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精选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精选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2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3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生产力。

  前期-*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古代经济史

  1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2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4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多个民族*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1)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 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 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 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 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 一:战国以后*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 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 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 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 二:土地兼并问题 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 提出均田口号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期

  (2)有利条件:

  ①帝国主义扩大经济侵略尤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②清*准许民间设厂

  ③人们呼吁以“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

  (3)代表企业: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

  (4)政治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约1912-1919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推翻专制统治,扫清障碍;

  提高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投资热情

  ②民众反帝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的发展等

  局限:①地域分布和部门发展仍不*衡(主要沿海和轻工业),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与外国资本和传统经济相比仍占据对劣势

  ③发展时间短暂,一战后由于列强卷土重来而萧条

  政治影响:促使无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为五四运动、*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奠定了阶级基础。

  (2)*统治前期(1927-1936年)的短暂发展:

  原因:①*形式完成全国统一;

  ②*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改定新约运动)等政策措施的推动 ③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表现:1936年达历史最高水*等

  局限: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作用: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 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 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 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 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 一:战国以后*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 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 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 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 二:土地兼并问题 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 提出均田口号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2)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1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

  (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

  (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2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

  (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

  (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3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3)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1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2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3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阻碍的因素:

  ①先天不足。

  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

  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近代*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 推动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国家政策扶植: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民众爱国运动推动:*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4)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5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1

  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开始落后西方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2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背景)

  1、社会条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政治上:出现局部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4)民心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2、主观因素:秦国实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开创皇帝制度(权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质:专制(个人独裁)皇权独尊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巩固和加强皇权:减少失误大夫(监察)

  皇帝丞相——百官之首太尉(虚设)

  3、地方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三、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秦朝国力日益增强,疆域扩大,形成*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形成*,激化了阶级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3

  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4

  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开始落后西方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5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约公元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我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启夺得王位。“家天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武王、周公旦

  内容: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2、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受封者,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远地区;

  4、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5、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在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本课要旨: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谓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5)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

  2、荷兰→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是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荷兰的殖民地范围:

  ①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

  ②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

  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的台湾;

  ③北美洲——建立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3、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3)英荷战争:

  ①直接原因: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②17世纪中期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4)英法战争:18世纪中期,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5)、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 (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2

  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经济结构的变动:

  (1)*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战争后:①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②*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洋务运动

  (1)背景:①19世纪50—60年代,清*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出现危机。

  ②清*内部洋务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自强求富,维护清王朝统治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内容: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

  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开*煤矿----李鸿章创办,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标志着*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5)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持续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6)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只学技术是不够的。

  (7)评价: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

  产 ②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

  ③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总之,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开启了*的近代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6)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框架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框架1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背景:

  (1)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队伍壮大。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异化,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3)思想上“统治者采取文化高压政策;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倡导个性*的新思想出现。

  2、明朝中后期: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原因:

  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少:

  深受心学影响;

  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3)思想主张:

  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道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②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强调人的个性。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在诗文写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4)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框架2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背景:

  (1)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队伍壮大。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异化,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3)思想上“统治者采取文化高压政策;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倡导个性*的新思想出现。

  2、明朝中后期: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原因:

  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少:

  深受心学影响;

  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3)思想主张:

  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道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②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强调人的个性。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在诗文写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4)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框架3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智者学派

  1、产生背景

  (1)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探索主题:人和人类社会。关注对象:关注人们之间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思想主张

  (1)强调人的价值,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3)在社会道德方面,主张个人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1、苏格拉底

  (1)主张

  ①关注人的伦理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②重视教育,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2)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柏拉图

  (1)思想主张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在《理想国》里根据智慧品德把人分为几等,各尽其责。

  (2)地位: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亚里士多德

  (1)思想主张

  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②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地位: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7)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点总结1

  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主要经营方式:

  ①家庭手工业 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

  ②田庄手工业 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

  ③官营手工业 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

  ④私营手工业 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主导)

  (2)工官和匠户:P11

  ①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做工官。

  ②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他们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定期服役。

  (3)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

  ①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4)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

  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

  ②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

  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

  (5)古代陶瓷业的发展:P15

  ①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

  釉下彩绘

  ⑤清代:粉彩瓷器

  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点总结2

  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主要经营方式:

  ①家庭手工业 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

  ②田庄手工业 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

  ③官营手工业 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

  ④私营手工业 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主导)

  (2)工官和匠户:P11

  ①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做工官。

  ②*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他们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定期服役。

  (3)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

  ①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4)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

  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

  ②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

  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

  (5)古代陶瓷业的发展:P15

  ①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

  釉下彩绘

  ⑤清代:粉彩瓷器

  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点总结3

  一、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

  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

  ④有着长期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精湛的工艺。

  ⑤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等

  二、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1)商运和商人:P17

  ①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②汉代: 商运活跃,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③唐代: 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等商运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

  ④宋元: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益州出现纸币交子

  ⑤明清: 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最强大

  (2)市场:P18

  ①秦代: 法律规定明码标价、当面付钱

  ②汉代: “市”有专门管理机构,有亭楼门墙

  (只设在国家规定的大都市中的固定场所,并且交易时间固定在日中至日落前) ③南北朝:草市形成,

  特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离城镇稍远

  位于交通便利地点

  *也实行行政管理

  ④唐代: 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 A、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沿街列铺形成商业街,

  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视。

  B、 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

  ⑥明清: 商业区相当繁华。

  (3)城市(商业都会):P19

  ①战国:(商业城市兴起,多依靠政治中心)出现“市井”商业区

  ②汉代: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五都、五均官

  ③唐代: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⑤宋代:汴京:夜市晓市庙会集市

  ⑥清代:苏州,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

  (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8)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串联归纳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串联归纳1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

  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

  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诸卿):中央*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串联归纳2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9)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1

  一、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先定论;经营致富;节约简化教仪;反对特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二、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中国1915年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2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推荐访问:知识点 必修 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00字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