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旅游经济增长
总结了我国县域旅游经济的制度变迁和创新经验。陆林等则具体研究了民营资本引入旅游业这一制度创新形式对旅游业的影响,并证实了民营资本的进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叶全良和荣浩还认为,只有通过路径创新才能突破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制度变迁路径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制度安排。而对于区域旅游发展差异问题,余凤龙和陆林从制度变迁角度解释了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缩小区域旅游差距的建议。荣浩和王菁华则认为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率和市场化程度对旅游发展的地区差异有显著的正影响,而政府管制程度对旅游发展的地区差异存在显著的负影响。
另有学者从不同制度安排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角度出发探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Alipour和Kilic认为,制度的低效和无效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限制作用,只有通过制度的优化设计才能激发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冯等田的研究也表明,缺乏制度的约束,市场化行为会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利用,从而降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熊元斌和刘红阳的研究则与之殊途同归,他们认为合理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Bramwell也认为在景区可持续旅游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合作行为是必需的,而制度设计又是合作行为的基础,因此,景区政府的干预和调解对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Torres-Delgado和Palomeque则通过评估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和西班牙在旅游发展方面的55个制度性政策,分析了合理的制度对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积极影响。而王彩萍等的观点则与上述学者略有不同,他们认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市场化改革,政府的不当干预会限制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杨春宇还从方法论创新上对旅游业发展和制度变迁问题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引入演化博弈论思想,以“地方政府”博弈行为为纽带,将“微观主体”的“突变”和“中央政府”宏观层次的“选择”连接起来,构建旅游多元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旅游业发展与制度变迁问题。以上研究从多个角度探究了制度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大多属于定性研究,邓涛涛等对国际旅游岛的设立虽然进行了定量研究,但关注问题太过具体,借鉴意义有限。因此,从制度变迁角度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还缺乏规范系统的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