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战国时期编磬乐器考古发现综述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战国时期编磬与编钟乐器伴出是研究当时社会礼乐制度和乐悬制度的珍贵资料。音乐考古工作和音乐史研究者应重视考古重大发现,以及这个时期音乐文物中的乐器与遗迹遗物的文化关系。

关键词:考古发现;战国;编磬;乐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88-05

一、考古发现简述

(一)山西地区音乐文物

山西地区太原市、交城县、襄汾县、浮山县、交口县等地多有战国时期编磬乐器文物出土。1983年,交城县洪相乡出土5件战国时期青铜编磬,其中3件完整,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依次递减。磬一面素面,一面饰有卷云纹。其为桥形对称。这类铜编磬为明器,是以铜质编磬明器代替了石质的实用编磬用于随葬而已。长治分水岭127号墓出土20件战国时期编磬,以每组10件为一套。其中一套甚残,保存完整的一套编磬10件,为石灰石质,形制相同,大小不一,依次递减。1992年4月,浮山县杨河村河出土9件战国早期编磬。为青灰石,素面无纹饰,磬面磨光,其上有悬孔。同出有青铜用器和兵器等。未见测音资料;1994年12月,太原金胜村88号墓出土10件战国早期编磬。残损严重,多断裂,仅见2件(8、9号)完整。磬鼓部较厚,弧部稍薄,从磬之大小、厚度和造型看,应为实用器随葬。该墓应为贵族一椁一棺墓葬,除了乐器编钟、编磬、鼓之外,还有青铜礼器、马坑和12马匹、6辆木车等,此对研究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和墓葬习俗有着重要参考价值。1995年8月,太原金胜村673号墓出土10件战国早期编磬。10件一组,破损断裂,其中有9件保存完好。磬呈单面钻孔状,残甚尚无测音资料。编号1-10号磬通长50.3厘米至24.2厘米之间。同墓则出土有编钟乐器,无疑为研究战国早期的礼乐制度和葬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1985年,交口窑瓦村一座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10件战国时期编磬。音质音色较好。随葬品中有陶器、青铜器、石器和骨器等,对研究晋国时期的礼乐制度和社会制度与墓葬习俗有重要作用。1995年,闻喜县邱家庄出土4件战国编磬。1979年,新绛柳泉墓地302号墓出土10件战国早期编磬。1982年,潞城县原西流公社潞河大队战国墓葬群发掘出土10件战国编磬。1993年,偏关吴城11件战国时代的墓葬铜编磬。这对研究这一地区尤其晋国末期礼乐制度、葬制和殉葬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山东地区音乐文物

山东地区临淄、阳信、胶东、腾州、章丘、青岛等地也有战国时期编磬出土。1979年,山东淄博区大夫观村西出土16件战国编磬,共分为2组,8件为1组。石灰岩质,青灰色,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和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其中一部分残损,大部分保存完好。这批编磬数量之多,音色音质优美,应为实际演奏的乐器,无疑为研究山东地区古代齐国文化和礼乐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临淄区齐都镇韶院出土1件战国编磬,呈灰黑色,见其倨句角度略小,底部弧曲不大,体厚实,为股二鼓三比例。在磬背面篆刻有“乐堂”铭文。该编磬出土于齐国故都遗址,尤其磬为“乐堂”演奏中的实用乐器,更能体现战国之际齐文化与礼乐制度关系,故引起音乐考古和音乐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988年10月,阳信县城关西北村战国墓葬随葬坑出土13件战国编磬。大部分编磬保存完好,为青黑色石灰岩磨制而成,造型别致,棱角规整,是先秦时期编磬的上乘之作。1985年11月,滕州市薛国古城墙外117号墓葬中出土7件战国时期编磬。形制相同,大小不一,依次递减。磬体造型精美,磨制精细光滑,其鼓股形制分明,为倨句形,底边微弧,倨孔凿制并磨光。这是战国时期甲字型土坑竖穴木椁大墓,有2椁1棺,分设头箱,编磬放在头箱内,可见墓主人非常珍视磬乐器。同时随葬了大量青铜器、兵器和玉器,说明墓主人应为战国时期薛国贵族墓葬,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礼乐制度和葬俗文化有着参考价值。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石佛堂出土8件战国时期编磬。石灰岩质呈青灰色,造型别致,色泽一致,保存也较为完整。其磬呈股二鼓三比例,倨句清晰分明,唯磬底弧曲度尚小。虽无饰纹,但制作较为精细。这组编磬可测出羽、宫、角、徵、羽、宫、羽、羽等准确音列。虽该组磬无详细考古与发掘资料,但见造型、数量与音质尚佳等特点,也为对究战国时期的乐悬之制有重要参考价值。1990年,章丘市绣惠镇女郎山战国早期大墓中出土8件编磬。其中有1件在二层台西北角出土,清理时发现填土被扰乱,这应该是一组编磬,可能被盗散失而已。另外7件则是在东南角出土,应为一套,现编为甲组。为木质。甲组编磬造型相同,大小不一,依次递减,呈倨句状,其下微弧上收。磬体均为切割,然后进行磨制,磨砺痕迹尚存,鼓、股交点有倨孔,一面大一面稍小,鼓博一端稍厚。因残破,这组磬的音乐性能不得而知,但均为实际演奏的乐器。该墓为战国中早期大型墓葬,同时出土有5件编镈,7件编钟,1件陶埙,并有青铜礼乐器、兵器、车马器等300余件以及26件彩陶乐舞俑。可见,这座大墓应为战国中期地下乐宫,有礼制乐悬的文化印迹,是音乐考古与研究的不可多得资料。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有1件在即墨古城出土的战国琉璃磬。磬倨句处已残断,仅存半块磬体,为湖蓝色,半透明体,呈梯形。该磬通长33.0厘米,上部呈内弧形,磬底部一面则见一圆孔。先秦时期磬质为石质,少见青铜、木、璃玻编磬。此磬出土对研究悬乐中磬乐质地和构造有重要参价值。1992年,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乡商王村2号墓出土16件战国晚期编磬,均为石炭岩质,保存完整,分成甲乙两组,即每组为8件。其中甲组磬藏于淄博市博物市館,乙组磬藏于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甲乙组编磬形制相近,大小不一,依次递减;磬体造型规整,加工磨砺精细,光滑圆润。可见鼓股明晰,呈倨句状,唯度边微弧。倨孔为单钻而成,孔眼两面有别,一面光滑,一面凿迹明显,凿琢刀痕尚存。此为先秦时期悬乐器走向秦汉之前的文化元素成因之一。

河南地区战国时期编磬则在陕县、上蔡县、信阳长台关等地出土。1957年,陕县后川第2041号墓葬中出土10件战国时期的编磬。为青石质,大小不一,依次递减,色泽深浅有别。其股鼓分明,底部弧度较大,磬面磨光,其中4件残损,剩余保存完好。其音乐性能良好。这组磬保存较为完整。形制统一,音质较好,是从墓葬中发掘清理出来,有着可靠的考古发掘资料,对研究这一时期礼乐制度和墓葬形式均有参考价值。

1995年,上蔡县肖里王东窑场墓葬中出土1件战国时期石磬。为石灰岩制成,呈青灰色,造型别致,磬体磨光。股一侧刻铭为“商父(甫+页)之徵”字样,为乐律之类的文字,虽数量极少,但尤显其珍,对研究先秦时期音乐学、乐律有着重要参考价值。1958年,信阳长台关2号墓出土18件战国时期的编磬。为木质,依其形制、大小之特点,则可分为甲、乙组,即每组9件。其中甲组木磬质地坚实,其一端略显窄长,另一端略宽且短。鼓和股间折角部位有倨孔。在考古发掘清理时发现甲组磬1、3号磬孔遗存有竹片,推定为系悬磬于磬架加固之用。值得注意的是,木质编磬鲜见,非实际演奏的乐器,应为明器用于随葬而已。这是不可多得的地下音乐文物资料,对研究战国时期悬乐梁架结构和演奏形式有重要作用。该墓虽然被盗,但所出乐器甚多,其中有木编钟、木鼓、鼓杖、磬架、鼓座、木俑和铜镜、陶器等。乐器以木代铜形式,则是随葬品走向明器,殉葬以俑代真的秦汉先声之作。从历史视角看其社会形势、进步思潮所起到的影响作用。为研究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乐器用途以及葬俗的变革,给音乐史和考古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三)河北地区音乐文物

河北中山县、易县、涉县等墓葬中也先后出土一大批战国时期编磬。1977年5月,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西库内出土13件战国时期编磬。编磬部分残断,唯见1号、2号、5号、6号、7号、9号、10号磬较为完整,磬体残蚀严重。有青灰色和白色石灰石2种,磨制规整,制作精细。其倨句折角分明,符合一般股二鼓三比例规律。鼓、股上边平直,底弧线条比较流畅,倨孔圆形透穿,磬体素面无纹。

1964年5月,易县燕下都16号墓出土15件战国早期编磬。因墓室坍塌编磬受损严重,唯见M16:58和M16:10两块保存完整。剩余破损严重,但均可复原。石质为沉积板岩类,质地细腻均匀。其制作精细,倨句角度较为统一,底弧曲而上收,曲线协调匀称。符合股二鼓三比例。磬体大小不一,依次递减,形制相同。无测音资料。1977年,易县燕下都30号墓出土42件战国晚期编磬,为泥质灰陶,经过加工烧制而成,其上施以朱绘。可分为5组,其间大小不一,依次递减。第1组8件,第2组9件,第3组7件,第4组11件,第5组7件,磬面朱色脱落,饰以卷云纹。陶磬也属少见之列。其与该墓中陶编镈9件,钮钟19件,甬钟13,铙1件同出,均系明器,反映出战国晚期葬制葬俗发生了重大变革,但因深受中国传统礼乐制度的影响,仍然保持着以礼乐器随葬的风俗;故此,则出现以悬乐明器替代实用乐器,是一种社会变革时期产生节葬新思潮,但受到音乐研究和音乐考古学者的高度关注。

1982年,涉县北关1号墓出土10件战国时期编磬。形制不太统一,大小不一,依次递减,少量磬也不能排序列。磬呈灰色和褐色,也有白玉石质,含硅质地较好。1号磬鼓部断裂。2、3号磬鼓部断裂可以修复胶合,其磬体磨蚀失重。唯见4~10号磬保存完好。磬背作倨句,则与股二鼓三比例相臬。其底弧曲上收。其中第1、2、7号磬形制与风格相近,尽显秀丽。唯见第3、4、5、6、8、9、10号磬自成一体,形制短阔粗策显其特色。这组磬通长56.1至26.1厘米之间。其音乐性能不佳。

总之,河北地区战国时期编磬多出于墓葬之中,有助于了解北方邯郸古国礼乐制度的变革与流变文化因素,这一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编磬数量较少,唯见战国时期编磬增多,还出土大量陶钟悬乐之类明器为甚,应为礼乐制度变革时期一种文化、民俗、葬制现象,值得音乐研究者和音乐考古者的关注。

(四)广东地区音乐文物

广东地区仅有战国时期编磬收藏,但出土地点不详,仅以此为该地区音乐文物研究提供参考。珠海汉东博物馆收购5件战国时期编磬,为麻青石质,即石灰岩,呈灰黑色,应为大型石片制作而成,其磬边琢磨平整,其面光滑。鼓股分明且锯句明确,倨孔对钻而成,则有绳索穿系磨损的痕迹,底边微弧。大小不一,形制相同。珠海汉东博物馆收藏18件战国时期编磬。编号为磬乙1~18号,系青灰石磨制而成,其石质较硬,呈灰黑色。形制基本相同,大小不一,依次递减,鼓股分明且倨句明确,倨孔呈圆形对钻而成,留存有磨损系绳的痕迹,见其底边微弧。音乐性能其音质清脆明亮,为实用乐器。这批编磬形制规范,成组成编,并有完整的音质清脆的测音资料,则为战国时期钟磬悬乐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五)其他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等文物单位的战国时期磬,均在河南陕县、山西长治分水岭等地出土。1957年在河南陕县后川2040墓出土10件战国编磬。这组编磬用细石打磨而成,呈扁平五边形状,磬面磨光,倨孔上方留存系绳磨损痕迹。少数磬残裂。该墓同出有编钟。钟、磬悬乐制作精细,造型规范,音质优美,为研究战国时期中原礼、乐制度和葬制有重要作用。

1955年,山西长治分水岭第14号墓出土22件战国时期编磬。分为两组,每组各11件,即晋物231~241和晋博1217~1227。其大小不一,依次递减。磬体较扁长,股博、鼓博内敛,底边呈内弧形,有倨孔。该墓同出2件甬钟,8件钮钟。墓中随葬品以铜器为主,其中共出陶、石、玉、骨、角器等1000多件文物。对这批钟、磬悬乐的考证研究,有助于了解山西地区晋文化与礼乐制度变革产生的社会格局。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8件战国时期编磬。该编磬1988年在山西永和县、河南内黄县收购,据传在山西永和县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形制、大小不一,素面无纹,部分损毁,也有部分磬保存完好。山西地区战国时期磬乐器出土數量之多,质量之高,墓葬中的考古发掘资料,对研究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变革和葬制葬俗有重要参考价值。故宫博物馆收藏3件战国时期编磬。该磬属于传世品,乃为于省吾先生旧藏。磬有铭文,其下又有“左十”“右六”“右八”等数字,应为编号,据考证这3件磬应当属于两组编磬中的几件,从编号数字“右八”“左十”之类,可见若两组总数不少于8或10件编组。磬面黑亮,为贝岩石质类。倨句较阔,其凹角不太明显。倨孔留存有磨痕,应系实用之器。见磬底边镌刻“古先齐屋左十”6字,另外两件也镌刻有“古先右六”“介钟右八”4字,均为篆字。无测音资料。该磬形制规范,铭文与编号等内容应为钟磬悬乐中的精品,至少在乐器制作与编列方面也十分讲究,对研究战国时期礼乐文化和社会制度无疑有重大作用。

1957年由故宫博物院收藏6件战国时期青铜编磬。磬呈龙首形,质地为铜。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依次递减,保存完好。见其底边呈弧形,倨勾处中折,股博形成龙首状,鼓博下角呈圆弧折。故宫博物院收藏龙首铜编磬6件(战国)。青铜磬也十分少见,造型优美,风格独特,音乐性能良好,则为研究战国时期磬乐质地、结构和悬乐制度均有参考价值。

二、编磬悬乐考古与分析

从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编磬均与编钟悬乐器成套成编组在墓葬中同时存在。其数量从5件至18件不等,按大小依次摆放,一般而言编钟与编磬呈曲尺形摆放形式,仍然保存着周代乐悬乐制的葬俗习惯。编磬诸如16件套以上的应为2组,无论从形制大小和测音结果,可证在随葬前多为实用乐器,同时以多套编磬随葬在一个墓葬中。考古发掘清理音乐文物编磬时发现,悬乐至少有2种形式随葬,可分为悬挂式和无悬挂式。诸如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编磬悬挂在一幅完整的青铜磬架上。在同地域同时代的墓葬区中,战国中期晚期的擂鼓墩2号贵族墓葬中,出土36件编钟和一组编磬则为无悬挂形式,呈曲尺形分别摆放在两面墓壁下。一般而言,规模大墓主级别高的墓葬,悬乐器在墓葬中摆放的形式明显有别。北方地区古墓葬中尚难见到保存完整的磬架,若为木质,若有磬架多已腐烂,只有在考古发掘清理中可见残存的痕迹而已。

在磬的质地分类中,仍然以石磬为主,尚可以演奏实用为主。战国时期编磬质地以石质为多,以铜质编磬次之,应为明器。在山西交城县洪相乡就出了5件青铜磬,作為明器随葬。木质编磬在战国时期仍然少见。譬如1958年信阳长台关2号墓出土18件战国时期的编磬均为木质,这2组木编磬,则用竹质片条悬挂木磬,该墓同出的悬乐编钟,打击乐器鼓、磬架、俑均为木质。由此说明,战国时期仍然重视葬俗和乐制等级,以铜以木代替石质编磬的实用乐器则体现出葬俗葬制特点。此外,战国时期还出现陶质乐器如陶钟之类,也应为明器之属。这是战国时期步于秦汉之际出现的以俑代殉,可见,以木代替石质编磬这种礼仪葬俗观念,则是当下社会音乐思想产生变化的前奏。

以磬制作工艺、造型和乐音乐律效果和质量而言,较两周之际编磬随葬数量上有增多趋势,音乐性能更具清脆明亮,以实用性为特点,有些磬不仅质地以铜、木代石,造型上或龙或铭,在制作工艺上更加精湛,倨句角度或曲者之规律统一和匀称。譬如易县燕下都30号墓出土42件战国晚期陶编磬中,出现以朱绘为特色,施以彩绘卷云纹,虽质地较石质编磬低劣,但不失礼仪葬俗制度之凤,开节葬节制新思潮之先河,直影响秦汉之际社会变革,音乐思想和乐器类型产生巨大的变化。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了全套编磬共32件,均为石质,分二层悬挂在青铜磬架上,无论从数量、质地、造型、制作工艺和音质音色方面,仍然为宫廷悬乐艺术最高水平,其音色优美,音域跨三个八度,竟比同墓出土的编钟益加透明,其钟磬和鸣的绝佳效果被国内外有识之士誉为“金声玉振”的精品。

责任编辑:钱芳

推荐访问:综述 乐器 战国时期 考古发现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