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13篇

|来源:网友投稿

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13篇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或者是将科学课中有关动手做的内容与学校开展的一些实践性活动如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爱科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13篇,供大家参考。

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13篇

篇一: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或者是将科学课中有关动手做的内容与学校开展的一些实践性活动如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爱科技活动月等结合在一起进行把这些活动作为科学学习评价的一项具体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浅谈

  科学学科课程整合研究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在学科整合中,坚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的基本理念,在学科整合中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们都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尤其是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网络教学引入课堂,为科学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但是,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应当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以获取第一手经验。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

  在《仙人掌和骆驼》一课中,骆驼、沙漠环境和沙漠环境中的动、植物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们来说比较陌生。如何把沙漠环境与孩子们的生活拉近?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建立网站,进行网络教学。

  在进行网络教学的同时,坚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的课标理念,把科学探究和网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向学生提供仙人掌的实物,供学生观察、解剖,让学生通过对仙人掌的观察和解剖获得有关仙人掌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仙人掌为了适应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动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二、熟悉与科学学科内容相关的系列教材,有机地加以整合

  小学科学的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等等,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学科的基本素养以外,还应该留心、熟悉与科学学科内容相关的系列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对天文、地理、历史、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涉猎,这些内容与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科学教材中的《做小车》、《玩磁铁》、《太阳能热水器》、《日晷和圭表》等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磁悬浮列车》、《利用太阳能设计比赛》、《做反冲小车》、《太阳钟》等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或者是将科学课中有关动手做的内容与学校开展的一些实践性活动(如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爱科技活动月等)结合在一起进行,把这些活动作为科学学习评价的一项具体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加强与人文科学的整合,渗透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强调人性的培育和理性的养成,促使个体在智慧、道德和身体方面的和谐发展。科学教育不单是科学知识教育,也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教人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的恰当的态度和情感。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是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有机融合的产物。

  因此,在科学教学的活动和过程中,我们应做到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把握教育时机,渗透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例如《认识液体》一课,在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液体的认识。有学生提到不同的液体渗透的能力不同,有学生提到不同的液体它们的粘性不同,有学生则提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如水,把它倒入方形的容器中,它就是方形的,把它倒入圆形的容器中,它就是圆形的……其实,学生的回答已经体现了朴素的哲学思想,教师因势利导,就诸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与水有关的古代哲

  学思想展开简单地阐述,把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的熏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四、利用科学教材与相关教材中实验的差异性,鼓励学

  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设计出新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教材由于设置性质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编写人员的不同等等,造成了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存在差异性。如何利用好教材之间的差异性,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呢?我在进行科学教学中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图表探究法来研究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讲授《我们周围的土壤》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察周围的土壤,然后让学生按如下内容设计表格:考察的地点、土壤的种类、土壤的特点、适合种植的植物。当学生根据调查的结果,填好这张表格,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调查记录表,通过分析调查记录表可以大致了解当地土壤的情况。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利用图表展开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在后面学习到“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等内容时,运用同样的探究方法,将这张表格稍加改动就可成为“空气情况调查表”、“垃圾处理情况调查表”等,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利用科学教材与其他教材之间的差异性,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方法,打下感性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拥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

  

  

篇二: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浅谈小学学科整合

  姓名:白建国教育层次:本科学号:061030718省级电大:江苏电大专业:教育管理分校:无锡电大

  指导老师:沈伯荣教学点:锡山电大

  浅谈小学学科整合

  白建国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科整合正成为一个改革的热点.无论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学科整合都应该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本文从学科整合的含义,学科整合的目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学科整合等四个方面阐述学科整合这个教学理念。并明确提出学校及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设法讲学科整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

  关键词:学科整合素质教育教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优化学科资源,推进学科整合,正日渐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热潮,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是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①要达成新课改的目标,学科整合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只有在各门学科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以外的东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笔者是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在长达近二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是封闭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以传授所谓的学科知识为重,而忽略了其他其他教学目标、其他学科的重要性,具有严重的学科本位观念。学科本位观念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基于不同视角的分科研究,根源于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和现实的无限性之间的基本矛盾。但学科视角的‘阈限’注定了其研究成果往往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一孔之见’。"②对学者来说,这“一孔之见"或许还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让这个一孔之见危害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可就危害极大了。所以,无论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学科整合都应该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

  1

  一、学科整合的含义和目标什么是学科整合呢?有人说,学科整合是学科知识的补充,技能的补充;也有人说,学科整合就是学科之间的“整改、合作”,即对各学科进行一番整治,使之在新的层面上结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浙江教育学院的王治文教授提出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还有一种整合是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③不管如何定义,我个人认为,学科整合,就是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优化组合,使各学科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毫无疑问,学科整合的目标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效利用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以及在各学科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来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简单来说,就是各学科相互配合,互惠互利,达到既能减轻教学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二、学科整合的必要性(一)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改革都是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总目标的,任何改革,都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学生的素质包含多个方面,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大学生还有个专业素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甚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如何将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使各科知识技能融汇沟通,培养学生更加全面、更加灵活、更加丰富的才能,是非常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的.(二)小学各学科之间存在有趣的互惠互利现象从事教学工作近二十年,而且大多是在农村小学(现称普小),所教学科非常多,可以说小学的各门课笔者都执教过,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甚至英语。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各学科之间存在着非常有趣的互惠互利现象.例如: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出了一道实践题,要求学生编一本自己的作文选。编作文选,是要花很多工夫的。要从自己所写的众多作文中选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作文(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特别是学困生,要选出一篇好的作文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何况要编作文选),要编好目录,要誊写,更要命的是还得会装帧设计!那就非语文课上能解决的!就这么让学生自己去胡乱折腾?巧合的是,在本年级美术教材中有编绘书籍的课,也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和绘制一本书!这不是凑巧得很吗?于是,凡是有心的老师,必然会自然而然地将语文课

  2

  和美术课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就在学生的自编作文选已进入了后期制作阶段,而且,马上就要对这本自编作文选进行评选时,我们发现,这恰恰又是语文课第六组的一个“口语交际"内容!你看,就这么将语文与美术一结合,语文课给美术课提供了绘画材料和“用武之地”,美术课给语文课提供了“技术保障",岂不是互补互益、两全其美吗?还有,将语文与美术相结合,将两个学习任务相结合,就变成了一个任务,是不是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像这种语文课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语文课上要求学生编手抄报,就必须学生有美术的功底;语文课上有许多课文本身是一首歌的歌词,像《长江之歌》,这就要结合音乐课的学习;学习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就必须与自然课结合;学习关于体育、运动方面的文章,就必须熟悉体育……而且,很多时候,这种语文与其它学科结合的时机,并非仅仅是双向的,也常常是多向的,比如有的语文课涉及的内容,常常包含几门学科的内容,这每一次结合,都使学生在学科的交融中得到多学科的训练机会、运用机会,这当中产生了巨大的教学效果,其妙处真非言语所能形容!

  事实上,不仅仅是语文与其它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其它学科与学科之间也存在着无处不在的联系。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有一项内容是研究有趣的回文数,很明显的,这就得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数的各种概念、计算等),推进数学学科的发展,还能丰富跟语文有关的诗歌知识.还有一项内容是研究国际象棋上的数学,特别是研究这样一道题:在国际象棋的64格上,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麦子,第三格放4粒……这样每次都放前一格的2倍,请问,最后一共要放多少粒麦子?学生凭借已有经验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师只能直接展示结果:18446744073709551615。此时我们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数学上他们还没有学习的知识,像次幂、兆、吉等。这样的事实也在无形中告诉一些局限于工具学科教学的教师:学习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要在思想上重视各门学科的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确是搭建了一个学习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理想舞台,这门学科要好好研究研究.在上六年级思想品德课《保护人类的家园》时,一首优美深情的《热爱地球妈妈》使学生在歌曲中加深了对道德的认识(虽然学生在唱歌时发现,思品书上的歌词印错了),这样,学生在思品课上用到了音乐课上学到的歌曲,音乐课上学到的优美歌曲又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的进一步提高,多好啊!

  (三)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发展学科整合牵涉到很多元素,其中教师是最主要的元素了,因为学科整合的具体设计、操作都要由教师来进行,所以,教师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是最大的。一个教师,如何运用所学,将各科知识技能巧妙糅合,从而发挥出1+1〉2的效果来,其

  3

  中的学问非常大。这里,就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本身的学识,一个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学科整合式的教学中,对于教师的这两个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学与问》,里面讲述到几个重要人物,其中有一个是我们中国的著名国画大师、书法家齐白石老人.课前研究教材是教师的重头戏,那么,你研究齐白石到什么程度呢?是浅尝辄止,还是力求更加深入呢?如果一个教师有深刻的学科整合意识,那么,这名教师将从这个角度考虑,从美术、历史的角度去深入研究齐白石,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这么多的知识也许不可能都用在课堂上,但是,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他所获得的将是日益广泛的学识!这,才是研究的价值所在。

  学科整合对于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学科整合要求教师能对各学科教学有着一定的认识,他必须去努力关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经常进入其他学科教学的课堂,学习每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及其在本学科教学中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笔者由于在普通小学执教,所以有这样的机会去钻研各学科的教学,那么许多专职教师该如何对待这样的问题呢?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所在地区的教师轮岗制度的确有其可取之处,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到普小任教,让更多的年轻教师能到普小去锻炼,让更多的年轻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担任更多课程的教学工作!记得我们上师范学校的时候,学校教育我们,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要求我们这些师范生树立这样的意识,到农村去教学,不能偏科,必须能教各门功课!这种朴素的农村教学思想深深根植于我们这些师范生的头脑之中,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非常可取的地方的,那就是无论我们这个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为广大农村服务是许多教师必须树立的教育思想,在农村小学教学,你必须掌握多学科的教学,不能因为专职的原因而有所偏颇!在多学科的教学中,我们才能融汇各学科教学的技艺,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日益提高.

  综合两方面来讲,所谓的“教学相长"也就是这样的意思吧。三、如何实现学科整合(一)改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我们教师必须首先改变教育观念。应试教育的旧观念由来已久,这里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教师自身观念在作祟。教师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其他教师进行比较,或者说是攀比。当别的班级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或者其它为应试而进行的准备时,许多老师往往就丢弃了正确的教育教学

  4

  观念,也进入了应试教育的“围城”之中。尤其是当看到某些老师所用应试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家长的推崇时,就更是坚定了应试教育的观念而完全抛弃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学科整合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观念,真正履行素质教育的理念.知识技能的获得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绝非靠几道题目、靠机械的操练就能获得,而应在多种多样的情境中逐渐形成。一门学科有一门学科的特点,但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互不相干的,恰恰相反,就像前文所述,学科之间存在着有趣的互惠互利现象,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综合理解、运用多学科的手段,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学生。我们现在常常说的“跳出学科看学科",就是要求我们不要死抱狭隘的学科观念,闭门造车,而应该大胆地在自己教的学科中发挥出其它学科的作用,同时让自己所教的学科为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发挥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习中渐渐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方法,远比通过死记硬背或者机械操练获得的所谓知识技能要可靠得多,有用得多,因为这些方法才是对学生终身有益的。

  尤其需要改变观念的教师是许多专职教师.许多专职教师囿于自己所教学科,一心培养本学科的专门家,这是缺乏学科整合意识的体现。只有真正理解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改变自己的旧有观念,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树立真正的素质教育观念。

  (二)积极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网络的使用更使人类社会的知识呈爆炸性的发展,“且不说‘知识爆炸'的今天,就算要把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五十年前的人文科学学科、自然学科、技术或职业学科的全部知识,或者缩小一点,专指那些进入过大学课堂的知识,进行一番整合或综合,对某一具体的学者来说,也是不可能的.”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学科整合的道路上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师自身必须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1、广泛阅读,博览群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学生时要求学生多读书,教师自己当然也不例外。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哪里来,就要靠不断阅读各种书籍,从他人著作中获取。我自己平时所读非常多,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虽然我比较偏好中国古典文学,但是,别的书我也不摒弃。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就告诫青年一代,应该如何读书,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所当然应该在读书中获得各种有益的养分,并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让学生受益。

  5

  2、关注网络,紧跟潮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就在你的眼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网络日益普及,因特网使各种信息的获得异常便捷,教师不能抛弃这一快速有效的获得各种信息的方式.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在因特网上都建立起了网站,在网站上,集中了海量的信息,尤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更是这类网站的重要内容.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这些信息,你会发现,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虽然良莠不齐,但是只要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我们总能从中找到对我们有益的东西。3、积极研究,投身科研学校和其它教育教学部门经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教育科研活动,这些活动,为我们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搭建了许多非常好的平台。同时,每所学校也都在搞各种各样的教科研活动,比如课题研究、教学沙龙等等,每个教师都应当积极投身于这样的教科研活动中,向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同时取长补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天长日久,则必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三)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一堂课的教学效率,首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根据正确的教学理念来考虑.比如课堂的导入,前人和我们的同行在这个方面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各种各样的导入方式丰富多彩。表面上是方法不相同,其实质则是支撑的理论不同。当前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比较适用的理论主要有三种: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上,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也就有所不同了。学科整合如果作为一种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话,则首先要考虑到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哪个环节需要渗透什么学科的知识,运用什么学科的技能,要非常合理地进行安排和运用。上文提到的语文课上运用美术课的知识,初始当然是一种灵感的闪现,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必然会理性地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所以,学科整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当我们教师深入体会学科整合的重要性,才能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中精心构思,设计出高效的教案来.(四)优化组合,有效减轻学生负担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不是一门课的问题,而是多学科的问题。语文教学中提出的“大语文"观其实就是学科整合理念的一个明显体现。什么是大语文?也就是除了语文这一门学科

  6

  之外,其他学科,甚至包括社会的、自然的许多东西,都应该是语文学科应该融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科整合正是应运而生。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这的确是一个事实.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这里我们不作论述。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学科之间优化组合的话,能有效减轻学生负担,却是不可置疑的。

  以上文所述的语文课编作文选为例。从流程来讲,这个教学设计可以构成这样的流程:语文→美术→语文,也就是编作文选(语文)→绘制书籍(美术)→口语交际(语文).三个练习,浓缩到一个练习中,组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只知道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做作文选,而美术老师在美术课上又让学生画一本书,做一本书可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可以完成的!这样重复的练习,对小学生来讲是多么累人的事情啊!但是学科整合之后,效果却大不相同,语文老师教会了学生如何编辑,美术老师教会了学生美工,作品虽然只有一份,但是,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作品的质量,效率因此而提高了一倍不止。

  我现在已经成为专职的信息技术课的老师,我就经常告诉我的同行,我们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如果发现有我们信息技术课能帮助的学科教学内容,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教学,以利于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其实别的课也常常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对我们的信息技术课进行有益的宣传和教育呢!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有几篇关于计算机的课文.这些课文的学习,能使学生对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更加了解,也更感兴趣。

  所以,学科整合必然能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更大的精简和优化,各学科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生的负担能得到极大的减轻,而教学的质量却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小学学科整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要让学科整合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这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努力。我们的学校领导和教学组织部门,必须研究出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引领教师投入到学科整合这个课题研究中来,让每一位老师在学科整合的研究中得益,让每一位学生在学科整合的教学中得益,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蒋媚,《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程天君,《教育学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3、王治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1

  7

  年12月20日。4、杜作润,《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解说》,《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1期。

  8

  

  

篇三: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学科整合的模式和策略

  (1)课程整合的历史简述

  课程整合在课程发展史上早已存在。从19世纪初以来,课程整合经历了兴起、兴盛、式微与复兴四个阶段。赫尔巴特(Herbart)首先提出课程整合的理念,即“相关课程综合论”。之后他的弟子们发起整合运动,提出了以历史、地理为中心的整合论。④20世纪20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批判与质疑,由此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提出整全学习作法,如全语文单元教学、主题课程等。杜威(Dewey)强调儿童学习经验的整合,以活动为学生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整合的媒介。然而,仅仅依据儿童的兴趣需要进行的课程整合,容易忽视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课程整合的关注焦点转移到社会功能与问题上,形成以社会为核心的整合课程。“整合涉及社会生活的普遍领域或社会问题,将几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核心课程。20世纪40年代,课程整合研究逐渐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整合又重新受到关注。整合进入课程设计领域,价值取向多元化。上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创设综合学习时间”的课程改革举措。进入21世纪,课程整合的理念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实践层面的探索取得新进展,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对课程整合提出新的挑战。

  迄今为止,我国对课程整合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有30余年历史。我国香港地区的课程整合以弹性模式来组织课程内容,订立共同主题来联系不同的科目。”我国台湾地区把课程统整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将目前学校实施的课程与社会问题统整为不同的学习领域,进行主题式的课堂教学活动。20世纪80年,我国大陆地区出现了课程结构整合化趋势,并对综合课程进行了研究探索。90年代,课程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统整和课程体系改革,集中在高教和职教两个教育阶段。21世纪初,课程整合开始扩展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阶段。

  在各个历史时期,课程整合的价值追求主要有知识本位、儿童中心、社会取向及多元取向,分别反映了课程的文化属性、人本属性、社会属性。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强调个体全面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要求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已在教育领域达成共识。课程更加多元化、有针对性,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活动注重贴近生活,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经历体验。通过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整合,重构课程体系并提高教育质效,成为课程整合的主流价值取向。从儿童或社会的视角出发,是对儿童需求、兴趣或社会需要、问题的关注进行跨领域整合。一是以儿童取向为价值指导,整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学活动;二是以社会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原

  则,将社会问题作为整合的切入点。课程整合追求的理想状态是使学生身心发展,社会现实发展及学科自身发展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多元价值之间的协调平衡。

  (2)课程整合的类型与模式

  课程整合主要涉及课程横向结构的整合,依据课程内容的整合程度,课程整合由弱至强可分为相关课程、广域课程、发生课程、超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等。从整合的价值取向来看,课程整合分为学科中心、儿童中心、社会本位的整合。从整合的阶段来划分,包括了课程设计、课程形态与课程实施等不同阶段的整合。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进行划分,课程整合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这源于课程自身价值取向,实施主体和运行机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整合方式、策略和阶段等因素,致使课程整合的类型更加复杂多元。在研究起始阶段,应该从系统论和复杂视域出发,分析各种课程整合类型的划分依据和理论假设,明确不同类型课程整合的侧重点和适用范围,理清研究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则要坚守自己的理论立场,避免类型划分的混乱不清,在同一语境层面中来探讨课程整合的类型及相应策略。依据整合程度的差异,雅克布斯(Jacobs)将课程整合设计分为学科本位设计、平行设计等多种课程整合模式。“福格姨(Fogarty)提出了分立式、联立式等十种整合类型。“德雷克(Drake)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包括学科内渗透统整、跨学科融合式统整和超学科消弭式统整三种形式。

  ②有学者提出了学科统整课程、己课统整课程,己我统整课程和己世统整课程四种不同的模式。目前与课程整合模式相关的研究尚不规范。在课程整合实践中,个别学校将未经验证的作法升华为整合模式,实质上其特征不符合模式的构建原则。仅仅只是经验的提炼和闸释,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整合模式。因此随意命名的模式其参考意义与实用价值都非常有限,课程整合不应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是一种不断变革创新的课程设计方式。

  (3)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主要解决“如何进行整合”的问题,目前的文献资料从学校、课程、教学等层面提出了多种整合方式。首先,从学校层面提出的策略倾向于对课程体系做统一的设计和规划。其次,从课程角度提出的策略主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②。再次,从教学层面提出的策略主要是从益观视角出发,让教师的课堂教学配合课程整合所建构的课程体系。最后,要凸显教师在整合中的主体性,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此外,政府要根据课程整合实施的需要,为学校实施课程整合提供技术保障与财政支持。有研究者以学科为中心,提出五种课程整合路径:学科内、学科之间、学科与实践活动

  之间内容的整合以及学科与现实生活的整合等。上述策略对师资培养、课程设计及课程改革提出了相应要求,以适应课程整合的需要。

  (4)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不少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积极探索课程整合,部分学校已取得良好成效。以往的课程整合主要眼于教材内容、教学设计,从学科内容、整合路径、课时安排等方面进行整合。目前小学阶段的课程整合探索以综合课程为主,主要集中在对除语数外三个科目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开设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艺术等综合课程,对分科课程进行整合,“缓解了小学知识过于分化、课程门类过多等矛盾。然而,只整合除语数外的其他学科,其实效堪忧。而这些所谓的“副科”课程本身就相对容易受到忽视,因此对其开展的整合实践也就更加不被关注,出现随意整合的现象。

  

篇四: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一基本概念阐述一课程一词的英语是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语coursus课程一词在我国古代就有出现但对课程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外国学者oliver揭示课程是指在学习由教师的行为而使学童所遭遇的一切泰勒将课程定义为教育内容学习进程教育经验学习科目教材与教育活动在我国将课程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国家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总和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的总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倡导课程整合,并开设综合性课程,同时,早在20世纪80年代同志就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理论,在此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人们的诉求,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与其它学科进行融合、渗透,推动知识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基本概念阐述〔一〕“课程〞一词的英语是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语coursus,课程一词在我国古代就有出现,但对课程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外国学者Oliver揭示课程是指在学习由教师的行为,而使学童所遭遇的一切;泰勒将课程定义为教育内容、学习进程、教育经验、学习科目、教材与教育活动;在我国将课程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国家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总和,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的总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指具体的某一门学科。〔二〕综合课程是一门将若干相互关联、具有相似性质的学科整理形成一门新兴的课程,涵盖更广泛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

  .

  .

  〔三〕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经过整理与融合,融入到课程中去,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科知识有机的融入于一体,从而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知识。

  二、语文学科与各学科间的整合〔一〕数学学科中小学语文的渗透数学是一门极为抽象且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表述需要一定严密准确的文字,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一些数学课程中的专有名词不能够理解,因此需要极为简单易懂的词汇、语句等帮助学生来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数学学科与小学语文学科在融合、渗透的过程中应从以下途径入手:〔二〕言传身教,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文学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将老师看作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人,教师的课堂用语以与自身的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充分调动文学功底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中享受语文的奥妙。〔三〕深入剖析教材,让语文的魅力得以充分体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为数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如在学习倒数时,首先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倒〞字的含义,学生们可以通过查字典、交流等方式认识到“倒〞有颠倒的意思,从而能够猜测出4/5的倒数是5/4,使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什么是倒

  .

  .

  数,也让学生们会使用字典,理清“倒〞的含义。〔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语文的渗透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还可在教授的过程中充

  分体现文学内容。如在学习数字的时候,可以讲一讲中国汉字的由来,平时可以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寓言等。看这样一个案例:数学课上,枯燥笼罩着课堂,大部分学生无心听课,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不知所措〞四个大字,随后叫没有听课的学生回答其含义,学生回答“不知道〞,老师表扬到“回答正确〞,这样学生的思绪可以回归课堂,同时也学会了新的成语。因此,数学课堂是智慧的课堂,也是语文知识的舞台。

  〔五〕英语学科与小学语文的关系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时代大背景下,英语的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又是我们的母语,为英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他们存在着差异,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因此英语和语文相辅相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当将小学语文知识渗入其中。英语中的句子是由单词组成的,汉语也一样,由词语构成一句话,在英语中,有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可见英语与汉语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共性,因此,学习英语首先要了解汉语的构句规则。同样的英语课程中涵盖中外文化,其中有美国加拿大等外国的生活习惯、风俗,也有中国的孔子文化、端午节等,因此在了解、学习英语时,应与小学语文融

  .

  .

  合,以进一步认识外国文化。〔六〕体育学科中语文的渗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逐渐关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而拥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要有强健的体魄。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和人文性教育密不可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包含综合实践的内容,而体育课是语文的实践园地,在体育课中可以将语文课程中所学到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来,如在体育竞赛中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此处便体现出语文学科中强调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和体育课程的融合有益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修养。

  〔七〕德育学科与小学语文学科的关系德育就是培养人的品德活动,正因为语文是基础学科,因此德育与语文息息相关,同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德育课对他们有着定向和奠基的意义,单纯的德育内容学生们很难理解,将语文知识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把握。如在《祖国妈妈,我爱您》一课中,不仅图文内容丰富,同时也用铿锵有力的文字表达出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德育课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为学生表达价

  .

  .

  值观奠定了基础。

  〔八〕艺术学科与小学语文学科的关

  联

  音乐艺术是美的享受,音乐能够陶冶情操,在教学中音乐

  与小学语文融合贯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语文的教学中,

  可以让音乐展现魅力。某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善于用自

  己的特色,用音乐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时不时地用音乐帮助

  学生打起精神,这使学生在很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语文知识。

  在古代,尤其是元朝的古诗词是用曲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不乏有

  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文学著作,至今使人在音乐中体会文学的

  魅力。

  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

  情趣〞,可见语文教学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

  语文课程中的美丰富多样,人物美、自然美、艺术美使教师多方

  面培养学生,完善人格。《背影》中的父子情、《荷塘月色》中的

  和美景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将美育传递给学

  生。在教学课堂中简单地运用美术,不仅可以转换课堂氛围,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美术等艺术走进语文课堂,加强艺

  术与小学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大势所趋。

  〔九〕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

  总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课件〞等词语才逐渐出现,20

  .

  .

  世纪9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育才真正走入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不再是以往计算机的简单应用,在语文课程中使

  用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如播放课件的多媒体技术,查找资料的网络信息技术等,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没有信息技术的课堂是乏味的,融入信息技术后,可以将课程内容中的静态转化为动态,能够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也能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科学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中,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三年级下册中《月球之谜》一课,可以运用科学技术将月球之景还原,使“现场〞更为形象。同时,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优化教学方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新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方式方法,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完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便利;小学语文和音乐美术等学科融合,使美学得以发展,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学语文与德育课程相融合,使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养得以体现,学生的人格品质得以完善,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结语现代社会,语文无处不在,在课程整合过程中,不仅使教学方式方法得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也使语文学科中

  .

  .

  的人文素养向各个学科中渗透,对于提升整体国民素质,改善不良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当然,语文学科与其他各科课程的整合还有不完善之处,仍需要不断的研究探索,但笔者相信,在日后不断的创新探索中,语文课程整合还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希望本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日后小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指导郭艳春

  .

  

  

篇五: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科学学科中的学科融合问题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第一章.绪论........................................................1

  1.1背景..........................................................11.2研究价值......................................................31.3研究目的......................................................31.4研究方法......................................................4

  第二章.科学课程与各科的融合教学.................................5

  2.1科学和语文的学科融合教学......................................52.1.1学科之间的联系..........................................52.1.2科学实验和语文素养......................................52.1.3注意事项................................................7

  2.2科学和数学的学科融合教学......................................72.2.1学科之间的联系..........................................72.2.2科学实验和数学素养......................................72.2.3注意事项................................................9

  2.3科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融合教学..............................92.3.1学科之间的联系..........................................92.3.2学科融和教学实例.......................................102.3.3注意事项...............................................11

  2.4科学和英语学科的融合.........................................112.4.1学科之间的联系.........................................112.4.2学科融和教学实例.......................................112.4.3注意事项...............................................12

  2.5科学和艺术学科的融合.........................................122.5.1科学和音乐学科的融合教学...............................122.5.2学科融和教学实例.......................................132.5.3科学和美术学科的融合教学...............................132.5.4学科融和教学实例.......................................132.5.5注意事项...............................................14

  第三章.有效促进科学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方法..................15

  3.1学科融合教学发展.............................................153.1.1加强顶层设计...........................................153.1.2课外主题式学科融合教学.................................15

  3.2学科融合与时代发展相联系.....................................153.2.1将海洋意识融入学科教学.................................15

  3.2.2将高科技科学知识融入学科教学过程.......................163.2.3利用新兴产业整合学科融合教学资源.......................163.3学科融合的教师培训...........................................163.3.1大学开设专门的科学教师专业.............................163.3.2减少教师学科融合教学阻力的方法.........................173.4学科融合中巧用文学语言.......................................173.4.1利用文学语言创设教学情景--新课引入.....................173.4.2利用文学语言丰富科学课堂-教学过程......................173.4.3创造有科学特色的歌曲...................................18

  结论................................................................19

  参考文献...........................................................20

  致谢................................................................22

  摘要

  学科融合是教育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必然选择。而我国学科融合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经过长期探索才能实现各科的融合教学。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学科学和各科融合教学问题的研究,整理出一些先进经验和典型教学案例,为其他学科合理的解决学科融合教育提供经验和思路,进而缩短我国走出学科融合教育探索阶段的时间。关键词:学科融合;学科融合教育;先进经验;典型教学案例

  Ⅰ

  Abstract

  Fusionofsubjectsistheidealandinevitablechoiceofeducationandteaching.However,fusionofsubjectseducationinChinaisstillintheexploratorystage,whichneedslong-termexplorationtorealizetheintegratedteachingofallsubjects.Thispaperaimstosortoutsomeadvancedexperienceandtypicalteachingcasesthroughtheresearchon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varioussubjects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soastoprovideexperienceandideasforotherdisciplinestoreasonablysolvetheintegrationofdisciplines,andthusshortenthetimeforChinatogooutoftheexplorationstageofintegrationofdisciplinesineducation.Keywords:Fusionofsubjects;fusionofsubjectseducation;advancedexperiences;typicalteachingcase

  II

  第一章.绪论

  1.1背景

  学科融合是解决当今社会复杂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促进学术研究产生重大创新性成果的必然要求,同时学科融合也是教育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必然选择,但学科融合不是几门学科的简单融合相加,而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找寻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对各个学科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从而打破固有的分科而教的教学理念,增进学科间的彼此渗透、交叉的教育教学活动。

  早在1986年,美国就提出过融合教育,这是迄今最早有记载的学科融合教育,经过后来的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教学模式逐渐发展成了美国现行的STEM教育。STEM教育不是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发现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并选取合适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STEM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丰富性和实践性;2006年,美国就已经意识到STEM教育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比较前沿的教育理念,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教育理念将会对世界各国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于是提出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以适应未来教育及生活;2017年,美国STEM教育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基于此,美国科学委员会提出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展STEM教育。

  STEAM教育可以说是STEM教育发展深化的结果,即在原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的基础上增加艺术这一门课,这一举措不但给原先充满理工气息的融合课程赋予了些许人文艺术气息,而且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总要求。

  现阶段,国内多数教育机构尝试采取美国STEM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但成果都不尽人意。通过实践可以发现美国STEM教育在国内实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传统教学理念、教育观念、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影响较大,因此教育部门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以及前沿教育教学理念,顺应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对STEM教育概念进行本土化,进而提出学科融合(Fusionofsubjects,即FOS)的概念,即重视新时代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

  我国的科学教育最早起始于1903年,那时我国的科学教育才刚刚萌芽,还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主要以自然、社会等综合性教材为主,且当时的科学不叫科学而叫自然课、社会课。国内的专家学者发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不足,便开始向英、美等欧国家学习,经过长达80多年的学

  1

  习和自我探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在我国探究发展的过程中,科学课程的命名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最初的自然课、常识课到自然常识课、自然课,最后才正式命名为科学。国内科学课程主要在小学设置,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但浙江省在1988年提出在初中设置科学课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现阶段,中小学科学教育得到重视,科学课程已由最初的启蒙、基础性质的课程变为核心课程;据调查发现,自1977年起,小学科学课的周课时以2、4、6、8、10的态势持续增长。不论是核心课程的确立还是周课时的增加,都能说明小学科学得到了重视,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探究极有意义,尤其是和前沿的学科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

  国内已有大量学者对科学课程的学科融合问题进行了了大量的研究,经研究发现我国无论是相应课程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还是教学资源的整合,都存在着较大问题。国内许多学者就科学课程学科融合中教学过程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者黄勇[1]对科学和语文的学科融合教育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起融合教学的可能性和优势所在,并给出了一些融合教学的实例;李根[2]、颜涵瑜[3]两位学者对科学和数学的学科融合教育进行研究,给出了许多促进融合教学的方式、方法,如: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共同备课、合理整合教学时长等;叶晓曼,陈子超[4]、隋明霞[5]、邹胜,李爱华[6]、段秀春[7]等多位学者对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学科融合教育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内科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不足,提倡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林德兰[8]、徐锋[9]、徐海燕[10]等三位学者,还研究了科学和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的学科融合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方法。除此之外,国内学者还研究了有效促进科学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方法,如:郑思晨[11]提出进行课外主题式教学的学科融合方法;顾沈静[12]提出减少学科融合阻力的方法;徐国军[13]提出将高科技知识融入学科融合教学的方法;黄时进,吴春霞[14]提出将海洋意识融入学科融合教育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从课程设计、教师培养和时代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都出的,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国内学者对于科学学科融合教学和有助于学科融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都比较单一,片面,只包含了科学与某一学科的融合或促进学科融合的某一种的方法,对这些研究成果可以进行一定的整合,整理出一系列较为全面合理的结论和方法。

  2

  1.2研究价值

  学科融合教育是目前最契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科融合教育能帮我们解决当下许多现存的教育问题,如:1).知识本是一体的,但学校各科相对独立,使得学科之间没有联系,各科知识过于单一、零碎,但学科融合教育则是将各科之间的知识重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有利于主动建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2).学校实行的分科教学使得学生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学生出现偏科,甚至讨厌学习某类课程的现象,但学科融合教育则是将各科知识融汇贯通于一体,从而解决某类问题,而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各种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传统教学提倡对学科知识体系纵深向发展,不断深入探究,这就使得在平常作业或考试中,出现各学科就某个知识点出题可能过难,导致一些学生花费时间也无法解决,从而使学生失去自信,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但学科融合教育实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范围,相应的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给学生留有相应的时间去做喜欢的事,减轻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4).学科融合教育要求教师应具有极强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去学习、交流以求得自身的素质提升,这样就有助于提高教师素养;5).目前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不足以培养出创造和实践能力强的新时代人才以适应未来的生活和教育,但学科融合教育却能办到,因为学科融合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

  科学不但是小学核心课程,还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和其他学科融合存在极大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其学科融合问题极具价值--不但能解决自身的学科融合问题,促进科学和其他学科融合教学,还能为其他学科合理的解决学科融合教育提供经验和思路。

  1.3研究目的

  虽然学科融合教育有那么多的益处,但是目前我国学科融合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行各科的学科融合教育,还需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研究者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完善各科的学科融合教育。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提出了学科融合的本土化教育理念,并结合这一理念对某

  3

  些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改,但是具体的各科教材的编写、课时的安排、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操作细节还要不断实践、完善。

  国内学者对于各科的学科融合教育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其中针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这两方面,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下:1).各科缺少为了学科融合教育而编撰的教材;2).在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教育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分不清主次,造成喧宾夺主;3).在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仍用传统教学方式,不知道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4).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学科融合的教育目的,直接挪用其他学科知识,生搬硬套,不顾其教学的合理性和学科资源的有效性;

  而笔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科学课程中的学科融合问题的研究,希望:1).能够整理出一些能有效促进科学课程学科融合教育的先进的经验,并提供与之相应的典型教学案例,使得科学课程能够更好的进行学科融合教育;2).整理、提出的这些先进经验、典型案例能起示范作用,能为其他学科合理的解决学科融合教育提供经验和思路,为解决上述学科融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些许帮助,进而缩短我国走出学科融合教育探索阶段的时间。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学者针对中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各科融合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有效促进科学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相应的文献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整理并提出一些有助于学科融合教学的先进经验以及相应的典型教学案例。

  4

  第二章.科学课程与各科的融合教学

  2.1科学和语文的学科融合教学

  2.1.1学科之间的联系

  中小学语文课的设置是为了: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出相应的语文素养,即使他们先能准确识字,然后有良好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最后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以及写作能力。这些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所以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语文所要求学生培养、拥有的各种能力,在实验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展,这点使得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融合教学存在可能性。

  2.1.2科学实验和语文素养

  以实验为例:实验开始前,会要求学生阅读实验要求,借此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素养:通过阅读实验要求,学生知道实验要做什么,要观察什么,从而锻炼阅读能力;通过分析理解注意事项,学生知道这样做的原因以及实验时应该记录哪些数据,从而锻炼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录记录实验数据,还要学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实验发现和结论,这样能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语言组织能力;实验结论交流和总结阶段,学生要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进而得出结论,这就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后老师也能布置同学写一篇做实验后感想,不但能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还能为写作提高素材。

  例如:四年级科学“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个章节,以蚕宝宝的养殖为例:做实验前,需要让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如何养蚕,如:蚕宝宝的习性、吃的食物、如何结茧等,理解养蚕需要注意的事项,如:蚕宝宝刚出生时很脆弱,需要用软毛笔来移动蚕宝宝,要用鲜嫩的桑叶来喂食,否则蚕宝宝不易存活;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但需要照顾好蚕,还要仔细观察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要会用自己的组织的语言来记录下这些变化,每天按时进行记录;在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老师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每位同学上台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同学的观察结果可能不同,让同学思考其中的原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这段实验期间的行动和观察记录写成一篇实验报告,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回顾整个实验历程,加深印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只有少数蚕存活下来破茧成蝶,大多数都死亡了--有的死于环境的不适、有的死

  5

  于食物的缺乏、有的死于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蚕宝宝过程中,用手去翻,用力过大)等等。德育老师可以借此机会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要珍惜生命;了解生命的脆弱,学会呵护生命。语文老师也可以借次机会让学生进行写作--把实验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还能锻炼思维能力。

  上述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凤仙花的种植、观察实验当中。语文写作素材来源与生活,而科学的教学内容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并且《科学》课本中的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语文些做和科学教学可以联系在一起;科学中的许多实验,都能成为小学语文的写作素材,语文老师可以借助科学实验,让学生完成一篇习作;除此之外,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如:对事物观察按从内到外、从已知到未知的顺序进行;对某些动物的描述可以从种类、习性、分布、结构、大小等方面入手;对某些植物的描述可以从生分布、习性、结构、植株大小、颜色等反面入手;这些观察能力和观察方法对于语文的写作教学都有莫大的帮助。例如:三年级科学,植物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科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遍校园,观察学校内都有什么植物,记录下来,在观察过程中选取几片不同的树叶带回实验室,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纹路,发现它们的不同,并把它们画出来,这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科学课上教的内容,让学生写一篇有关植物的习作;同样,三年级科学“动物”章节,科学教师会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一些小动物进行适当的观察和比较,同学借助放大镜观察他们的构造和特点并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再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它们的生长发育方式,最后进行分类教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科学课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小动物的习作。以上这些融合教学的实例,不但节省教学时间,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语文和科学学科学科融合教学,学生知道语文和科学是相通的,这样不但方便了老师的教学,学生也不用在为写作没有素材而苦恼,可以将做过的有趣科学实验进行记录、写作,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6

  2.1.3注意事项

  融合教学中,要注意切入点: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能过分想象化、拟人化[1],实验现象的表述要直观、简洁,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进行修饰,实验结论要明了,不可长篇大论,能力培养应自然,不可牵强附会。

  2.2科学和数学的学科融合教学

  2.2.1学科之间的联系

  中小学数学和科学都能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数学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计算、测量问题,如:上街购物时,如何合理购物,观测物体时时,如何进行准确的测量等等;科学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如:寒冷时如何取暖、路面结冰时如何增大摩擦等等。这说明它们两者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且两者在教育目的方面存在诸多相同之处:都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它们在教学内容上也有许多很多的相同之处:都有长度、体积的测量、时间的记录运算、各种统计图形的运用等。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教授时就可以采用学科融合教学。

  2.2.2科学实验和数学素养

  在许多科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许多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的获得都需要使用到测量仪器,而数学素养中就有对仪器使用的要求。

  例如:数学第一学段(1-3年级),图形和几何中测量这个章节,就要求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及相应的单位的换算、比较。

  一年级科学入门中就有程度的测量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长度的单位、换算及比较,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科学老师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同学测量身边事物的长度,如:课本的长、宽、高,笔的长度、课桌高度的测量等,在学生熟练掌握测量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教学,提出如何测量一张纸、一根头发的厚度的教学,讲解累计法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小学数学也正好有“测量”这一个章节,科学老师和数学老师可以开展融合教学,科学老师教授学生如何准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记录下一些测量的长度,数学老师在对学生记录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讲解,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单位的换算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数学和科学老师再不断深入引导学生进

  7

  行测量一张纸或一根头发等较小物体的厚度的教学。例如:数学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和几何中测量这个章节,就要求学生

  掌握测量的体积的方法及相应的单位的换算、比较。五年级科学浮力章节,学生通过实验要学会计算排开的水量,而这个排开的

  水量就是物体浸入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体积”这个概念在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正好学到,两者可以进行学科融合教学:

  数学老师首先进行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测量的教学,教给学生体积计算方法后展示不同规格的规则物体,让同学进行计算以掌握知识,之后进行进一步教学,展示物体:长方体切去一个正方体的角,或中间挖掉一个正方体,让同学思考如何计算,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学(与不规则图形的计算相比较)。在学生掌握了这两种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向学生提问:生活中的物体大多是不规则的,如小石块、硬币、橡皮泥等等,我们该如何测量它们的体积呢?留给同学做课后思考,以便科学老师进行相关教学;

  随后科学老师对数学课遗留问题进行解答,引入“橡皮泥的沉浮”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可以通过排水法进行计算,物体体积等于物体浸没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放入物体后的水量-原有水量;

  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先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清水做好记录。在把橡皮泥捏规则物体(长方体、圆柱等),先用数学老师教的方法测量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大小,再把橡皮泥浸没清水中,观察液面高度,算出上升高度,得出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与数学计算得出的体积数值相比较,发现两者数值一样,从而明确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就是橡皮泥的体积,再动手实验测量其他生活中的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并记录。

  与长度、体积的测量相类似,温度、时间的测量也能进行融合教学。科学实验除了数据的记录还有数据的处理,这时就需要运用到各种图表,因为许多实验中数据并不是那么直观,但只要把这些数据绘制成一张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就非常直观,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趋势、占有比例等,图表能方便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而这些图表的使用和绘制也是数学素养所要求的。例如:数学第二学段(4-6年级),统计与概率章节就有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各种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地球的“外衣”--大气这个章节中,《温度与气温》的教学,要学生掌握统计

  8

  图的画法、读图和分析[3]。教学要求近能进行融合教学。进行《温度与气温》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示一张当地近期一

  个月的气温记录图,让同学门观察这张图表,说出自己的发现,如:“哪天的温度最高(最低)、哪种气温出现次数最多,某种温度出现的次数等等”,通过学生的讲述,可以发现同学讲的都不全面,这时老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引入数学中学过的各种统计图形:将一个月的气温记录图绘制成折线图,学生就能很明了的发现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气温的变化趋势;将一个月的气温记录图绘制成条形图,学生就能很明了的发现哪种温度出现的天数最多,以及每种温度出现的次数;将一个月的气温记录图绘制成扇形图,学生就能很明了的读出相应温度出现天数所占百分比。

  以上这些形式的教学,把数学和科学学科的知识融于一体,实现了两门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这样的教学是有意义的,不但能减少教学课时,还能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动力。通过数学和科学学科学科融合教学,学生知道数学和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存在着联系,在以后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迁移学习,即让学生将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联想、比较,思考是否在数学也学过类似的知识点,如果有,两者差在哪。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知识的联想、迁移能力。

  2.2.3注意事项

  在数学和科学的学科融合教学中,要注意调整相应的教学进度,因为相关联课程内容的学习存在先后关系,需要人为的进行调整;教学前要做足准备,要明确教育目标,不要出现主次不分、喧宾夺主的现象,备课的内容也需要注意,相关内容要联合备课;注意教学时长的把握,融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内容过多,导致时间不够,可以适当缩减无关内容的插入,或分成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中插入适量的题目进行拓展教学。

  2.3科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融合教学

  2.3.1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今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视野的开拓。但是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只是借助课本上的有限知识和黑板的板书,这样只能将知识理论简单的反映在黑板上[7],进行填鸭式教

  9

  学;对于某些复杂理论及知识点,老师都无法进行详细的解释,只能让同学死记硬背下来,这样的教学环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传统的科学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科学思维、科学素养的发展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所以我们提倡将信息技术学科融于科学学科教育,创造建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教学环境:1).有利于具体情境的创设;2).有利于知识的记忆,通过信息技术将复杂、抽象化的知识、概念具象化;3).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一些教育辅助软件(互动课堂),可以抓拍学生的错误,展示在投影上,及时进行讲解,同样,习题课上,学生的错误解答方式也能拍摄展示出来,及时讲解;4).有利于弥补科学教学资源匮乏,补充必要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对科学实验、日常生活有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5).有利于课外延伸,通过互联网将课外知识搬到课内进行拓展教学。

  2.3.2学科融和教学实例

  科学老师在进行《温度与气温》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等到学生记录完当地一礼拜的气温在来上课,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上网搜集当地近期一礼拜,甚至一个月的气温记录在课堂上给予展示;将气温记录表转换成相应的图表时,同样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这样不但节省时间,制作出来的图表还相对精确。

  一年级科学,地球与宇宙章节中,有《月相》这一课,课程教学时要求观察一个月连续的月相,但阴雨天晚上不会出现月亮,这样就会导致观察中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从网络上寻找、获取与月相有关视频,搬到课堂内,让学生观看视频,从而了解月相变化,并辅以课外延伸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月全食”、“天狗食月”[16]等自然现象。

  三年级科学电路探秘章节,这个章节需要学生动手进行许多的电路连接实验,学生初次接触电路,即使老师再三强调电路连接要注意哪些事项,学生连接时仍避免不了错误的发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电路连接错误,老师不一定能及时指正,因为需要一位一位的指导,同时时间也浪有限;但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需要抓拍学生电路连接的错误,把它展示在投影下,老师就能进行及时的对所有学生进行讲解。

  10

  以上这些形式的教学,将信息技术融于科学学科教学,创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不但能关注学生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使科学学习变得更高效、快捷。

  2.3.3注意事项

  两者的融合教学对教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要会用各种办公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会用音频、视频裁剪软件以对影像资源进行裁剪,熟练掌握互动课堂、希沃授课助手等教育辅助软件。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信息化技术的滥用,禁止用微课代替上课,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适当。

  2.4科学和英语学科的融合

  2.4.1学科之间的联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以促进能力的提高;新课标中提到:应促进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科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能很好的和英语进行融合教学,且科学中的知识,都能用英语进行表述。

  2.4.2学科融和教学实例

  四年级科学“奇妙的光”这一章节,《光与颜色》教学中,就可以融入英语学科,在进行颜色教学时,科学老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调色板和各种颜料,并以其中两种颜料进行混合实验,将实验结果以英语的形式展现给同学看:Yellow(黄)+red(红)=orange(橘红),blue(蓝)+red(红)=purple(紫),Yellow(黄)+blue(蓝)=green(绿),green(绿)+red(红)=brown(棕)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通过实验,学生会有新发现:两种颜料按不同比例混合会对产生的新颜色的明亮程度有影响。在此发现基础上,可以提问学生出现该情况的原因和是否有这样几种颜色,它们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颜色?从而进行拓展教学,引出三原色(红、黄、青)。与英语color单元的教学相结合:英语老师先教会学生一些简短的语句,如“Iamputtingblackandwhite,whatcolorwillitbe?”。在随后的英语课上,结合学科实验,可以让同学上讲台进行简短的发言,尝试用英语将他们的科学实验结果说出来,如:“IamputtingYellowandreditbecomeorange”等等,也可以进一步深入教学,让学生将自己课后做的

  11

  有关三原色的实验及查阅的资料用英语进行汇报。初中科学动物章节教学过程中,科学老师在最初列举动物时,能给出一些生

  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如:“猪(pig)、奶牛(cattle)、猫(cat)、狗(dog)、企鹅(penguin)、鱼(fish)、蛇(snake)”如果只是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学生可能会感觉枯燥无趣,这时要求同学用英语说出,不但增加难度,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对同学进行动物的分类教学,适时地可以穿插英语教学,“鸟类(birds)、鱼类(fish)、哺乳类(Mammals)、爬行类(reptiles)、两栖类(amphibians)”,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有能助于知识的记忆。

  英语教学的插入除了在动物章节外,植物章节和平时教学也能进行,如:在讲到单位时,可以给出具体的名词:长度单位--米(meter)、厘米(centimeter),时间单位--小时(hours)、分钟(minutes)、秒(second)质量单位--千克(kilogram)、克(gram);科学仪器上的英文单词,start/stop(开始/结束)、reset(恢复)、mode(模式)等等。

  以上这些形式的教学,将英语融于科学学科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中英文进行对照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识记。除了有助于科学的教学和学生的记忆,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2.4.3注意事项

  英语融于科学学科教学要求科学教师具备一定的英语素质要求,科学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口语一定要标准、流利,且不会犯语法上的错误,不然会误导学生;教学前要做足准备,要明确教育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不要出现主次不分、喧宾夺主的现象;英语融入教学应自然合理。

  2.5科学和艺术学科的融合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可以用艺术的手段来表现科学的魅力所在,以增强人们的科学精神[11]。

  2.5.1科学和音乐学科的融合教学

  音乐有助于学生良好情感和正确审美的培养,许多科学家都从音乐中得到启发。且中小学科学中有对专门“声音”的教学,这使得音乐和科学学科得融合教学存在可能。

  12

  2.5.2学科融和教学实例

  科学中有“声音”这一章节,在进行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音乐要素融入其中,增添艺术气息。在这个章节的教学开始前,科学老师可以向影月老师请教几种乐器的弹奏方法,教学开始时先让同学闭上眼,然后科学老师分别奏响一种乐器,让同学猜测是哪种乐器,以及猜测的理由,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教学。再让同学仔细观察乐器发声时都有哪些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发声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振动,下结论:物体通过振动发声。联系实际思考人如何发声?(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请两个声音具有特色的同学唱歌,或找两个视频片段(要求声音差别较大),提问:为什么XX同学唱歌声音高昂、洪亮,XX同学声音低沉,但我们都能分辨出是谁在唱歌?从而引入声音性质的教学:通过拨动琴弦快慢说明声音高低与频率有关;通过敲鼓轻重说明声音响度与振幅有关,通过敲击不同乐器发声,向同学展示乐器的种类影响声音的音色,再让同学根据所学阐述上课开始前对于乐器猜测的理由。声音的分类教学也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音频来进行,得出结论:乐音-舒缓的音乐-有规则的让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杂乱无章的声音。最后,经过“声音”章节的学习,可以让同学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制作一种乐器,并进行交流、展示,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

  2.5.3科学和美术学科的融合教学

  美术中蕴含着科学性,如:莫奈的画作中含光影的原理、3D彩绘中含空间构架原理、画作中色彩的选取包含色彩对比的原理等等。因此美术融于科学教学存在可能。

  2.5.4学科融和教学实例

  植物教学中能进行美术的融合教学。课前让同学收集叶片,课上利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植物叶片的过程中,不妨让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叶片和叶脉都画下来,画完之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通过老师引导和同学之间交流学生会发现每个同学收集、观察的叶片的叶脉各不相同,从而进随后课堂教学。

  动物章节也能进行融合教学。科学教师会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记录得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太过枯燥,这时老师可以尝试用画画来代替文字记录:让学生把观察到的蜗牛特点画在纸上。画画大家应该都

  13

  喜欢,将画画环节融入到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画完之后经交流得出结论:蜗牛具有触角、腹足、口腔等器官,再让同学将相应的器官名称标注在之前所画的图上(这样动手操作,不但有趣,还有助于知识的记忆)。

  三年级科学有教学中要求学生:种植凤仙花和养蚕宝宝,科学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种植和养蚕期间,将每天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凤仙花种子出苗、发芽;蚕宝宝孵化、成长、吐丝、结茧、破茧成娥等过程),等到观察结束后,将期间所画的图画装订成册,制作成凤仙花和蚕宝宝成长集,这样做不但学生会有成就感,还有利于教师后期的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一些科学教学实验装置的改进也能让同学经过思考后画下来,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也锻炼了学生思维。

  以上这些形式的教学,将艺术课程融于科学学科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它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但有利于科学课程的有效进行,还有助于学生音乐和美术素养的提高。2.5.5注意事项

  艺术课程融于科学学科教学对教师的艺术修养有一定的要求;在融合教学前,教师要做足课前准备工作,课程目的要明确,教学内容要适合融合教学,教学方式要恰当,教学组织形式要合理,要有合适的评价标准;能控制对课堂氛围。

  14

  第三章.有效促进科学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方法

  3.1学科融合教学发展

  3.1.1加强顶层设计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学科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各科的课程标准当中,并提出明确具体的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际操作等细节。

  将德育引入科学学科融合教学科学发展史至今已长达两、三千年之久,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科学家,对他们的事迹耳熟能详,如:伽利略的斜塔实验、阿基米德和王冠的故事、牛顿和苹果以及他的炼金术、惠更斯的钟摆、爱迪生的电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普勒的三大定律等等,正因为有这些人不懈追求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他们的生平事迹、理想情操、杰出贡献,都值得学生学习,通过学习,能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说科学家的事迹是很好的德育材料。并且中小学注重德育,将德育融入到科学学科教学很有必要。

  3.1.2课外主题式学科融合教学

  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一礼拜顶多五节课,也就是两百分钟即三小时二十分钟,时间很有限,但课外却有很长时间,因此要想更好的进行学科融合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内要与课外相结合,开展课外主题式教学--围绕某一个特定问题,把各科知识要点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教学。课外主题式学科融合教学可以涉及科技类、人文、艺术等多方面。可以按1.确定研究问题(从生活中取材);2.进行研究(创设情景);3.收集信息(进行调查);4.拓展视野(将研究的结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的步骤开展课外主题式学科融合教学。

  3.2学科融合与时代发展相联系

  3.2.1将海洋意识融入学科教学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如何把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得到关注。“少年强,则中国强”,因此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青少年一代海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将海洋意识融入各科的融合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还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热

  15

  爱海洋、保护海洋、合理利用海洋的意识,从而促进我国成长为海洋强国。在中小学科学“环境”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专门开设以海洋保护为主题

  的课程:带领学生参观海洋博物馆或从海洋动物、资源为引入点进行教学,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提出当今的海洋污染等海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让同学进行讨论,讨论如何减少海洋污染,我们可以怎么做,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号召学生热爱、保护海洋。

  3.2.2将高科技科学知识融入学科教学过程

  高科技使生活更加便捷,如:3D打印机的出现,将原先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机器人的出现,给高危作业人员带来保障;导航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并且高科技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因此适当的将高科技科学知识引入科学的学科融合教学,不论对于学生视野的拓展,还是学习激发学习兴趣都有莫大帮助。

  3D打印含多科知识,建模(信息技术)、光固化技术(物理)、材料制取(化学)等。虽然中小学科学不可能教授学生这些复杂知识,但不影响教师展示3D打印技术,以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引导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知道现在的自己所学还不够,还需要经过漫长的学习才有可能了解其中的原理,为此建立远大的目标。

  3.2.3利用新兴产业整合学科融合教学资源

  时代的快速发展带起了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网络直播平台、微课制作、科技馆等等,这些可以完善学校教育、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科学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科融合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产业,整合教学资源,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16]。

  3.3学科融合的教师培训

  3.3.1大学开设专门的科学教师专业

  现在的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科学教师都是由大学期间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的学生担任,甚至小学科学是由语文、数学老师进行教授,虽然中小学科学知识并不是特别的难,但是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还是比较专业的。对于进行科学学科融合教学的教师来说,除了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其他各科教师所要求的基础素质。为减少代课情况的发生,使学校科学课程能由专业的科学老

  16

  师进行任教,大学(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专职专任的科学教师。

  3.3.2减少教师学科融合教学阻力的方法

  (一)厘清学科教学中主学科文化与融合学科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学科融合文化合力(二)完善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彼此学科文化及要求(三)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学科融合教学中对不同学科文化的需求,打破严格的学科边界促进不同学科文化之间的融合(四)强化教师对其他学科文化的理解,促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12]

  3.4学科融合中巧用文学语言

  3.4.1利用文学语言创设教学情景--新课引入

  将文学语言融入教学情景的创设当中,不但能增添情景的文学气息,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老师的启发引导。老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文学语言作为知识导入,或直接利用诗词、成语、谚语、谜语等设置问题引入新课,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人文积淀。

  在进行惯性定律教学时,编造一个故事情景进行引入:在一辆公交车上,司机看见红灯突然刹车,一个学生没站稳撞到了一个女生身上,女生说了句“德性”,你们猜那个学生怎么回答?(让学生讨论,学生们可能会说:“对不起”、“都怪司机突然刹车”)那个学生说:“这不是德行,这是惯性。”从而引入课堂教学。这个故事不但说明科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还展示了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17]。

  3.4.2利用文学语言丰富科学课堂-教学过程

  在科学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古诗词曲,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语文诗词歌赋中含有许多的科学知识,也能展现科学独特的人文内涵。

  例如:在进行参照物的教学时,可以引入古诗词: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1。或歌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2。学生进行参照物的判断练习。

  1《襄邑道中》,陈与义,宋代2《红星照我去战斗》,李双江

  17

  3.4.3创造有科学特色的歌曲在学生的心目中:科学可能仅仅只是书本上单调无趣的公式、定律,但是当学

  生进过特定的学习以后,结合语文的文学语言创作以及歌曲的谱曲创作,就可以创造出独具科学特色的歌曲。这些具有科学特色的歌曲,既可以时改编的,也可以时创作的,不论哪种形式,都能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的科学知识,强化文学素养,还能彰显科学的人文魅力.

  例如:改编填词歌曲:“英国的牛顿,苹果砸;意大利伽利略,比萨斜塔;红眼的胡克,亚里士多德,他们在一起,笑哈哈。”[17]英国的牛顿被苹果砸中,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生活实际,最先提出物体下落快慢与重量有关,意大利的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实验,证明物体下落快慢与重量无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是匀速变化的。

  18

  结论

  通过笔者的查阅、整理和研究,可以知道:1).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信息技术、英语和艺术(音乐、美术)等课程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教学联系,都能进行一定的学科融合教学(笔者针对每门课的学科融合教学都给出了两、三个教学实例以供读者参考;由于不同地方的教材、教学设备以及教学安排不一样,所以具体的教学过程还需要读者根据自己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改变);2).从学科融合的教学发展、与时代理念相结合、教师培训以及巧用文学语言这几方面入手,都能有效促进科学学科融合教学(笔者只是这给出了一些先进、合理的理念,但具体的行为操作、评定还需要读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

  最后笔者提倡中小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科的融合教学,从而发现不足,及时进行改进,为学科融合教学改革作贡献。

  19

  参考文献

  [1]黄勇.浅谈科学课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8):66.

  [2]李根.刍议如何将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进行有效融合[J].新课程,2018(6):109.

  [3]颜涵瑜.小学科学与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小学科学,2018(7):75.[4]叶晓曼,陈子超.基于翻转课堂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探究[J].教育信息

  技术,2016(10):61.[5]隋明霞.小学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2018(7):32.[6]邹胜,李爱华.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途径分析[J].科学中国人,

  2017(2):273.[7]段秀春.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8(15):

  138-139.[8]林德兰.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2018(13).[9]徐锋.美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渗透和融合[J].教学界,2011(31):96.[10]徐海燕.音乐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18):82[11]郑思晨.跨学科教学在校外科技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A].沈满、倪汉虞.创新

  科学教育内容的实践探索[C],上海: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2013:207-214.[12]顾沈静.高校教师跨学科研究:学科文化的阻力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6(8):117-119.[13]徐国军.浅议高科技物理在课堂上的渗透教学[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C],北京市:《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15):1542.[14]黄时进、吴春霞.将海洋意识的培养融入馆校结合科学——以中国航海博物馆2013—2017年教育活动为实证[A].赵立新.面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C],江苏: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59-62.[15]叶晓曼,陈子超.基于翻转课堂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探究[J].教育信息

  20

  技术,2016(10):61.[16]宋霁.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活动与网络直播相融合的探索与思考[A].赵立新.面

  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C],江苏: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178.[17]凌国亮,黄致新,顾苗苗.在物理教学中巧用文学语言促进学科知识融合[J].

  中学物理,2018(15):42-44.[18]胡晓琦,陈古运.将物理规律融入歌曲,将歌声引入物理课堂[J].物理之友,

  2014(8):20.

  21

  

  

篇六: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小学科学与各学科整合优化

  广西梧州市第一实验小学李欣然

  在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越来越来普遍。以活动为基础的科学课是一

  项丰富的资源,可使它自己与小学课程中所有其他学科结合为一体。科学课是由

  许多科学活动组成的一门探究课程。在活动中,许多探究学习活动和其他学科教

  育计划和内容相互重叠,因此应该重视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来传授学生科学基

  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娴熟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地描

  述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必须随时捕捉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链接点,整合科学

  与学科资源,促进课程与教学优化。

  下面是我对《科学》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作的相关梳理,整理出了科学学科

  与其它学科探究学习的契合点(见表一)。

  表一:

  年级学科内容

  学科共营契合点

  三上科学测量水的温度学会根据数据记录制作曲线图。

  六下数学折线统计图理解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事物的变化过程

  六下科学《环境问题和从多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关注环境污

  我们的行动》染产生的各种问题,呼吁大家共同来保护地

  六上语文《只有一个地球,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球》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学会如何科学描述各种不同的声音,知道音量

  六上音乐发声练习

  有大小、音调有高低。知道改变音量大小、音调高低的方法。

  三上科学拓印树皮、树叶收集树叶和树皮,拓印树皮图案。研究树皮的

  一上美术有趣的拓印特点。掌握拓印的方法。

  四上科学我们的身体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了解自己的运

  六上体育健康教育

  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

  系统。

  就科学学科本身来说,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科学的一个方面,由于课堂教学受

  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它为学生提供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少,不能够照顾

  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单一的学科教学缺少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与应用。因

  此,为了整合科学与学科资源,促进课程与教学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对“小学科学与各学科整合优化”进行了研究,在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

  课堂教学中,均能找到科学活动的影子。(见表二)。

  表二:

  学语文

  数学

  艺术

  信息

  科

  图片

  语文老师在课堂数学老师在课堂美术老师在课堂信息老师在课堂说上指导学生制作上指导学生设计上指导学生画科上指导学生通过明小制作,并对学小发明,并指导幻画,提高学生科学学习专题网

  生进行语言表达学生制作曲线图科学文化素养,站学习科学文化能力的训练。以及统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知识。

  一、科学与语文整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语文学科中有很多常识性的课文,这便成为《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结合的切入点,并且从课内探究向课外探究延伸。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恐龙的灭绝》一课,老师设计了许多小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恐龙的食性、探索恐龙灭绝之迹、恐龙的转化,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内容延伸到科学探究中。又如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蟋蟀的住宅》。毕生致力于昆虫研究的法布尔,以优美而又富有个性特色的文笔,将昆虫的习性和特征人性化、情感化,当我们读到它的时候,感觉是双重的,即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了解。同时,在语文课中引导学生寻找科学探究的途径,养成自主寻找素材的习惯,又如,《环境保护》,让孩子们围绕“沙尘暴”、“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几个话题交流一下对环境污染的看法。为了让孩子们在课上有丰富的交际内容,我首先请孩子们到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相关资料。于是在课上,有的孩子拿出了报

  纸;还有的孩子拿出了从网上下载的信息、自己拍摄的水污染的照片、反映家乡环境污染的画;甚至有个孩子还自己编了一首诗来抒发情感。在这种交流中,不仅提高了孩子的人格素养和交际能力,又对孩子们进行了环境意识的培养。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科学与数学整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课和数学课有着本质的联系,两者皆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把数学中的统计学、曲线图等知识运用到科学课当中,例如,六年级《人的生长发育》一课,就用到了数学上的统计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要会看表格中的数据,分析数据,并能把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到曲线变化图中,再根据曲线的坡度情况找到增长的趋势。又如,在教学使用温度计、测力计、太阳高度测量仪等仪器时,学生必须能够准确地读出仪器上的数据。在《摩擦力》《滑轮》《轮轴》《斜面》等课中,均需要用到测力计,学生只有在准确地读出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数据,才能找到规律。而科学课中的自然现象、研究方案、探究活动、教学实验等都可对其进行细加工变成数学教学资源。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出示关于四季交替变化的挂图或课件,让学生感知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总是循环交替出现,为学生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又如,教学完“比例的知识”后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竹竿的高度、影长以及一幢楼的影长,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求解楼的高度。总之,数学技巧的发展是他们从事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而科学的思维方式也为数学课堂注入了催化剂。三、科学与艺术整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活动已变成科学探究活动整体的一部分或被用来作为最终的活动。在艺术课上,教给学生绘画或者演唱技巧是最普通的教学活动。同样的活动也许是许多科学探究课的一部分。例如,四年级《滑梯的科学》在导入时,就可以放一些较欢快的旋律,像《春天在哪里》、《铃儿响叮当》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声中,回想幼儿园时玩滑梯的情景,一下子就让学生进入到了要研究的内容中来。又如,《制作我们的小乐器》,首先,根据各组准备的材料,设计制作方案;然后,大家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之后,各小组的同学开始进行制作。经过紧张的劳动,学生们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乐器。有用装薯片的小纸筒、气球皮制成的小鼓;有用长短不同的管子制成的笙;有用橡皮筋架在盒子上制成的小洋琴;有用在小瓶、小罐子里面放上沙子或米粒等制成的沙槌等等。经过调整,

  小乐器还能发出悠扬动听、高低不同的声音。在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制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的运用在科学课中同样很多。教师的板书形象化就离不开美术。例如,可利用简笔画来汇报实验现象和过程。同时还可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拼贴画;创作与研究的科学主题有关的解释性图片;学习并制作各种植物书签和标本等。例如,一位美术教师在上《春天的花》一课时,她从美术课的角度对花进行讲解,如花的结构、花的种类、花的用途等。科学与艺术教学的结合为学生提供难得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创造的满足,并在此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篇七: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倡导课程整合,并开设综合性课程,同时,早在20世纪80年代同志就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理论,在此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人们的诉求,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与其它学科进行融合、渗透,推动知识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基本概念阐述〔一〕“课程〞一词的英语是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语coursus,课程一词在我国古代就有出现,但对课程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外国学者Oliver揭示课程是指在学习由教师的行为,而使学童所遭遇的一切;泰勒将课程定义为教育内容、学习进程、教育经验、学习科目、教材与教育活动;在我国将课程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国家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总和,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的总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指具体的某一门学科。〔二〕综合课程是一门将若干相互关联、具有相似性质的学科整理形成一门新兴的课程,涵盖更广泛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

  .

  .

  〔三〕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经过整理与融合,融入到课程中去,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科知识有机的融入于一体,从而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知识。

  二、语文学科与各学科间的整合〔一〕数学学科中小学语文的渗透数学是一门极为抽象且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表述需要一定严密准确的文字,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一些数学课程中的专有名词不能够理解,因此需要极为简单易懂的词汇、语句等帮助学生来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数学学科与小学语文学科在融合、渗透的过程中应从以下途径入手:〔二〕言传身教,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文学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将老师看作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人,教师的课堂用语以与自身的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充分调动文学功底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中享受语文的奥妙。〔三〕深入剖析教材,让语文的魅力得以充分体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为数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如在学习倒数时,首先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倒〞字的含义,学生们可以通过查字典、交流等方式认识到“倒〞有颠倒的意思,从而能够猜测出4/5的倒数是5/4,使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什么是倒

  .

  .

  数,也让学生们会使用字典,理清“倒〞的含义。〔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语文的渗透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还可在教授的过程中充

  分体现文学内容。如在学习数字的时候,可以讲一讲中国汉字的由来,平时可以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寓言等。看这样一个案例:数学课上,枯燥笼罩着课堂,大部分学生无心听课,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不知所措〞四个大字,随后叫没有听课的学生回答其含义,学生回答“不知道〞,老师表扬到“回答正确〞,这样学生的思绪可以回归课堂,同时也学会了新的成语。因此,数学课堂是智慧的课堂,也是语文知识的舞台。

  〔五〕英语学科与小学语文的关系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时代大背景下,英语的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又是我们的母语,为英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他们存在着差异,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因此英语和语文相辅相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当将小学语文知识渗入其中。英语中的句子是由单词组成的,汉语也一样,由词语构成一句话,在英语中,有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可见英语与汉语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共性,因此,学习英语首先要了解汉语的构句规则。同样的英语课程中涵盖中外文化,其中有美国加拿大等外国的生活习惯、风俗,也有中国的孔子文化、端午节等,因此在了解、学习英语时,应与小学语文融

  .

  .

  合,以进一步认识外国文化。〔六〕体育学科中语文的渗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逐渐关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而拥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要有强健的体魄。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和人文性教育密不可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包含综合实践的内容,而体育课是语文的实践园地,在体育课中可以将语文课程中所学到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来,如在体育竞赛中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此处便体现出语文学科中强调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和体育课程的融合有益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修养。

  〔七〕德育学科与小学语文学科的关系德育就是培养人的品德活动,正因为语文是基础学科,因此德育与语文息息相关,同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德育课对他们有着定向和奠基的意义,单纯的德育内容学生们很难理解,将语文知识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把握。如在《祖国妈妈,我爱您》一课中,不仅图文内容丰富,同时也用铿锵有力的文字表达出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德育课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为学生表达价

  .

  .

  值观奠定了基础。

  〔八〕艺术学科与小学语文学科的关

  联

  音乐艺术是美的享受,音乐能够陶冶情操,在教学中音乐

  与小学语文融合贯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语文的教学中,

  可以让音乐展现魅力。某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善于用自

  己的特色,用音乐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时不时地用音乐帮助

  学生打起精神,这使学生在很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语文知识。

  在古代,尤其是元朝的古诗词是用曲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不乏有

  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文学著作,至今使人在音乐中体会文学的

  魅力。

  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

  情趣〞,可见语文教学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

  

篇八: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⑴广义课程整合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广义课程整合: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此课程整合,由于动静比较大,学科教师和教研部门不能完成。应当由省市级以上的教育机构来负责组织、实施和推广。⑵狭义课程整合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狭义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此课程整合,可以由区县以上的教育机构来负责支持和积极推动,由教研部门和学科教师努力实施来完成。

  【摘要】基于教学视角的窄化,本文引入“跨学科融合”。为了避免走入浅层次的误区,笔者用三个问题(Where?What?How?)搭建创课行动的框架,分别从逻辑意义、学习意义、生活意义三个角度,完成实践层面的意义找寻。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逻辑意义学习意义生活意义

  常听到老师说:“我教三年级英语,关于时间表达学生不会看钟面,这是数学课教的。”“我教六年级的问路单元,生活中的道路情况过于复杂,只好让学生纸上谈兵。”老师们的言下之意,不要管其他学科,也不要管其他年级。

  忽视学科之间、学段之间的关联度,把知识以“真空包装”的形式教给学生,这是一种教学视角的窄化。殊不知在现实的生活中,从来不会分学科运用曾经学到的知识。现在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当下,更要应对未来;不仅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要在问题解决中创造新知识。

  基于这种共识,“跨学科融合”被逐渐引入课堂教学的领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融通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共同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索与解决,其中交织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跨学科素养。

  和传统的课堂相比,“跨学科融合”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走入浅层次的误区。第一种属于“形式点缀”,典型的做法是课后让学生到网上搜集一些与季节有关的资料,做成小报进行汇报。第二种属于“变相加塞”,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用英语表达出来,目的是多学英语;第三种属于“活动拼盘”,围绕主题设计多个学科的活动体验,例如唱一唱(语文学科)、画一画(美术学科)、做一做(科学学科)等。以上做法都有一些“跨学科融合”的表象,

  但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学生并没有在其中经历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过程。

  如何从浅层次的误区中跳脱出来?在哪里融合?涉及哪些学科、哪些知识融合?采取怎样的方式、路径融合?……随着这些问题的答案浮出水面,相信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融合”会跃然眼前。

  为避免泛泛而谈,本文结合译林版小学《英语》四下Unit5Seasons创课经历,分别从逻辑意义、学习意义、生活意义三个层面进行逐一说明,以供同行参考。

  一、Wheretolearn?——找寻“跨学科融合”的逻辑意义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学,都是依据教材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教材出发,选择“从哪里跨出去”,决定了整堂课是否站得住脚,是否具备教学展开的逻辑意义。

  1、向内聚焦,梳理教材“讲了什么”。

  与咬文嚼字的文本细读不同,这种梳理是从高处看下去,发现单元内的各板块展开的逻辑——讲了什么,没讲什么;先讲什么,再讲什么;主讲什么,次讲什么。

  【图例说明】四下Unit5Seasons主题聚焦

  2、向外发散,围绕教材“还可以讲什么”。

  顺着教材的逻辑,一路生发下去——没讲的,再拓展一些;讲到的,再深入一些;次讲的,再补充一些。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在头脑风暴中发现学科之间的共通点,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处。

  【图例说明】四下Unit5Seasons内容发散

  3、就近遴选,基于学情“最应当讲什么”。

  受到课堂容量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发散的每个点面面俱到,可以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中选择一个话题点作为“跨出去”的教学起点。

  【图例说明】四下Unit5Seasons话题遴选

  【分析】通过“主题聚焦——内容发散——就近遴选”三步思考,最终把目光锁定在“温度”,在warm/hot/cool/cold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温度的测量和表达。

  二、Whattolearn?——找寻“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意义

  确定了教学起点,随后决定教学内容。一方面,我们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了解不同学科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呈现,把其他学科学到的东西,放置到英语学科的场景中再度相遇,让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大脑的更多联系,产生更充分的学习。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学段之间的衔接,尊重教材的知识序列。对于已经学会的不重复教学,以后学的不提前教学,让跨学科的脚步停留在当下,在知识的空白页和缺角处“打补丁”,产生更深度的学习。

  【表格说明】

  【分析】从“温度”的话题点出发,梳理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中的知识脉络,并立足于英语学科的本位,制定了一份学科整合的知识清单。

  三、Howtolearn?——找寻“跨学科融合”的生活意义

  有了内容明确的“知识清单”,最后解决“如何执行”的问题。基于“跨学科融合”的核心特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是驱动课堂的关键所在。伴随着问题,学生进行观察、讨论、阅读、互动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产生更投入的学习。【流程说明】学前环节:指向认知困境T:Lastlessonwetalkedaboutfourseasons.Whatdoyouknow?S:…T:Whatseasonisitnow?S:It’sspring/summer.T:We’renotsureit’sspringorsummer.That’saquestion.【分析】正值春夏交季,学生往往判断不一,顺势提出问题。学中环节:活化认知结构T:Ifwe’renotsureitisspringorsummer,wecanlookatthis.教师手拿气温计(教具),学习目标词汇thermometer

  T:Whatcanyouseeonthethermometer?教师手画气温计,复习数字,学习摄氏度(℃)degreescentigradeT:Canyouusethethermometer?PPT出示一组问题,学生进行快速抢答,复习如何使用气温计。①Wheredoweusethethermometer?图A(室内)þ图B(室外)②Wheredoweputthethermometer?图A(太阳下)þ图B(树荫下)③Howdowereadthetemperature?图A(仰视)图B(俯视)þ图C(平视)④What’sthetemperature?图A(5℃)图B(15℃)图C(25℃)学习目标句型What’sthetemperature?及答语It’s…℃。T:What'sthetemperaturenow?Let’sgooutandmeasuretocheck.学生手拿气温计(学具),到室外实际测量温度。【分析】围绕气温计,先观察教具,再回想方法,最后实地测量,在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中无痕地学习语言新知。

  学后环节:提升认知水平T:Weknowthetemperature.Isitsummer?S:(答案还是不统一)PPT出示“百度”:连续五日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进入夏季。T:Weneedtoknowtheaveragetemperaturefor5days.PPT出示近5日的天气温度,小组合作计算气温平均值。T:Uptonow,canyoutellmewhatseasonitisnow?S:(确定无疑)It’sspring.T:(故意追问)Why?Youseetodayishot.S:It’swarminspring,butsometimesishot.T:Soisitalwayscoldinwinter?Isitalwayscoolinautumn?S:No.…T:Let’stalkabouttheseasonsagain.PPT呈现四季图片和语言支架,学生展开话题讨论。

  【分析】引入气象意义上的判断标准,利用数学知识求出气温均值,最终解开疑团。帮助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加深对四季温度的本质理解,提高生活中的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在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跨学科融合”,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无论“从哪里融合”“把什么融合”以及“怎样融合”,都是运用“课程”的思维重新创构课堂,为未来解决更复杂的真实问题做好准备!

  

  

篇九: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学科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融合计划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旨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并基于此改进课程实施,推进教师培训,指导考试评价,渗透到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将核心素养纳入并深化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尤其是融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一)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首先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根据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现代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二是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知道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三是教学建议,也称“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还有学校公平性、教育

  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四是质量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每一门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要体现本学科特色。第二,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保证。各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第三,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通过将核心素养与质量标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了内容标准后还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监测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跨学科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

  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基本形成,将它落实到教育教学过

  程中则需要各个学科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和本学科特点,研制学科核心素养,并把它贯彻到学科教学当中。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是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直接分解到不同的学科之中,特别强调跨学科的统整性,既可以明确地看到如何通过不同课程的合力共同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看到不同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以整合各个学科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在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时,需要重视学科融合的思想、摆脱分科解构的思路,否则容易导致各学科抛开总的核心素养框架,各搞各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把学生核心素养拆解为一个个与学科特定内容直接挂钩的零散部分,“各门学科之间的边界不应当是刚性的、僵化的,而是软性的、互通的。超越了这个底线,无异于否定了核心素养本身。一个严重的后果是容易导致分科主义思潮泛滥”。这样核心素养就变了质,发挥不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学科整合的作用。

  (三)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必然是相对宏观且宽泛的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则主要界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具体学段和具体学科中的体现。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置教育质量评估的目标、内容和手段,是各

  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落实与推进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当前,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其课程标准中均有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质量标准或能力表现标准,而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主要是对课程内容的界定,虽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角度对课程进行了说明,但主要对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的要求不明确,难以量化、分级,缺乏明确、具体的能力表现标准,导致各地、各校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不一致。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将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完善现行课程标准,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参照国际经验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发需要根据各学段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和程度,并进一步丰富质量评估内容和手段,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地反映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保证融入核心素养后的课程标准落实到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基于核心素养改善教材编写结构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能清楚明确地指引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回顾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教材改革也伴随其中,其中一大改革是改变以往的单一教材局面,各个地区、学校可以根据自

  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教材,不同出版社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出版领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引教师课堂教学是教材必须发挥的作用。应该看到,教材的改革调动了教材编制者的积极性,他们带着自己对新课程和教学理念的理解,将其转化为教材内容,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推进核心素养进入教学实践中,需要在教材编写时突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一方面,教材编写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应在编写中体现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引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教材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尤其是编写“科学、社会、艺术”等跨学科教材时,更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科之上的综合素养。编写单一学科的教材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科素养,为综合能力素养的生成提供学科支持,而不是仅盯着学科知识,忽视人的整体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具体而言,需要体现以下三个着力点。第一,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中指出,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

  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传授的知识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教学中需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第二,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然而,目前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弱化了由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要扭转知识本位的思想,就一定要在把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为能力与素养上下足功夫。“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

  第三,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之上,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

  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

  三、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在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三维教育目标等,已经体现在2011年的新课程标准中,但是对广大一线教师培训力度还不够,其领会和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将这些观念贯彻到教学当中。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确立后,要想真正将其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转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一)研制并建立通用的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顺应新的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这个学习共同体当中的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制相应的教师通用能力和标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转化效率的重要举措。四、基于核心素养指导考试评价是抓手学生核心素养推进了教育结果导向的教育改革。“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给教育质量评估领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可以说,

  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不仅催生了教育评价理念的改革,还为教育评价内容和指标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试评价推进基于核心素养考试评价改革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价。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根据核心素养体系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主要内容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试评价较传统的考试有较大的优势。一方面,学业质量标准不再是基于学科内容的表现标准,而是基于能力和素养的标准。传统基于考试大纲进行的考试评价,由于评价的导向性,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抛开课程标准,单纯依照考试大纲进行教学。而没有考试大纲,考试评价似乎又缺乏了指导依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业质量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它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能够反映学生要达到的表现标准,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试评价,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基于核心素养建立起来的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育评价,可以促进评价打破学科限制,使跨学科能力的综合评价成为可能。例如,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重要的素养之一,在科学、数学、社会等学科当中都有体现,学业质量标准可以结合各个学科制订这一素养的分级能力表现,以实现素养和能力的评价。(二)从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的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近年来,教育考试工作者对考试评价,特别是中高考等影响范围广、程度深的高利害测验,进行了大量改革工作。测验技术和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已经趋于成熟,标准化测验流程、作文评分误差控制和考试命题管理也日渐规范化。然而,认真反思近些年中高考的测验内容和命题质量,题目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素养,是否能够考查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恐怕还需要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

  考试内容的改革,需要真正实现从知识衡量转向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例如,要根据各学科考查的素养目标,列出考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双向细目表,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能力功能定位;命题时需要注意试题素材选取的真实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力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题目难度和时间要合理配置,减少大量计算和记忆的题目,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答案;对于测验的结果,还要深入挖掘分数之下所隐藏的学生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创新评价手段和方法保障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给考试领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的考试测验方法在内容和表现上过于单一,命题时不仅未能充分考虑学生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纸笔考试方式本身也会存在诸多限制,难以在真实情境下测查学生问题解

  决、创新以及品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需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要创新考试评价的手段和方法。

  当前,许多新的评价方法逐渐应用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当中,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也有借鉴意义。总的来说,进行学生学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大类方法。一是基于大规模测试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学业成就测验和相关的问卷调查,前者主要依照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考查;后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状态、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测查。二是基于日常数据积累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等方法。对于学生的情怀的作业过程融入。它不仅关乎儿童作业中的兴趣、智慧、思维、技能等方面的有效培养,更关乎儿童的教育理解、生命理解、情感与道德理解等内在世界的健康生成。所以,在作业设计初衷、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要体现人文自觉,在决定儿童作业态度的作业批阅与评价方面更要让儿童感受到淋漓尽致的人文关怀。

  在作业批阅与评价的伦理实践操作上,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评价方式要多样,尽量邀请孩子们加入作业评价的活动中来。不仅教师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儿童作业进行“面批面改”或者在书面作业中多加批注,以期以作业为载体的“人与人”而非“人与物”的人际对话、心灵交融,还可以让儿童自主评价自己的作业,或者让儿童之间相互欣赏评价彼此的作业效果,让孩子有辩驳、陈述以及知错能

  改的机会与可能性。其次,作业批阅要用开放性思维取代“专断性”标准答案。所谓开放性思维,就是教师要悦纳孩子们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异想天开、奇思妙想、稚嫩可爱、多元新颖,甚至积极捍卫哪怕极其微弱的创新性火花。要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不能用统一的答案评价孩子所有新奇的回答。要允许孩子们答案中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再次,小学教师批阅语与评价语要充满赏识性、鼓励性和建设性,避免语言上的暴力伤害。同时,要尽量避免作业评价中的奖惩和“贴标签”行为,避免作业甄别学生优劣并决定直接的奖惩,以免拙劣的作业评价导致儿童对作业和教育的厌恶,甚至身心受到伤害。总之,小学作业批阅与评价的伦理嵌入,要凝聚人文关怀的师生情感要素,让儿童在涤荡着教师厚重人文关爱中感受到作业的教诲价值。

  在教育功利化犹盛的背景下,小学教育的伦理本性回归与匡正是一项艰巨且紧迫的工程,小学作业设计的伦理维度审视只是这一工程中的一个环节,却是十分必要的环节。

  

  

篇十: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学科间整合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学科间整合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自20XX年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开始了对学科间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努力构建学科间整合课程体系,探索教学研究新途径,不断提升师生综合素养,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学科间整合课程实践探索的四个阶段多年来,学校坚持学科间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并不断完善学科间整合课程体系,这一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梳理课程内容。学校对各学科课程内容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梳理,寻找各学科的相关性、相似性以及交叉的课程内容。第二阶段,开发中年级学科间整合课程。由中年级不同学科教师通过多人多学科协同教学的方式,进行学科间整合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传统的分学科教研方式和教学方式。第三阶段,开发低、高年级学科间整合课程。在中年级学科间整合课程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幼小衔接、小中衔接的学科间整合课程。最终开发出了以节日为主题的低年级整合课程和以自主实践为主的高年级整合课程,并从多人多学科协同教学的模式转向单人多学科教学。第四阶段,对各阶段学科间整合课程进行总结与推广,形成了学科间整合课程体系。二、学科间整合课程的三种整合途径学校在综合考虑学生需求、学科教材、育人目标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人大附小特色的学科间整合课程,并探索出了三种整合途径。一是以同一主题为中心的多学科整合。立足学生兴趣、课程标准、学校资源和各学科之间知识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围绕同一主题,将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以同一主题为中心进行整合。二是以学科交叉内容为中心的跨学科整合。围绕多学科共有的学习内容组建课程共同体,以其中一门学科为主,挖掘与其他学科交叉、共有的学习内容,并以学科交叉内容为中心进行多学科整合。例如“数学与纸雕塑”课程,就是以数学和美术两门学科中的“图形”这一交叉内容为中心,鼓励学生利用纸和其他材料制作出由多种几何图形创意组成的造型生动、充满想象的纸塑。这种由数学图形跨越到美术图形的整合课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思维与空间观念,

  1

  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美术中的空间美。三是以学生的问题和兴趣为中心的超学科整合。《美国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

  卓越的期望》一书中提到,学习“社会研究”的学生必须学习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的时空发展历程,以便更好地培养跨越时空的方位感和方位間的关联感。基于此,学校设计了围绕学生的问题和兴趣而展开的超学科整合。如“关注社会问题”课程,首先由学生提出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然后自由组合,开展社会调研,最终通过海报展示、撰写调查报告、编写剧本等方式向社会发出呼吁。通过自主实践,学生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由师生自主创生的超学科整合课程。

  三、学科间整合课程的“三段三类”实施模型为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学校依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探索出了“三段三类”实施模型,即以培养多角度思维,善于探索、敢于创新、乐于发现等品质为目的,构建低年级学段的节日活动类整合课程、中年级学段的主题教学类整合课程和高年级学段的自主实践类整合课程,突出了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层次性和课程内容的梯度性。节日活动类整合课程以低年级学生喜爱的节日作为活动主题,如“玩具节”“数字节”“泡泡节”等,通过整合各学科交叉的相关知识内容,促进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发现的学习习惯。主题学习类整合课程面向中年级学生,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提高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类整合课程面向高年级学生,从社会研究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思考社会问题,开展自主调查与实践,由此提高综合素养。四、学科间整合课程的协同教学模式学校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人大附小特色的三种协同教学模式。一是多人单学科协同教学。即多位同一学科的教师同上一节课,每位教师负责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同时,还能让每位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

  2

  势,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是多人多学科协同教学。即多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同上一节课。

  这一教学模式促进了多学科融合、多教师共研及多元文化的萌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升了学生从多角度探索发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多学科的视觉冲击和思维碰撞,也培养了学生从多层次、多视角、多方向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是单人多学科协同教学。即一位教师在教师团队合作备课、研讨、整合各学科交叉知识的基础上,围绕同一主题承担多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充分发掘了教师的潜力,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学科间整合课程的实践成效1.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从学生小课题的选题结果发现,学生关注的问题范围越来越广泛,关注的内容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贴近生活。这表明学科间整合课程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一是提升了研究能力,促进了研究团队的发展。通过学科间整合课程的建设,教师逐渐培养了随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树立了主动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意识,既提升了个人研究能力,又促进了整个团队的发展。二是提升了综合素质,优化了教学行为。从同一学科的教师独立开展研究,到多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一个主题,打通了学科间的壁垒。此外,在学科整合、融通的过程中,教师们充分调动了终身学习的内驱力,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扩大了知识领域,提升了综合素质,优化了教学行为,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三是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不同学科教师打破学科界限的集体教研,改变了以往按年级组分学科教研模式,开创了学科间整合课程的校本教研新途径,增强了团队教研的实效性,丰富了七彩课程体系,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责任编辑姚力宁)

  3

  

  

篇十一: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浅谈科学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

  富源县营上镇都格小学孙志敏

  科学学科课程整合研究,是加强课程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下面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在学科整合中,坚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的基本理念,在学科整合中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们都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尤其是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网络教学引入课堂,为科学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但是,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应当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以获取第一手经验。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在《仙人掌和骆驼》一课中骆驼、沙漠环境和沙漠环境中的动、植物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们来说比较陌生。如何把沙漠环境与孩子们的生活拉近?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建立网站,进行网络教学。在进行网络教学的同时,坚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的课标理念,把科学探究和网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向学生提供仙人掌的实物,供学生观察、解剖,让学生通过对仙人掌的观察和解剖获得有关仙人掌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仙人掌为了适应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动、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二、熟悉与科学学科内容相关的系列教材,有机地加以整合。小学科学的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等等,作为一名科学教师

  除了具备上述学科的基本素养以外,还应该留心、熟悉与科学学科内容相关的系列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对天文地理、历史、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涉猎,这些内容与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科学教材中的《做小车》、《玩磁铁》、《太阳能热水器》、《日晷和圭表》等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磁悬浮列车》、《利用太阳能设计比赛》、《做反冲小车》、《太阳钟》等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或者是将科学课中有关动手做的内容与学校开展的一些实践性活动(如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爱科技活动月等)结合在一起进行,把这些活动作为科学学习评价一项具体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加强与人文科学的整合,渗透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强调人性的培育和理性的养成,促使个

  体在智慧、道德和身体方面的和谐发展。科学教育不单是科学知识教育,也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教人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的恰当的态度和情感,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是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有机融合的产物。现在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只有个体的人在智慧、道德和身体方面的和谐发展才能构建起和谐社会。因此,在科学教学的活动和过程中,我们应做到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把握教育时机,

  渗透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认识液体》一课,在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液体的认识,有学生提到不同的液体渗透的能力不同,有学生提到不同的液体它们的粘性不同,有学生则提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如水,把它倒入方形的容器中,它就是方形的,把它倒入圆形的容器中,它就是圆形的------。其实,学生的回答已经体现了素朴的哲学思想,教师因势利导就诸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与水有关的古代哲学思想展开简单地阐述,把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的熏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四、利用科学教材与相关教材(如综合实践教材)中实验的差异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设计出新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同一问题。

  不同的教材由于设置性质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编写人员的不同等等,造成了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存在差异性。如何利用好教材之间的差异性,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呢?我在进行科学教学中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图表探究法来研究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我们周围的土壤》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察周围的土壤,然后让学生设计如下表格:考察的地点土壤的种类土壤的特点适合种植的植物当学生根据调查的结果,填好这张表格,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调查记录表,通过分析调查记录表可以大致了解当地土壤的。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利用图表展开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在后面学习到“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等内容时,运用同样的探究方法,将这张表格稍加改动就可成为“空气情况调查表”,“垃圾处理情况调查表”……,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探究任务。利用科学教材与其他教材之间的差异性,这

  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方法,打下感性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拥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宗旨。

  

  

篇十二: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整合学科教学经验,融合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分享

  摘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的综合性就体现出知识运用,技能融通,联系广泛等诸多方面。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已有经验和再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能力)和社会实际(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的综合性就体现出知识运用,技能融通,联系广泛等诸多方面。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已有经验和再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能力)和社会实际(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整合学科实践活动是有效的载体,弥补单一学科覆盖不足,虚化弱化的问题,开展学科整合实践活动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

  1.感受音乐节奏美,发现生活韵律感。

  节奏可以表达情绪情感,也最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的要素。

  在开展以《美妙的韵律节奏美》为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简单有规律的打击动作,产生有节奏的声音。通过敲击,打击,弹动,弹拨,摩擦,踢踏等多种方式,设计出不同的节奏。配合旋律编排出节奏。

  通过多种多样的节拍类型和节奏组合,呈现不同的音乐形式。学生通过实践

  体验到:节奏有快慢,节拍有长短。通过打击身体,敲击物体,歌唱伴奏等形式,

  呈现出不同的节奏效果。学生们设计的节奏节拍有的铿锵有力,有的节奏规律,

  有的温柔。因为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所以学生乐于参与有音乐节奏的实践体验活

  动。在老师的启发下,从最简单的动作入手,培养学生以声音效果为体验结果。

  参与节奏的律动中。如,

  (空—拍—空—拍),

  (拍

  —拍—空—拍—拍—空)。或者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会发出不同声音,再配合不同的节拍创作出不同的节奏。教师与学生共同投入到实践体验的律动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拍、节奏变化,最终呈现完整的节奏声势律动。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尝试:用同一物体不同形式的敲击,用不同物体统一形式的敲打,用不同物体不同形式的敲打,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节奏。如:塑料瓶里装入不同质量的沙子,摇动塑料瓶节奏不同。同等质量的沙子装入塑料瓶,玻璃瓶,不锈钢杯子,摇动杯子节奏也不同。

  学生还创编了图示节奏训练法,运用图形代表的动作方式,来演奏节奏。如:∆代表“拍”,Ο代表“空”。按照图示试试看,你会得到怎样的节奏?!

  1.

  动手实践创意印贴画,发现事物形状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受到事物形状美的启发。我开发了

  以利用实物轮廓线条为主题的活动主题,设置了:《留住秋天贴画美》,《蔬菜印画》,《手指印花》实践活动。

  在考察探究阶段,学生要感知实物的特征。如:秋天树叶有各自不同形状和颜色,蔬菜的横截面有线条,手指和掌心有形状和纹理。根据这样的特征,可以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呢?可以采用粘贴和拓印的方法。

  根据选用材料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实践方法和计划。如:制作叶贴画时,需要用到剪刀,乳白胶,镊子。先设计好叶贴画构思轮廓,再根据轮廓选择与之相符合的叶片,进行形态摆拼和颜色搭配。也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剪刀剪叶片。最后,再用乳白胶将叶片粘贴在背景底板上。

  在进行印画的实践活动时,选择单色印泥和多色印泥作为主要活动材料。而学生们并没有运用印泥做印画的经历。所以,在进行手指印花和蔬菜印画之前,

  要熟悉使用印泥的方法:打开印泥盒盖——持物轻轻蘸取印泥——稿纸上轻轻印拓——图案清晰完整即为正确使用。

  1.激发身体爆发力,体验体能耐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创意设计,角色扮演,又要让学生有体能实践,切身感知。在进行《课间游戏我设计》这个实践活动时,活动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充分利用课间室外活动的十分钟,结合时间,场地,人员设计出符合实际条件的课间活动。使学生通过课间十分钟的时间里,充分放松精神,身体和智力同时发展。课间室外活动不仅是学生紧张的学习的调剂品,更是学生能够展示的特长,丰富课余生活,陶冶情操。甚至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生成:1.课间活动与时间,场地,参与人员,形式有关系。课间活动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分钟,所以,参与某一项活动的人员不能过多,要控制参与人数。并且参与人员要熟悉游戏活动的规则。这样,才能让参与人员在有限的活动时间里,充分参与活动身心得到锻炼。2.课间活动的种类可以根据场地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外活动可以是体育运动,如:跳绳(跳大绳,单人跳绳,花式跳绳)跳格子,跳皮筋等;室内活动可以开展益智游戏,手指操,棋类游戏等。又通过小组实践体验生成了:课间活动设计的不能太过复杂,最好是重复性运动。而且学生们还发现,课间游戏不仅仅是为了玩。玩是他们的天性,设计课间游戏的创造力也是在玩乐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的,也可以将体育课上学习到的有趣味性热身活动迁移到课间游戏中。使得学生们在短短课间十几分钟内养成思维发散的好习惯,在思考玩耍中学到团结协作的意义。

  1.综合实践活动更要融合信息技术。

  当下是信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频繁使用的时代。所以,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并且运用其进行收集信息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就像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线上不停学期间,学生能够自行进行网络学习。

  在进行《果蔬存放办法多》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信息,突破原有生活经验,形成正确新认知。在调查学生是否知道部分果蔬(芒果,香蕉,大葱,韭菜,土豆,金针菇)存放方法时,大多数都会说放入冰箱。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些果蔬因为本身的味道和特性不适合放入冰箱。如,香蕉芒果这样的热带水果放入冰箱会加速腐烂。由此更正学生的认识:冰箱是存放果蔬的万能保险柜。

  真实实践体验,提升实际应用方法。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抖音视频,微信搜索)关于蔬菜水果存放方法。如,香蕉这样的热带水果可以用保鲜膜,包裹住香蕉把就可以延长存放时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生成提出了很有思考性的问题,如:保鲜膜有粘性吗?在利用保鲜膜四角包裹法和缠绕包裹法时,生成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豆角是不是也要像黄瓜那样缠绕包裹法(豆角不会逐个包裹,而是集中在一个袋子里存放。)像油菜这样的绿叶菜怎么利用保鲜膜包裹法?(用厨房用纸沾些水,包裹住油菜根部,再利用保鲜膜缠绕法包裹住油菜)针对浸水法学生们生成:蔬菜水果如果太轻的话不适合作用浸水法。因为,太轻了果蔬不能沉浸在水中,就不能将密封袋密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相关学科经验,绝非简单的搬用学科教学。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索,实践,验证知识的获得过程。探索获知的过程中要提出问题,生成经验,产生错误,发生辨别,形成经验。

  

  

篇十三: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统筹推进实践与研究

  一、时代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既明确了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指明了美育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在加强艺术课程教学的同时,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能培养人的情趣、陶冶情操,培养正确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课堂活动将会变得苦燥乏味,毫无生机,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各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把艺术教育与小学各学科教学整合,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并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艺术教学与小学各学科整合,可以以美启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美育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美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依据上述理解,本文提出适合小学艺术教学与各学科的“整合原则”。

  二、现实意义

  放眼二十一世纪,整个时代的进步已使人类实践活动审美尺度的意义日显突出,功利主义已使人厌倦,片面的求真已遭到人性的反抗,审美、立美活动已从狭窄的艺术空间、迅速、自觉地渗透到了生活的一切领域。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学。教学与审美应该也完全有可能统一起来,二者合则相得益彰,二者分则两败俱伤,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艺术教育与小学各学科整合反映了这一教学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其实施将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的教育活动,将尽情地展现教学应有的魅力,从而实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满足人类爱美的天性,使之不再成为强制性的、功利性的行为,而真正成为追求人的自身完美和按照美的规律育人的活动,这是教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标志。国内外从事艺术教育和研究的专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艺术教学中的整合,可包括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同一艺术门类的不同方面之间的融合,所有这些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的融合,还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的融合。此外,也可以包括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融合、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及方法之间的融合等方面的内容。据此,本文对整合原则作了如下定义:运用各种教育与艺术形式所能提供的手段与方法,在某课程的某一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艺术课程或该门艺术课程的其它方面的内容,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国所规定的艺术课课时并不比国外一些很重视艺术教育的国家所规定的课时少,为什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是没有别人开展得好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的课时是虚的,人家的课时是实的。比如,国家教委规定初中各年级每周音乐、美术各1课时,但实际上,就全国而言,少开

  甚至根本不开艺术课的学校起码占一半以上,所要求保证的课外艺术活动时间就更不用说了。日本文部省规定初中音乐、美术为每周各1至2节,实际上,大多数学校主动开足了2节。另有一些国家,虽然规定的艺术课时并不比我国的多,但用来开展艺术课外活动的时间却很充足。另一方面,我们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不高。这一点也许是我国艺术教育落后的最大症结之所在。因此,如何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是我们在制定艺术教学原则时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整合原则的提出也正是首先考虑了这一点。作为一所省艺术师范学校,在不增加艺术课课时与不增设新的艺术课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的小学学习生活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艺术教育,寓教于乐,这也是我们探索的目的。马克思曾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把艺术教育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

  1.学生主体性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把艺术教育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教学过程就是充满美感的过程,它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教学效果,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根本上保证主体活力得到空前的激发。

  2.教育艺术化。

  教育艺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讲究教育艺术,就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行

  审美性学习。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从理论上讲有三个层次,即“求知欲——自我实现欲——审美欲”。三个层次中,审美欲是最高层次,若在教学中学生实现了审美欲,其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发展,自我实现欲也会表现出来。因为审美就是自我本质力量的投射和发现,审美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去创造美,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艺术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审美欲层次,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学习上质的转变。育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教育艺术的精髓。实践证明,教育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然流于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创造,把艺术教育融于小学各学科教学,能改变传统的僵死方法,代之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创造性地教,必然会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课前教师努力挖拙教材的审美因素,课堂中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努力使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充分展示,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美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使学生在审美性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与艺术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认知的发展与情感的发展共同构成个性的和谐,同时,智与美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连结的,智的本身有很多内容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美育确有一种对智育的催化作用,以美启真,以情感人。因此艺术教育与小学各学科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赏,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主动热情地投入审美创造,并感到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支撑着毅力,激化为认知,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展开美的想象,受到美的教育,进行美的创造,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审美修养,善

  于把学科知识中的审美因素、教师的人格光彩和审美化的教学氛围三者动态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益,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研究思路

  “艺术与学科整合”的含义就是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艺术因素,并将艺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各个环节,以艺术的语言教导人,以艺术的行为感悟人,以艺术的环境陶冶人,以艺术的画面情境激发人,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1.研究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醒孩子们的生命”:使孩子们在愉悦性、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中,认识自我的存在意义,在生命激情下自觉探索和主动开拓,使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摄互融,身心达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们有激情地工作,思想能充分得到交流并能体验到工作成功的乐趣。促使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身文化业务素质和高雅的综合修养,以先进的教育手段、科学合理富有艺术感的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观来对待各学科的教学。

  2.研究思路

  实践研究中,让艺术的教育与各门教学有机结合,以“艺术”为境界,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兴趣。艺术教育是目标更是手段、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艺术、鉴赏艺术、创造艺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1)“艺术教育与各门学科教学融合”的三个发展目标:

  认知——提供艺术的刺激,引导学生进行对艺术的认识、感知和体验。

  能力——在艺术的认知和情意基础上加强学生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情感——在对艺术的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艺术的道德修养、审艺术意识、志趣爱好、情操气质等。

  (2)研究的四个主要内容:

  艺术和各学科的融合,重视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艺术情趣及表现艺术、欣赏艺术、创造艺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和成功,享受学习生活的艺术,从而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3)课题研究的三个发展层次:艺术的刺激诱导学生生发情感,引导学生在艺术中自主领悟体验和探索,以此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创造,培养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研究设计

  1.建立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美的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开扩具有极大的影响。小学各学科教学所面对的都是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一种趣味性与时代感相融合的阶段。因此,优美、有趣的教学环境能使他们对各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如,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各学科的装饰品,在黑板上张贴一些充满艺术趣味的教学挂图,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想象,灵感不断迸发出来,更容易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或者在课上和课间播放歌曲,欢快的音乐使学生融于浓厚的气氛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要点:配备多媒体教室。

  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也是一种不同于说教的灌输,正如陶先生说的“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慈爱关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爱生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法离开了学生的热爱和学习主动性,教学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给全体学生以热爱、信任和恰切的期待要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挖掘审美的、情意的因素,感悟美的主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情感性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美育的突出优势。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的幽默与技巧、板书精心巧妙的设计、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甚至连教师的穿衣打扮等等无处不存在美育。因此,教师应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所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的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示范作用(如学识渊博、气质优雅、聪慧、自信、幽默、真诚,服饰、举止得体等),以及教师的某些爱好、特长和教学“绝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美育资源,也是教师有效实施美育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善于挖掘情意的因素。

  美的东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除了挖掘情意的因素外,还应努力挖拙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推行愉乐教育,变苦学为乐学。愉乐教育又称快乐教育,它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的特点,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对学生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自身的精神需要。

  为此,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各学科教材的独特优势是实施愉乐教育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小学生初接触小学各学科,比较新奇,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望很高。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优势,制造悬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美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艺术审美观。对此,实验要求教师做很多探索,有的设计出精美、实用的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有的设计出新奇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把音乐、美术手段引进课堂,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学生长期耳濡目染教学的美,必然会引起其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由教学美感所引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在他们心中形成美的沉淀,从而对其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

  3.讲求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艺术化,精心设计美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种审美活动中去,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

  的条件,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总是一个好与差、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安全的环境中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改变目前美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和偏重于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等忽视美育特征的做法,而应该让学生做(动)得多,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

  4.创设情景,激励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将美育融入小学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根本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创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我们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讲中创造美——说一说

  例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英语的许多对话可以说是引起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型结构,训练学生创造美。

  (2)练中创造美——唱一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音乐和体育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好动、活泼,喜欢唱歌、跳舞。针对他们的这一特

  点,就尽量多编、多游戏类活动项目,借助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节奏进行体育转项训练。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从而提高了对体育的兴趣。

  (3)画中创造美——画一画

  学完有些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途径。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的形象。如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根据对诗词的理解,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并涂上颜色,不但能加强对诗词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劲头也会倍增。

  (4)演中创造美——演一演

  英语、语文等课本中美的对话内容,童话剧、小说选段等都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在表演中“把这种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美与审美观》语)”,这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方式。教学口语交际时,也要放手让学生演一演,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

  (5)仿中创造美——写一写

  在写字教学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写漂亮字,虽说始于幼稚的模仿,但这却是美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指导学生写好字、练好字,写出比较漂亮的字,将“美统一于实用”之中。

  教学中学生创造美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收集谦虚的名言、谚语,办手抄报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启发和引导了学生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只要教师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就一定能组织好创造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出美。

  

  

推荐访问:学科整合与学科融合 学科 融合 整合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