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拥刘反曹与帝蜀寇魏关系论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是“拥刘反曹”思潮与帝蜀寇魏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刘反曹”思潮与帝蜀寇魏观念的具体形态不同,所展现的刘备形象亦不同。民众因刘备行仁政而拥刘,以同情为感情基调,将其塑造成寄托理想的草莽英雄;官方因刘备出身正统而帝蜀,以颂扬为政治目的,将其塑造成战无不胜的抗敌英雄。

关键词:拥刘反曹 帝蜀寇魏 刘备形象 流变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81-03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2012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刘备形象源流研究》阶段性成果(YJSCX2012——177HLJ)

作者简介:关庆涛(1984—),黑龙江鸡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

在《三国演义》的研究过程中,“拥刘反曹”问题无法回避。作者为何对刘备称赞有佳,对曹操深恶痛绝?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前辈和时贤已取得卓越成就。现存最早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问题进行探讨的,是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前庸愚子的《序》和修髯子的《引》。庸愚子的《序》对曹操、刘备的褒贬态度非常鲜明,修髯子的《引》则首次提出了“知正统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即提出了“正统观”问题。万历年间的《三国志传》前有一篇佚名的《序》,该《序》首次对三国时期孰为正统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梳理,后世研究者探究三国时期的正统观时多沿此法,主要代表作为刘知渐的《试论如何正确理解“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1] (P.88 ),何满子的《〈三国演义〉的蜀汉正统观及其他》[2] ( P.1 )等。明种德堂刊本《三国志》前有一篇李贽的《三国志叙》:“外传多矣,人独爱《三国》者何?意昭烈帝崛起孤穷,能以信义结民,延缆天下第一流,托以鱼水,卒能维鼎西隅,少留炎汉之祚,殊足鬯快人意。”[3] (P.891 )该叙首次提出昭烈以信义结民。后世学者论述刘备得民心者多秉此说,代表作有张锦池的《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拥刘反曹问题》[4] (P.1 ),关四平的《褒刘贬曹的时代性思潮》[5] (P.85 )。官方的正统观与民间的“拥刘反曹”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今试以刘备形象为中心,从历史纵向的角度考察官方与民间对刘备态度的变化过程,以探究两种思想的相互关系及在刘备形象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民间拥刘思潮探析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军阀之一。早年起兵,势单力薄,不仅数度抛妻弃子,求和吕布,还要周旋于袁绍与曹操之间。多次转徙给刘备留下了“孤穷刘备”“反复难养”的恶名。他建都成都后,旋即兵败夷陵,称帝两年便病逝永安宫,真可谓半生潦倒,含恨而终。他出身卑微,织席贩履,这使他更直接地意识到民心的重要。刘备作为军阀,既没有曹操式的兴兵报仇屠徐州,也没有孙权式的“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然刘备最终没有取得天下,民众在塑造刘备形象时,更多的是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裴松之注《三国志》,采用了不少民间传说,其中很多记载表现了民众对刘备的同情。早年随刘子平讨张平时,刘备“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6] (P.872 )。三国时期,靠佯死以保命,哪个集团的首领有过如此不堪的经历?刘备投靠曹操期间,不得不种芜菁以韬晦;投靠刘表期间,叹髀肉复生而有檀溪之窘。即使身世飘零,迹类转蓬,但当阳之难,仍能保民。所以习凿齿称赞刘备“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

隋唐五代时期,民众对刘备的同情逐渐向上层社会扩散,基本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隋代杜宝修《水饰图经》,有“刘备乘马渡檀溪”故事,此故事初载于《世语》,裴松之引此以注《三国志》,并于其后引孙盛的辨析:“此皆世俗妄说,非事实也。”[6] (P.877 )由此可见裴松之对此故事持怀疑态度。然在隋炀帝时,此故事却传到了宫廷,为帝王所钟爱,民间同情刘备的态度为上层统治者所接受。唐代诗歌中的刘备形象,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安史之乱前,刘备因“猥自枉屈”而三顾茅庐,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肯定;安史乱后,文人士大夫对刘备的吟咏则转移到对其王业不成的悲悯上来。刘禹锡在《蜀先主庙》中歌曰:“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7] (P.4016 )蜀故妓在魏宫前舞出的是亡国之恨,是黍离之悲。蜀汉亡国皆由于先主“生儿不象贤”,刘禹锡痛恨惋惜后主的不贤,对“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蜀先主则掬一把同情的辛酸泪。

北宋时期,民间仍沿袭隋唐时期对刘备的同情。据苏轼《东坡志林》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8] (P.123 )论者多以此说明北宋时期民间的“拥刘反曹”思想,这无疑是正确的。可问题在于薄劣小儿“闻刘玄德败”而颦蹙出涕的“拥刘”表现形式,却不同于官方为刘备唱赞歌,强调其正统出身,而是抱以同情的。这与张耒《明道杂志》所载斩关羽事相似:“京师有富家子……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8] (P.127 )关羽是北宋政府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榜样,然在民间艺人再创造的过程中,关羽则演变为一个悲剧人物,以唤起民众对爱国英雄的同情。“薄劣小儿”与“专才富家子”均对所拥护的英雄抱以同情态度,所不同的是“薄劣小儿”对刘备同情的动力来自民间,是隋唐以来民众同情刘备的延续,“专才富家子”同情关羽的动力则来自于北宋官方对关羽的大力推崇。

南宋偏安,政府苟且一时,民众对此深为不满。蜀汉政权一心“兴复汉室”,刘备“折而不挠”的拼搏精神成为民众对政府的热切要求,刘备便成为民众对南宋皇帝的理想寄托。《三国志平话》以蜀汉集团为叙事中心,刘备一出场即被赋予了“龙准凤目,禹背汤肩”[9] (P.11 )的帝王之相。民众以一种直白的比拟手法,暗喻刘备是仁君,且带有浓重的草莽气,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对兄弟的“义”和对百姓的“仁”。平话用两回篇幅叙述了“桃园结义”故事,且在平话中言及桃园结义之事共达十二次之多,张飞怒杀督邮之后,刘关张“都往太行山落草”;刘关张起义兵是为了打击黄巾贼,与国家出力,同时亦有强烈的“扬名于后”的愿望,如“旁有张飞言曰:‘哥哥自从桃园结义,共破黄巾,图名于后……’”[9] (P.29 )。三人荣辱与共,生死相随,是下层民众心目中理想的君臣模式。平话还两次描写了刘备保民的义举。当阳保民,携民渡江,史有其事。说话人依史敷演,顺理成章。而刘备因功除安喜尉时的携民赴任,则是说话人的随意捏合:“告太守,三千五百人,连小者约迭一万两千余口,尽是推车担担,抱女提男,老弱不能急进”[9] (P.23 ),有太平时刘备携民赴任故事的铺垫,战乱中携民渡江的故事则更加可信。

要之,百姓不关心谁是正统,而是谁对百姓好百姓就拥护谁。三国时期,刘备是相对仁德的明主,因此他赢得了民心。民心所向的刘备却没有赢得天下,因此民众在追思他的善政时,对他的态度不是媚俗的歌颂,而是掬一把同情的泪水,并将这种同情融入到民间文学创作中。《三国志平话》中的草莽英雄刘备,就是民众按照自己意愿塑造的仁君形象,其突出的特征是仁于民,义于友,力图兴复汉室。

二、官方帝蜀帝魏辨析

三国时期,军阀各自为政。各方都力主自己是正统。天下归晋后,陈寿奉命编纂《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吴、蜀为僭国。但此时期,曹操形象却被丑化,而诸葛亮形象则逐渐摆脱史传束缚,向智勇兼备发展。诸葛亮病卒五丈原后,蜀中人民追思其善政而私祭诸葛亮。百姓的追思延绵不断,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也受到了人民的爱戴,“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6] (P.932 )。由于百姓的追思,诸葛亮的影响越来越大。张国风先生在《漫说三国》一书中指出“‘拥刘’的倾向源自‘拥诸葛’,诸葛亮的声望魅力奠定了三国故事‘拥刘’的基础”。这是颇有见地的观点。

东晋时,习凿齿在《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中,建议东晋王朝应“以晋承汉”,首倡帝蜀。他撰《汉晋春秋》按着汉献帝、昭烈帝、后主纪年,并在炎兴年号后接晋武帝泰始年号。然即使东晋时是帝蜀,可刘备形象没有明显发展,依然停留在史传阶段,直到唐朝末年刘备形象才获得独立发展的文学品格。[10]

北宋时,官方帝魏。此时期,曹操形象早已被涂成了白脸,关羽形象却由三国时期“万人敌”转变为华夏武圣。究其实:北宋对外战争屡败,需要关羽式的忠勇双全的战将以振国威。宋徽宗崇宁元年十二月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进封“武安王”。三国时期的“壮缪侯”在短短六年间一跃封王。拥刘源于“拥诸葛”诚为洞达之见,然需补充一点:壮“义勇武安王”之武勇,又为拥刘增添新的动力,加速刘备形象向仁君形象转化的步伐。

南宋时,政府想利用民众对刘备的拥戴来号召民众的爱国情怀,但刘备的正统身份在此前一直摇摆不定,因此南宋政府反复强调刘备的汉家苗裔身份。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再次将蜀汉作为三国时期的正统王朝。帝蜀是帝汉的外在表现,真正用意是“宗宋”:我南宋王朝乃中华之正统,今日定鼎中原者乃异族僭越。这是南宋程朱理学强调华夷之辨的折射,是在异族入侵时民族意识的高扬。然政府帝蜀,却不似民众抱以同情的态度,而是标榜刘蜀集团的功绩。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中歌颂的刘备乃“祀汉配彼天,出师惊四方”的民族英雄,“祀汉”强调的是其正统身份,“惊四方”则夸大了其军事战功。总之,反复强调刘备的正统出身,夸大刘备的文治武功,是官方塑造刘备形象的方式。这与民众塑造刘备形象的方式有本质上的区别。

要之,官方帝魏时期,曹操形象却越变越坏,相反,诸葛亮形象于魏晋时期开始脱离史传束缚,北宋时期,关羽形象开始发生流变;东晋时期,官方帝蜀,刘备形象依然停留在史传阶段,南宋时期,官方帝蜀与民众拥刘相结合,刘备形象方开始流变。

三、结论

刘备以肯行仁政,对兄弟讲义气而赢得民心,“折而不挠”却未能赢得江山,这使民众以一种同情的目光,塑造了类似草莽英雄的刘备形象。刘备“孝景帝玄孙”的正统出身,临死不忘“兴复汉室”的战斗精神,令南宋官方以一种欣赏的态度缔造了代表汉族正统的刘备形象。由此观之,官方与民众分别将各自对理想仁君的期盼,不约而同地寄托于刘备身上,但“兴复汉室”的愿望则是一致的。由于二者对刘备的期盼不同,使刘备形象呈现出两个侧面:民众看重刘备仁于民、义于友,因此有“桃园结义”故事;演义于桃园结义后,紧随《刘玄德斩寇立功》一则,以标榜其武勇,这是南宋官方夸耀其武功所致,当是民族矛盾激烈、举国渴望“收拾旧山河”的曲折展现,是国难当头、华夏受辱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参考文献:

[1]作家出版社编辑部.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C].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三国演义》论文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M].第2版.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

[5]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M].第3版.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6]陈寿.裴松之 注.三国志[M].第2版.北京:中华书局,1982.

[7]曹寅,彭定求 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9]佚名.三国志平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关庆涛.唐诗中刘备形象的流变[J].文学教育(中),2010,(12).

(编辑:李小叶)

推荐访问:关系 拥刘反曹 帝蜀寇魏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