写人的作文就完成了,值日生们写得最出色,不但写出了老师擦黑板的表情、动作、语言,还写出了他们的真情实感。他们差不多都写了这样的话:“当我听于老师说也许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的时候,心里真难受,其实老师没拖堂,也没有人没做完作业……”于老师评析了几篇学生的习作,总结了写人、写事要注意的问题。面对一次意外的情况,就这么“灵机一动”,便使学生多了一次习作的机会。而且在学生看来是那么“顺理成章”。其实,“灵机”不是别的,说到底,就是“有心”。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是否也应学习于老师的 “有心”?让这些小事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四、对学生要忍耐和宽容

  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于老师曾接过一个班,第一节课便遭遇火药味:他刚跨进教室,班长喊“起立”,有个黑脸男孩“嘭”的一声站起来,右手朝前上方一举的同时,吼了声“哈依”,于老师用自己的忍耐和宽容化解了一场恶作剧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他先送给全班学生一个坦然、真诚的笑,再问这个学生:“你是从哪儿来的?说你是德国留学生吧,可嘴里说的是日语;说你是日本留学生吧,你举右手的动作又像是德国*的军礼。”当学生感到不安时,他又说:“我很喜欢你,真的。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做,证明你是相当有勇气的。”后来于老师见他有军人气质,封他为“班长助理”——做操场、放学时负责整队,他很卖力,工作很认真。于老师用自己的宽容,赢得了学生,教育了学生。这个男孩工作后来信说:“…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作为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有时常会情绪失控,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批评,这样做的后果有可能就使学生受到伤害。记得一次在看《鲁豫有约》时,鲁豫对刘若英进行了访谈,在谈话中刘若英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在初中上学时,有一次老师在上课时有的同学在说话,老师就认为是她,就对她进行了批评,她说她那次确实没说话,可老师在气头上不听她解释,她觉得特冤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她一个学期没有和这位老师再说话。如果这位老师当时能够忍耐一下等课后做一下调查或能够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我想结果会截然不同。

  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我们老师拉一拉,就能成为好学生。如果稍一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就有可能使学生受到伤害……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学会忍耐和宽容是多么重要。

  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相信它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教海漫记》读后感10

  阅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是于老师将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搜集整理而成的,内容很全面(可于老师谦称为“杂”)。从其研究可以感觉于老师是一个潜心教学、务实求真的人,可已成为著名特级教师的他还戏称自己是井底之蛙。

  有幸见到于永正老师是2005年4月,在广西“漓江之春”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及活动中,他执教了“作文中的对话描写”的作文课。课堂上,于老师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精湛独到的驾驭课堂技巧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他的语文课堂学以致用、活跃而又扎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后,我和其他老师一样,怀着崇敬的心情,捧着他写的《教海漫记》请他签名,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他一点也不嫌麻烦,很郑重地在扉页分别写下了“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的题词。看着这两行一丝不苟字眼,我深深感受到于老师的博学多才,幽默而又严谨,令人敬仰却又容易接近的深厚涵养。

  《教海漫记》根本就不是我想象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教育书,由它的64个小标题就可以看出来,这完全是一本记录*时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琐事”的教育随笔。当我读完《露一手》和《忍耐、宽容》两篇文章后,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有一种终于找到*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的感觉。

  合上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在大师的心灵剖白面前,我为自己多年来沾沾自喜的教育教学行为感到难堪,同时庆幸终于找到了这些年来自己一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困惑——为什么自己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倾注了满腔热忱,想尽了种种方法,最多只能换来学生的敬畏,就是没有办法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海漫记》如话家常般给我讲述了教育的伊甸园,在我面前打开了一块五彩缤纷的儿童教育的园地。它告诉我,只有做一个用童心行走的人,才能用双手推开一扇扇通往未来的窗户,才能领略教育的快乐,才能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张斌的作文进步了,于老师没有写鼓励的话,因为面对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于老师就在他的作文薄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上一个加了拼音的“棒”。这正是小学生喜欢的表扬方式!

  于老师给学生的批语多数是属于表扬、鼓励性质的,而且是针对文章本身的优点说的,但他常常不露痕迹地和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即使在指导写作时,也不忘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蔡闽写的《妈妈,您辛苦了》感人至深,于老师给的总批是:这篇文章你是蘸着爱与感激的泪水写成的。

  像这样生动的实例比比皆是。和学生一起搞“急行军”活动时,当班长大喊一声“卧倒!有敌机!”时,于老师也会和学生一样像模像样地趴在路边草丛里,大气不喘。吓得旁边路过的老大娘也跟着趴下,挎着的篮子扔出老远,里面的水果滚了一地。

  不同的故事流淌着同一首歌,那是一曲爱的旋律。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醒自己:假如我是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有眼神的碰撞。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最恰当的方式去激励学生。50多岁的人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他“装猫扮狗”逗孩子们在乐中学;在课外,他让孩子在玩中学会爱别人、学会做人……

  说不完,道不尽书中可亲可敬的于老师,掩上厚重的《教海漫记》,却难以掩上我对于老师的敬佩,对于老师的尊重,于老师令我高山仰止!我想对于老师的景仰,最好的做法是效仿他,学习他!学习于老师的崇拜思考;学习于老师的“熏锅屋”的犟劲儿;学习于老师时时刻刻包藏的一颗童心……

  正如于老师给我这本书的题词——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只要我带着思考去学习,带着思考去认真实践了,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多,我的教师生涯会越来越精彩!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扩展3)

——教海漫记读后感600字3篇

教海漫记读后感600字1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即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使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我认为,他更值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去读。

教海漫记读后感600字2

  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这部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习的。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课堂上我努力保持着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去化解班级里偶尔出现的令人不快的事。须知,惊蛰的是春雷,化雨的才是春风。”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课堂上,面对反复读错的孩子,面对摆弄“橡皮汽车”的孩子,面对玩弄蟋蟀的孩子,面对开小差至画画的孩子……他始终抱有一颗宽容之心,微笑以待,诙谐处置。这份微笑,这份诙谐,折射出了怎样的理性,怎样的人格魅力啊?不禁想起了另一个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的一句话:“人,有人品;课,有课品。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奠定了他的语文课堂的品位,课品如人品。”

  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当然,在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时还有许多文章让我受益良多,也开阔了眼界,不禁被特级教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也为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叫好。可以想象在他手下学习的学生该有多幸福啊!我也庆幸自己今天看了《教海漫记》这本书,它将对我以后的教育人生有更多的帮助。在此还要感谢姚校长,这真是一本好书。作文

教海漫记读后感600字3

  大家都说教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但许多人并不能意识到教师肩上的责任和教师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读了《教海漫记》我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但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我们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曾经困惑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都有提及;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也有许多案例。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而于老师正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都能克服任何困难,迅速地成长!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扩展4)

——《海蒂》读后感10篇

《海蒂》读后感1

  这个星期工作任务不多,得以闲暇陪女儿读了一本青少版的文学名著——《海蒂》。它由瑞士女作家约翰.斯比丽所写,书中描写了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一个充满爱心的小女孩,她用自己的爱心和信仰感染着身边的人,唤起了遭受挫折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之间的交往充满了相互关爱,展现了一幅旖旎的自然风光与美丽、善良人性共存的和谐画卷。

  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海蒂的小女孩。她天真烂漫、心地善良。从小就成了孤儿,五岁时被姨妈送往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爷爷家。和爷爷生活的最初三年里,她置身于阿尔卑斯山自然风光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和小羊倌彼得一起过着无忧无虑的放牧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天,姨妈又来到山上,将海蒂强行带到法兰克福的一个富人家里,陪伴无法行走的残疾小女孩克拉拉,在与克拉拉和她慈爱的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海蒂学会了怎样阅读,读书成了她最大的生活乐趣。优越的生活并没有减轻小海蒂对爷爷和阿尔卑斯山的思念,在克拉拉父亲和医生的关怀下,海蒂又重新回到了饱受思念之苦的爷爷和关心她的人身边。爷爷感受到海蒂身边人对她的关爱,使他改变了以往孤僻的性格,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克拉拉带着对海蒂的思念,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山上,小姐妹重逢格外喜悦。在阿尔卑斯山自然美丽的环境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克拉拉身体日渐健康,并在高山牧场意外的摆脱了瘫痪之苦,能够自己行走,收获了她人生最大的幸福。

  这是一部以博爱为主题的优秀小说,书中描绘的爱的种子,会在小学生读者稚嫩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并伴随他们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影响深远——付出爱心的同时也在静静收获别人的关爱。

《海蒂》读后感2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字叫《海蒂》书。书里面讲的故事都非常令我感动。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小海蒂,她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小女孩。有一天被她的姨妈送到了一个叫阿鲁姆的山上,和

  一个性情古怪的老爷爷住在一起。很快她就爱上了这里,他就在这里快乐的生活着。可是姨妈又把她送到一户有钱人家,让他陪伴者不能走路的克拉拉小姐读书。在哪里海蒂衣食无忧,但却得不到自由,海蒂非常想念爷爷和山上的朋友。最终在克拉森医生的帮助下,海地回到了日思夜想阿鲁姆山,并且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本书给我印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

《海蒂》读后感3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的叫海蒂的小女孩,她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在一个六月的清晨,小海蒂被送到了阿尔卑斯山上的爷爷家,景色秀美的自然风光立刻令海蒂着了迷并爱上了这里。同时,她用她稚嫩亲情的举动感动着性格孤僻的爷爷,并让他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希望。还有,在她细心的照料下,也让体弱多病的富家女克莱奇迹般地恢复了行走的能力。

  读到故事的最后,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一句话:当我们给海蒂的故事画上句号的时候,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克莱是站起来道别的,而这到底是谁的功劳呢?

  对,是她——海蒂,这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女孩,她用她那颗无私的心温暖了这些孤独弱小的人,这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海蒂一样帮助那些可怜无助的人们,那么生活的奇迹就会出现在你我的身边。

  读了《海蒂》这本书让我受益非浅。

《海蒂》读后感4

  在假期中,我读了一本叫《海蒂》的书,这本书内容朴实,却有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它主要写了海蒂被姨妈送到乡下爷爷那里,她的纯真和善良深深地打动了爷爷,使爷爷又重新露出笑容。海蒂的叔父想把海蒂接到法兰克福陪伴自己的残疾女儿,爷爷答应了叔父的请求。在那边,海蒂与克莱拉相处得非常好,可是她很想念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爷爷,经过同意后,她回到了爷爷身边。爷爷提议把克莱拉接到了自己家,在爷爷的启迪和大家的鼓励下,克莱拉站了起来。

  这使我想到了一年前的那个夜晚,我突然肚子痛,无论怎么做都毫无效果,唯一的办法只能马上送医院。在路上,妈妈不辞辛劳的背着我,一边安慰我,一边询问我的情况,我在妈妈温暖的背脊上不断地哼哼,到了医院,妈妈又跑来跑去帮我挂号、看病、输液、开药……在输液时,我困了,妈妈搂着我,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我醒了,我揉揉眼睛,抬头看了看,液输完了,妈妈虽然睡着了,但她紧紧地为我捏着针眼,妈妈只穿着两三件衣服,她的外衣却盖在了我的身上,一阵风从窗口刮进来,我感觉很温暖,可妈妈被冻醒了,她看看我,又看看外面,然后对我说:“我们回家吧,微微。”我点了点头。

  那天晚上,妈妈几乎一夜没睡,她不知被惊醒了多少次,为我盖被子,生怕我再着凉,第二天早上,妈妈起得很早,目的是为我准备有营养的早餐,让我好的快些,妈妈的眼睛底下有一道黑黑的眼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这就是家人对我的关爱!让我们和海蒂一起成长吧!让海蒂教我们如何爱别人,爱周围的一切,如何快乐地生活。

《海蒂》读后感5

  假期里,我最喜欢读的书莫过于《海蒂的天空》了。

  《海蒂的天空》这本书讲的是从小失去双亲的海蒂,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停地在亲人家里“穿梭”。有一天,她得知道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留下一大片土地让她继承时,她决心离开这个“家”,寻找一片自己的天空。经过不懈地努力,她领悟到原来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归宿。在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蒙大拿必定成为她永不磨灭的记忆。

  书中有一句话,说:“原来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归宿。”这句话说了抛下之前的不愉快,追寻一个更好的未来。这句话也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告诉我不要屈服,勇敢面对现实。

  文中的海蒂从小失去双亲,十分可怜,被寄养在对自己很凶的艾薇阿姨家里,很像我们小时候看的《灰姑娘》的故事。但这本书里的海蒂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可以说是一个灰姑娘新的蜕变,用正能量激发我们颗颗追梦的心。这本书让我体会最大的是海蒂那乐观、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要向海蒂学习。

  海蒂的“天空”也就是海蒂的新生活、新人生。在我们人生过程中,一定也有人或物让我们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给我留下永不磨灭记忆的是一次冬令营:当我信心满满地背着书包进入酒店的房间时,突然意识到在这儿一切都要靠自己,洗衣靠自己,烧水靠自己……此时我才知道妈妈有多辛苦,每天还要打扫卫生,照顾我,所以以后吃完饭,我就帮妈妈洗洗碗,干我力所能及的家务,妈妈的确轻松多了。

  读了《海蒂的天空》,我也想和大家一起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海蒂》读后感6

  我看了一本书是瑞士的约翰·斯必丽写的。这本书主要描绘了海蒂这个中心人物是一个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的小姑娘。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而又乐善好施、帮助他人,年纪虽小却有着一种非常人的魅力。在她的真挚情感的感化下,饱经沧桑、心情忧郁、性格孤僻的爷爷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也正是在她的爱心帮助下,体弱多病的克拉拉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最终重新站立起来。

  海地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女孩呀!这本书里让我最难忘的是海蒂在埃斯曼先生家,那的女管家对海蒂十分苛刻,家也不让她出,还总是说她不讲规矩。可在这个家里也有好人,埃斯曼奶奶就是一个,她很喜欢海蒂,让她看书,还给她讲故事对她极好。可不管怎样都阻止不了海蒂的.思乡情,她怀念在山上的日子,怀念与爷爷在一起的时光,怀念山上的美丽风景——杉树的沙沙声,会变色的山······怀念山上的小羊倌——彼得,以及那一群可爱的小羊们——白雪,小熊,天鹅······她还没忘记瞎奶奶带面包。对山上的一切都难以忘怀。每当她想起家时,想起爷爷时都十分想哭,可是就连哭也不可以,因为罗丹梅尔小姐不准她哭,她会骂海蒂忘恩负义的,所以当她想哭时都要尽量忍住只有在晚上没人的时候她才能躲在被子里哭。这时的海蒂是多么可怜呀!要知道家时最温暖的地方,是让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方,是谁也忘不了的那里给了她多少快乐,给了那个家多少欢乐,就因为她太想家了就在不知不就中换了一种病:思乡病、梦游症。这一点被埃斯曼先生看出来了,于是就将她送回了爷爷家——阿尔姆山顶。这一走虽然让埃斯曼家的小姐克拉拉很伤心,但是却让海蒂十分快乐,让爷爷变得不再孤单,让瞎奶奶可以听到她讲故事了,海地的归来让整个阿尔姆山充满了欢乐。

  我真的很羡慕海蒂有一个那么美的家,有一群可爱的小羊羔陪着她,有爷爷爱着他。愿海蒂在这美好中快乐成长!

《海蒂》读后感7

  这两天,我看了瑞士作家斯必丽的小说《海蒂》。

  书中描写了一个聪明善良的小女孩——海蒂,通过发生在她身上以及周围的事情,带人们领略了阿尔卑斯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并借海蒂的思乡与克拉拉的病愈,表达出一种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书中人物不多,却都性格鲜明:苛刻的女管家罗丹梅尔,抑郁孤僻的爷爷,体弱多病的克拉拉,细心和蔼的奶奶……这些人物也都描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心地善良、天真的小姑娘,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她热爱生活,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在她真挚情感的感化下,饱经沧桑、心情抑郁、性格孤僻的爷爷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后来,蒂提姨妈把她送到了富兰克托的一个有钱的亲戚家,因为他们的女儿克拉拉一只腿瘫痪了,总得坐着轮椅,连上课也只是一个人,特别寂寞,想找个孩子和她一起玩。也正是在海蒂的爱心帮助下,使克拉拉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们成了一对知心的朋友。当克拉拉来到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受到了海蒂的鼓励,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最终重新站立了起来。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

  书中不仅描写了许多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也描写了阿尔卑斯山的美丽风光:湛蓝的天空,延绵起伏的山峦,艳丽的山花,清新的空气,瑰丽的晚霞;还有许多心理细节的刻画:在克拉拉的家,海蒂想家却又不敢对人说的哀愁;彼得因摔坏轮椅而怕人知道的惧怕心理等都描写的非常真实。

  本书情节衔接巧妙,假如没有彼得把轮椅摔坏的起因,就没有后面克拉拉自己竟然能在搀扶下自己走路。

  《海蒂》出版至今已过百年,对青少年读者仍有巨大的吸引力。它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卡通片、连环画等。小说被译成35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当我看完了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人间的温暖,友情的滋润。《海蒂》是本使我终身难忘的书。

《海蒂》读后感8

  我很喜欢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代表作《海蒂》。在这本书的扉页上,作者写道:“这是献给孩子以及热爱孩子的人们的故事。”我觉得这不仅是孩子的故事,也是大人的故事。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淳朴而温馨:善良单纯的8岁小姑娘海蒂被姨妈送到山上,跟性情古怪的爷爷住在一起。很快,她就爱上了山上的一切。可姨妈又把她送到城里的一户人家去陪伴有残疾的小姐。那里虽然衣食无忧,但女管家对她非常严厉,女仆也瞧不起她,最主要的是没有大山和自由,海蒂因此患上了思乡病。最后,海蒂终于又回到山上,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个快乐的小姑娘。

  对海蒂来说,在风景宜人的小山坡上采野花,与小动物们说悄悄话是她的快乐;为了无助的瞎眼奶奶东奔西跑,一遍遍地唱歌给她听,千里迢迢地带白面包送给奶奶是她的快乐;与大户人家孤独瘫痪的女孩克拉拉融洽相处,鼓励她站立行走是她的快乐。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却比富有的克拉拉小姐快乐幸福得多,这是多么奇怪呀!我不禁思考:快乐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说快乐是吃美食穿漂亮的衣裳,也有人说快乐是开豪车住大房子,甚至还有人说快乐就是有用不完的金钱。我想大声说:“不,快乐不是这样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笑容,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思放在了钞票上。真正的快乐永远不属于物质,而属于心灵!我真想让他们好好读一读《海蒂》,因为每个大人都是从小孩子走过来的,天真快乐的孩子永远都是大人的“教科书”。

  我从海蒂身上找到了快乐的真谛,原来真正的快乐永远不是追求物质享受。海蒂的快乐就是自然的世界、自由的生活、一颗纯真的心灵和拥有*的灵魂。

《海蒂》读后感9

  我读了《海蒂》这一本书,觉得小海蒂是一个充满阳光、可爱的乐于助人的小姑娘;阿尔姆大叔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克拉拉是一个遇到挫折永不低头的人;埃斯曼老太太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彼得是一个开朗的小男孩······

  《海蒂》这本书的大意是:海底被她的姨妈迪蒂送到了阿尔姆山上,让阿尔姆大叔抚养小海蒂,以后的三年,小海地快乐的成长,身体也越来越结实了,从没生过什么病。小海蒂为绮丽的风景着迷;为淘气的羊儿“麻利猴”求情;为失明的奶奶落泪,日子在不知不觉中这样安然无恙地愉快地过去了三年,在小海蒂八岁的时候,又被她的姨妈迪蒂送到了福兰多托为克拉拉做伴读,在那里,小海蒂遇上了知人心里、引导孩子成长的埃斯曼老太太。

  但女管家对她非常苛刻,女仆也瞧不起她。但小海蒂因为过度地思念家乡,不久便患上了梦游症。又在埃斯曼先生和克拉森大夫的帮助下,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梦游症也不治而愈了。她不仅为失明的奶奶带来了松软的面包,为孤僻的爷爷打开了心灵的窗户,而且让贪玩的彼得在学习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不久,陷入丧女之痛的克拉森大夫来到了阿尔姆,秀丽的风光和小海蒂的陪伴使他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接着,克拉拉来了,在精心的照料下,又重新站了起来。

  小海蒂的乐于助人活泼值得我们学习,克拉拉遇到挫折永不低头更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你也去看一看。

《海蒂》读后感10

  本来我对老师布置看课外读物的任务并不是很情愿,可当我看到《海蒂》的第一段时,就不由自主的想继续看下去了,这个心灵中充满爱的孩子吸引了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开始无意识地逐渐变得冷漠、自私,变得少言寡语。记得小时候,我们总是胸怀大志,盼望着快快长大;但当我们真正长大后,却又越来越怀念童年的时光。有一天,我偶然在书店看到一本名为《海蒂》的书,便好奇地拿起来看.

  我非常喜欢海蒂。喜欢她的可爱,喜欢她的果敢,喜欢她的热情,喜欢她的坚强,喜欢她的纯洁。她热爱大自然,最爱在风景宜人的小山坡上采野花,或与小动物们说悄悄话;她真诚直爽,即使到了陌生的家,也从不隐瞒对爷爷的思念;她无比善良,无数次为了无助的瞎眼奶奶东奔西跑,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地念诗歌给她听,千里迢迢地带白面包送给她;她没有丝毫芥蒂,与大户人家孤独、瘫痪的女孩相处融洽,即使对她心存偏见的女管家对她屡次刁难,她也完全不记恨。她征服了性格怪僻的爷爷,征服了可怜的瞎眼奶奶,征服了瘫痪的姑娘克拉拉,征服了心地善良的克拉拉的父亲埃斯曼先生,征服了所有认识她的人。海蒂是那种能够让人爱到心坎里的孩子。她的魅力遮也遮不住,挡也挡不了。她的童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有人把孩子比作天使,这并非无稽之谈。人类最纯真的时期,也许就是童年时期吧。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童心,因此,他们天真、勇敢,乐于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他们偶尔也会犯错,但基本上都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错。到最后,当他们用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盯着你看的时候,恐怕你已被弄得啼笑皆非了。海蒂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天使,我想认识她的人们都会承认。是海蒂感化了我麻木的心,唤回了我那颗沉淀已久的童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十分的自私,自己拥有的东西从来就不愿与别人分享;当别人指责他的时候,不但不承认错误,还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当别人有病时,他不但不去鼓励别人,还嘲笑别人;当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编织出许多理由去推卸……为什么不去帮助、关心、尊重别人呢?要是实际生活中,人们能像海蒂那样的去关心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尊重社会上的每一位人士,那该多好啊

  她让我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重新找回了属于孩子的童真来接。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扩展5)

——《海蒂的天空》读后感10篇

《海蒂的天空》读后感1

  吸引了我的眼球,书名叫《海蒂的天空》。

  我躲进书房,静静地翻开这本书,怀着期待的心情细细地读了起来。用了一周的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但是我的心里一直都不好受,整本书一直让我充满了对海蒂的担心和怜悯。

  从小失去双亲的海蒂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停地在亲戚家之间“穿梭”,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海蒂还能拥有那种不卑不亢、不屈不饶的精神,让我想起寒冬中的`红梅,不禁又感动、又敬畏。

  当她听说到从未谋面的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留下一大-片土地让她继承时,她决心离开那个她很不喜欢的家。她只身一人带着胡须先生(她那可爱的猫咪的名字)来到了蒙大拿草原:一个她从来没有去过的遥远陌生而又荒凉的地方。在这里她辛勤的劳动,但是还是没有收获,还欠下了许多债,但是她仍然没有放弃。

  我从海蒂身上看到了坚强、乐观的品质。她拥有超凡的勇气,她是我生活中的榜样。海蒂虽然到了最后依然很贫穷,但她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她有一种不畏惧、不屈服的精神,她也是个有主见的女孩儿。我希望海蒂的故事一直延续下去,让她找到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书,我曾经无数次的翻阅过。而今天我又拿起它仔细地阅读,再一次为那个和我同龄的女孩落下了眼泪。它向我展现了一个从小就失去双亲的小姑娘——海蒂。她意外底继承了从未谋面的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的一片土地。她下定决心离开家,去尝试寻找完全属于自己的天空。而在努力的垦荒过程中,她领悟到:原来自己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归宿。她不但有了朋友也有了“家人”。虽然蒙大拿并不是她得终点,但是我相信在她以后的人生路上,蒙大拿一定是一个永远也不会被磨灭的回忆。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家,也在别人心里找到了一个家。我带走了所有的书,只有一件东西我没带走:四处为家的海蒂。我不会想她,一点也不!”我虽然不知道作者克比莱森写这本书是为了什么,但是我却被书中海蒂这个小姑娘的坚强所深深地震撼了。我们虽不是开荒者,但他们的坚持与决心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海蒂的天空》读后感2

  少女回眸,那只出现在她梦中的花丛,此时是那么得美丽缤纷,碧蓝的天空仿佛也只荡漾着她此刻的笑容。她张开双臂,风拥抱她,像慈爱的母亲,又像温和的父亲,她已想不起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了。一身破衣的她,也有和自然相衬的颜色—绿色。衣服上的几块补丁,也丝毫没有影响她的情绪,紫色的头巾遮着她漂亮的脸蛋,随手绑扎的马尾,也衬托着她此刻的美丽。

  她,从小失去了双亲,噩耗仿佛侵蚀着她的全身,那是幼小的她,虽然浑然不知,但是却明白了那是一份怎样的感情。她的赫特叔叔在她13岁时收留了她,也许她以为可以得到爱,但现实可相反,赫特叔叔的妻子艾薇阿姨是一个自私的人,她认为海蒂必须懂得感恩,不能忤逆艾薇阿姨的任何话。原以为会这样必须看别人脸色说话的厌恶生活会一直持续,却意外地收到了从未谋面的查斯特舅舅的一封土地继承信,她决心离开这个不是很喜欢的家。

  海蒂到了蒙大拿,一路上便让她有些紧张与担心了,她遇到了向她主动说话的胖子,那人很粗鲁,让海蒂有些讨厌,但这些很快过去,她碰到了与她寄信的新邻居派瑞丽,在海蒂的眼里,她是一个好人,在饥寒交迫时,她的儿子却斯给她送来了食物,让她心声感谢。接着,在与派瑞丽一家的相处中,她遇上了被人说像公鸡的吉姆和莉菲,当她受挫时,他们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才让海蒂坚持下去。她在八年的这一段长旅中,她明白当初离开艾薇阿姨的家,是一个对的选择,因为她找到了更好的归宿,感受到了世间的冷暖,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真切切,善良的她也收获了青涩的爱情。虽然蒙大拿不是她的终点,却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在蒙大拿的悲喜交加的记忆,也会伴随她一生。

  海蒂她从小没有父母,就像没有翅膀的天使,望向别人充满幸福的双翼,也许只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许只能像坠天使,在绝望与悲伤中结束自己的命运。海蒂面对这样的命运,并没有退缩,虽然有时会感到绝望,但是友谊却给她筑起了勇气,也让她怀着对希望的美好,走向了明天。

《海蒂的天空》读后感3

  《海蒂的天空》讲的是从小失去双亲的.海蒂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停地在亲戚家之间穿梭,她在她的远房亲戚郝特叔叔家里住了几年,认识了一个名叫查理的男孩,又过了几年,查理从军去了,海蒂一个人呆在郝特叔叔家里,郝特叔叔又要赶走她,当她听到从未蒙面的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留下一片土地给她时,因为她对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过活产生了极大的厌倦,所以她决定去蒙大拿继承土地。

  对于无依无靠人生地不熟的海蒂来说,独自一个人在蒙大拿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农场是一个具有非常大难度的挑战,但是她也没有放弃,尽全力制造出一个属于自已的地方。幸好有卡尔*穆勒一家人的帮助,才使她有勇气继续苦撑下去。

  在努力的开凿过程中,她领悟到原来她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归宿,她不但有了朋友,而且收获了青涩的爱情。

  最后终于开凿成功之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她的其中一个孩子麦蒂却在海蒂十七岁生日时因为草原上的瘟疫而死去了,但是她没有因为这件事而过度痛苦,继续努力着她的事业。

  海蒂是一个坚强、做事坚持到底不会轻易放弃的人,海蒂不会因为她自己的孩子死去而放弃自己的事业,相反她还会继续坚持她自己的事业。最后,她回忆起小时候的事,回到了郝特叔叔家,又见到了查理。

《海蒂的天空》读后感4

  《海蒂的天空》讲的是从小失去双亲的海蒂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停地在亲戚家之间穿梭,她在她的远房亲戚郝特叔叔家里住了几年,认识了一个名叫查理的男孩,又过了几年,查理从军去了,海蒂一个人呆在郝特叔叔家里,郝特叔叔又要赶走她,当她听到从未蒙面的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留下一片土地给她时,因为她对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过活产生了极大的.厌倦,所以她决定去蒙大拿继承土地。

  对于无依无靠人生地不熟的海蒂来说,独自一个人在蒙大拿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农场是一个具有非常大难度的挑战,但是她也没有放弃,尽全力制造出一个属于自已的地方。幸好有卡尔*穆勒一家人的帮助,才使她有勇气继续苦撑下去。

  在努力的开凿过程中,她领悟到原来她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归宿,她不但有了朋友,而且收获了青涩的爱情。

  最后终于开凿成功之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她的其中一个孩子麦蒂却在海蒂十七岁生日时因为草原上的瘟疫而死去了,但是她没有因为这件事而过度痛苦,继续努力着她的事业。

  海蒂是一个坚强、做事坚持到底不会轻易放弃的人,海蒂不会因为她自己的孩子死去而放弃自己的事业,相反她还会继续坚持她自己的事业。最后,她回忆起小时候的事,回到了郝特叔叔家,又见到了查理。

《海蒂的天空》读后感5

  我在南山图书馆转了好几圈,才找到这本满意的书。书名是:《海蒂的天空》。作者是:克比·莱森。促使我下决心借阅它的唯一理由是封面上那金光闪闪的国际大奖小说标志。想必这样的书一定不会令我失望吧!结果,读完后,感觉的.确名副其实。

  从小失去双亲的海蒂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停地在亲戚家之间“穿梭”。她对于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过活感到十分厌倦。当她听到从未谋面的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留下一大片土地让她继承时,她决心离开这个自己不是很喜欢的家,尝试去寻找完全属于自己的天空。对于人生地不熟的海蒂来说,在一块全然陌生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新家,是一份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幸好有卡尔·慕勒一家人的帮忙,加上公鸡吉姆、莉菲等人的拼死相帮,才使她有勇气继续苦撑下去。

  在努力垦荒的过程中,她领悟到,原来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归宿。她不但有了朋友,而且收获了青涩的爱情。虽然蒙大拿并不是她的终点,但在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蒙大拿之行一定会成为她永不磨灭的记忆。

  文中的海蒂身上有一股独立自主的意识和不服输的倔强劲儿,拓荒中一切的困难都动摇不了她留下来的信念,只因为她不想再回到以前那个令人窒息、寄人篱下的生活,这里虽然很苦,但一切都属于自己,自己就是这儿的主人,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正是这种对自我的追求,才使她咬牙熬过漫长的冬季,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都过得开心、快乐。她身上那可贵的对生活的热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至此,我也才明白:无论一生中我们遇到怎样的苦难,我们都应该像海蒂一样,仰头看天空,那自由的天空,迷人的天空,咬咬牙,忍住泪,我们就挺过去了。

  我在此推荐这本书,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

《海蒂的天空》读后感6

  近期我读了一本能让我们懂得积极面对人生的书——《海蒂的天空》。

  海蒂从小失去双亲,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停地在亲戚家之间“穿梭”,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虽然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但海蒂还能拥有那种不卑不亢,不依不饶的精神,这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寒冬的红梅,不禁又感动又敬畏。

  当海蒂听说到从未谋面的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留下一大片土地让她继承时,她决心离开那个她不是很喜欢的家,她只身一人带着胡须先生(她那可爱的猫咪的名字)来到了蒙大拿草原,一个她从来没有去过的遥远陌生而又荒凉的地方,在这里她辛勤的劳动,但是还没有收获,就欠下了许多债,但她依然不放弃。

  我从海蒂身上看到了坚强乐观的品质,它拥有超凡的勇气,她是我生活中的榜样,海蒂即使到了最后依然有一颗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我希望她能够找到一片真正属于它的土地和天空。她是个有主见的女孩儿,再努力垦荒的过程中,她领悟到原来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归宿,她不但有了朋友,而且收获了青涩的爱情,虽然蒙大拿并不是他的终点,但在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蒙大拿之行一定会成为他永不磨灭的记忆。

  和海蒂有着相关遭遇的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立的.人生,她无法上学在家自学完成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当地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但自己依然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从海蒂和张海迪的故事中,让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身体健康,生活富足的正常人,应该要学习她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乐观的生活。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尊重社会上的每一位人士,这样,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海蒂的天空》读后感7

  近期我读了一本能让我们懂得积极面对人生的书——《海蒂的天空》。

  海蒂从小失去双亲,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停地在亲戚家之间“穿梭”,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虽然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但海蒂还能拥有那种不卑不亢,不依不饶的精神,这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寒冬的红梅,不禁又感动又敬畏。

  当海蒂听说到从未谋面的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留下一大片土地让她继承时,她决心离开那个她不是很喜欢的家,她只身一人带着胡须先生(她那可爱的猫咪的名字)来到了蒙大拿草原,一个她从来没有去过的遥远陌生而又荒凉的地方,在这里她辛勤的劳动,但是还没有收获,就欠下了许多债,但她依然不放弃。

  我从海蒂身上看到了坚强乐观的品质,它拥有超凡的勇气,她是我生活中的榜样,海蒂即使到了最后依然有一颗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我希望她能够找到一片真正属于它的土地和天空。她是个有主见的女孩儿,再努力垦荒的过程中,她领悟到原来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归宿,她不但有了朋友,而且收获了青涩的爱情,虽然蒙大拿并不是他的终点,但在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蒙大拿之行一定会成为他永不磨灭的记忆。

  和海蒂有着相关遭遇的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立的人生,她无法上学在家自学完成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当地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但自己依然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从海蒂和张海迪的故事中,让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身体健康,生活富足的正常人,应该要学习她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乐观的生活。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尊重社会上的每一位人士,这样,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海蒂的天空》读后感8

  吸引了我的眼球,书名叫《海蒂的天空》。

  我躲进书房,静静地翻开这本书,怀着期待的心情细细地读了起来。用了一周的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但是我的心里一直都不好受,整本书一直让我充满了对海蒂的担心和怜悯。

  从小失去双亲的海蒂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停地在亲戚家之间“穿梭”,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海蒂还能拥有那种不卑不亢、不屈不饶的精神,让我想起寒冬中的红梅,不禁又感动、又敬畏。

  当她听说到从未谋面的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留下一大-片土地让她继承时,她决心离开那个她很不喜欢的家。她只身一人带着胡须先生(她那可爱的猫咪的名字)来到了蒙大拿草原:一个她从来没有去过的遥远陌生而又荒凉的地方。在这里她辛勤的劳动,但是还是没有收获,还欠下了许多债,但是她仍然没有放弃。

  我从海蒂身上看到了坚强、乐观的品质。她拥有超凡的勇气,她是我生活中的榜样。海蒂虽然到了最后依然很贫穷,但她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她有一种不畏惧、不屈服的精神,她也是个有主见的女孩儿。我希望海蒂的故事一直延续下去,让她找到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书,我曾经无数次的翻阅过。而今天我又拿起它仔细地阅读,再一次为那个和我同龄的女孩落下了眼泪。它向我展现了一个从小就失去双亲的小姑娘——海蒂。她意外底继承了从未谋面的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的一片土地。她下定决心离开家,去尝试寻找完全属于自己的天空。而在努力的垦荒过程中,她领悟到:原来自己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归宿。她不但有了朋友也有了“家人”。虽然蒙大拿并不是她得终点,但是我相信在她以后的人生路上,蒙大拿一定是一个永远也不会被磨灭的回忆。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家,也在别人心里找到了一个家。我带走了所有的书,只有一件东西我没带走:四处为家的海蒂。我不会想她,一点也不!”我虽然不知道作者克比莱森写这本书是为了什么,但是我却被书中海蒂这个小姑娘的坚强所深深地震撼了。我们虽不是开荒者,但他们的坚持与决心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海蒂的天空》读后感9

  读完《海蒂》,我合上书,回想整本书的内容,故事情节淳朴而温馨,真得好感人,很耐人寻味。

  书中描写了一个善良、单纯的小姑娘海蒂被姨妈送到山上,跟性情古怪的爷爷住在一起。很快,她就爱上了山上的一切。可姨妈又把她送到城里的一户人家去陪伴有残疾的小姐。那里虽然衣食无忧,但女管家对她非常严厉,女仆也瞧不起她,最主要的是没有大山和自由,海蒂由此患上了思乡病。最后,海蒂终于又回到山上,并且,还创造了一个奇迹……

  书中把人物、风景、动物都描写的栩栩如生,高山牧场上的美丽风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绵起伏的山峦、五颜六色的花朵、美丽的晚霞;还借海蒂的思乡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文中还描写了人们的心理活动:海蒂想回家又不敢跟人说;彼得摔坏了克拉拉的轮椅又很内疚等。

  爱心是整本书的主题,爱心能战胜一切,也能带来欢乐。教育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还告诉我们有爱心才能使世界充满温暖!

《海蒂的天空》读后感10

  暑假里,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获得国际大奖的小说——《海蒂的天空》。这是美国作家克比·莱森的著作。书中的女主人公——海蒂,从小失去双亲,在她的亲戚家寄居,饱受别人的欺负。但当她听到查斯特舅舅临终前曾说过要将在蒙大拿留下的土地让她继承时,她决心要离开这个她不喜欢的地方,她尝试去寻找属于自已的天空。在蒙大拿,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肩膀上挑起了许多重活,她也有了朋友,友情使她在这个荒凉的地方一直垦荒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她领悟到,原来离家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归宿,虽然后来她并没有成功,但蒙大拿一定会成为她永不磨来的记忆。

  读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当你收到一封可以让你继承一大片土地的信的时候,你是否会怦然心动?当你又发现那里异常寒冷或酷热难挡时,你是否又会半途而废?然而,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耳边,海蒂到底是靠什么在这种地方活下去的?再次翻开书,我终于知道:这一切,都是靠海蒂执著的坚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像她这样一个十多岁的女孩,竟可以在这样一个荒芜的环境中成长,真是不可思议。想到这里,不禁对海蒂产生了一种敬佩感,她是多么出众,多么不同啊!筑篱笆时,她努力地挖洞,手上全是水泡,连饭都舀不起来;在犁地时,即使戴着手套,她的两只手仍然起了水泡,还流了血,肩膀痛得失去了知觉;她顶着酷暑,在阳光暴晒的地方坚韧不拔地除草,最后竟昏倒在土地上。这一切,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女孩来说,是多么艰难!这时,我的心里也是苦涩的,为海蒂要走的人生道路担忧着,当她邻居的孩子——麦蒂因流感死去时,她强忍住心中的悲痛,一场冰雹又打毁了她的庄稼,这时,我心中又是酸痛的,为海蒂祈祷着。最终,海蒂还是离开了蒙大拿和小木屋。

  看着海蒂,我很羞愧。海蒂只比我大几岁,而胆子却比我大几十倍,有一次傍晚下起了雷阵雨,一个明晃晃的.的闪电划过天空,我吓得立刻捂住耳朵,“轰隆隆”,巨大的雷声又把我吓得胆颤心惊。傍晚的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时心中总是浮起莫名其妙的恐惧,不得不加快脚步,到了家之后,我悬着的心才放松了下来。我为什么不能像海蒂一样坚强呢?因为我不能独立。这是我和海蒂最大的区别,我会努力学习,但这还不够,我还要经得起困难和挫折,在生活中磨炼自已。

  无论海蒂今后做什么职业,她都会找到属于自已的天空。我会将海蒂当做一面镜子。她的勇气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要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扩展6)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10篇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1

  原本以为天使只存在于神话里面,没想到神奇的海蒂就是一位在人间的天使。看了《小天使海蒂》,我发现善良、纯真又充满爱的天使真的可以改变周围的一切。

  首先让我感动的是,海蒂第一次见到贝塔的盲人奶奶时并不抱怨贝塔妈妈和奶奶对爷爷的偏见,反而让爷爷帮她们修房子,让奶奶改变了对爷爷的看法。

  然后,这本书里面被海蒂改变最大的就是阿鲁姆大叔她的爷爷。这么一个脾气暴躁、冷漠的爷爷本来不愿跟任何人打交道,别人都害怕他。但爷爷被海蒂的活泼、善良和爱心所感染,和海蒂一起做了很多好事,不仅修了房子,还帮克拉拉站了起来、学会走路,更加改变了村里人对他的看法。

  带着天使光环的海蒂用她的爱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给大家带去幸福和快乐。即便被罗得迈尔笑话不识字、不懂规矩,海蒂也不放弃,跟这一家人成为了朋友,还把克拉拉接到山上疗养。海蒂特别重情重义,因为想念爷爷和阿鲁姆而梦游病发,一回去就教贝塔认字。不仅如此,海蒂爱大自然,爱小猫和山羊,用她的爱感召着大家,偷偷摔坏轮椅的贝塔也被她带动一起帮克拉拉学会走路、看到了美景。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海蒂一样乐于助人、充满爱心,因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所以,我要当一个充满爱的天使,让大家和我一起幸福和快乐!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2

  书里的.好词好句:他们走到开满鲜花的山坡上,海蒂和克拉拉在花丛中坐下来。身边,蓝色吊钟草随风摇摆,红色芍药花在怒放,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家里闹鬼了”和“解开谜团”两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小主人公海蒂原来在阿鲁姆山上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她的姨妈却把她带到了法兰克福——一个只有水泥森林没有鲜花和绿草的地方。小海蒂每天过着十分单调拘束的日子,她非常思念阿鲁姆山上的美好生活。管家罗德梅尔每天把她关在房间里教她学习礼仪,甚至还不让小海蒂哭泣。使得小海蒂得了严重的梦游症和相思病,这让小海蒂每天晚上都在自己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打开房门向远处眺望。姨妈不得不把小海蒂送回了阿鲁姆山上,小海蒂的梦游症和相思病也不治而愈了,小海蒂又开始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了!

  这个故事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强迫别人,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逼着孩子学这学那,给孩子灌注太多的知识,不管孩子快不快乐,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古人说得好“欲速而不达”,我想大声的对叔叔阿姨们说“还我们快乐的童年!”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3

  说起感恩这个词,我还是从《小天使海蒂》这本书中学到的,从小天使海蒂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小天使是如何用自己的纯真和善良去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温暖的,像小海蒂一样的人有几个?

  书中说小海蒂在一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母,被她的姨妈和外婆收养了,现在她五岁了,由于姨妈要外出工作,只能将海蒂送到爷爷那儿去。虽然爷爷对别人凶巴巴的,但对海蒂却一点也不凶,因为海蒂是那么的善良。她让孤独的爷爷重新回到人群中;让双目失明的奶奶心中充满阳光;让讨厌学习的贝塔学会了认字;让失去女儿的医生重拾快乐;让双腿无力的少女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小海蒂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她用自己的真心换得别人的快乐。你有对别人这样做过吗?我倒是有过几次,比如说,有一次,我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在买菜时,不小心把菜洒了一地,我连忙跑过去把菜捡了起来,老奶奶连连了连连向我道谢。还比如有一次,一个小弟弟和妈妈,走散了,是我带小弟弟找到了阿姨。

  幸福和快乐就在你身边,只要你能带上微笑,带着感恩的心去面对,你会觉得生活处处有阳光,快乐永远陪伴着你。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小天使海蒂》的书。作者是瑞士的约翰娜·斯比丽。这本书非常好看,故事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和阿尔卑斯山一样美丽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海蒂虽然是一个孤儿,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就像一个天真热情、充满爱心的小天使。她用她的纯真和善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温暖。她让饱经磨难、性格孤僻的爷爷重新回到人群中;让双目失明的奶奶,心中充满阳光;让失去女儿的医生,重拾生活的快乐;让讨厌学习的少年,学会了识字拼读;让苍白无力的少女,在青草和鲜花丛中奇迹般地站立了起来。这些故事以情动人,生动流畅,美好而自然,就像一把开启幸福和快乐的钥匙,能够打开世上最坚固的心门。”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做人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不能骄傲、任性”。我是一个班长,我也要像文中的小海蒂一样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为全班服务,还不能骄傲、任性。真的,我很喜欢看这本书。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5

  书里的好词好句:他们走到开满鲜花的山坡上,海蒂和克拉拉在花丛中坐下来。身边,蓝色吊钟草随风摇摆,红色芍药花在怒放,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家里闹鬼了”和“解开谜团”两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小主人公海蒂原来在阿鲁姆山上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她的姨妈却把她带到了法兰克福——一个只有水泥森林没有鲜花和绿草的地方。小海蒂每天过着十分单调拘束的日子,她非常思念阿鲁姆山上的美好生活。管家罗德梅尔每天把她关在房间里教她学习礼仪,甚至还不让小海蒂哭泣。使得小海蒂得了严重的`梦游症和相思病,这让小海蒂每天晚上都在自己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打开房门向远处眺望。姨妈不得不把小海蒂送回了阿鲁姆山上,小海蒂的梦游症和相思病也不治而愈了,小海蒂又开始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了!

  这个故事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强迫别人,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逼着孩子学这学那,给孩子灌注太多的知识,不管孩子快不快乐,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古人说得好“欲速而不达”,我想大声的对叔叔阿姨们说“还我们快乐的童年!”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6

  说起“感恩”这个词,我还是从《小天使海蒂》这本书中学到的,从小天使海蒂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小天使是如何用自己的纯真和善良去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温暖的,像小海蒂一样的人有几个?

  书中说小海蒂在一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母,被她的姨妈和外婆收养了,现在她五岁了,由于姨妈要外出工作,只能将海蒂送到爷爷那儿去。虽然爷爷对别人凶巴巴的,但对海蒂却一点也不凶,因为海蒂是那么的善良。她让孤独的爷爷重新回到人群中;让双目失明的奶奶心中充满阳光;让讨厌学习的贝塔学会了认字;让失去女儿的医生重拾快乐;让双腿无力的少女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小海蒂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她用自己的真心换得别人的快乐。你有对别人这样做过吗?我倒是有过几次,比如说 ,有一次,我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在买菜时,不小心把菜洒了一地,我连忙跑过去把菜捡了起来,老奶奶连连了连连向我道谢。还比如有一次,一个小弟弟和妈妈,走散了,是我带小弟弟找到了阿姨。

  幸福和快乐就在你身边,只要你能带上微笑,带着感恩的心去面对,你会觉得生活处处有阳光,快乐永远陪伴着你。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7

  小海蒂聪明伶俐,一岁就没了爸妈,于是被蒂提姨妈收养,喜欢与贝塔去牧场放羊。小海蒂去地过法兰克福(她的蒂提姨妈工作的地方),在那里,她认识了凶巴巴的罗德梅尔,温和的克拉拉和经常帮助克拉拉、海蒂、罗德梅尔的仆人检杰巴斯,还有一位女仆人叫齐娜。罗德梅尔禁止海蒂因读故事书而哭,海蒂就拼命忍着,没住几天,她就患了思乡症,还有与她妈妈阿尔菲特一样的梦游症,于是,克拉拉的爸爸赛斯曼先生立刻准备送小海蒂回阿鲁姆,她又看见了瞎眼的老奶奶和爷爷,还有贝塔和他的羊群,又看见了爷爷养的小羊、天鹅和小熊,还有孤单的“小雪”调皮的“小淘气”和“阿特立”,小海蒂真是太高兴了。

  读了这本书,我真希望我是小海蒂啊!可以在辽阔的草原上奔跑,看小溪欢乐地流淌,跟着贝塔在牧场放羊,抱抱孤单的“小雪”,拍拍淘气的“阿特立”,还可以与法兰克福的克拉拉讲故事……真快活呀。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8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真情的故事。爷爷对海蒂是一种仁爱,是一种真情,而海蒂对克拉克是一种友爱,一种温柔真挚的爱。大体来说,这本书从始到终,带给我们的,都是温暖,一种能振奋心灵的魅力。我觉得如果用几个四字成语来形容小海蒂的话,那就是天真无邪和通情达理。她是一个生活在人间的小天使,而她的爷爷性格很怪辟,但他也深深的爱着小海蒂,也许有时候,爱就是怪怪的吧。如果小海蒂没有爱,她也就不会答应去帮助克拉克,她不去帮助克拉克,奇迹也就不会发生,如果奇迹没有发生,这就是一个讲述自私和残酷的故事。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像小海蒂那么纯洁,那么善良,那么每个人都是天使。其实,世界上的好人还是很多的。他们在我们失落的时候鼓励我们,在我们骄傲的时候鞭策我们。人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片纯洁善良的地方。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两首歌,《感恩的心》和《让世界充满爱》。我们对待生活或对待困难的态度就应该像歌里那样:感恩和乐观。

  爱是无私的,爱是奉献的,爱是光明的,爱是纯洁的。爱就是那雪地里的太阳,爱就是在禾苗干枯之际下的一场小雨。请让我们带着爱,向美好的明天冲刺吧!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9

  《小天使海蒂》是约翰娜斯比丽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个出身凄苦的小女孩--海蒂如何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故事。

  小海蒂自幼失去了父母,外婆和姨妈将她抚养到五岁。后来,因为姨妈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她要到外地去,便把小海蒂送到了阿鲁姆大叔--小海蒂的爷爷那里。

  爷爷孤身一人住在阿鲁姆的山顶,他的性格十分古怪,也不愿和任何人亲近。小海蒂的到来,使爷爷不再离群索居,变得*易近人。同时,活泼善良的小海蒂也给住在附近肑贝塔一家带来了温暖和快乐。

  后来,海蒂的姨妈突然来到了爷爷的家里,并执意把小海蒂送到了一个富人家里,让她陪伴残疾的小女孩--克拉拉。虽然,小海蒂在那里丰衣足食,但是,她对家乡日思夜想。最后,在一位医生的帮助下,她总算回到家乡。让小海蒂更高兴的是,好朋友克拉拉来阿鲁姆做客时,竟然发生了一件让大家都喜出望外的事……

  小海蒂和克拉拉的友谊,让我非常感动。当克拉拉病入膏肓的时候,是她们坚定的友谊让克拉拉从病魔手中挣脱开来。还有小海蒂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学会帮助他人,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也会让自己有意想不到的快乐!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10

  书里的好词好句:他们走到开满鲜花的山坡上,海蒂和克拉拉在花丛中坐下来。身边,蓝色吊钟草随风摇摆,红色芍药花在怒放,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家里闹鬼了”和“解开谜团”两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小主人公海蒂原来在阿鲁姆山上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她的`姨妈却把她带到了法兰克福——一个只有水泥森林没有鲜花和绿草的地方。小海蒂每天过着十分单调拘束的日子,她非常思念阿鲁姆山上的美好生活。管家罗德梅尔每天把她关在房间里教她学习礼仪,甚至还不让小海蒂哭泣。使得小海蒂得了严重的梦游症和相思病,这让小海蒂每天晚上都在自己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打开房门向远处眺望。姨妈不得不把小海蒂送回了阿鲁姆山上,小海蒂的梦游症和相思病也不治而愈了,小海蒂又开始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了!

  这个故事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强迫别人,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逼着孩子学这学那,给孩子灌注太多的知识,不管孩子快不快乐,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古人说得好“欲速而不达”,我想大声的对叔叔阿姨们说“还我们快乐的童年!”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扩展7)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10篇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1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中午,有一艘破旧的小渔船静静地漂到了港湾里,船经过风吹雨打已经很旧了,但是船头上的旗帜依旧鲜艳无比,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字样——超越极限。作者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这位老渔夫叫圣地亚哥,独自一人出海捕鱼,在一无所获的八十四天后捕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大马林鱼。大马林鱼比他的小船还要长两英尺,他与大马林鱼生死搏斗了两天两夜,最终老人杀死了大马林鱼,可是却遭到鲨鱼袭击,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完了,最后只剩下光秃秃鱼骨架。老人在世俗的眼里是失败者,因为老人到最后一无所获,我觉得老人是成功者,因为他为成功勇敢的奋斗过,努力过,就是胜者。

  我认为付出就会有回报,成功与失败并不重要,我们因学习老人的精神,不怕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曲折,要去勇敢的面对。就像古人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2

  《老人与海》这一本小说塑造出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第二天,他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凶猛的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作者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的老话来说:一个人尽可以被毁灭,但绝对不能被打败。这就是从《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自卑,他是自己心灵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的胜利者。从胜利的角度看,老渔夫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我眼里,他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被大海,没有被大马林鱼也没有被鲨鱼所屈服。

  老渔夫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极限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尊重的。

  因为,它是一种挑战缺陷,挑战自我的极限。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3

  我读过许多书,它们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本书,让我体会很深,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已筋疲力尽,终于被他杀死并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大马林鱼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在生与死的困境中,始终没有击垮老渔夫的顽强意志。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泄气的话。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失去信心。看到《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继续拼杀,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失去了,他用舵把来打。这本书揭示出的真理,不就说明了人无论身处何种险境中,最怕的就是失去信心。信心就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本书的工人公充满信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

  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上不再因为一两次不顺利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努力。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天,上午的两门功课成绩没有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好,但是我并不服输,反而信心倍增,决心打一个翻身仗。下午的语文考试,我做每一道题都格外仔细。果然,我语文考试是班里的第一名,总成绩也是第一名。

  《老人与海》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了: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压倒,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我要感谢书,感谢它让我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感谢它让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感谢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激励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4

  上周三,我听了夏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深受触动。课堂开头伴随着音乐流淌,一张张人与动物的和谐画面闪现,巧妙地把学生带入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关爱的情境中去。本课的主题“爱”也在此时埋下伏笔。

  课文以老人对海鸥的爱还有海鸥对老人那种难以言表的爱为主线,慢慢、而精细地表现出本课的主题“爱”。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老师那巧妙的引导、启发,而是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学生在这音乐声中读出了老人的羸弱、以及心底的悲伤,更读出了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与思念!也就在这时,我的眼泪悄然落下,抑制不住的泪水润湿了我的面庞。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5

  年迈的渔夫桑提亚哥独自出海,好不轻易钓到一条大马林鱼却被无情的大自然掠夺了他的收获。这便是《老人与海》的故事,就这么容易。然而这个故事塑造的桑提亚哥“硬汉”形象,却是那样光辉生动。桑提亚哥对生活的积极乐观,与大自然搏斗时的顽强乐观,哪怕失败后也是知足乐观,让我倍受感动。

  桑提亚哥的乐观,被海明威渗透进了字里行间,尤其那些细微之处,更让人映像深刻。在孤独、穷苦、沧桑、不走运等负面原因的衬托下,桑提亚哥的乐观又显得难能可贵。于是我忽然了解,生活的阳光出处于对生活的乐观,乐观的生活态度就算眼前是风雨也会看到雨后的阳光。

  而乐观,才是生活的精华,是大家理应拿来面对生活坎坷的态度。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6

  “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打不败他。”这句话出自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句话是这本书的精华,值得人深入思考。

  本书讲述了老人圣地亚哥经过数次与鲨鱼搏斗及他捕鱼的经验,让他捕获了一条鲨鱼,在老人回来的时候,鲨鱼肉被其它凶猛的鱼夺去,老人空手而归了。

  一条鲨鱼,一位老人,一只小船,一片大海,不禁令人无限感慨、无限遐想。一位老人,永不言败的精神!一片大海,充满挑战;一只小船,寂寞与苦难;这些看似*凡的事物却演绎了一个不*凡的经历。

  老人圣地亚哥是个捕鱼高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永远能捕到鱼,可他没有放弃,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即使最后他空手而归。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7

  寒假里,我读完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这本书主要讲:一位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作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然而在返回的路上却遇到了成群结队的鲨鱼要来吃鱼肉,老人勇敢地与鲨鱼搏斗。最终,鲨鱼还是把鱼肉都吃光了,老人只拖回了一副鱼骨架。这个故事虽然情节很简单,但寓意很深刻。我非常佩服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必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8

  有一个孤单但不屈的灵魂在一具苍老但有力的去体内——圣地亚哥,这位海的征服者,强大精神的缔造者,在每一个阅读过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读者心里留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硬汉形象。

  素以硬汉形象闻名的大作家海明威笔下的故事多描述了短小而简单的生活,这部《老人与海》也不例外,故事的内容十分简单:讲述的是以为老渔夫圣地亚哥在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在第八十五天突然捕捉到了一只极其大的马哈鱼,但又由于归途的风暴打击和鲨鱼的一波接着一波的袭击,等到回到岸边,圣地亚哥那只破烂的渔船上只剩下一副鱼骨和一只巨大的鱼头了。老人在八十四份的打击面前并没有显出丝毫的颓废,他只是感受到了一种源自于心灵深处的“庆幸与凄凉”他是在为自己没有抓到鱼导致生活的困窘而感到凄凉,也同样为着自己没有捕捉到鱼而感受到庆幸,这同样显示出他心中对着大海和大海里的鱼类抱着一种友好而爱护的态度。对于孤独而高傲圣地亚哥来说,还是他唯一灵魂的寄托,无时无刻陪在他身边的除了那一只破旧的渔船,只剩下那一片渺茫无际的大海了。然而在第八十五天是,命运女神不知是眷顾他还是故意戏弄他,把一只巨大的马哈鱼放到了圣地亚哥的身边......

  当马哈鱼拖着老人在海上滑行但又最后被老人战胜时,老人在体力,精神和心理上都受到极大折磨,但他终究依靠他的力量战胜了大鱼。可以说,海明威对英雄主义崇尚的渲染在此时到达了一个高点。老人那不羁的灵魂在这一具老旧但斗志与力量没有丝毫减少的躯体里再次创造出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奇迹。在归途,老人受到了一群鲨鱼的袭击,这反倒又想是作者海明威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一种变相的批判——英雄主义无疑会遭到失败的打击。在结尾,作者有用圣地亚哥的一番发自内心的话将故事情节再次推上高潮:“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绝对不会被打败的!”这一番铿锵有力词句不只是圣地亚哥在遭到一系列打击后发自内心的感叹,更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慨。

  不少人都说老人失败了,但我绝不这么认为,他与大海,与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对抗后,虽然到最后失去了那条巨大的马哈鱼,但却在誓死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的精神战斗上赢得了真正的胜利,马哈鱼不过是个物质上的筹码,远不及精神上的坚强来的珍贵。

  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是面临一些小小的挫折,老渔夫的手已经沾满老茧,皮肤也已经被刺眼的阳光晒出斑点,但是,他没有因为生活物质上的困窘而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和那个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馆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无论有没有收获,他都会坚持出海捕鱼,这不只是因为他要依靠捕鱼谋生,而是捕鱼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种记忆,一种有如普通人晨练的活动罢了。

  圣地亚哥是每一个在困境中迷茫的年轻人在精神上的领袖,是一个屹立不倒的形象。在学习上,我们要将他的那一种坚毅不屈的精神加以延续,在生活看似困境重生只是披荆斩棘,坚持追逐梦想,直到到达那天蓝色而

  充满希望的彼岸。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我要感谢这本书,感谢它让我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感谢它让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感谢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使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这也真正诠释了老人的可贵的精神。

  “它们没有打败你!没有。”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9

  “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至理名言是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说的,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桑提亚歌的老渔夫,一连84天都没有捉到鱼,为了证明自己而再次出海。在海上,他遇了一条比他的船还要大的马林鱼,他一直与鱼周旋,耗了三天最终将其杀死。然而,在回程的时候,这条马林鱼却引来了鲨鱼群。于是,他又与鲨鱼群展开了斗争。最终回港却只剩下一副大马林鱼的骨架。一个简短的故事,却塑造了一个顽强拼搏的硬汉形象。在我们看来老人是失败的,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成功者!

  文章中,老人经历的困难非常多,饥渴、疲劳、抽筋、鲨鱼……可老人一直在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两天两夜的时间里,他没有放弃;在跟大马林鱼搏斗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在与鲨鱼搏斗的时候,他更加没有放弃。老人的意志让我们佩服。

  看着书中的老人硬汉形象,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一个懦弱的自己。我的英语基础差,所以常常考试不理想,于是我下定决心,狠记英语单词,每天读读背背,希望能考个好成绩。终于到了英语单元考试,我满以为自己能拿到高分,但是试卷发下来,我才发现只有67分。拿着试卷,我懊恼极了,觉得不论我多努力,成绩都不会提高的了。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放弃了英语,成绩也直落千丈。直到我阅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我才明白,桑提亚哥遇到的困难比我多得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失去信心,不能因为摔倒我们就不再走下去。奥斯特灵曾经很好地总结了小说的主旨:“这个故事是一首颂歌,他提倡哪怕结果一无所有,也永不屈服的奋斗精神,赞扬失败中的道德凯旋。”

  我们要铭记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人生就是永无止境的追求,道路既漫长又艰难,还充满各种荆棘和坎坷,但只要我们有一颗自信的心,勇敢地迎接挑战,我们必然会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10

  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睛,大脑里回忆着《老人与海》这本书中跌伏曲折的故事情节,脑海里浮现着这本书中老人坚强的硬汉形象。文章中作者设计的老人硬汉形象,把勇敢,坚定不屈这几个词的道理诠释的无微不至。

  一个老人来到海边求生,几天都没打到鱼,干粮要吃完了,终于有一天,他把网撒下去时网到了一条巨大的金枪鱼,他奋力把网拖到岸上,但又遇到了鲨鱼如潮水般的攻击,他奋力抵抗,终于把鲨鱼赶了回去,但是,老人捕到的金枪鱼也只剩一条鱼尾巴了。

  虽然老人有捕到鱼但也被鲨鱼吃得差不多了,但是老人敢于与鲨鱼搏斗不甘向命运屈服的精神,使我向老人肃然起敬。他并没有像其他渔夫一样,抛下渔网和鱼抱头鼠窜,而是拿起自己的武器,与鲨鱼进行拼搏,老人这种精神,不就像*抗日战争时期的那些坚贞不屈的英烈们吗,他们都聚有一个精神,那便是不畏强权,奋战到底,这本书的老人教会了我做人,要努力奋斗,不能随随便便,就放下自己的武器,举起自己的双手,向敌人屈服,要坚持自己,用自己的`努力、奋斗击退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威胁险阻!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扩展8)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 (菁选5篇)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1

  这个月,我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著的《教海漫记》。在读这本书之前,于老师给我的印象是课上得好,书读得好,是一个教学很实在的名师。当我拿到这本书,翻开一读,竟爱不释手,正如杨再隋教授说的“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我越读越喜欢,越读越崇拜于永正老师,发现他不但课上得好,而且班主任工作也做得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他,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真不愧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如果把于老师这本书当作是一席话的话,那我就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

  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教育篇,让我知道了怎样育人:

  “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是的,于老师能弹善唱会画能写,因此很容易得到学生的爱戴,以后在这方面我也要下点功夫练习一下,以增强自己的砝码。

  “为什么人们高兴时笑,激动时喊,悲恸时哭?就是因为‘笑’、‘喊’‘哭’属于‘歌’,是最原始的歌。”于老师就是有这样的情,才能育出那样的生。他居然把“笑”“喊”“哭”当作是“歌”,高人啊!

  “不能把孩子管‘死’,不要对孩子的好动看不顺眼,动辄斥责。”

  “每当我因学生调皮乃至恶作剧而要动肝火的时候,便问自己:‘你这么大的时候又当如何?’这样一问,常常便会有另一种心态出现。这种心态就是理解、宽容。心态变了,处理方法自然也变了,或委婉劝告,或调侃两句,一笑了之。‘笑’的作用往往比‘训斥’的作用大,而且效果好,也不伤老师的身体。”于老师告诉我们,要蹲下来看学生,我们应该不以对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学生,不要求小孩子去做大人应该做的事。孩子毕竟是孩子。蹲下来看学生,我们就能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就能和学生融为一体。这样就能理解学生,从而宽容学生,更好地教育了学生。

  “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剂是未来的快乐(马卡连柯)”于老师读到了马卡连柯的这句名言,就把它记在日记簿上,心里经常惦着要为学生带来“未来的快乐”,正因为他有这个理念,所以他每搞一次活动,都会提前跟学生说,让学生提前为活动做准备,让学生处在兴奋状态。这与我自己对比一下,我每次搞活动都不敢提前几天通知学生,总是怕学生分心,影响上课的专注力,现在看了于老师的做法,觉得他这样做不但效果好,原来也有理论依据。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记住这样一句话:老师讲课时,你的眼睛如果不看老师,我将认为你是个不专心的人,没有礼貌的人。”要所有学生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做老师的追求,这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做到“目中有人”,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这一点可真不容易,可是于老师就做到了,看——他看到一个同学在摆弄文具,于老师不直接批评他,而是表扬了他的同桌,使用了“敲山震虎”一招;如果碰到个别学习、听讲不专心的学生,就提醒他“我请你思想集中一下,不要心猿意马。”又或者发出这样的警告:“你是不是想考验一下老师的忍耐性?”每讲到重要处,一定提醒全班学生注意。这告诉我们,上课时老师组织教学也很重要,正如我们黎校长经常提到的“如果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在你身上的,你设计的课最好也没用,他都不听你的。做老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你是在看着他。”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啊,要好好练习。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2

  最近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3

  近日,有幸拜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感到这本书本色天然,语言质朴,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毫无半点虚假掺杂。从书首页读至最后,就好象一位长者在娓娓地、不经意地在述说着他的教学生活,他的朴实有作为的人生;他最挚爱的学生,还有与他一块儿活着的京戏;他最得意的课堂,还有年轻气盛时在他的吼叫下的学生……满书用*实的语言和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教学事例,字里行间真挚表达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执着的追求。在这本书里你找不到一句实实在在地说理的话语却又发现其实每篇文章里都包含着育人的大道理。它没有直接的说出应该怎样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怎样去教学生,怎样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而是通过一则一则的事例去引导我们怎样做,读后让我深受触动。

  首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投入,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听过于老师课的朋友都知道于老师唱得一口好戏,殊不知,于老师还画得一幅好画,写得一笔好字,拉得一手好琴呢,这是我从他的文章《露一手》中知道的。按于老师的才华,他完全有机会另谋高就,但是他宁愿把它的一生奉献给小学教育,无怨无悔,这令我敬佩不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他常常在思考问题时忘记了一切,他在崇拜思考一章中说:“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而在书中前言中的一句极为朴实的话语“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是他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对自己每学期投稿的数量……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从不间断。正因为于老师如此酷爱读书,如此发奋写作,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学底蕴,所以他的课才那么精彩,他的文章才这么受广大教师欢迎。我也曾要求自己*时多读多写,但往往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松懈了,这就是普通教师与大师的差距。

  其次,对儿童的爱。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的换位思考教育“假如我是六、七岁的孩子”深深的感染了我。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常常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我们总是抱怨说,现在的老师真难当,现在的小孩越来越难教。其实是我们没像于老师那样进行换位思考。虽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我们也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实践起来却常常做不到,常常禁不住又用*的眼光去要求学生,而没有真正用心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因此,在学生调皮时,在学生课堂上不听课时,在学生犯错误时,我常常是指责多于艺术的批评,就是因为没能换位思考,没能在“小”字上下功夫。儿童因为小,所以更需要细心照顾。而于老师却在这小字上格外尽力,因此也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奇迹,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心灵。

  再次,于永正老师懂得宽容。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澜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尤其是对差生的偏爱,是一种高尚的宽容。于老师还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是啊,如果每位老师在学生将调皮时,对学生多些爱,多些宽容,忍耐几秒钟,我们的教育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老师深厚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值得我终身学习,它将时刻提醒我在工作中不断努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4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习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5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即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使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我认为,他更值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去读。

推荐访问:读后感 教海漫记 《教海漫记》读后感【10篇】 《教海漫记》读后感1 《教海漫记》读后感

热门推荐
  • 《彼得兔故事》读后感

    《彼得兔的故事》读后感1  《彼得兔的故事》是一本特别好看的书,里面人物描写、丰富,好词好句特别多。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讲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小本杰明:在第一篇的时候彼得因为逃跑丢了衣服,小本杰明很

  • 个人党风廉政自查报告

    个人党风廉政自查报告20**年即将结束,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  很多大学生都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打游戏上面,如果利用这些时间来看一些

  • 领导个人述责述廉报告1

    恪尽管党治党之责。认真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注重加强支部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自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

  • 成全一棵树读后感五篇

    成全一棵树读后感1  《成全一棵树》这篇引人深思的文章讲的是一个身患残疾的小男孩成全了一棵瘦小枯萎的可怜的小树苗。后来,由于这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小男孩格外地施肥,使得那棵差点被遗弃的小树苗比其它树苗

  • 2023年黑羊读后感600字

    黑羊读后感600字6篇黑羊读后感600字篇1一本好书在不同的阶段阅读,内心会有截然不同的触动,而《半生缘》就是这样一部很有时代感的小说。去年我买了《张爱玲作品集》,一直都没有完整的时

  • 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范

    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理论读物《

  • 对写作文的读后感最新8

    对写作文的读后感最新8篇在写作文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文章是怎样构成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思路,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感觉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对写作文的读后感最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