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目的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发展通识教育;为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提供建设性环境;激发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目的;通识教育;全面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在于对人才的科学培养,世界各国都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环境的一代新人,作为在新的世纪中迎接各种挑战的一项重要政策,并为此而着手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国教育改革的高潮也在迅速掀起,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正是如何按照我国的国情和需要来选择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

一、高等教育目的的涵义及其作用

目的是人在活动前预先存在于头脑中的结果,是人所要达到的理想结果。人的每一项活动,自始至终都有一个自觉的目的在驱使和支配,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活动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按照教育目的去计划自己的工作,受教育者要以教育目的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社会各界应按照教育目的来检查教育部门的工作。而确定教育目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种因素都对教育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方面存在着众多的说法。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在概括当时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时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些人认为教育应当从其自身出发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或者知识,推理能力以及智力);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有些人把个性和自治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东西。有些人相信全面发展,相信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成就之间、在艺术和科学之间可以达成某种平衡;另外一些人则更重视在一些专门领域中取得杰出成绩。还有人提倡社会的需求,倡导确保为社会提供一支人数众多的有文化的劳动大军以及确保有知识分子参与的民主制度。一些人强调艺术与文化,另一些人强调的是道德品质。总之,教育目的之多几乎无穷无尽。”在我国,各个不同时期教育目的也有不同的说法。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共同要求,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对教育目的有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是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是指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它与教育目的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性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明确了高等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高等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无论是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高等教育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效果的评价等等,都必须受到高等教育目的的制约。因此,明确高等教育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偏离

教育目的,包括高等教育目的本身,是一种教育理想,是教育主体和社会所共同希望达到的结果。前面说过,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教育的总目的,从教育目的出发来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目的还可以理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目前尚无定论。但是这种“应然”的教育目的、教育理想,与“实然”的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偏离现象。依据高等教育的目的来分析,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活动中有很多是背离高等教育目的的。

现代高等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把高等教育视为单纯的专业教育,受教育者——学生被当作“工具人”来培养,教育者—教师也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之一。在教育内容上,着眼于某中特定专门领域的“语言和规范”的传授,使学生成为自由选择能力缺乏,判断力丧失的专业工匠。专业口径狭窄,成为“功能性文盲”,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经常仅仅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适应性较差,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作岗位变动和职业更换的需要;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人专而不精,对过分专业化的崇拜导致社会主体——人的主体性丧失和异化,导致人的交往资质下降,出现人格缺失;另外,我们需要的是有灵性的,有创新能力的人,这种教育下,学生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后劲。

以上种种,都偏离了高等教育的目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没有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的功能不一定就是提供完整的某级某类的学位课程,上大学不一定就是拿到学位,而是要解决工作或生活上的某些实际问题,或是要在大学中选课以满足精神或心灵上的某些形而上的需求,这才是相当务实而理想的。

三、高等教育目的的阐述

从人和社会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共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的目的,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通识教育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确立一种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为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性的人才,一个人仅仅拥有一些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复合性人才应具有一种综合素质,物理学家劳厄认为,素质是指把所学的东西忘光以后剩下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人的思维能力。高等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只能造就专家,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同时接受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又称通识教育,这种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或称“自由教育”),它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它是针对工匠式的专业教育提出来的,它反对的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强调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是教育的唯一最高目的。长期以来,许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学能否实现“既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员,又培养其成为博学的人这样一个双重标准”?通识教育就是对此所做的回应。它所承担的使命包括:补缺,纠偏,摆脱狭隘与浅薄;整合,贯通,由知识的统摄渐臻智慧的领悟;超越功利,超越“小我”,弘扬新的人文精神。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多元化,大学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多元人才,通识教育将在培养“全人”的理想关照下,通过更为多元化的实践方式来达成“全人”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除了职业训练的功能之外,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括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当代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一个真正受到全面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少量的学科,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应促进这两个方面共同发展。通识教育是专业学术能力在其最高层次的实施中所不可或缺的。我们当然期望在专业中有技术高超的专家。一个医生对医学和疾病要有高深的知识;一个律师对重大案件和法律程序要有深入的了解;一个学者对其专攻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研究。然而,所有这些才能和特制,当必要的时候,都仍是不足够的。专业的理想不应该只是才能优秀的科技主义者,理想的目标是专业知识才能的权威之外,加上谦虚和仁慈。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通识教育不同于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要义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强调人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统摄”。通才教育则可能把人导向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就其教育的价值形态而言,通才教育要实现的主要是工具性价值,通识教育则看重教育的内在价值,其希望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目的。第二,在通识教育中应该整合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使他们保持互为融合互为作用的关系。

通识教育的好处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身心的成熟、世事的洞察和生活的宽裕而越发显著。通识教育的价值是要反复吟咏背诵和不断潜心思索的,甚至有时太早学是浪费的,大学是人一生中接受通识教育最理想的时期。

2、为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提供建设性环境

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在于:发展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在被选择领域的学术和技能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达到适当的学术行为标准,使学生有探索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通常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和个人在社会内部的地位的一般性了解;提高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智力环境中做出选择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能够以审慎的态度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实施职业训练以促成学生初步完成以职业选择为起点的初步社会化;指导学生通过研究伦理学问题形成价值观和生活目标;通过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和合作的机会,强化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3、激发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高等教育应该培养有灵性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1998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Rudenstine)在北京大学100周年的校庆演讲中说:“大学教育应该唤起我们的好奇,开阔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思考,审视我们的价值、信仰,检验我们的设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以及其他不同文化下的生活方式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的了解自己。这虽然是对教育的挑战,但却应该是大学追求的理想。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大学更应该注重基础研究。并不是怀着实用的心态,而是在对自然、人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探索。”如哈佛大学于1998年成立的亚洲研究中心,是在20世纪初几个被称为“闲逸的好奇”的学者对中国文化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9年6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现代高等教育对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创造力的培养日益重视。一位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在《读哈佛》一文中写到:哈佛大学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的思想和行为,在讨论课时质疑老师,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提出过疑问或不同见解,那么哈佛教授会认为该学生要么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要么没有学习能力。许多教授甚至认为没有受到学生挑战的课是最沉闷无聊的课,也是最不成功的课。他们认为,探索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学生个人思想和学识增进的必需,也是国家和民族能不断反思过去,质疑现在,求新求变,充满活力的必需。21世纪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具备批判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望21世纪高等教育的愿望时,就强调了这种能力。

4、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格完善是教育的永恒主题。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界说。”人格完善指的是一个人具有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构和状态。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应建筑在较高的文化素养基础之上。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特别是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渗透,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懂得鉴赏艺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了解科学,使每个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受教育者完善的人格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我们要通过教育使一代代学子们不断向“完人”发展,不断向“全面”发展,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算完成了教育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金一鸣.教育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李曼丽.通识教育[M]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曾艳青(1981-)女,西安翻译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科研人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推荐访问:目的 高等教育 国际化 背景下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