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

|来源:网友投稿

黄家慧 许晓辉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部分和重要篇章,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深远的价值意蕴。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守正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继承发展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深化,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这一思想立足国内当前形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建设,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价值和开拓性意义,在实践中也彰显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创造力。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生成逻辑;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2-0069-06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如一的初心,这种崇高的价值追求也深刻内蕴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之中。“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1]66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共产党人始终秉承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将人民置于至高地位,作为开展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执政理念、目标导向、价值评判等多个视角对“人民至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理念进行翔实的论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一以贯之,坚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厚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和价值标准。因此,深入理解这一思想的生成逻辑,充分挖掘其价值意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坚守,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这一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是其在新形势下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不同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实践中得出的基本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秉持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秉持的基本取向和价值遵循。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物质资料的创造、精神给养的输出、社会变革及人类社会形态的更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形成这一科学理论的过程中,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克服了唯心史观的束缚、突破了英雄史观个别人物主导历史的认识、建立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虚幻的人,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探索和思维阐释的逻辑起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525,而“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有血有肉、现实存在的人,并且其实践活动还伴随着意识形态的映射。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问题时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将物质生产的具体实践活动与思想创造的抽象思维活动相结合。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将人民群众形象地论述为“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2]608,将演绎历史剧情和创作历史长剧的人们客观地界定为人民群众。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进行生产活动的“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3]5界定为研究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索人类历史进程的着眼点。现实的人,建构起马克思恩格斯独特而新颖、科学而深邃的理论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论述并全面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唯心史观的诸多虚假观点和荒谬主张不攻自破。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核心主张,也成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重要的理论来源和思想根基。人民群众既扮演着认识世界的主体角色,又发挥着改造世界的主体功能;既从事着繁衍人类并维系人类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也从事着思想、观念、意识等形式的精神生产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类通过主观能动性创造历史,通过劳动方式获取报酬。劳动实践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统一的人类特有的属性,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世界历史不过是由一群群追求自身目的的人民群众进行的一次次实践活动的结果,是在人民群众的劳动中形成并不断拓展的。与此同时,“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2,逐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成为领导人民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和关键性因素。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传承与发展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根本原则,不断增强执行群众路线的能力建设,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价值宗旨和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铸就并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完成了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逐渐强起来的伟大业绩。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爭指明了正确方向。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斗争。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先后进行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试图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尝试运用改良和革命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但这些努力和尝试都未能如愿,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远离广大人民群众,未能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在广大农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并积极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土地革命时期,党成功发动了最广大的农民阶级力量,在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上农民支持力量不断壮大,民众基础越发夯实,在科学革命路线的指引下顺利推进了早期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为革命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国统区以人民民主运动为主线的第二条战线的配合,并取得了包括解放区分得土地的农民、在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的民主党派的信任和拥护。正是由于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究其根源就在于赢得了民心,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当务之急。依托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先后完成了一系列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的革命活动:土地革命使得人民群众拥有了自行耕种的土地;镇压反革命以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危害人民群众的余毒;在国家机关、部队和国营企业等单位中开展“三反”运动,在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展“五反”运动,两次运动巩固了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等等。这些革命活动巩固了新生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改善了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而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益。“一五”计划远超预期目标完成,三大改造合理有序、提前完成,尤其是来自群众智慧的和平赎买创举,使得社会主义改造更加高效、顺畅。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和精诚团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重新回归到良性轨道,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相信并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对小岗村“大包干”的大胆尝试给予保护和肯定,小岗村的创造性改革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和中国全面改革的大幕,用行动印证了“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5]288。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和质疑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它兼顾社会、国家、人民三方面的利益,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符合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断增强群众意识、群众路线,并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旨。党的十七大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升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成为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经验与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指南,是党和政府在落实治国理政各项举措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无论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国家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对新时期党的执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加凸显了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和职责。新时代,“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9。这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理论创新与具体运用,是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供求双方矛盾内涵外延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解决矛盾所需着力点的精准把握。从主要矛盾的需求方面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民群众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和需求内容的不断拓展,已不再局限于物质上的增量,而是逐渐扩展到对于民生、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各领域的诉求。显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样的表述和总结,是党对人民需求变化的真实把握和如实反映,也是党对人民所思所想所盼的及时回应。从主要矛盾的供给方面来说,我国已从1978年人均GDP只有385元人民币,突飞猛进到202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从一个将被开除“球籍”的贫穷国家,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过去,但发展的区域差距、城乡不均,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钩等问题越发突出,市场潜力的挖掘、供给质量的提高、制度创新机制的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做大“蛋糕”固然重要,而分好“蛋糕”更不能忽视,我们需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过去“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到今天的“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都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民生福祉得到极大提高: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就业形势稳中向好,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人民健康水平和国民素质得到稳步提升,以水、大气、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党带领人民同心抗疫过程处处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宗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立足于中国现实状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良好、高效的精准扶贫机制:在扶贫策略上找对路子、在扶贫导向上找准方向、在扶贫落实上找稳着力点。既帮助贫困人口“输血”,助其在物质上尽快脱贫,又协助贫困人口“造血”,助其锻造脱贫的本领和技能,最终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实践以有力的事实证明了唯有坚持“发展的目的就是造福人民”,唯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真心拥护。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

思想理论最大的闪光点就在于能够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指导实践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宗旨,正确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处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篇章。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价值和开拓性意义,在实践中彰显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创造力。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追求,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具有深远的立意和极强的理论价值。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政治实践与创新发展,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在新時代的现代性转化与结合中国国情所进行的理论创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创新和发展。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原则要求和价值立场,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根基。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着重强调了“人”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凭靠劳动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断书写人类的历史。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和创造性价值,“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1031。首先,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真正地深入群众,及时、主动地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现实疾苦并给予及时妥善解决。其次,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为多数人谋幸福、谋利益、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通过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再到分阶段共同富裕,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诉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体现在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总体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激发了人民更高层次、更丰富的社会文化需求。然而,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供需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不完善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人民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从解决人民的现实需要出发,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归宿,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且赋予其深刻的新时代内涵。传统民本思想起源于西周初期,是一种主要用来调节君民矛盾的施政主张和执政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敬德”“爱民”“保民”“安民”“重民”等。孔子主张只有“富民”之后才能“教民”,而荀子主张“养民”才能为“教民”奠定基础,且“教民”是礼治的根本之策。孟子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贡献者,提出了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观点——“民贵君轻”,将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上升到全新的高度。老子对民本思想展开了更深入的解读,把“顺民意”和“顺民心”作为君主能否治理好国家的重要衡量标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从政治上要安抚百姓、顺从民意,从经济上要使百姓得到实惠、逐步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挖掘和吸收传统民本思想精神内核和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回应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无处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光辉。习近平总书记从传统民本思想中得到启发,借鉴经验,结合新时代所面临的发展要求和实践条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相关论述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价值

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达到主观与客观、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更在推动实践活动中彰显出理论的指导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奋力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如一的初心,也是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将人民置于至高地位,作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理想追求和不懈探寻的梦想。毛泽东提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源泉,强调了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和能动作用,为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形成作了理论铺垫。邓小平把能否总结群众经验和集中群众智慧作为衡量党员工作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并表达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情感,把自己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践行党的宗旨和使命,成为走群众路线的先锋和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为党、为人民奉献的精神,提出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构成,是实现百年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新时代的中国梦,既是全体中国人民努力追寻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与每个中华儿女奋力向上的“个人梦”息息相关,“个人梦”汇合在一起,便成就了磅礴的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精髓,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指引和行动指南。

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必然选择。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关切,也是中国一切改革与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宗旨,把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作为重要工作,将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序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提上日程等,这些举措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不仅在“五位一体”建设上取得全面进步,而且在增进人民福祉方面获得丰硕成果,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高度统一和良性循环,解决了人民最关切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既实现了物质上的提量,又获得了精神上的提质,有力地印证了“发展”不仅体现在各项经济指标的数字变化,更蕴含于人民真切的生活感受中。党的十九大首次并列提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简称民生“三感”),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更为具体的生动表述,为民生建设注入全新内涵。基于民生“三感”的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改善民众生活、提高民生福祉作为重要部署和核心工作,强调长期国民教育素质提升和短期就业创业政策优惠相配合,注重分配政策的优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统一,加强健康中国的推进与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应对,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富裕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层面诉求,从而实现新时代民生目标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刘海巍

猜你喜欢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以人民为中心从“侠客岛”看新媒体平台的情感治理传媒(2020年1期)2020-11-30新时代创新自信的生成逻辑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年2期)2020-04-22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才培养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20期)2019-10-16毛泽东政治历史观生成逻辑论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3期)2019-07-27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动力机制廉政文化研究(2019年5期)2019-02-10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西部论丛(2018年4期)2018-08-25“以人民为中心”担当作为东方教育(2018年9期)2018-05-2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在“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论坛(2018年1期)2018-03-03新时代下工匠精神的回归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35期)2018-01-21大众文化及其价值意蕴探析报刊荟萃(上)(2017年12期)2017-12-12

推荐访问:意蕴 生成 逻辑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