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理想人格的认识论特征和塑造途径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 人格理论与研究如何达到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对理想人格的认识论特征的考察,不能仅停留在传统认识论的层面,更应着眼于广义认识论的宽广视野。理想人格内含真、善、美三个维度的内容,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根本途径。“化理论为德性”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核心方法。从塑造理想人格的角度分析,“化理论为德性”的过程内含化理论为信仰、化理性为自由和化德性为德行三个主要环节。当今,塑造理想人格的首要环节在于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关键词 理想人格 广义认识论 真善美统一 化理论为德性

作者 贺善侃,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51)

如何塑造理想人格,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哲学、科学、艺术、道德以及全部人类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探讨人的问题,探讨如何使人成为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有觉悟的人,亦即如何塑造理想人格的问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持久影响的哲学都包含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但以往哲学家对于理想人格的论述大多是基于社会伦理的角度。本文将吸取冯契先生的广义认识论观点,对理想人格的认识论特征,以及塑造理想人格的认识论途径和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理想人格的认识论特征

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是人类社会活动追求的总目标,而无论是社会理想还是人生理想(理想人格是人生理想的体现),都只有在体现了客观事物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时才是有价值的。理想人格的塑造离不开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理想人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理论与研究如何达到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人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首先从理想的本质涵义上得以体现。理想人格作为人生理想即人们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完美人格,同任何理想一样,体现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自由就是人的理想得到实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汲取理想,又把理想化为现实,这就是自由的活动。在此,人的自由活动的实质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具体地说,人的活动围绕客观世界、主观精神,以及客观世界在人的精神、认识中的反映形式即概念、范畴体系三项而展开;只有当人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规律,也就是当这三项达到统一时,人的活动才能获得自由。由此,作为人的概念、范畴体系的理想至少应包含以下三要素:其一,应是对现实发展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的正确反映,如不如实反映客观历史的发展可能性,同客观规律相违背,那就是空想,就不是真正的理想。其二,应体现人的要求、意志、目的,是主体人追求的目标,为主体行为提供动力,是主体活动的鼓舞力量。其三,应做到这样那样的形象化,具有感性的特征,或多或少地灌注人的感情。一个现实的理想总要具体化为形象化的蓝图、方案,总是同渗透着人的感情的感性形象相联系着。当我们考察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生的活动,从宇宙观的领域推演到历史领域和人生领域时,以上三项就具体化为现实生活、人格和人生理想。由此可见,人的理想人格的塑造过程也就是人认识客观世界,并日益完善、丰富构成人生理想的概念、范畴体系的过程。

人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其次在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上体现出来。人生理想同任何理想一样,形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必然渗透着人类的目的、意愿和情感。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类认识并非毫无选择、漫无边际地反映认识对象,而是去把握认识对象众多属性中满足人们需要、体现人们意愿的属性。因此,真理性认识必然包含着客观现实同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着人的目的、意愿和情感,从而取得理想形态。众所周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人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到了统一。

对理想人格的认识论特征的考察,不能仅停留在传统认识论的层面,更应着眼于广义认识论的宽广视野。“广义认识论”是冯契在“智慧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冯契的智慧说首先区分了知识和智慧,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过程,也是一个由意见到知识并升华为智慧的过程。他指出:“在由意见、知识发展到智慧的辩证发展过程中,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则是‘以道观之’……我的任务就在于阐明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认识的辩证法。”[1 ]

冯契在此所说的“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认识的辩证法”,就是一种广义的认识辩证法。从意见到思想理论,是人们认识深化的首要目标。所谓意见,是未经充分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阶段性认识成果,因为各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形成的意见也就不同。这是“以我观之”。“以我观之”导致了意见的“私见性”、“多元性”。显然,认识不能停留在意见的水平上,从意见到思想理论,是由“以我观之”到“以物观之”的过程,“以物观之”,即按客观事物的规律考察对象,通过对意见的验证达到真理性认识。

但知识还不是智慧。从意见到知识并未达到人类认识的最高境界。按金岳霖的说法,以道观之,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高阶段;以道观之,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冯契在金岳霖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论的态度和元学的态度内在地加以融合,认为“理智并非‘干燥的光’,认识论也不能离开‘整个的人’”[2 ],提出了广义认识论思想。按冯契的理解,广义的认识论有四个问题。“首先,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存在?……第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法则?换一个提法,即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用康德的语言,即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第三,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具体真理首先就是指世界的统一原理、发展法则。哲学要研究宇宙统一原理,要研究道……第四,人能否获得自由?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3 ]其中,前两个问题属于知识论范畴;后两个问题属于智慧问题。这四个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显然,人的自由发展、理想人格的培养问题是广义认识论的一个内在环节。冯契的广义认识论为理想人格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即智慧说的研究视野。冯契认为,智慧学说,即关于性和天道的认识。在此所谓“天道的认识”即“关于道的真理性认识”;“关于性的认识”即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认识。基于性与天道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着的,因而,广义认识论即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与人性自由发展为一体的智慧学说。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人格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

塑造理想人格的根本途径

广义认识论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求真、求善和求美的统一。理想人格本身也充分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这是由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理想,体现着主体性、客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里所说的主体,作为人格的承担者,既是逻辑思维的主体,又是行动、感觉的主体,也是意志、情感的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表现为行动的一贯性及行动基础上意识的一贯性。这里所谓客体,即指人类面临的客观世界、现实生活。社会性则是主客体相融合的体现。主体性、客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即人生理想、现实生活和人格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既以符合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为基础,又以符合人类进步利益的价值观为基础。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其最基本、最一般的含义,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作用与意义。而理想人格作为联系客体规律和主体意愿的联结点,正内在地蕴涵着价值范畴的最基本含义。理想人格内含真、善、美三个维度的内容,当然需要求真、求善和求美三方面的途径去塑造。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根本途径。

首先,塑造理想人格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从符合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角度看,理想人格体现着“真”。理想人格的“真”,集中体现在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上,因此,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就是求得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的过程。人们总是在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基础上,在建构理想社会蓝图的同时,提出并塑造一定的理想人格即人生理想。如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真正科学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即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世界观的产物,是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并经严密的逻辑论证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反映了社会规律提供的可能性,同时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进步的利益和要求。一百多年以来,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已在并继续在理想人格的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多少革命的志士仁人为其奋斗不息,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是扎根于现实生活,是有现实生命力的,体现着社会规律的“真”。

其次,塑造理想人格是一个求善的过程。从符合人类进步利益的价值观角度看,理想人格体现着“善”。理想人格的“善”集中体现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因此,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就是求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过程。历史的过程是无数追求自己目的的个体人的活动的总和。一个个人的活动的直接目的无不在于追求自身的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而无数个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组成的历史却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的愿望只有与历史规律相一致时才能达到;自我价值也只有与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价值相统一时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必然实现于群己的交互作用中。因此,理想人格的塑造必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为根本途径之一。

再次,塑造理想人格是一个求美的过程。这是因为,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由的人格。理想人格的境界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理想人格的“美”集中体现在理想人格的“自由”境界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塑造理想人格离不开求美的途径。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美?用康德的话说,美感是一种自由的快感。[4 ]康德认为,当人们在直观美的事物并达到不计功利的境界时,就会享受到自由的愉快,反过来可以说,自由的快感就是一种审美经验的美感。这一对美感的界定用在人格塑造上,我们可以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一个追求美感的过程。人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象化,逐渐达到自由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并在这样的活动中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体会到人的自由发展的愉快,亦即一种美的快感。这就是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另外,理想人格的美还体现在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崇高、优美上。不管什么人,不管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理想,只要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在追求者的心目中,这种理想总代表着一种崇高,总认为是美的、值得追求的。这无疑是一个求美的过程。

求真、求善、求美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是在塑造理想人格过程中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一个整体中的三个维度。从总体上看,美是以真和善为前提,美与真、善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如冯契所指出,人在发展自由智慧的过程中,“真理性的认识,用来发展自身,改变世界;发展了自由的德行,自愿选择和自觉遵循道德准则,用来规范行为;也发展了自由的美感,在人化的自然中直观人的本质力量,在主客观的统一中享受自由的愉快。这种真、善、美的领域统一于理想化为现实的精神自由”[5 ]。

在这个问题上,中外哲学家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值得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为我们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人格。这一理想人格的确立达到了哲学史上的最高境界。马克思提出的“自由的人”,就是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从近代起,哲学家、思想家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已有别于古代哲人提出的“圣人”式的理想人格。近代人更注重平民化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人格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所要培养的新人完全是一种平民化的理想人格。马克思主义不相信有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强调,理想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总是要求走向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自由的实现是个过程,理想人格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展开的。

“化理论为德性”:实现理想人格的根本手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和教育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根本途径。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因此,培养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而依据真善美统一的要求,世界观的教育应是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统一。而无论是科学教育、道德教育还是审美教育,都可归结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化理论为德性”[6 ]。人的自觉人格、理想人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的德性培养,亦即塑造人的品格使之具有德性并不断提升的过程。从培养理想人格的角度分析,“化理论为德性”的过程内含化理论为信仰、化理性为自由和化德性为德行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是化理论为信仰。化理论为信仰,就是使理想转化为一种稳固的、持久的意识,成为一种坚定的确信、一种念念不忘的追求。当人们将得到科学证明的真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指南,坚定相信已被证实的科学真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时,科学真理就内化为一种信仰。无疑,这种信仰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是建立在对真理的自觉服从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不但给人类以行之有效的认识工具,而且往往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科学性和现实性是科学信仰的两个最基本特征。只有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立足当时的历史现状,根植于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实践,并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为人类进步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实的理论,才能成为人类进步的科学信仰。坚持科学信仰,就是坚持科学真理,坚持正确的人生理想。这无疑是化理论为德性的先决条件。

第二是化理性为自由。化理论为信仰的同时也就是化理性为自由。要把理想化为德性,不能光停留在理想的概念理性层面,必须内化为个体主体的理性直觉,亦即达到一种得心应手、踌躇满志的精神状态,一种出于自己领悟的、个性化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带有普遍性的理性状态才能真正成为特有的个体的德性。

从认识论上理解,人的理想得以实现,则体现为人获得了个性自由。这也就是从自在达到自为。“自在而自为的过程,就是主体从现实取得理想、把理想化为现实的过程。”[7 ]而要把理想化为现实,至少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其一,主体(包括个体或群体)确立的理想必须体现该个体或群体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是内在于主体之中的,是自觉的,而不是外在的、强制的;因而是主体终身愿意为之奋斗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或挫折,都不会放弃的。其二,这种体现了主体本质力量的理想是一贯的,具有始终如一的坚定性。这种在实践中经锻炼而形成的坚定性并非顽固不化,而是体现主体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其三,这种体现了主体本质力量的理想需成为主体的“自得之感”即一种乐趣。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能说理想人格成了自由人格,才能谈得上“化理论为德性”。“信念使人乐于从事,形成习惯,习惯久了就成自然……感到天道和性是统一的,天道仿佛就是我的理性所固有的,这才真正成为德性。”[8 ]这就是说,自觉德性的必要条件是把理想化为信仰,把理性化为个性自由。

第三是化德性为德行。理想人格的实现,不能仅仅停留在信仰的确立和对理想的理性直觉,而必须付诸实践。德性与德行的关系即理论与实际、言与行的关系。完善的人格必须是言与行的高度统一。检验言行是否一致的最终标准是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具体行为,化德性为德行,并非一帆风顺,必定要遇到困难,遭遇曲折。这就需要真诚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

首先是真诚。早在中国的古代,儒家和道家就提出真诚的问题。冯契指出:“真诚地、锲而不舍地在言论、行为、社会交往中贯彻理论,以至习以成性,理论化为自己内在的德性,就成了自己的人格。当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反映在言论、著作中的理论,就文如其人,成了德性的表现,哲学也就是哲学家的人格。”[9 ]冯契在此虽然谈及的是为学与为人的统一,即做学问和做人的态度、立场要一致,“哲学家不能嘴上是墨家的,至少是儒家的、道家的,行为却是杨朱一家派的”[10 ],但这种做人的“真诚”原则却是普遍适用的。

其次是顽强的意志。要真诚地塑造理想人格,必须养成坚定的操守,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而不能看风使舵,做墙头草。

在当今中国,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必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人格。而目前的最大障碍有二:

一是信仰的缺失。当今,干扰信仰的因素很多。我们尤其不能为世俗左右而失去方向。世俗,即时尚,当今社会风俗习惯之称谓,可引伸为当今流行观念、时兴做法、思想潮流等。当今世俗熙熙攘攘,五花八门。其中,反映时代趋向、体现社会进步和高尚道德风貌者有之;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党性原则,反映封建观念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者也有之。保持坚定的操守,就必须在纷杂的世俗包围中管住自己、把握自己,保持敏锐的政治嗅觉,善于区分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善于辨别风向,顶住逆风。同时,还要有超乎世俗的眼光,能站在崇高理想和信念的高度,把握社会、人生的大目标,以至在世俗中不失去主心骨,不被世俗的东西搅得心神不宁;并善于驾驭和改造世俗,努力塑造体现社会进步、符合人类进步利益的时尚。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顺境时不骄不躁;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成功地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人格。

二是诚信的缺失。当今诚信问题凸显,在经济领域中,一些见利忘义的企业高管不以诚信为本,不惜造假、贩假。在政治生活中,一些“两面人”领导者危害匪浅,表现为:首先,在权力观上,有的握有重权的国家干部,不是把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手段,而是或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或把权力当作个人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途径;或把权力当作儿戏,对人民赋予的权力极不负责,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口头上为民,实际上为己,或为自己的家族;甚至胡作非为,草菅人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其次,在政绩观上,一些领导虚报浮夸,瞒上欺下,不惜编造统计数字,出现社会所讽刺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泛滥;严重败坏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助长了华而不实的官场习气。再次,在作风上,一些领导工作作风漂浮,不思进取,脱离实际,漠视群众呼声,对中央的统一部署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生活作风表面上艰苦朴素、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模样,实际上骄奢淫逸、贪赃枉法、生活堕落,是吃喝嫖赌的“全能”;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热衷于私下搞小动作,搞小圈子、小宗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缺乏应有的光明磊落;特别是对待下级,不坦诚相见,习惯于暗箱操作、营私舞弊,甚至依仗权势,欺压百姓,作威作福。本来,社会主义领导者应该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楷模,诚信社会的建设需要领导者的身先士卒、积极引导。可见,塑造理想人格的首要环节在于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参考文献:

[1][2][3][9]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10、7-8、85-86、22.

[4]康德.判断力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6][7][8]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50、318、9、324-325.

[10]冯契.智慧的探索·补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67.

编辑 杜运泉

推荐访问:认识论 塑造 人格 途径 特征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