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浅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以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种理念为基本目标;以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丰富大学生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组建大学生法律学习社团和开展社会法律实践活动,强化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为着眼点。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作者简介]官秀成(1966- ),男,广西防城港人,钦州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西钦州535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3-0163-03

一、加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观念、思想、精神、价值等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坚定信念。先进的法治理念是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服务人民、管理社会的行动指南,是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它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法治理念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和思想指南。胡锦涛总书记把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民主法治”被确定为首要因素。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党中央在描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时,首先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确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时,特别强调“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见,只有全社会都信仰法律,尊重法治,崇尚法治,实践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因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再多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要建设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就只能是一种空想”。①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骨干力量,他们担负着国家的重托和促进我国民主和法制发展的神圣历史使命,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进程。对社会意识和世界观正处于趋向成熟阶段的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科学、正确、先进的法治理念教育,一方面,使其逐步把法律的要求内化为其主动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遵从法律约束,成为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模范;另一方面,大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意识,确立了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其自身的社会行为必将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成为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促进国家法制化进程的积极有力的推动力量。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法治认同对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进程的影响力,要站在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加速国家实现法治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树立五种理念是加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高校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这五种理念。

(一)树立“依法治国”理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要在全体大学生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

(二)树立“执法为民”理念

执法为民,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在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绝不损害人民的利益。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突出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执法为民决定着人心所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坚持执法为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法律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维护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服务,从根本上营造社会和谐。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权保护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三)树立“公平正义”理念

公平正义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殷切期待。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和约束。法治的精神不仅在于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执法工作机制,更在于有公平正义的精神与价值在法治各个环节中得以真实体现和实现。法治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了公平正义的信念基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没有公平正义,社会的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等也都无法实现。在调节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才能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和接纳,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因此,正如胡锦涛所强调的,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②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起依靠法律保障公平和正义的机制与规则。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公平观,不断增强自己的正义感和使命感。

(四)树立“服务大局”理念

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就是要增强大局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确保全局又兼顾局部;同时还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做到局部利益、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服务大局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性质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全体人民普遍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人民的普遍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是根据全体人民的普遍意志和根本利益而凝练出来的,是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出发制定和部署的。我国法的本质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是密不可分的。为大局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体现,是法治的伟大历史使命。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的整个运行环节包括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都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五)树立“党的领导”理念

树立“党的领导”理念,就是要在制度和法律上维护和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核心。事实已经证明,从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到党的十七大确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正是中国共产党凭借其执政地位和政治权威,有力推动中国法制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法治也才可能实现。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的法治建设就会迷失政治方向,也不可能保证我国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体现在依法治国的整个过程之中,就是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统一起来,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国家建设的全过程,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

三、加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着力点

(一)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是关键

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际状况出发,由于其对基本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已有所了解,这时最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的是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法治理念教育必须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住大学生内心的疑惑,找出症结,真正把道理讲透,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建立在对科学理想信念的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各种重大社会现象透彻分析的基础上。同时要在回答社会热点难点上下工夫,努力提高青年学生学法学理论、用法学理论的兴趣,并要在大道理讲透的同时,将小道理讲深,让他们切实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养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丰富大学生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根本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会自发确立,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更强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并用科学的法学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才能有正确的法治理念充实心灵。因此,应当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更多的法学理论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大学生了解人民民主、法律至上、依法治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等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引导他们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并深入钻研法律知识,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是立足点

大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生活,校园法治环境如何,对他们法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要坚持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用以指导和规范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等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依法办事”。对师生员工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违规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进而深化学生的法治理念,提高法律信仰。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了良好的遵守规章制度及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法治观念和行为习惯,走上社会后自然也会自觉地去按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组建大学生法律学习社团和开展社会法律实践活动是载体

为了提高大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高校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建立各种学习法律社团,如成立大学生法律协会、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大学生法律服务志愿团体等,进行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辩论、模拟法庭审判、法律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法律,体验法治,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护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强化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是突破口

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以它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等特点受到广大网络爱好者、特别是青年人的喜爱。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借助网络,使网络为我所用,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新手段和新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要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文化活动;如开设网上论坛,对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法律问题和法律现象进行讨论,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仅“进网络”,而且“进头脑”,做到上网入心。另外,应该引导学生多看主流的司法评价,对司法的公平和公正进行全面客观地了解。

[注释]

①沙吉会.完善公民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3):117.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推荐访问:和谐社会 法治 视角 理念 大学生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