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选择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章总结了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三种主要模式及其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分区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四种基本模式。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模式比较;中国选择

一、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基于本国国情的全面改造,相继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的转变,虽然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总体上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有三种:资源丰裕型的美国现代农业模式、资源短缺型的日本现代农业模式和资源适中型的西欧现代农业模式。以上三种模式说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究竟采取哪种模式,走什么样的道路,主要取决于该国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发展水平。人少地多的国家,主要通过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机械技术的发展来提高效率;人多地少的国家则通过劳动集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来提高单产。日本经济学家早见次雄和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拉坦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

(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攻方向的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是指在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的能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以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推行的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美国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机械动力替代人畜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因此,美国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机械化水平最高、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最多的农业大国。以1990年为例,人均耕地73.75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机150马力以上。同时随着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美国农业不仅农机数量急剧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此外,美国政府为提升农业现代化的质量水平,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对策措施。如重视发展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和社会化服务,实行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等。

(二)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攻方向的日本模式

日本的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等正好相反,人多地少,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土地价格与工资价格同步上升,土地和机械替代人力无利可图,所以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就是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增加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推行的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化肥价格稳定下降,使土壤资源耗竭能够快速有效得到补偿,从而突破土地资源稀缺的束缚。之后生物科技的发展又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契机,日本通过生物技术全面改良农作物品种,从而实现了土地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使日本的农业现代化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同时,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广泛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并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有效地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在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成功,日本政府建立了一套科学严格的科技推广制度。日本农业在生物、化学科技进步的推动下,通过小型农机具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为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国家创立了一种农业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的西欧模式

西欧一些国家既不像美国那样劳动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耕地短缺,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重视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齐头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推行的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的农业现代化模式。通过这种模式逐步实现了本国的农业现代化。典型的有英国、法国、德国等。

英国在建设现代农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首先在立法方面,英国于1947年实施了战后第一个农业法,在此后的30年里,多次颁布了鼓励、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保护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对本国生产的各类农牧产品(如谷物、马铃薯、甜菜等)都规定了最低保证价格。如果这些农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实际销售价格低于最低保证价格时,销售价格与最低保证价格的差额则由政府补贴。同时,政府制订政策促进农业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的形成。为发挥规模效益、诱导规模经营,英国政府制订了鼓励农场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的法令,愿意合并的小农场可提供50%的所需费用,愿意放弃农业经营的小农场主可获得2000英镑以下的补助或领取终生养老金。政府除对农业进行直接投资外,还对农业基本建设(如土地改良、田间供排水设施)和自然条件差的山区提供补助金。英国每个地区都设有不同类型的信贷机构从事农业信贷业务,它们以土地或房屋为担保,对购买或改良农田进行农场建筑等提供贷款;购买农业机械和农场建筑物的农民可以使用短、中、长期贷款等三种形式。

法国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和农场经营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阻碍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给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法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制订了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法国的法律规定了土地的“不可分割”原则,即农场主的土地不得由一个以上的子女继承。同时还采取一系列加速土地集中、扩大农场经营规模的措施,国家建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通过贷款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整治后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农民,特别是卖给中等规模的农民。政府支持中农的目的是促使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离开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国家的直接干预,控制了土地的收购和转卖,改善了农场结构。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科研与教育推广事业、提供农业信贷、组织与协调全国性的农业服务活动等。同时法国政府还高度重视农业教育、职业培训、技术开发研究在内的农业智力投资。法国法律规定,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和“农业职业文凭”的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具有高中二年级以上学历的“农业技师证书”持有者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二、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一)促进土地连片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

目前我国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以小农户经营为基础,家庭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尽管这与美国、日本农业生产一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基本农业经营形式,但我国的家庭经营规模太小。我们可借鉴美国、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连片集中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即政府通过补偿和培训方式鼓励农民到城市谋生,允许和鼓励到城市务工和经商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当地的种植大户并收取一定的转包费或租金作为补偿,或者将土地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也可借鉴法国的经验,组建土地整治公司,将低产田和荒芜的土地集中成片,整治成标准农场后出租给有经营能力和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民。推广和使用农业机械,改变我国人力、畜力为农业生产主要动力的局面。扶持发展国有的农用工业,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对于不同经营规模的农场和农户所使用的农机具的自动化、智能化,要采取两种模式,面对组织联合经营的大型农场应借鉴美国模式发展大型现代化农机具。开发和生产适应家庭小规模生产的小型、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农机具,为土地的精耕细作创造条件。此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条件,乡村道路、农电、农田排灌和农业市场等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将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在遗传育种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业机械技术以及海洋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业的经营成本,并使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出现重大调整。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一亩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的质量也不高,一类和二类耕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中低产田则占到80%左右。而且,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滥用化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因此需要保护和改良土壤,优化农作物品种,提高土地生产率,促使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推广体系,确保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有足够经费投入,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利用。并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重视发展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三)支持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着力构建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

发达国家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产品协会的发展。政府通过合作社立法、财政扶持、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技术援助等政策工具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个体农户和家庭农场主在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同一农业经营服务项目上通过合作社自愿联合起来,形成了具有较高组织效力的现代农业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以大型供货商的身份在市场上跟客商谈判,给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从而改变了农民的弱势地位,有效地促进了的农业规模经营,增强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遵循资源禀赋条件,以区域优势布局为先导,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美国形成了玉米、小麦、棉花、畜产品等竞争力极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日本形成了以大米、苹果、花卉、畜产品等为支柱的具有明显资源禀赋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荷兰形成了以畜牧业、园艺产业等为特色的具有显著出口创汇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

(四)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职业化

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必须依靠大量高素质并掌握了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从业人员。发达国家对农业、农村教育都非常重视,通过正规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培养出了大量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而且使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美国的农场主大多是大学毕业生,日本农民都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法国农村60%以上的青年具有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水平。而我国农民80%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也未进行过任何职业培训,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要建立包括高等、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要特别注重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通过法律等手段确保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其次应借鉴法国经验,通过制订相关法律,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从外部引入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需要工业的支持和城市的带动,在农民身份化规定下,非农出身的人难以进入农业产业,意味着农业对工业和城市资源的拒斥,意味着农业现代化将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因此政府应特别关爱农民,使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农民与其他职业者一样享有进入和退出自由。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认为:“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最不重要,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相当重要,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因此,全面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农民职业化尤为重要。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模式选择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各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同时各地的科学技术水平、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模式。

(一)东部地区的集约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东部地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五省为例。2009年,五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4倍、1.55倍、1.34倍、1.30倍和1.19倍。东部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3.5%,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1%,其中高产稳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较好。但由于人口众多,这一地区的人均农业资源远少于其他地区。同时,东部地区也是我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大量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生产所剩空间越来越小。但地方政府乃至村级组织的财政能力以及相应的以工补农能力强,农业的工业化、商品化、标准化水平高,技术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质量、档次等也有更高的要求,农业在整体上已经向现代农业迈进。因此,东部地区适宜采用集约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即以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为重点,以优质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为目标,大力发展以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为主的安全、无污染的现代外向型农业。

(二)城郊地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大中城市郊区人口密集、土地紧缺,但农业生产条件好、物质装备程度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布局优化和拓宽农业功能等方式,大力发展城郊都市农业,做好城市农副产品如蔬菜、牛奶和水果的供应,同时大力发展高质量、高品位、高附加值、无污染、多样化、观赏性、功能化的农产品,以为城市的中高收入阶层服务。如上海市发展现代农业,以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为目标,在不断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的布局结构,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领域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开发出更新周期短、产品质量好的绿色安全农产品,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适应都市农业的特点,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事教育、生产体验和“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使城郊农业成为生产、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现代都市产业。

(三)中部地区的产业化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中部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9.7%,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6%。中部地区河流纵横,平原众多,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平原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是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近年来,中部地区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型的发展之路。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以及混合型的“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对推动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化型的现代农业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而且通过引进技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践证明,产业化型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符合我国中部实际的现代农业模式。

(四)西部地区的特色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6.8%,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人均耕地2.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是东部的2倍。西部地区有林地10.4亿亩,占全国的36%,草地22.5亿亩,占全国的55.9%。光热资源,也是全国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说明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的独特性,必须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的名、优、新、特农产品,走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具体应是:西北农业区(包括新疆、宁夏、陕西、甘肃等),应重点发展旱作节水高效农业、草地畜牧业和以果品、棉花、蔬菜、甜菜、油菜、畜产品为主的储运、保鲜及深加工产业。西南农业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应重点发展草食型畜牧业,推行混农林业轮作制,大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特种林果产业和以农副产品、林特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青藏牧业区(包括青海、西藏等),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畜牧、水产(淡水养殖)及中药材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开发藏药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以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有贵,李成贵.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邓汉慧,邓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3、李滋睿,屈冬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4、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4).

(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农村经营管理站)

推荐访问:农业现代化 模式 经验 我国 选择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