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乡土世界中的寂寥身影

|来源:网友投稿

冷永 朱垚

一转眼,做“乡土田园”写作10年有余。专题课题一两个,系列论文十来篇,但一直不敢缀之以“研究”二字。一则,这条路上虽前有寥寥可数的先行者,但他们的身影无不清晰地站立于打上他们各自鲜明烙印的乡土田园领域,他们借助土壤的原力旺盛生长,亦与田园彼此成就,达成一体式联结关系。供后来人欣赏、瞻仰、心慕手追而后继之;二则,作为后来者的我力有不逮,步履蹒跚,耗时不可谓不久矣,然仍不达乡土之纵深,不解土地之生命密码,不得田园之内涵真意。因而所得之果微小而干瘪。聊以自慰者,不更之初心也。余虽驽钝,然志犹未已,笃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最坏的结果不外乎虽不能至,但心向之往之了,也能给自己那颗天生易惹乡愁的心一个应答的。

和做阅读相比,探究写作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是一段寂寞的旅程。若说阅读研探是春天的一座盛大花园,园内百花争妍,姹紫嫣红,好不热闹。那么,写作教学就是绽放于冬季的一株寒梅,于阑珊处,幽幽远远,安静孤独。在日新月异、崇尚速度与时效的今天,在探究作文教学的队伍中,做旧色调的、不洋气的“乡土田园”写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堪称寂寞中的寂寞了。君不见,城市越来越浩大,越来越迫近,乡村越来越微小,越来越遥远。走在远城远人的这条往回望、朝回归返的羊肠小道上,情形通常是形单影只,应和者寡。想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单凭乡土情结是不够的,除了坚定自信力之外,还需要前人的启迪、鼓舞与引领,需要他力、他慧的加持。这二者缺一不可。强大如范文正公,怀揣理想独行时,亦会忍不住发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喟叹,况平凡鄙寡如我乎!

值得庆幸的是,在回归乡土田园的路途上,一直有前行不辍者的身影,他们以行为向,以言为导,如阳暖我,如烛照我。在大自然四季的缤纷里,我循着他们留下的微光,沿着他们带有稻荷醇香的足迹,朝着一块豆田或一座村落出发。他们之于我是亦师亦友的存在,是我教学探幽的动力之源,给我持续丈量乡土田园,抵達生命根柢的勇气与力量。倘若没有珠玉在前,我万难不能窥得乡土田园堂奥的一点半斑,基于此,我对他们一直心存感念。

在我心土上播下第一粒田园文化种子的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进到乡土田园的这片狭仄又广袤的疆域,任谁都不能绕过陶渊明这座被很多人视为精神故乡的巍峨丰碑。

初中时期,初遇陶渊明的田园诗句,不论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亦或是“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他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都源自自然,韵致冲淡悠长,无不散发着泥土混杂青草才有的清芬,读来总是让人满目青绿。心里朝向自然的大门被这些美好的句子轰然推开——山清水秀,屋舍俨然,土地可亲,露珠可爱。原来质朴的土地产有这若多鲜活的风物和故事,可以生长出枝叶繁茂的诗歌之树之林,熟悉的地方也有很多未曾见到的风景呵。得未曾见,幸甚至哉!

后来做了语文教师,每每读到学生的作文,难过地发现他们的作文大多是浮空之作,跳脱了他们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农村的孩子在作文中屏蔽了他们正在生活着的乡村。城里的孩子远离了滋养过祖辈或父辈们的土地,尽管这片土地还会时不时地接受他们的断续来访。乡村于他们而言,并不是完全的过去式,还有若多解不开的缠联。但无论是乡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均习惯于将城市与乡村进行二元化区隔,划着泾渭分明的边界。生命里,那段时光成了空白格,仿佛是他们从未生活过的。他们渐渐忘却,那片土地是一切生命的共母,或直接或间接地承载过、承载着他们。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哪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不是扩大了的乡土城?我担心随着作文与土壤的日渐隔离,生活与土壤,情感与大地也会越来越隔膜。到那个时候,谁还会想起人类曾与那片土地缔结过密不可分的生命关系?谁还会惦念土地的馈赠与恩养?谁的心底还会在某个夜晚突然蹿出那名叫乡愁的稀有物品?当乡土的作用一再被低估、被漠视,所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类的失根、失源,当根源无可回溯,初心将难再托。

如何引导孩子们在眺望远方之前先脚踏实地、接地气地去生活,继而进行真实的写作表达?朱光潜说:“一切距离首先是情感的距离。”不解决情感的问题,其他距离永远不能得到弥补与修复。乡土田园写作不是直奔飘逸悠然的诗情画意而去的,也不会给乡村加上重重美颜滤镜,无视乡村的现实,刻意美化乡村。笔者无意开掘新的审美领域,只是着意引导学生回望乡土,走进乡土,深入乡土,因发现乡土的本真之美,进而从心理上接受田园,理解乡土,悦纳田园。基于这个层面的意义,乡土田园写作首先要学的不是陶渊明自然平淡的语言风格,不是他朴素疏淡的笔调手法,也不是他醇厚冲淡的诗歌意境,而是他发自内心的对田园生活热爱的态度。

陶渊明在经历了几十载的宦海沉浮之后,挣脱尘网,辞去彭泽令,复返田园间。入了田园,他更加明确官场本樊笼,而自己“性本爱丘山”这一事实。回归田园即回归本性初心。如鱼得水,如鸟归林。自此,找到本我和生命之源的陶渊明,生命与诗情因得土地的滋养而旺盛拔节,恍如田园中一株自由生长的茅草,随自然时令而歇而长。这才有了如《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点睛又无比契合生活本貌的自然笔法。人是自然人,字句亦是自然字句。站在南山脚下的陶渊明,出现在陶渊明眼中的南山,几近没有边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陶渊明胸中怀丘山,丘山在他眼里自然葳蕤勃发,才会迎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般妙境。

风光霁月,物我合一。正像戴建业教授所评价的那样:“无意于诗而诗已至,无意于传而传不朽,本不期然而适得其然。”陶渊明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热爱是写作表达最不可或缺的底色,是真实写作顶级的技法。不贴近生活,对生活不够热爱,作文之中就见不到生活之真美趣;远离乡土,对乡土不热爱,文字就没了源头,必然缺乏清新的气息与蓬勃的生机。如同一棵树,根系不扎进土壤,永远不会迎来抽芽、开花和结果的那一天。你的作文之花,只会绽放在你所热爱的土壤里。

潘新和教授说:“当下语文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由于对语文爱得不够造成的。”这句话放在作文教学的检视上亦成立。跟随陶渊明一起走进原野,用步履亲近自然,用心触摸田园,用情浸润田园,不失为解决这一痼疾的极具语文属性的路径。1EDEFA38-03CC-4249-BAC6-7C29D790DD1D

在乡土田园文学年鉴里,也绝不能少了刘亮程这个响亮的名字。少了“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乡村哲学家”的名字,这份年鉴就会少了该有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没有刘亮程,本来就形象模糊的乡土风物、人情、习俗、文化等乡村文明将越来越远离当下的现代文明生活,无法以文字的方式大规模进入读者的视野。

他用饱蘸着草籽绿与落花紫的缤纷笔如实记录他所生活着的那个古旧的乡野边地。在这个遥远的小村庄,人们按照自然的规律,听从季节的安排从事农务。他深入田园与泥土,听雨打庄稼,和昆虫对语,与飞鸟共鸣,看村中的生命来来往往,荣荣枯枯,生生灭灭。而村庄依旧一副黄沙莽莽,空旷混沌的中性模样,从未见它偏爱过哪一个生命。刘亮程和田垄上的狗尾巴草,和沟壑旁的一群蚂蚁一样,夹杂在大自然中,认真地活着、爱着。不一样的是,他是一根有灵气、会思考的芦苇,他观察着、体会着、窥探着自然的奥秘,同时也通过文字呈现他窥视与思考的结果。读刘亮程的乡土文字,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乡土散文来看,亦不能以文学景观等视之。如果说陶渊明从藩篱走向田园,是跟随内心,不断找寻灵魂的寄托和心灵的居所才折返而回。刘亮程呢?他从未真正离开过乡村,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都在那里度过。这片黄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身心长时间和泥土打交道,和乡村的生命长久相处,目之所及,是整个乡村,是完整的家园,是乡村一切的生命群体影像。毫不夸张地说,刘亮程本身就是乡村的一部分,是乡村本体,是整个村庄。

陶渊明越过山丘,一步步走向他的理想国——乡土田园。他的田园依然在原地等候,等待一位诗人为它赋诗,叫醒灵魂。刘亮程在他的村庄里,亲眼目睹着村庄一天天的苍老和衰变,看着它一点点空旷,一步步远离,样态模糊。他是一位农民,他根植乡土,不忍告别。于是用生命守望着这片麦田。

陶渊明在找寻和皈依,刘亮程一直持守在原地。乡土田园之于他们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迥异,他们二人和乡土田园的互动格局亦大不相同。陶渊明在与田园的对白中成为他自己,刘亮程把自己完全投放到乡村之中,在和乡土的对话中,他成为乡土内容。刘亮程用文字野气淋漓地讲述一个村庄的百年孤独,以最自然、最古朴的方式将这片土地上的生命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自然地全盘托出。乡村没有被诗化,就像这片大地一样,辽阔裸露,无所凭依,不隐不藏。他秉承自然的意志与天地之心,摒弃了任何的包装,使真实的乡村生活样貌得以还原和铺展。

他在《寒风吹彻》一文中这样写道:“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熟。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乡村予人以哺养,也予人多种多样的考验。人们活在这片土地之上,冷冷暖暖都会经历,也都须承接。他从不讳言乡村艰苦生活给他留下的无奈与伤痛,也不遮掩伤痕,他的人和他的文都是不矫情、不虚伪的,一如旷野般清透。生活本就是多面的,哪里会有处处花红柳绿,时时草长莺飞呢。当人生的冬天来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这是生命的必经之途。敢于独自面对生命之中的寒冷,与众人谈起就像旁述一个故事,这是需要勇气的。这份勇气也会给予他走出寒冷,走向温暖的力量。“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即便人生冷色打底,寒风时凛,他依然会执着追求着温暖。温暖有时微弱如风中残烛,得来不易,守护不易。他仍不吝惜,真挚地向人们播撒这来之不易的温暖。困苦并没有减损他对乡村的爱与诚。他爱乡村,不单爱它的五彩缤纷,恬淡祥和,也接受它的尘沙漫天和风雨如晦,甚至贫瘠荒芜。爱它,就会接受它的全部。所以他的文字绿水青山,黄沙滚滚,但从来都稳定安详。

刘亮程的可爱之处是他不会一味地赞美,好与坏都摆在那里,他的乡村就在那里,他始终忠于他的土地与乡村。像草木虫鱼一样,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他表达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也传达一种天命中的落寞、无助、快乐和幸福。他用从身边、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天然去雕饰的纯然文字,开辟了令无数人向往的精神栖息地,不经意间,引发读者潮涌般的乡土情愫,清晰了读者心里那座熟悉又陌生的村庄印象。因刘亮程文字的映照,我们的记忆缓缓地活过来,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放映过往的时光碎片,每一帧都对应着一个隽永的故事。不要很努力,就可以将现在与过去串联。

前有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开辟的田园诗路,后有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用文字编织的乡野王国。我沿着乡野小径,一路追寻他们的身影而来。虽我前行的脚印清浅,好在大道不孤。乡土田园是文化之根,亦是生命之根与心灵的居所。我何其有幸,得以在乡土世界中流连徜徉,获得很多哺育与馈赠。即便心笨笔拙,但还是勇敢擎起芬芳的泥土之笔去记录、去回味。我无意探索新的乡土疆域,只想用文字疏通一条通往故乡的敞亮归途,给过往岁月提供一个明确的证据。无论何时,缓缓回望,故乡的风,都会裹挟着熟悉的稻香扑面而来。故乡依旧,河流依旧,村庄依旧。因为这些证据,我知道,我没有离开过它们,它們也未曾离开过我,都在那条路的尽头等着我。

我随时可以回去。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1EDEFA38-03CC-4249-BAC6-7C29D790DD1D

猜你喜欢 刘亮田园陶渊明 一面短旗退万军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军迷联盟(2021年2期)2021-03-24陶渊明失败了百家讲坛(2019年14期)2019-07-29贫而无谄的陶渊明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8年27期)2018-09-26刘亮、杨光设计作品艺术评论(2017年3期)2017-05-04夏日田园杂兴(其一)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7期)2016-05-14夏日田园杂兴(其七)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7期)2016-05-14田园美景数学大王·低年级(2016年6期)2016-05-14不为五斗米折腰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8期)2016-01-27最后的饭局当代工人(2015年12期)2015-08-24陶渊明论“持之以恒”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4年19期)2014-07-10

推荐访问:乡土 寂寥 身影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