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苏轼“尚意”文艺理论刍议

|来源:网友投稿

孙启睿

内容提要: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宗师巨匠,其文艺理念与传世佳作被后人视若瑰宝。他强调艺术家主体精神,追求率真自然的创作,又将书法视为表达自我精神的造型艺术,提出“尚意”的思想。这种极具多义性与朦胧性的理念不仅展示出苏轼的创新意识,更流露出他的文学修养与审美品格。

关键词:尚意;主体精神;艺术个性

引言

清代书法家梁曾在《评书帖》中留下一段耳熟能详的书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他用单字对晋、唐、宋、元、明等朝代的书法艺术特征进行了精妙准确的概括。而对宋朝书风以“尚意”概括,究其缘由,大抵基于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1]40的诗句。苏轼寥寥数语便表达出其主张书家发扬主体精神、冲破法度藩篱的决心,同时也给后人以启迪。何为“意”?“意”的观念对苏轼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怎样的指导意义?笔者将在下文对上述思考进行阐发。

一、文艺理念下的“意”

(一)由表及里析“意”之观

“意”作为苏轼文艺理论和艺术创作的核心范畴与主导观念,三言两语定是难以将其中玄妙探究清楚,加之其中掺杂了苏轼所崇尚的道家与禅宗思想,这便使得“意”更加晦涩难懂。从字面意思看,“意”是对艺术家创作的一种精神要求,我们暂以“直抒胸臆”对其进行浅释,即畅快抒情,不受成法约束。若深求“意”,还是要追溯苏轼提出的“无意于佳”“我书意造”等一系列书学理论。《评草书》中云:“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2]故而就有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2]的观点。此外,苏轼作书十分重视书法的神韵,曾在《论书》中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2]苏轼将传统生命学说引入论书的范畴,提出形成书法美不可或缺的形式美感与多元精神,这也反映出苏轼对书法作品情采、色泽的鲜明要求。

(二)“意”理念下的思辨精神

“意”作为苏轼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是其进行艺术创作,进行诗、书、画等各种艺术活动的审美尺度和原则,也是统摄、综合揭示苏轼艺术创作观的枢纽[3]。其中蕴含的思辨精神不仅在于苏轼对欧阳修“公余事”书法观念的继承—“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4],更有对“寓意”与“留意”的分析。苏轼曾在《宝绘堂记》中写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5]苏轼还引用《老子》之言写道:“《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5]自由、非功利的游戏态度与适度“中和”之态均为苏轼融“意”于艺术提供了心理指导。

二、“道”“意”相合与“法”外创新

(一)融“道”于“意”,以“道”悟“忘”

苏轼崇尚老、庄思想,其弟苏辙曾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评苏轼道:“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6]苏轼在书法上努力脱身于唐代“法”的束缚,对人世间俗务的摆脱,在其书论著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苏轼曾评价好友张希元:“优游终岁,无所役其心智,则以书自娱。”[2]30这种适意逍遥,不刻意为之的态度是苏轼对“道法”的深刻领悟。苏轼曾于《苏轼文集》卷二十一《小篆般若心经赞》中提出一个颇具创新意识的字—“忘”。苏轼写道:“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正使匆匆不少暇,倏忽千百初无难。稽首《般若多心经》,请观何处非《般若》。”[7]苏轼追求一种“与物俱化”的境界,忘我的同时写意自出,如庖丁解牛般匠心独运,实现心灵的极大自由,无拘无束,这种非功利驱使下的作品创作好似有奔腾豪迈的气息。

(二)明辨“意”“法”,推陈出新

苏轼《跋吴道子〈地狱变相〉》中表明了其对“意”与“法”关系的经典言论,笔者认为此言虽论画,但论书法同样可行。苏轼道:“道子,画圣也。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者耶?”[8]这是苏轼艺术理论中对“法度”与“新意”关系最为精妙准确的概括,他早于同时代人领悟到这一要义,于“法”中寻求以“意”创新,力图摆脱唐人的法度森严之桎梏以求创新,在书坛潮流转变中,以身任之,用自己的书法实践贯彻明确的策略。苏轼在《次韵子由论书》中也表明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1]22苏轼的审美理想是一种和谐、协调的意趣美,同样他也一直倡导这种审美观念—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王僧虔《笔意赞》),法无定法,“风神骨气为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张怀瓘《书断》),并以表达书家思想、意趣、爱好的气韵为上。

三、文学作品中“意”之阐幽明微

苏轼云:“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大抵论文,以意为主。”[9]此言论表明苏轼认为做文章要先以立意为主,强调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要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言:“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10]孔子认为“辞达”仅指用文字清楚地表达事实与思想,而苏轼却把作者个人的感受,以“意”贯之,将“辞达”的要求提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他认为艺术作品应内外兼具美的要素。于内而言,他融“意”于作品,自然书之;于外而言,他赋予文字传达书法美的功用。每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浸透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际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中壮志难酬的滋味又与何人说?苏轼对韩愈所谓“不平则鸣”说以诗相释云:“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1]194将生平遭遇融入“意”中进行艺术创作,更为苏轼的文艺作品增添了韵味。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意”文艺理论的分析,深入了解“意”“法”的关联与区别,分析苏轼文艺作品中“意”的阐发等,探究“意”这一文艺理论对苏轼艺术创作的统摄作用。在书法创作上,苏轼“尚意”求变,自成一家,力挽书坛既倒之狂澜,其对艺术家主体精神的强调与个人精神的抒发、宣泄,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苏轼.苏东坡全集:上[M].邓立勋,编校.合肥:黄山书社,1997.

[2]苏轼.苏东坡全集:中[M].邓立勋,编校.合肥:黄山书社,1997.

[3]刘禹鹏.苏轼文艺理论“意”范畴探微[J].中国书法,2017(24):134-136.

[4]郭预衡.唐宋八大家文集:苏轼文: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618.

[5]吴永喆,乔万民.唐宋八大家:苏轼[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219.

[6]水赉佑.苏轼书法史料集: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7.

[7]苏东坡.苏东坡全集:苏东坡文集:4[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454.

[8]苏轼.苏东坡全集:第10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5592.

[9]周辉.清波杂志校注:卷7[M].刘永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299-300.

[10]傅云龙,吴可.唐宋明清文集:第1辑:宋人文集:卷3[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1444.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推荐访问:文艺理论 刍议 苏轼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