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生态文明视角下高铁站周边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铁站周边区域作为城市形象门户,文章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以绩溪北站为例,探索在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中如何融合城市发展诉求与城市文化、自然本底,提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的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铁站;城市设计;设计策略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2.047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沿线地区人民群众出行服务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依托高铁车站推进周边区域开发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空间的有效拓展和内部结构整合优化,同时有利于调整和完善产业布局,利于交通、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全国各地正在不断地兴建高铁站,并充分认识到了高铁站对于周边地区发展的积极带动作用, 特别是高铁客站作为一个城市的形象窗口,将可发展成为一个城市门户、交通门户乃至旅游门户。但是许多高铁站受到无序开发的影响,城市设计缺乏系统性,对高铁站周边的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生态文明视角下对于高铁站周边区域发展策略的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绩溪北站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1.1区域位置

绩溪县隶属安徽省宣城市,黄山与天目山接合部,大鄣山、大会山、徽岭山脉南北纵贯绩溪县域,主要山脊走向及盆谷延伸方向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片区位于绩溪城区,绩溪北站以北,地处绩溪高铁、高速“双高”交汇区域的核心地段,形象区位优势明显。(见图1)

1.2建设概况

片区虽然位于高速与高铁之间,拥有外围的大交通,但都需要绕道才可达。现状主要通过东侧来苏北路对外联系,内部主要道路只有一条东西向的睿阳路,且为尽端路,通行能力弱。现状地形整体呈带状狭长,内部有七成用地尚未开发建筑,大都为“生地”。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次干路睿阳路两侧,包括学校、在建小区及粮库、厂房等,其中西侧以村庄为主,内部建筑以徽派及新中式为主,整体形象品质有待改善。

1.3自然山水格局

绩溪地处长江流域与新安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境内河流,分属长江、钱塘江水系,以徽岭山脉为分水岭,南部大源河、扬之河、登源河切割构成河谷山水格局,向南汇入钱塘江水系。

片区内拥洪珠龙水库,背靠翬溪山,东有翬溪河、西有朗坑河穿流而过,生态宜居,生态优势明显。同时山城格局明显,片区内现状建筑大都未建,目前均未对绩溪北站的背景山体进行遮挡,从龙川大道看高铁站的背景山体可视化效果好,轴线空间感强。(见图2)

1.4城市文化特色

绩溪位列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孕育徽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溪县在历史上与其他徽州诸县互相影响,诞生了特色鲜明的“徽文化”,是安徽省仅有的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1.5城市发展诉求

1.5.1空间立体管控的必要性

片区位于绩溪城区,绩溪北站以北,作为城市第一门户的重要背景区域,高铁核心影响区,目前整体开发建设尚未进行。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住建部、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规划引导和管控作用。枢纽地区作为地区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类型之一,亟需落实规划指引的具体要求,探索三维空间的立体管控,避免无序建设。

1.5.2城市功能优化调整的需要

片区部分用地在总体规划中为远景规划仓储用地,但随着皖赣普速铁路外绕取消,绩溪北站预留的货运功能取消,此处物流仓储选址已不再合适。片区内部生态环境优越,三水一山的空间格局,且靠近高铁站,宜依托高铁枢纽核,强化居住商业等配套服务,完善生态网络,融合地方文化,构建人文宜居的近铁功能区。

2、规划设计理念与原则

2.1设计目标

依托片区的区位优势,完善其居住、教育等多种城市功能,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挖掘区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将其建设为一处生态绿核、宜居之所、幸福高地。

2.2设计理念

人、自然、社会是生态文明的三大核心要素,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与持续发展则是生态文明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因此,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城市设计应更加注重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使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城市能和谐共生,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山水环境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呼应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体现在开敞空间的可达性与多样性;人与城市的和谐关系,主要体现在生活的便利性及地域文化的传承。

2.3设计原则

2.3.1生态优先

生态优先意味着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重建城市、人和自然能相互和谐的空间格局,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免受洪水、内涝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同时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发展要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

2.3.2以人为本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必须嚴格遵循公共性这一基本原则,即要为人们创造更可能多的可达的公共空间,可达性既包括视觉可达性也包括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达指的是借助对景、视廊等多种设计手法来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更为显著的标志性特点,增强不同空间之间的视觉协调性和相关性。交通可达指要构建完善各片区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使片区各个地段也能和公共空间之间保持良好的交通可达性。

2.3.3整体统筹

立足区域功能需求,强调片区与城市空间整体的协调,有机融入城市功能体系。整体统筹指的是在城市设计要同时满足居民的居住、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够统筹兼顾,取得三者间的和谐统一,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谋划片区的整体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绿地系统等设计。

2.3.4地方性原则

立足城市本土的自然、历史人文和建设情况,尊重地域特点,并结合时代特征,发挥比较优势,以彰显地域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魅力。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高铁站区是城市的门户,应展现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经济特色和民风民俗。

3、城市设计策略

3.1城市与自然和谐,打造生态绿核

3.1.1南界定高,保证山城视廊格局

延续既有空间轴线,考虑“显山露水”的要求加强对山体对景控制,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山城关系。以绩溪北站站房作为基地建筑高度控制的核心要素。鉴于龙川大道的线型,结合龙川大道上站房的可视效果,分别在龙川大道上选取离站房最近的转弯处点和站前广场最远点作为视觉控制点。视点一(转弯处视野):在与龙川大道两侧三层以上建筑视野范围内,基地建设不突破站房垂直视野。视点二(站前广场最远点):基地建设不突破站房垂直视野。以两处视角点分析,为了保证基地建设不出现在站房垂直视野内,站房北侧基地整体高度控制呈现圈层状。控制高程见图3。

3.1.2塑品质,打造郊野公园

针对片区内缺乏绿地空间且碎片化不成体系的问题增加绿地,水绿串联成带,构建完整系统的绿色空间网络。依托现状的洪珠龙水库建立生态涵养林,将其打造为一处郊野公园,充分发挥“绿肺功能”,作为绩溪城市未来旅游新名片。朗坑河及翬溪河的滨河绿地融入城市生态结构,形成纵向主脉,最终向外延伸生态网,增加了环境景观面,提升片区的城市环境品质,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共生。

3.1.3提形象,注重城市形象展示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影响了城市空间特色的突显。对于高铁周边地区的建设,在地块划分较为齐整方正的情况下,建筑语言的特色化、多样化和本土化就成为片区空间特质的重要表达途径。因此需要对新建建筑的风貌进行控制引导。在建筑风格上需要与周边建筑及内部既有的在建小区相呼应,建议以新中式或新徽派建筑为基准。同时注重高速及高铁沿线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特色。片区南侧根据上位规划,考虑未来铁路建设,预留铁路廊道空间。并在北侧高速及高压线的两侧建立防护绿地的复合廊道。

城市景观界面的塑造上一方面,强调水体绿化景观,加强绿地与山体、水库的关系,增加亲水性。另一方面强调街道景观空间的趣味性,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丰富的街道家具及多尺度的开放空间。

3.2人与自然和谐,营造宜居之所

3.2.1营造活力空间

在生态文明观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的生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内容。依托片区内部优良的山水环境,确定广场、口袋公园、滨河绿地、防护绿带、郊野公园等多处活力空间。并通过设置景观轴线、视线通廊等,将各类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丰富多元的开放空间系统,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图4)

3.2.2构建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是指以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的方式构成的城市交通,以慢行系统串联城市的绿地、滨水空间、公共设施等公共空间,保证城市重要公共空间、设施的步行可达性。如今慢行方式逐步成为居民出行首选。设计保留片区内部原有的慢行通道至绩溪北站站前广场,尽量减少地块向主干道开口,为居民及游客营造慢行交通环境。

3.3人与城市和谐,建设幸福高地

3.3.1密路网,建立循环路网

我国传统空间规划模式一般为400m-500m甚至更大的城市主、次干道间距构建城市骨架,具有“道路红线较宽、路网密度低、道路间距较大、街区尺度较大、街区内部道路系统相对封闭”等特点。设计采用“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模式,利于增加街道公共活动区域,提高生活品质、商业氛围和土地价值。保留外部大交通格局,打通内部断头路,增加南北对外通道。同时规划增加支路,形成“一横多纵”的内部路网结构。

3.3.2便生活,植入生活服务功能

现状在建的居住小区均未设置生活服务型商业,导致基地呈现典型的“居住孤岛”状态。片区内的睿阳路沿线呈狭长状,规划生活服务型商业采用“条状集聚+点状分散” 布局模式,打造十分钟生活圈,即在居民步行10分钟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结语:

高铁站周边区域城市设计在城市的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将高水平的生态设计与城市设计相结合,才能满足城市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要求。文章以绩溪北站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为实例,在充分解读城市自然特征、文化特色及城市发展诉求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对于如何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城市与自然和谐,打造生态绿核、人与自然和谐,营造宜居之所、人与城市和谐,建设幸福高地的设计策略,以期能为日后的相关高铁站周边区域城市设计提供参考帮助。

参考文献:

[1]朱珠儿,解旭东.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济南市钢城区南岸新城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31):4.

[2]蔺彬.面向生态文明的城市设计实践——以鲁北新城城市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6(12):123-124.

[3]王洁.小城市高铁站周边片区规划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4]罗飞.高速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研究——以保定高铁站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薛瀚.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特质的塑造[D].天津:天津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李家燕,女,汉族,研究生,注册城乡规划师。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设计策略生态文明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北方文学(2018年35期)2018-01-18空间句法在大尺度城市设计中的运用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21期)2017-11-07试析微型飞行器的设计原则及策略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4期)2017-03-27新课程理念下科学作业有效性设计的实践研究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年4期)2017-03-0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微课程”的设计策略现代交际(2016年11期)2017-02-15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吉林农业·下半月(2016年11期)2017-01-09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探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年10期)2016-12-12贵州生态道德建设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4期)2016-10-15初中化学同步练习有效设计的策略探讨考试周刊(2016年67期)2016-09-22新常态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探析商(2016年23期)2016-07-23

推荐访问:视角 高铁 生态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