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2021年中国对外传播学术热点回顾

|来源:网友投稿

郭毅 游斯惟

【内容提要】2021年,我国对外传播学术创新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史及其政党形象的海外传播、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建构、深入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国际传播精准化、可爱中国形象的立体化传播五大热点议题,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一个阶段的学术创新可以少一些重复生产,多一些创新成果。在前人搭建的宏观框架基础上,鼓励更多微观和实证的研究,把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关键词】国际传播 政党形象 国家形象 对外话语体系 对外传播理论

学术创新是时代的产物。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对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更是对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学术创新的明确指引。如何适应时代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考驗每一位国际传播学人。

本文以“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通过梳理2021年1月至11月公开发表的410篇期刊论文,总结出2021年我国对外传播领域的学术创新热点,并将之归为五个议题: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史及其政党形象的海外传播、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建构、深入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国际传播精准化、可爱中国形象的立体化传播。

一、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史及其政党形象的海外传播

1. 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史研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对外传播。温故知新,继往开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顾和反思百年大党的外宣工作经验,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2021年,有关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史研究异彩纷呈。既有纵向时间线上的形态演变和趋势总结,又有历史横切面上的个案研究,方法灵活多样,充分展现了相关研究的精与深。例如,刘小燕等人全面梳理了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治理时期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形态的历史演变和创新机制。指出党的百年对外传播工作从“对外宣传”到“对外说明”,再从“对外传播”到“公共外交”的历史转变。总结出国内政治需要、国际关系和局势、外宣理念转变和媒介技术发展在型塑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形态方面的重要作用。①此外,中国共产党外宣人才培养史、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外宣史也是学者关注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新方法是2021年有关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史研究的一大亮点。例如有学者尝试突破“简单编年史叙事”,从“对外传播向度史”角度,研究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工作中,党际传播、国际传播、命运共同体传播三个“向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坐标横轴上的交叉关系,不啻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②

2.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海外传播

近年来,政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已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创新议题,这对整个国际传播领域也有特殊的学术贡献。在建党百年之际,学者们继续针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对外传播问题展开细致探讨。

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观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学者注意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经历了从革命者形象到建设者形象,再到开放包容形象的变化。③不过,虽然总体而言政党形象从模糊负面向好转化,但同一时期又存在多元认知和反复波动。在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海外传播更是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特别是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下,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仍然面临着被曲解的困境。④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百年大党的光辉形象、诉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学者亟需回答的问题。就此,有学者提出要明确传播目标,积极主动回应国际社会关心的话题,多渠道整合对外传播媒介资源。⑤同时要把握对外传播规律,加强国际舆论态势研判,鼓励商业大数据平台出海,面向不同受众差异化传播。⑥

二、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是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题中之意,能够为立足国情有效开展对外传播工作、为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理论支撑。

1. 重思西方理论与概念

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需要建立在对西方理论全面、客观、理性的认知和扬弃之上。要认识到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谨慎而深入地思考西方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特别应避免落入一些西方国家有意设置的“概念陷阱”。

概念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工具。重思国内学界普遍使用的西方概念,特别是厘清概念工具中的“模糊地带”,是全面客观认知和扬弃西方经验的前提,也是理解我国对外传播实践现状和困境的切入口。例如有学者指出,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应重思“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这两个学术概念的关系,特别是要纠正二者长期被混淆使用的现状。⑦还有学者指出,“软实力”和“国家形象”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我国也存在混淆。国家形象不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策略简单套用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思路上,是造成国际形象与自我期待之间巨大落差的原因之一。⑧

西方国际传播理论以及新概念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也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有学者指出,欧美学术界主导的所谓“战略传播”不是一套“拿来即用”的学术话语,“必须依据不同语境进行改良与适配”。在我国对外传播研究和实践中,欧美“战略传播”的相关理论应当与“四全媒体”等本土学术话语资源和实践模式紧密结合。⑨还有学者对西方学术界近年来提出的“数字化公共外交”概念提出质疑。认为数字化公共外交的效果不可高估,也有理论缺陷,还存在算法操控、虚假信息战、计算宣传等方面的伦理风险。其是否值得挪用于后疫情时代我国对外传播工作实践值得商榷。⑩

2.“自主范式”的初步探索

202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我国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存在“认知结构西方化”的问题。对此,有学者指出,既要看到“西方”内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要认清“自己的传统和根基”。11

也有学者提出建立对外传播理论“自主范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例如李希光提出,我国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要从崇拜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窠臼中走出,要在对外传播的知识来源、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上提出自己的标准,深入探索我国对外传播的“自主范式”与知识体系。12

那么应该如何进一步探索中国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自主范式呢?张毓强等认为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求答案。西方“国际传播”的概念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功利性需求,而中国经验完全可以赋予这一西方概念新的内涵和外延。13而“叙事体系”的建构应当作为理论创新的核心。14这些观点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应有启发。

还有学者对构建中国对外传播理论的自主范式开展了一些具体的理论实践,饶有意义。例如有学者搭建了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五个向度和衡量指标,包括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15还有学者在总结新中国7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共通话语范式”理论,以对冲和消解西方范式。16

三、深入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富有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的对外话语体系”。在后疫情时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深入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继续成为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热点议题。2021年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4个方面。

1.人文共同体的对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讲话中提出“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

作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外阐述“人文共同体”是学者关心的话题。在对“人文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有学者指出,对外阐述“人文共同体”要突破文明隔阂,实现平等交流,注意在对外话语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7此外,应当多维推进人文共同体的国际话语建构,将重构公共外交、加强城市传播等作为对外阐述“人文共同体”国际话语的路径。18

2. 中国生态观的对外传播

作为重要的全球性问题,西方国家围绕生态环境议题的话语权争夺由来已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体系越发明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低碳发展”等主张备受国际瞩目。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必须加强中国生态观的对外阐释。

然而有学者发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尚不充分,西方社会对中国生态观也存在理解困境。有的外国公众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并不认可,中国在国际生态环境问题上的议程设置能力也受到敌对国家的压制。19对此,有学者指出中国生态观的对外传播必須进行话语概念与方式革新,加强对中国特色新概念的解读和宣传。20抓住碳中和传播机遇,动员全社会传播力量参与。21

3.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对外传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结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让全世界看到真实的脱贫成就也应是我国对外话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何讲好脱贫攻坚的故事,是学者普遍关注的核心话题。例如有学者提出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应充分发挥“通用框架”和“特殊框架”的作用22,善于使用共情叙事,找准我国脱贫攻坚成就对外传播中的“共情的决定性符号”。23此外,也要注意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针对性地向外传播我国扶贫成果。24

4.中国话语对外传播中的价值观问题

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对外传播中国态度、中国观点、中国主张,不可避免要涉及价值观的问题。

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面临内部和外部困境。从外部来看,不同文明和文化影响下的价值观存在天然差异。而从内部来看,有学者指出中国价值的塑造存在庞杂和散乱的情况,“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亟待厘清“中国价值”内涵。25

对于进一步优化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策略,有学者提出应从国家形象、话语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等维度进行突破。26 也有学者提出先从“大同”“礼序”“中和”三个角度清楚厘定和提炼中国价值,在内涵清晰的前提下开展对外传播。27

四、国际传播精准化研究

实现精准化,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开展对外传播工作。

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应是整体性和差异化的辩证统一,对外传播精准化不是不要整体,也不是抛弃系统观。有学者指出,既要坚持系统观念、实施总体布局、进行系统创新,又要尊重传播主体的复杂性、传播对象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路径的弥散性,寻求多层次、差异化的对外传播策略。28也有学者指出,我国对外传播的精准化需要站在系统观的角度思考。我国的对外传播系统不能脱离国际社会这个大体系,既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上进行内部优化,也要与国际环境进行互动。29而对外传播的精准化应当是“全链路”的。核心链路是国际传播目标的精准化,关键链路是传播内容的精准化,支撑链路是传播主体的精准化。只有打通三大链路,才能做到对外传播的“总体精准”。30

落实到精准化对外传播的具体实践,有不少学者指出,一些具有特殊外交意义的地区具有战略价值,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并将之纳入精准化传播的重点对象。例如有学者指出,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近年来俄罗斯青年群体对我国整体好感度也明显升温。因此,加强对俄罗斯的区域化传播应当成为我国精细化对外传播的突破口。31而地处“一带一路”沿线的东盟国家长期以来对中国态度不一、评价复杂,历来是西方国家话语权争夺的战场,因此针对东盟国家的精准化传播也十分必要。32

在精准化传播的具体操作方式上,学者们也提出了优化策略。例如,有学者提出着眼传播主体,激活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力。33也有学者提出从优化媒介技术、统筹媒介资源入手,充分利用大数据抓取分析传播效果,实现对传播内容的精细化生产、分发与反馈。34

五、可爱中国形象的立体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把握好基调,在国际传播中,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塑造和立体化传播可爱中国形象,对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有学者所说,向外输出可爱中国形象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社会对华的偏见和“仇恨”情绪,对冲和疏解国际舆论对我国的负面攻击,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舆论场的正能量,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5

“可爱中国”具有丰富的内涵,要从多维度加以把握和认知。有学者提出,可爱的中国人、有魅力的中国城市,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是“可爱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36可信的中国形象、可爱的中国形象、可敬的中国形象三者之间也存在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37立体化展现可爱中国形象,要梳理清楚打造可爱中国形象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倡多元主体叙事,鼓励全民参与到国际传播中。此外,也要处理好“国家身份”的建构与认同问题,反思国家身份建构与国际认同间的落差。38

塑造和对外传播可爱的中国城市形象是立体化展现可爱中国形象的必然要求。有学者从案例入手分析了中国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共生共塑关系,并从理论高度指出城市形象通过具象功能、情感功能、体验功能、认同功能四个维度参与塑造国家形象。39这对从“可爱中国城市”的角度研究“可爱中国”应有启发。

长期以来,境外媒体和国际社会曲解甚至诋毁我国军队形象、国防政策、军事战略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塑造和对外传播我国国防军事正面形象已迫在眉睫。对此,有学者提出要在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媒体五个维度塑造人民军队形象。同时继续加强媒体布局,壮大对外传播力量。40

六、结语

2021年我国对外传播学术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也留下了一些亟待解决问题。

其一是学术生产的重复化问题。例如,对外传播的精准化其实并不是2021年才出现的学术话题,但一些对策和建议竟然还停留在三年前学术界提出的老办法,或者仅仅是把老办法换了一种表述,难免有“换汤不换药”之感。少一些重复生产,多一些理论创新,应是未来一个时期对我国国际传播学界的考验。

其二是“呼吁”较多的问题。应当认识到,构建中国对外传播理论绝非易事,也不在朝夕之间。当下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宏观的“呼吁”多一些。未来的一个阶段,可以在前人搭建的宏观框架基础上,鼓励更多微观和实证的研究,涌现更多更具体的理论,继续把中国对外传播理论“自主范式”创新,把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其三是理论自觉的问题。如今,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已經表现出很强的问题意识,这对于学术创新而言是巨大的进步和飞跃,但光有问题意识恐怕还不够。单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纵观国内外社会科学领域的顶级学术创新成果,无一不是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的统一。近两年不乏看到个别“另类研究”,避谈理论框架,研究者没有新闻传播学背景,也不从事对外传播工作,还是应避免这种“干巴巴”地提出对策建议的所谓“研究”。一些建议甚至无法在理论层面过关,又如何能指导实践呢?

本文系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当代西方新闻学术概念史研究”(2020CDJSK07PT11)和“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术话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21CDSKXYXW008)的研究成果。

郭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媒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游斯惟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刘小燕、李静:《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形态创新机制研究》,《新闻大学》2021年第6期,第71-89页。

②姬德强、朱泓宇:
《党际、国际与命运共同体: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三维向度及其交叉关系》,《全球传媒学刊》2021年第8期,第48-68页。

③张雪梅:《国外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认知的演变过程与特点》,《人民论坛》2021年第14期,第70-73页。

④李彪、邹美玉: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的百年演变与优化策略》,《对外传播》2021年第5期,第9-13页。

⑤袁赛男:
《百年大党形象对外传播的国际语境及路径选择》,《对外传播》2021年第5期,第14-17页。

⑥同④。

⑦韩德勋、赵士林:
《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之辩再思考》,《全球传媒学刊》2021年第4期,第120-134页。

⑧郭毅:《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中的概念混淆与实践误区》,《对外传播》2021年第3期,第13-16页。

⑨史安斌、童桐:《从国际传播到战略传播:新时代的语境适配与路径转型》,《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10期,第14-22页。

⑩郭毅:《数字化公共外交:实践困境、理论缺陷与伦理风险》,《未来传播》2021年第5期,第38-45页。

11姬德强:《“双重西方化”:中国外宣的困境和出路》,《青年记者》2021年3月下,第18-29页。

12李希光:《我国对外传播需要自主的范式与知识体系》,《东方学刊》2021年第3期,第2-15页。

13张毓强、庞敏:《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新基点、新逻辑与新路径》,《现代传播》2021年第7期,第40-49页。

14张毓强、潘璟玲:《主体性探询:论中国国际传播创新的方法论基点》,《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10期,第23-31页。

15黄娴、丁柏铨:《论国际传播“五力”——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8期,第18-23页。

16郭可、郑闯、涂心湄:
《中国特色共通话语范式的理论内涵和建构路径》,《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10期,第32-38页。

17周鑫宇、任冬旭:
《冲突背景下人文共同体的对外阐述》,《对外传播》2021年第2期,第8-11页。

18参见:聂书江、周紫荆:
《百年变局背景下对外传播人文共同体的路径选择》,《对外传播》2021年第2期,第16-19页;
文春英、薛傲宇:《试论人文共同体建设的城市传播路径》,《对外传播》2021年第2期,第28-30页。

19李玉洁:《中国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挑战、转向与创新》,《对外传播》2021年第8期,第9-13页。

20戴佳:《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外传播与话语权构建》,《对外传播》2021年第8期,第14-17页。

21李颖、张剑锋、崔冰洁:
《抓住碳中和传播机遇 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对外传播》2021年第8期,第18-20页。

22李汇群:《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对外传播》2021年第4期,第11-14页。

23胡园园:《共情叙事:中国脱贫故事对外传播的突破口》,《对外传播》2021年第4期,第15-17页。

24易文、肖曉玥:《如何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基于泰国、越南、老挝主流媒体对中国扶贫的报道分析》,《对外传播》2021年第4期,第22-25页。

25刘俊:《论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价值观庞杂困境——基于传媒艺术对外传播的示例》,《对外传播》2021年第6期,第4-7页。

26张恒军:《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理论路径与实践维度》,《对外传播》2021年第6期,第8-12页。

27同26。

28唐润华、刘昌华:《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传播的整体性与差异化》,《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第75-79页。

29胡正荣、潘登:《系统性创新与交互演化——试析世界深度变局时代的国际传播精准化进路》,《对外传播》第7期,第6-8页。

30宫承波、徐瀚祺:《提升和优化国际传播精准化水平的建设性理路构思》,《当代传播》2021年第5期,第72-74页。

31张严峻:《对俄罗斯青年群体讲好中国故事——新形势下对俄精准传播的策略与路径》,《对外传播》2021年第9期,第12-16页。

32李彪、高琳轩:《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精准传播路径》,《对外传播》2021年第9期,第7-11页。

33参见:宫承波,徐瀚祺:《提升和优化国际传播精准化水平的建设性理路构思》,《当代传播》2021年第5期,第72-74页;
张生祥:《以精准传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对外传播》2021年第9期,第4-6页。

34参见:宫承波、徐瀚祺:《提升和优化国际传播精准化水平的建设性理路构思》,《当代传播》2021年第5期,第72-74页;
沈诗伟:《推进精准传播亟需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对外传播》2021年9第期,第31-34页。

35赵新利:《共情传播视角下可爱中国形象塑造的路径探析》,《现代传播》2021年第9期,第69-74页。

36同36。

37钟新、蒋贤成:《完善全民国际传播体系》,《中国记者》2021年第7期,第38-43页。

38吴瑛、史磊、阮光册:《国家身份的建构与认同:中国负责人大国形象分析与反思》,《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30-147页。

39谭震:《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及功能研究》,《国际传播》2021年第3期,第78-85页。

40参见:陈风华、涂光璨:《人民军队多模态对外传播形象研究》,《未来传播》2021年第5期,第46-53页;
肖勇利:《中国海军“走出去”对外传播的优化策略》,《对外传播》2021年第10期,第54-56页。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国家形象国际传播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思考新媒体研究(2018年14期)2018-09-18纪录电影内生传播力刍议今传媒(2018年3期)2018-04-252022年冬奥会国家形象媒介提升路径研究现代交际(2018年3期)2018-03-10“一带一路”格局下影视文化传播影响探究今传媒(2018年11期)2018-01-11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英译现状及实践路径研究武术研究(2017年7期)2017-10-11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华人华侨在提升中国软实力中的作用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华人华侨在提升中国软实力中的作用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承担国际责任:中国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党政研究(2017年3期)2017-03-27英语新闻标题翻译中的把关研究新闻世界(2017年1期)2017-01-20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实践的变迁与发展路径艺术百家(2015年2期)2015-07-07

推荐访问:热点 年中 回顾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