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国内外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综述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从系统论角度来考虑,人类的旅游活动是一个系统。旅游系统是各种旅游事象的集合体,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具有实现旅游价值的整体功能。在分析和阐释旅游系统特征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列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进行了介绍评述和总结,指出系统论的观点不仅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同时又为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并提出,对具有环境观和复杂性特点的旅游地理系统的研究将成为未来旅游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旅游系统模型的建立将为旅游(业)的研究提供现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旅游;旅游系统;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4-0101-06

系统是当今社会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系统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广泛存在着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系统。现代的技术和社会已变得十分复杂,以致传统的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需要,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问题[1]。本文拟就系统思想和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渗透和运用作一综述。

1 旅游系统的特征

旅游依次经历了早期旅行、现代旅游与旅游产业三个发展阶段。直至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旅游才真正具有系统化特征,旅游系统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2]。旅游业发展到产业阶段已成为具有关联度广泛和带动性十分强劲的新兴朝阳产业,其系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旅游活动的多样性。人类在休闲时间内的旅游活动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它包括家庭内游憩、居室周围的户外游憩、社区游憩、一日游、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等渐变的游憩活动谱[3];同时旅游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它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探险旅游等。

(2)旅游系统构成要素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源于旅游活动强大的社会经济关联性。从旅游业的运作来看,旅游者完成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旅游过程,中间涉及众多要素的相互作用。在空间上,存在目的地对客源地的市场营销,客流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客源地的空间移动等相互关系;在经济上,存在着旅游者产生旅游需求,目的地旅游企业生产旅游产品供给旅游者满足其需求等关系[2]。

(3)旅游产业构成要素的系统性。旅游活动的产业关联度比我们许多人想象的都要大,与许多其他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4]。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活动国际标准分类”将旅游活动划分为完全属于旅游业的产业部门和部分涉及旅游业的部门两种情况。这些活动在各行业中广泛分布,其中集中分布于批发、零售业,饭店和餐馆业,交通、仓储和通讯业,不动产、承租及经济活动,公共管理,其他社团及个人服务等商业性行业或非商业性行业中[3]。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虽然分别隶属于若干传统上相互独立的行业,但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一业务关系纽带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集合体[5]。很显然,由于这些活动特征具有高度关联和复杂联系,要依靠单一学科来解决问题,是很难行通的。

(4)旅游系统要素之间关联的复杂性。旅游系统内部众多要素之间具有多样化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具有不断变化的特性。旅游业必须由众多部门联系在一起并提供环环相扣的服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旅游业遭受损失。这就要求旅游业的相关部门之间紧密联系,加强信息沟通和联系,共同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2]。

从系统论角度来考虑,人类的旅游活动是一个系统[6]。旅游系统是各种旅游事象的集合体,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7],它具有实现旅游价值的整体功能[8]。现代旅游是一个影响广、牵扯宽、要素多、变化大、地位高、动全局的大产业。面对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大产业,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难以把握和驾驭,只能借助系统论这样的方法和思路加以研究和分析。系统论为我们正确认识旅游系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9]。系统论的观点不仅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同时也为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了方法论基础[10]。只有对旅游系统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把握旅游业的发展规律,才能为科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服务。

2 国内外旅游系统模型研究

旅游系统就是运用系统论思想来研究旅游问题。旅游系统论的观点要求研究者把旅游视为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系统平衡推进、协调发展的综合体,而该综合体又成了对旅游业进行系统论改造的对象,这样旅游系统就自然成了旅游学研究的对象[11]。国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旅游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2.1 国外

国外学者对旅游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苏联地理学家B.C.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提出了地域旅游系统的概念,以旅游产业地域组织研究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地域旅游系统(TPC) 模型[12]。按照此模型,旅游产业作为复杂的、多成分的自然—经济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技术支持系统)、旅游服务人员、管理机构和游憩者等子系统组成。我国学者王庆生、陈一静和胡默言结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对原系统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认为地域旅游的主要功能应表现在其“旅游服务”的“产品性”方面,地域旅游系统应包括满足游憩者需求(亦即旅游服务需求)的4个子系统,即旅游吸引物子系统、旅游技术保障子系统、旅游市场组织子系统和旅游管理机构子系统(见图1)[13]。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甘恩(Gunn)教授于1972年提出了旅游系统的概念,并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他当时认为,旅游系统由需求板块和供给板块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供给板块又由交通、信息促销、吸引物和服务等构成。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性。该模型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旅游吸引物、服务与设施、交通、信息与引导和旅游者。他认为,这五个部分是规划中的基本要素,旅游活动的实现,至少要涉及上述五个要素,并且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旅游功能系统(见图2)[14]。甘恩认为,作为一个动态系统,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相互依赖、共同作用。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将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15]。

甘恩在2002年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14](见图3)。在该模型中,供给和需求两个最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在供给子系统里,吸引物、促销、交通、信息和服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共同作用,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甘恩对供给子系统的描述很好地体现了旅游产品作为一种组合产品的特点。虽然甘恩在1972年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中,对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给予了强调,但当时对供给和需求的描述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对旅游者、信息和促销、交通、吸引物、服务五个要素进行分类。强调旅游者的决策过程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过程,以及旅游者与信息的空间流动过程。相比之下,甘恩在2002年提出的模型更体现了旅游系统的本质[15]。

澳大利亚学者雷珀(Leiper)在1979年提出,并于1990年重建了旅游地理系统模型。雷珀在对旅游进行定义时抓住旅游者空间移动这一显著特征,将旅游视为客源地与目的地及旅游通道相连的空间系统,找到了旅游行业和旅游部门的定位,并提出了所有旅行活动本身都会涉及到的地理因素。在雷珀模型中,重点突出了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三个空间要素。他把旅游系统描述为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组合。后来,澳大利亚旅游学者A.J.Veal总结了雷珀模型的框架。现在人们常常把这一框架称为O-D对模型(OriginDestination Pairs)[16](见图4)。在该模型中,雷珀也指出了旅游系统中的另外两个要素——旅游者和旅游业,旅游业中的不同部门分布于客源地、目的地或旅游通道等不同空间,共同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在雷珀的模型中既可看到甘恩旅游功能模型的影子(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又可发现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关系。因此可以认为,雷珀对旅游系统的分析是从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供求两个层面着手的。应该说,这两个层面是有联系的,前者正是后者的空间表现形式[15]。

1985年,Mill和Morrison提出了与甘恩旅游功能系统非常相似的模型(见图5)[17]。在Mill和Morrison的模型里,从营销的角度出发,把位于同一空间中功能互补的吸引物和服务两个要素归并为一个要素——旅游目的地。在此可以把甘恩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和Mill、Morrison提出的模型合称为G-M-M模型。G-M-M模型明确指出,一个有效运行的旅游系统模型必然表现为人与信息的空间流动。人通过交通这一媒介从市场流向目的地(Gunn模型右半部分、Mill和Morrison模型左半部分),而信息则通过营销这一媒介从目的地流向市场(Gunn模型左半部分、Mill和Morrison模型右半部分)。

1987年,美国学者Mitchell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以需求、供给、联系为例,以目的、结构、区位构造概念矩阵模型。这是经典的旅游供需的NS对模型(NeedSupply Pairs)(见图6)[18]。从需求、供给、联系入手建模,反映了建模者视旅游业为一项综合性产业。这一判断,对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是恰当的。选取目的、结构、区位为三大研究层面,可以说是概念矩阵模型最精辟之处[19]。

1996年,美国学者Z.H.Liu提出了三圈层的旅游系统及其环境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旅游系统环境由内部环境(如政策、规划、市场化、金融)、运作环境(竞争目的地、竞争产业、旅游供给等)、宏观环境(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三个圈层组成。该模型将旅游系统与其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摆在重要位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旅游系统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撑[20]。

1999年,美国学者Mc Kercher认为,在旅游研究中,特别是在旅游目的地演化等问题上,复杂系统的思想常常被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Faulkner和Russell曾对旅游系统的混沌和复杂性做过一些初步讨论。Mc Kercher则对此做了相对比较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一个基于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理论的概念性旅游系统模型(见图7)[21]。Mc Kercher认为旅游系统是一个以非线性方式运行的、具有混沌特点的复杂系统。旅游系统包含旅游者、信息向量、影响信息沟通效率的因素、目的地、外部旅游主体、旅游外部影响因素、旅游内部影响因素、系统输出、混沌制造者九个要素。要素间的复杂互动使旅游系统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运行,紊乱和突变都是内在于旅游系统的特点,这使得旅游系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从而导致任何试图对旅游系统进行自上而下的控制都将趋于失败。

2.2 国内

国内学者对旅游系统也做了许多探讨,并建立了一些旅游系统模型,但这些模型多是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的改进。

陈安泽、卢云亭等认为,旅游系统框架也由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供给系统又包括旅游地域、旅游服务、旅游教育、旅游商品四个子系统,并进一步分析认为,旅游系统作为旅游业的主要部分,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区和旅游地结构、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线路、旅游中心城镇五个方面。该系统与美国学者Mitchell提出的旅游供需的NS对模型相似[22]。

在GMM模型的框架下,吴=必虎提出了一个新的旅游系统概念模型(见图8)[6]。他把交通和促销合并为一个出行子系统。此外,又增加了一个支持子系统,包括政策法规、环境保证和人力资源(在甘恩模型中处于系统的影响因素)。这样旅游系统即分为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支持系统四个部分。李文亮等认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增加支持子系统有一定合理性[15]。但李永文认为,支持系统不能作为旅游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看待,而应当作为旅游系统的环境要素对待,这样可能更为科学合理,也更符合系统的基本内涵[23]。

1998年,杨新军、刘家明对甘恩的旅游功能系统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在甘恩的基础上增加了宣传促销子系统(见图9)[24]。该模型强调了市场的重要性,认为在现代旅游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市场需求是旅游目的地制定开发规划的依据,旅游供给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1999年,王家骏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把旅游系统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增加了输入和输出两项内容(见图10)[25]。这种将系统与环境联系起来的做法,不仅对旅游系统的结构描述更加完整和全面,而且在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方面也是一种提高和进步。

在Z.H.Liu和王家骏的模型中,都把旅游系统和环境结合在一起,说明旅游系统不是一个功能完备的自主系统。基于这种认识,2005年,王迪云提出了旅游耗散结构系统模型(TDSS)(见图11)[20]。该模型把旅游耗散结构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交互作用综合定义为一个完整的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将耗散结构与旅游系统结合在一起,在

旅游系统研究中是一种创新,但在该模型内部,系统与各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与各组成要素之间仅仅是包含关系,相互之间联系表现得不够紧密。

3 结 论

综观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李文亮等认为对旅游系统的研究基本沿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方向是在旅游功能系统研究中加入空间维度,另一个方向则是强调旅游系统的非线性特点。在非线性旅游系统中加入空间维度,或者强调旅游地理系统的非线性特点是未来旅游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拓展方向[15]。

在旅游系统的早期模型中,可以认为是旅游空间结构系统模型(见图1~6、图8、图9)。在这些模型中,研究者充分研究了组成系统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联系,但仅仅研究了旅游(业)的空间结构,而没有将旅游系统与旅游(业)所依赖的环境相结合。旅游系统是动态的,外界环境会使旅游的供给或需求发生改变,并进一步通过供给与需求间的关系以及供给子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赖的关系,把这一变化传递到系统中的任何部分。因此,考虑旅游系统的外界环境对于理解旅游功能系统的演化至关重要。

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系统内部具有复杂的联系机理。在McKercher的旅游系统模型中(图7),存在着大量的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他虽然指出旅游系统是一个由非线性关系主导的复杂系统,把复杂系统的理论引入到了旅游分析中,但并没有很好地揭示旅游系统中非线性关系产生的原因。

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又在环境中运行、延续、演化,不存在没有环境的系统。不考虑环境的旅游系统模型是不完整的。与其他旅游系统模型相比,图10和图11的旅游系统模型将旅游系统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说,这类系统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系统。但在这类系统的内部,系统与各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与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关系松散,相互之间联系表现得不够紧密。

从研究旅游系统模型的时间序列来看,旅游系统模型变得越来越庞大,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了旅游系统的复杂性;从环境与旅游系统的关系来看,研究者逐渐意识到环境对旅游系统的重要性,而环境的复杂性也是造成旅游系统复杂性的重要根源。因此,环境观和复杂性将成为未来旅游系统模型和旅游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编辑:田 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ertalanffy V. General System Theory[M]. New York: George Breziller Inc, 1973:33.

[2] 马勇, 李玺. 旅游规划与开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1~6. [Ma Yong , Li Xi.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1~6.]

[3]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13. [Wu Bihu.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Principle [M].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01:11~13.]

[4] 李庚. 产业关联:有待释放的潜在功能——中国旅游产业的现实思考[J].旅游学刊,1989,4(2):7~11. [Li Geng. Industrial Relationship: A Function of Unsettled and Hidden:Thinking of Reality about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J]. Tourism Tribune, 1989, 4(2):7~11.]

[5] 李天元. 旅游学(第2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3~139. [ Li Tianyuan. Tourism (2nd edn)[M].Be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133~139.]

[6] 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 旅游学刊,1998,14(1):21~25. [Wu Bihu. Tourism System: A Explanation on Tourism Activities and Tourism Science[J].Tourism Tribune, 1998,14(1):21~25.]

[7] 刘锋.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56~60.[ Liu Feng.Tourism System Panning:A New concept on Tourism Planning [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1999,15(1):56~60.]

[8] 张跃西.新概念旅游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8.[ Zhang Yuexi. New Concept Tourism[M].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5:28.]

[9]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5~39.[Wu Bihu.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Theory [M].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01:35~39.]

[10] 李瑞,王义民.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107.[Li Rui,Wang Yimin.Tourist Resourc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M]. Zhengzhou: Zhengzhou University Press,2002:107.]

[11] 吴晋峰,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1):96~101. [Wu Jinfeng, Bao Haosheng.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Net Work Model of Tourism System[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2,22(1):96~101.]

[12]Bан Циншен.Основы 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Рекреационного Хозяйсвта[M]. Одесса:Астропринт,2003:66~67.

[13] 王庆生,陈一静,胡默言.河南省地域旅游系统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4):92~95.[Wang Qingsheng, Chen Yijing, Hu Moyan. Analysis on Territorial Tourism Systems of Henan Province[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vt,2005,24(4):92~95.]

[14] Gunn,C A, Turgut Var. Tourism Planning : Basics Concepts Cases(4th ed) [M]. New York: Routledge , 2002.

[15] 李文亮,翁瑾,杨开忠. 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20(2):20~24.[Li Wenliang, Weng Jin, Yang Kaizho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ourism System Model[J]. Tourism Tribune, 2005,20(2):20~24.]

[16] Leiper N. Tourism Management [M].Collingwood, VIC: TAFE Publications, 1995.

[17] Mill R C, A Morrison. The Tourism System [M].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1985.

[18]Mitchell L. Research on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Travel:A Handbook for Managers and Reseachers, Ritchie and Goeld(eds)[M]. New York: John Wiley&sons,1987:191.

[19] 王家骏.适用于旅游地理学的一种概念模型[J].地理学报,1994,49(6):561~566. [Wang Jajun. A Systematic Model for Research on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4,49(6):561~566.]

[20] 王迪云.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34~37. [Wang Diyu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Dissipative Structure System: Theory and Practice[M]. Beijing:China Market Press,2006:34~37.]

[21] Mc Kercher B. A Chaos Approach to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 :425~434.

[22] 陈安泽,卢云亭. 旅游地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5~48.[Chen Anze, Lu Yunting. A Research on Tourism Geography[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1:45~48.]

[23] 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3~46.[Li Yongwen. Tourism Geography[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4:43~46.]

[24] 杨新军,刘加明.论旅游功能系统——市场导向下旅游规划的目标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1):59~62.[Yang Xinjun,Liu Jiaming.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al System of the Regional Tourism——A Target Analysis of Tourism Planning on Market Orientation[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1998,14(1):59~62.]

[25] 王家骏.旅游系统模型:整体理解旅游的钥匙[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13(1):66~69.[Wang Jiajun. Tourism System Model: A Key to Understand Tourism as a Whole[J]. Journal of Wuxi Educational College, 1999,13(1):66~69.]

推荐访问:综述 模型 国内外 研究 旅游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