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主题:仪式感

|来源:网友投稿

仪式感是什么?在《小王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仪式感的对白。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 ”小王子问道。

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美文一】

回忆小时候拜月

◎李汉荣

天刚擦黑,爹就和娘一起从堂屋供桌前搬出小方桌和小凳子,放在我们家院子的正中,把一盘大枣、一盘月饼放在小方桌上,然后端端正正恭恭敬敬朝着月亮的方向坐下来。

我也端端正正恭恭敬敬坐在爹的旁边。我问爹:月亮今晚出不出来?爹说:说话要轻声一点,别吵着了月亮,月亮爷爷正在往我们这里走呢。

我就安静地坐着,不说话,眼睛瞅着桌子上让月亮吃的东西。

爹说:别馋,这是为月亮爷爷准备的,它过一会儿来看我们。

我问:月亮是我们家的亲戚吗?爹说:是。月亮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亲戚。正说着,院子前面的屋顶就白花花亮了,隔壁三娘家的山墙也白花花亮了,像悄悄涂了一层石灰。是月亮出来了,圆圆的,已挂在前面的皂角树上。

爹抬起头,望了一会儿月亮,他脸上的表情很安静,很远,淡淡地,又罩着一层喜悦。

我看一眼爹,又看一眼月亮,觉得他们的脸很相似,月亮是天上的一张不会老去的脸。

爹站起来,向月亮作了三个揖,然后跪下来,向月亮磕了三个头。

爹的动作恭恭敬敬,爹的表情恭恭敬敬。

我学着爹的样子,也向月亮作了三个揖,磕了三个头。

爹对着月亮说:请月亮尝尝我们的心意。然后就把一部分月饼、红枣撒在院子里的月光上面。

爹又给我了一捧掰碎的月饼和红枣,让我在有月亮的地方都撒一些。

我把月饼和红枣撒在屋后的溪水里,溪水里有一轮月亮;撒在大门外的池塘里,池塘里有一轮月亮;正准备撒进村头的井里,井里也有一轮月亮等着。赶来挑水的杨自明叔叔说井里的月亮只喝水不吃东西,吃了别的东西会吃坏月亮的肚子,井水就不好了。

我回到我们家的院子,看见爹还在静静地望着月亮出神。

爹从月亮上返回,一脸的月光。他对着我和娘说:今晚月亮好,天气好,月亮领了我们的心意,会照看和保佑我们有好年成、好身体、好心情。

我问:每一家都拜月吗?每一个人都拜月吗?

爹说:天下人都拜月,古往今来的人都拜月,月亮领了人们的心意,才保养得白白胖胖,然后保佑天下人安康。

后来,我就趴在爹的膝盖上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就在院子里、池塘里、溪水里寻找昨天晚上撒给月亮的礼物,都不见了。

我问爹:真是月亮爷爷吃了吗?爹说:是月亮爷爷吃了。

我问娘:真是月亮爷爷吃了吗?娘说:是院子里的鸡吃了,狗吃了,鸟吃了,虫吃了,是池塘里的鱼吃了,是溪水里的鹅吃了。

爹看了一眼娘,拍拍我的脑袋说:那是月亮爷爷让给它们吃的,月亮照着的地方,月亮都要照料那里的花花草草虫虫鸟鸟,不让它们饿着。

我当时觉得父亲很古怪。直到此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忽然明白:

我父亲那一代人,他们和天地万物保持着一种很深厚的血脉亲情。

他尊敬月亮,他虔诚地拜谢这位天上的亲戚,就在他拜月的时候,他不仅让自己过了一个节日,他也让水里的鱼,树上的鸟,门前的狗,地上的鸡,甚至那些看不见的虫虫蚂蚁都过了一个节日。

那个夜晚的节日,多么明亮,多么温暖,多么深情,多么神秘,多么有意思……

【文本解读】文章以“拜月”仪式为核心,从“等月亮”,到“拜月亮”,再到“喂月亮”,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在一种神秘、美妙的仪式氛围中,寄寓了作者一家人对天地万物的虔诚之心。作者以儿童视角描写“拜月”仪式,在他与父亲的对话中,逐层揭开了“拜月”的内涵:月亮是我们家的亲戚;天下人都拜月;天地万物的血脉亲情。文中描写父子拜月的神态和动作时,多次使用“端端正正恭恭敬敬”,准确形象地表达了父亲郑重其事的仪式感。

【适用文题】特别的节日;长大了我才懂;传承……

【美文二】

仪式感

◎明前茶

朋友老张13 岁的儿子,这学期转学到一家闻名遐邇的私立学校就读。在老张眼里,儿子的学长学姐们,拿到多少名校的通知书是次要的,作为家长,他看中的是这所学校令人感动的仪式感。

举一个例子,所有的学生寝室都预备了熨衣板和蒸汽熨斗。不管是参加周一的升旗仪式,还是参加学校合唱团的表演,抑或是找校长谈话,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衬衫和校服西装熨得笔挺。为了贴合小男生们正在蓬勃发育的胸膛,学生手册上要求男生的衬衫要熨出12 条线,正面8 条,后背4 条。新生们没干过这事,高年级的学长就来手把手教他们用大头针别出形状与间隔,再用蒸汽熨斗上下仔细地熨烫。周日的下午或晚上,学生们轮流使用蒸汽熨斗,肃穆与认真,敬畏与庄严,像潮水一样漫过他们稚嫩的身心,将他们的心神洗濯一新。

一开始,有家长觉得学校这样要求十二三岁的学生,特别是皮猴儿一样的男生,有点苛刻。对于这一点,校长是这么解释的:所有的自律,一开始都来自他律。有制度约束你,成全你,促使你养成清醒、周正、律己甚严的习惯,孩子们将受益一生。校长本人也是这么做的,他规定任何学生都可以提出书面申请,要求“与校长谈谈”。他也会着正装与学生会面,他也会亲手熨烫衬衫,前襟8 条线,后背4 条线,毫不马虎。

校长把他与皮娃儿的见面,定义为:“两个想法成熟的男人坐下来谈谈。”为着这份慎重的“仪式感”,他会花半小时熨烫自己的衬衫。

对仪式感的推崇与敬畏,让孩子们觉察到坚持带来的收获。每个人都在社交平台上为自己的新年愿景打卡,自觉接受大家的监督。发誓要读完英文原著的,每天报告自己的阅读进度与感想;学国标舞的孩子,每天晒习舞视频;老张的儿子为减肥健身,每天坚持长跑5 公里,从寒风凛冽跑到春暖花开,每天都在咕咚上打卡,晒出自己的跑步路线与配速。

坚持100 天,再愚钝的孩子,也会明白生活中的仪式感,是如何战胜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怠惰、马虎、潦草与苟且,让自己如一棵松柏,向着天空,笔直地挺进。

老张至今还记得自己上中学时的经历。30 多年前的农村中学,高考生们成天埋头学习,无暇顾及个人卫生,头发多日不洗不梳,像油亮蓬乱的鸟窝。高考前两天,班主任要求大家集体放下书本,到操场上去。到了洗饭盒的水池边,大家都惊呆了——老师们准备了20 只崭新的脸盆,要求孩子们为同伴洗头。老师自掏腰包买了肥皂,在温水中化出浓浓的皂汁,一一倒入孩子的手心,看着他们揉出泡沫,洗出蓬松清香的头发,和干干净净的手脸。孩子们如不相识一样互相观望,捂嘴偷乐,带着些许恍惚看着镜子中的自己。

是的,不过是赶在高考前洗了个头而已,他们却能感应到比誓师大会更有效的振奋感,感应到板结贫瘠的内心深处,忽闪忽闪地钻出了绿苗。

【文本解读】“仪式感”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充满“仪式感”的生活,其实是坚持的一种结果。在坚持中,我们学会了战胜“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怠惰、马虎、潦草与苟且,让自己如一棵松柏,向着天空,笔直地挺进”。

【适用文题】郑重的心;敬畏生活;庄严的生命……

【美文三】

唤醒仪式感

◎李斌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回忆。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年新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

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仪式感是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是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是中秋月圆的千里相思,是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因为阖家团圆、守岁祈福、拜年贺岁等仪式感的存在,春节成为我们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我们重视过年,正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感慨年味变得寡淡。过年过年,“过”意味着庄严,“年”代表着主题。过得太随意,吃吃喝喝、玩玩闹闹;过得太前卫,埋首于手机、沉迷在网络,都会失去过年的氛围;而像通宵麻将、红包攀比、奔波酒桌,更是折射出世道人心的庸俗化。对待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拯救回来,怕是难以计算时日”。节日内涵要靠节俗形式来承载,要有过节的“规定动作”,得遵照一定的“打分标准”。如果贪图舒适享受,把节俗仪式当作应景的形式、累人的负担,甚或贴上“糟粕”的标签一脚踢开,节日岂能不变味?

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我们才能进一步告别灵魂信仰的困乏。继承与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视。过去以真竹“着火爆之”即为“爆竹”,如今更为环保的电子爆竹有替代传统爆竹之势。过去拜年讲究作揖、磕头,如今短信、视频、微博都可以成为心愿的承载。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正所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无穷。

春节这样的文化传统,不是摆在玻璃橱窗里供人参观的出土文物,而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今天我们能够在春节里像古人那样,感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喜悦,舒展“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的豪情,体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境,原因就在于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原乡。不论我们走多远,传承好、发展好“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我们就能记得住回家的路,忘不了乡土的味道。

【技法解读】

文章先从年俗仪式谈起,引出论题:“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而后分述“仪式感”在节俗中的体现,阐明观点:“仪式感”是“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紧接着,再摆陈现状,并给出解决对策,即“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最后,作者重申“仪式感”的文化内涵:“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原乡。”文章层次清晰,摆事实、讲道理兼具,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仪式感”的深刻内涵。

【素材贴士】

美好的仪式感

在伦敦地铁站,流传着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妇人的故事。她總是坐在月台的长椅上,默默地看着车辆进站,可从不搭乘。其实她只是为了听到汽车进站的那句“小心间隙”,那是她丈夫生前录制的,也是相识时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对这位老妇人而言,每天聆听丈夫的声音,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美好的仪式感。

在仪式中尊重自我

民国才女林徽因,每次在夜晚作诗时,都会沐浴焚香,一盏茶,一把琴,一本线装书。正是她简单又别致的仪式感,所以即使后来她的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成长,也依旧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女神奥黛丽·赫本,在电影《蒂凡尼的早晨》里,总是妆容精致,穿着美丽的小黑裙,她站在橱窗边优雅地喝着咖啡的样子,怎一个美字了得?

仪式感能够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仪式认同

在一个大厅里为“四郎探母”流泪的人群,在一个广场上为泰雅族长老的古曲顶着大雨不去的人群,在一个公园里听乐团演奏悲怆“江河水”纪念死难同胞的人群,或者是,在一个图书馆里聆听一场诗歌朗诵的人群,在校园里为一个热门乐团尖叫晕眩的人群,其实是在进行一个重要的仪式:他们正在一个社会共识体验营里认识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表面上是音乐的流动、影像的演出、语言的传递,更深层的,其实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公民社会的塑造。

—— 龙应台

猜你喜欢 仪式月亮文化 仪式感小资CHIC!ELEGANCE(2020年31期)2020-10-27仪式感小资CHIC!ELEGANCE(2020年32期)2020-10-23那些巨大的月亮是怎么拍出来的奥秘(2020年5期)2020-06-30我的月亮北方音乐(2019年16期)2019-09-17流绚夏日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28期)2019-09-12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月亮减肥记数学大王·低年级(2017年8期)2017-08-04什么是文化公务员文萃(2016年2期)2016-02-26Talking strategies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2015年5期)2015-10-21融入文化教“犹豫”等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
热门推荐
  • 2022年主题党日方案

    2021年主题党日方案  各支部要充分利用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主题党日活动的宣传报道力

  • 2023年度团日主题活动

    团日主题活动方案为了保障活动可以按计划举办,大家需要提前准备明确的活动方案,我们在写活动方案之前,都是要先确定好活动目的的,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团日主题活动方

  • 重大主题宣传的“党报

    陈婉婉【摘  要】我国传媒格局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多样性,党报、行业报、都市报等多种报业形态并存。党报

  • 民国时期教育管理制度

    【摘要】民国时期教育管理制度的变迁主要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政校关系及学校管理制度的变迁。通过对相关内容

  • 2023年度国际宪法日主

    国际宪法日主题演讲稿1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宪法精神,建设和谐校园》。  宪法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母法,

  • 鹤壁教育信息

    鹤壁教育信息 第5期鹤壁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5年6月2日 55月份教育大事记 领导关怀 【市人大调

  • 建立健全主题教育长效

    摘要:研究建立主题教育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巩固和深化主题教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长效机制,推进主题教育常

  • 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小学主题班会教案一、导致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1 自控能力欠缺。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