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

|来源:网友投稿

贺思谦

关键词:复归于朴;平正;虚静;超然物外

以“道”作为核心的道家文化逐渐成为人生意义中的精神向往。道家文化主要依托于自然、社会、人生三个方面,将三个方面融会贯通并赋予其自我境界。道家的文化精神渗入书法文化传承的素养中,尤其是在历代书家的书论中,道家文化精神的影响十分深刻。

一、老子“复归于朴”思想

(一)守静致虚,复归于无

道家哲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间,将“道”和形而上学相结合,并且创造了万物之宗—“道”。这个核心概念贯穿在天、地、人中,不仅孕育着宇宙本质的终极追求,而且开辟了中国思辨主义哲学流派的新道路。因此,“自然”“无为”便是人道之根、治国之本。

《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道家的主要流派首先出于史官,并且道家历经成败以及存亡都能够以坚守本心为主。在思想博大精深的《道德经》中,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与“无”两者互通。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阐释:万物生乃万物有,万物皆有生,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无”与“有”既辩证又统一,“无”是无名,作为万物的本源,它是无形的、抽象的。道又是实存的,如同植物一样,具备生根发芽又结果的潜能。“道恒无名,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有”与“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万物都有其自身的根源。

庄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对天道、自然、无为进行进一步阐述。庄子认为天地的形成主要归功于阴阳,阴阳关系孕育在宇宙的万物之间,不仅覆盖了宇宙万物,还将宇宙万物的规律进行相应的总结。道家认为人的力量虽然可以改变事物,但必须遵循事物的特征,以实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把空无和静定的心境推向极点并长久保持,向往着“虚极”“无为”的精神世界。老子推崇的人生理想乃是“长生久视”,倾向于顺任自然,从而超迈逍遥。

拥有“道”的人生,不应该以权势作为主要的目标,而是将自身的无为境界传递给他人,达到纯真、淳朴的精神境界。老子阐明要重视切身的体验,排除感性经验,从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追溯宇宙的起源,追溯宇宙的本质,将内心的一切渣滓排除,心境保持纯净无瑕。只有达到最终的这种无极状态,方可宁静致远,思索“道”的内涵。显然,庄子主张通过利益的变化来取得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需求,以虚空的境界实现心灵的无为而不为。庄子的“坐忘”是对社会、人生和价值的集中体现。这一概念揭示了庄子对待社会事物的“绝对蔑视”态度。庄子否定功名利禄,如社会尺度、准则和礼法等。总之,一切身外之物,物质的、实用的和世俗的、非精神实在的,甚至自己的躯体,在其眼里都无价值。庄子的“无为”,意味着自己不愿成为掌权者的仆人。庄子希望自己彻底地无为,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没有虚荣、奢华之意。庄子认为,人可以淡泊一世,没有欲望之心,保持自己的天性是最大的幸福,也是人间的至乐。

(二)道法自然,复归于朴

老子认为“素”与“绚”为对立面。他通过洗尽铅华的方式对两者关系进行总结,对其概念进行分析。老子提出人只有减少自身的私心和贪欲,才能够达到宁静空明的境界。

庄子的主张与老子基本相同,他们都认为朴素是最美的。庄子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人为的艺术都会受到大自然影响。庄子主张“忘我与物”,即心灵活动不为形骸所牵制,精神活动不受外界影响,达到真正的独立自由境界。庄子主张“物顺自然”,他认为“物”需要顺应自然,任何雕琢和装饰都需要遗弃。由此可见,庄子将自然和朴素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理想之美,这种理想之美和“物顺自然”的方式相互依存。“朴素唯美”和“法天贵真”是庄子追求自然美的最高境界。

“朴”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就是“璞”(未凿的石料),“璞”本身就是“朴”。没有比无名的“道”更“朴”的东西。天下万物都有着自身的本性,因此人们应该顺应万物的本性,让万物按自己应有的规律发展。庄子在《庄子·外篇·马蹄》中说明马是一种真性情的动物,马生于天地之间,并且能够逍遥自在地在大自然中驰骋。马这种怡然自乐的方式反映了庄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庄子主张回归自然界的本质,重视自我的境界。

老子把“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其雄,守其雌”,是看待事物表现的初级阶段,正如“复归于婴儿”。老子不仅“守雌”,而且“知雄”。“守雌”含有守静、持中、守柔、处后的意思,同时也暗含了内敛、含蓄的意义。第二个阶段是“知其白,守其黑”,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如老子所阐释,人应该入世用世,虚怀若谷,利国利民,造福社会,“功成而不处”,与时推移而择时进退,与世无争,这样才能拥有“道”的思想,进而达到“复归于无极”的境界。第三个阶段便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既知光荣,又能经受屈辱,才可能造就大材。善于隐忍,可收获同情和谅解,也才能广结好友。若不能受一点儿委屈,感情用事,只想报复,则离灾祸不远了。要完全放弃荣与辱,繁华落尽,最终达到“复归于朴”的境界。(表1)

二、孙过庭《书谱》“复归平正”

(一)道家艺术观的体现

春秋战国时代,文艺思想与审美批评相互影响。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强调经世致用,强调伦理道德,有着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着道法自然的审美思想,提倡“虚无”的创作心理,强调绝对的自由。随着书论的产生,大量书论根植于道家思想,在宋代出现了“自然天放”“无法之法”的书法主张。

(1)意造无法

苏轼主张书法自然发展,提倡自由的书法精神。他认为书法家应该创造自身的法,表达自己的情怀。他认为对任何事物都不能过于迷恋,而应该有一种超脱自然的方式,达到一种既有所寄托而又不完全依托的状态。

苏东坡将欧阳修生发的一些思想,加以提炼、升华,并大力倡导,使之成为整个时代的思想共识。欧阳修认为,书法为人生一乐,不必计较功利,而应“寓其心,通其意”。宋代提倡“尚意书风”。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文人书风,将书法定位在文化上,文化成为书家的主要追求。

(2)阴阳之谓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书法(文字)发端于自然,自然的事物既然体现于书法中,就会产生阴阳两极,有了阴阳,书法的形体(结构)和态势(用笔)也就会出现。蔡邕在《九势》中强调书法与自然的美学关系,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倡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强调内外兼修,以一种“穷观极照,心与物冥”的人生体验,领悟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

(二)复归平正

“平正”不仅是对书法字形的要求,更是书家向往的最高艺术境界。平者,正也。在文学艺术批评中,“平正”指一种平淡无奇的风格。在《书谱》中,孙过庭指出:“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复归平正”也是老子“复归于朴”思想的完美体现。我们可以将书法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平正”。“平正”要求书法结体匀称,并达到端庄沉着的境界;同时要求在书写过程中,汉字的结构需要符合规律,并对笔法和笔势进行要求。笔法是整个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用笔能够提按自如,须沉着冷静。这个阶段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如老子所言“復归于婴儿”,如“婴儿学步”,“平正”则是基本的过程。把握字形结构,再深入法帖,临习笔意,方可感受用笔的收放自如。

第二阶段主要为“险绝”。“险绝”主要体现的是字结构的改变,达到阴阳开合的境界。书法艺术通常是以变化作为评判优劣主要的依据,并不是每一个字的书写均相同,而都是以参差变化、起伏有致作为主要的追求。“险绝”不仅是一个符号,它还可以通过笔法传递情感。这个阶段建立在第一阶段“平正”的基础上,进而参差变化。这个阶段也是探索的阶段。在探索中,打破藩篱,彰显自我。但在探索中,要保持虚静的状态,正如“致虚极,守静笃”。在“险绝”阶段,保持“心斋”“坐忘”的状态,这也正是“复归于无”的体现。

第三阶段为“复归平正”。在不同阶段,事物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行的。书法艺术从认知到体验,从体验到感悟,在感悟中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个阶段也体现了老子“复归于朴”的思想。

在书法过程中融入道家思想,时而狂野,时而奔放,时而委婉,时而妩媚,在自由无为的世界里享受书法艺术的乐趣。在书法创作中“以简驭繁”,充分传递书法创作者丰富的情感,它需要不同的形式来体现。这也是书法艺术达到高度抽象的重要标志。

朱和羹曾说,古人写字都以“奇”作为主要的思想,而不取“平正”。这种变化需要从平正中逐渐体现,以“平正”作为主要的根基。书法创作者通过初级阶段一番中规中矩的学习,打破藩篱,彰显自我,最后“复归平正”,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表2)

三、“复归于朴”与“复归平正”关系思辨

(一)回归自然,与道合一

道家推崇“无为”的人生境界,追求长生的人生目标,注重内在的心境修养。书法源于自然界,阴阳相生,是可见的又是强大的,蕴含着精神美。

书法家在创作中, 不仅追求“形”,还追求“神”,从大自然中感悟“道法自然”“朴素之道”。书法家要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获取灵感,找到与艺术契合的点,从而使书法艺术由自然的“形”进入自然的“神”,并最终上升到自然之“道”。作为审美创造的艺术作品,书法不是没有巧妙的装饰,它的美在于它的巧思而不显示人工的痕迹。人们常称赞陶渊明诗歌天真、自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自然的美不仅是无意的,而且是巧妙的。从历代书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所倡导的自然状态,是书法家情感的自然表达,从书法中的章法、结字、气韵等方面表现出来。书法家创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并在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情怀和思想,并最终使自己的书法艺术回归自然,达到“不激不厉”“人书俱老”的境界。这也正是书法“复归平正”与道家“复归于朴”思想相融合的地方。

(二)以柔克刚,与世无争

道家倡导“以柔克刚,与世无争”的人生境界,并且反对争强好胜、自我膨胀的思想。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书法家需要尽全身之力以实现书法艺术的这种平衡,而不仅仅追求其表面上的剑拔弩张感,也不是盲目地施加力度,而是将力与情感结合,让自身的情感蕴藏在笔墨中。线是力的表现。线条刚与柔、黑与白的艺术表现仿佛在表达一种人生哲理。“线源于道”,线条蕴含了书法家的情感。

(三)超然物外,实现人生的逍遥游

书法蕴含着道家思想的精髓。无论书法理论还是书法创作,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由毫无法度的自然状态过渡到“预想字之大小结构”的学习状态,这个阶段是书法学习的必经阶段,须摒弃第一阶段的自由状态,进入“殚精竭虑”的学习状态。但是,进入这个阶段不是终极目的。老子揭示了艺术与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跳脱束缚,达到“复归于朴”的状态。一个“复”字,暗含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过程。这种状态也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保持自己内心的理想状态,而不为外物所左右,这也是老子“道”的思想体现。在“险绝”阶段,书法学习状态最不稳定,这也是书法风格最容易塑造的阶段。在“复归平正”的最后阶段,开始逐渐摒弃人为的安排,向“无序”状态过渡,以至达到“复归平正”的境界。书法创作最“自然”、最“无序”的状态,也是最“稳定”的状态。书法艺术在这一阶段最为成熟,追求的也不再是刻意的变化,最终达到自由而又不失法度,充满哲学思想的“道”的境界。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推荐访问:复归 平正 思辨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