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用定量计算的方法分析平衡体系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来源:网友投稿

费鹏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其中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深刻揭示了化学理论的核心。平时教学一般从定性角度分析平衡移动方向,不过科学研究是分析数据推导结论的,因此,教会学生通过定量计算来分析平衡,特别是多元平衡体系问题,有特别的意义。

一、平衡常数数值的意义及其具体应用

平衡常数大小可以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平衡常数越大,反应程度越大。一般情况下,K>1.0×105,则该反应完全发生了;若K<1.0×10-5,则此反应几乎不发生,在两者之间,通常为可逆反应。有些平衡问题,可代入具体数据,把反应的平衡常数计算出来,再来进行分析。

1. 难溶碱是否溶于铵盐溶液。

课本上有个经典实验,即Mg(OH)2沉淀可以溶于NH4Cl溶液,原因是:Mg(OH)2(s)?葑Mg2+(aq)+2OH-(aq),加入NH4Cl溶液,N和OH-生成NH3·H2O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使Mg(OH)2沉淀完全溶解。但是,怎么证明这个过程可以完全发生呢?

(1)Mg(OH)2是否溶于NH4Cl溶液。

假设反应发生,则离子方程式如下,(以知:Kb(NH3·H2O)=1.8×10-5, Ksp[Mg(OH)2]=1.2×10-11)

Mg(OH)2(s)+ 2NH4+ ?葑 Mg2+(aq)+2NH3·H2O(aq)

K==

==3.7×10-2>1.0×10-5

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3.7×10-2>1.0×10-5,说明当N浓度超过一定值,该反应是可以发生的。

(2)Fe(OH)3是否溶于NH4Cl溶液。

那么,是不是类似于Mg(OH)2的难溶碱都可以溶于NH4Cl溶液呢?比如Fe(OH)3?同样,假设反应可以发生,写出离子方程式,带入数据计算出反应平衡常数。

Fe(OH)3(s)+3N  ?葑 Fe3+(aq)+3NH3·H2O(aq)(已知:Ksp[Fe(OH)3]=4.0×10-38)

K====6.86×10-24<<1.0×10-5

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6.86×10-24<<1.0×10-5,说明此反应不可能发生,因此,即便N 浓度再大,Fe(OH)3也基本不会溶解。

2. 弱酸能否制强酸?

H2S通入FeCl2溶液,不能发生反应,一般的解释是说弱酸H2S不能制强酸HCl。但把H2S通入CuCl2溶液,却有黑色沉淀生成,说明H2S制备了HCl。那么,弱酸到底能不能制强酸呢?我们还是通过计算来看一下这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吧。

已知:H2S的Ka1=1.3×10-7,Ka2=7.1×10-15,FeS的Ksp=6.3×10-18,CuS的Ksp=6.3×10-36

(1)H2S是否跟FeCl2溶液反应。

Fe2++H2S  FeS(s)+2H+

K=

=××

==1.47×10-4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47×10-4,已经很接近10-5了,说明该反应很难发生,又考虑到H2S微溶于水,反应物浓度很低,所以H2S通入FeCl2溶液几乎没有沉淀。

(2)H2S是否跟CuCl2溶液反应。

Cu2++H2S ?葑 CuS(s)+2H+

K=

=××

==1.47×1014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远远大于105,说明此反应向正方向发生的趋势很大,可以完全发生,因此往CuSO4溶液中通入H2S气体,马上就有黑色的CuS沉淀生成。

(3)弱酸能否制强酸的内在原因。

H2S跟CuCl2溶液反应似乎可以推导出“弱酸可以制备强酸”的结论,但H2S却又不和FeCl2溶液反应,所以酸性强弱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换个角度,我们来分析FeS和CuS是否溶于酸。

FeS(s)+2H+ ?葑 Fe2++H2S(aq)的K=6.8×103,常數很大,说明FeS可以溶于强酸。

CuS(s)+2H+ ?葑 Cu2++H2S(aq)的K=6.80×10-13<<1.0×10-5,说明CuS不溶于强酸。

由此可得出,弱酸是否可以制备强酸,关键不是看酸性强弱,而是看沉淀是否溶于强酸。类似还有BaCl2+H2SO4=BaSO4↓+2HCl,AgNO3+HCl=AgCl↓+HCl等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酸性强弱无关,而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强酸的沉淀。或者,更严密一点,是假设反应可以发生,求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根据数值是否足够大,从而推断反应是否可以发生。

二、从浓度商(Qc)和平衡常数(K)的对比判断是否平衡,分析多元平衡体系中反应的方向

在多元平衡体系中,判断反应朝哪个方向发生是个难点,如果定量计算出浓度商(Qc)和平衡常数(K),进行比较,哪个方向的Qc大于对应的K,则这个方向的反应就可能发生,反之则很难。

1. 溶液中的离子是发生复分解反应,还是双水解反应?

学习完双水解反应后,善于深度思考的同学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往Na2CO3溶液中滴入MgCl2溶液生成MgCO3沉淀,发生复分解反应,而滴入FeCl3溶液,却生成Fe(OH)3沉淀,发生双水解反应呢?老师一般解释说因为Fe(OH)3比Fe2 (CO3)3更难溶,但Mg(OH)2也比MgCO3更难溶呀,所以,定性分析很难解释清楚,要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当然,溶液混合后,各个粒子浓度会有很大变化,因此,本文的计算是基于高中阶段的知识,只分析混合时其他反应还未发生时,比较粗浅的计算。

(1)Na2CO3溶液和MgCl2溶液混合反应的分析。

Mg2++C ?葑 MgCO3(s),

Mg2++C+H2O(l) ?葑 Mg(OH)2(s)+H2CO3,到底发生哪一个呢?

假设0.1mol/L的Na2CO3溶液和0.1mol/L的MgCl2溶液等体积混合,下表计算出各个离子的浓度:

要强调的是,在此体系的计算中,由于Mg(OH)2为MgCl2水解生成的,量非常少,是以溶液的形式存在,并没有沉淀,所以要用其电离平衡常数来进行相关计算。

① 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已知Ksp(MgCO3)=6.8×10-6)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Qc(MgCO3)=c(Mg2+)×c(C)=×=2.5×10-3>>6.8×10-6

因此,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MgCO3沉淀。

② 是否发生双水解反应?(已知:Ksp[Mg(OH)2]=1.8×10-11)

忽略溶液混合对各自平衡的影响,则等体积混合后,

c(OH-)=≈mol/L。

Qc=c(Mg2+)×c2(OH-)=××=2.65×10-7 >>1.8×10-11

这说明此时是有Mg(OH)2沉淀生成的,但是并没有观察到明显产生气泡的现象来证明发生了双水解反应,那么进一步分析,是否有CO2生成。

常温下CO2饱和溶液浓度约为0.033mol/L,H2CO3的电离常数:Ka1=4.4×10-7,由此折算出饱和溶液pH值约在4.1左右。而两者混合后溶液为碱性,所以没有CO2生成。

双水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水解显酸性的盐和水解显碱性的盐混合后,有沉淀或气体生成,它们脱离原平衡体系,使平衡向右移动直至反应完全发生。而此平衡只有Mg(OH)2沉淀可能生成,而没有CO2气体生成,因此无法发生双水解反应。

此外,从数据还可得出,c(C)>>c(OH-),当大部分Mg2+生成MgCO3沉淀时,C 大量消耗,c(OH-)会进一步减少。所以生成的沉淀有Mg(OH)2,但是很少,整个反应以复分解反应为主。

(2)Na2CO3溶液和FeCl3溶液混合后反应的分析。

已知Fe3+水解常数:Kh=6.46×10-3太大,不能忽略其水解因素对c(Fe3+)的影响。0.1mol/LFeCl3溶液,平衡时c(Fe3+)=0.1-1/3c(H+)mol/L,其他情况忽略。

Fe3++H2O(l) ?葑 Fe(OH)3(aq)+ 3H+

Kh==

==6.46×10-3

用试跟法估算,得出c(H+)≈1.70×10-1mol/L

两溶液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则

c(H+)==8.48×10-2mol/L,

∴ c(OH-)===1.18×10-13mol/L

(由于FeCl3極易水解,因此实际配FeCl3溶液是加了过量HCl的,因此,酸性比计算值还要强。)

① 是否有Fe(OH)3沉淀生成呢?已知Fe(OH)3的Ksp=4.0×10-38。

则混合一瞬间,Qc=c(Fe3+)×c3(OH-)=×(1.18×10-13)3=3.56×10-41<4.0×10-38,此时没有Fe(OH)3沉淀产生。

② 是否有CO2产生呢?c(H+)>10-4.1mol/L,超过了饱和CO2的氢离子浓度,因此有CO2放出。

③ 溶液混合后的动态变化。

一旦有CO2产生并逸出,则H+会被大量消耗,溶液pH会迅速上升,并稳定在饱和碳酸溶液的pH≈4.1,则此时c(OH-)=2.59×10-10mol/L

则Qc=c(Fe3+)×c3(OH-)=×(2.59×10-10)3=4.98×10-31>>4.0×10-38,说明在CO2气体逸出时,有大量Fe(OH)3沉淀产生。

而Fe(OH)3沉淀和CO2气体会脱离原混合体系,使各自水解平衡继续向右移动并趋于完全,为剧烈的双水解反应,即2Fe3++3CO32- ?葑 2Fe(OH)3↓+ 3CO2↑。同时,由于CO32-很快生成了CO2气体,因此CO32-浓度会迅速下降,也无法在水溶液中生成Fe2(CO3)3了,因此Na2CO3溶液和FeCl3溶液混合后只发生双水解反应,而无法发生复分解反应。

(3)Na2CO3溶液和CuCl2溶液混合后反应的分析。

0.1mol/LCuCl2溶液中,c(Cu2+)≈0.1mol/L,已知Cu2+水解常数:Kh=4.57×10-8

Cu2++H2O(l) ?葑 Cu(OH)2(aq)+2H+

Kh===

c(H+)==2.10×10-3mol/L

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呈碱性,

c(OH-)==1.25×10-3mol/L

∴c(H+)===4.56×10-11mol/L

①是否有CuCO3沉淀生成呢?已知CuCO3的Ksp=1.4×10-10

则Qc=c(Cu2+)×c2(C)=×=2.50×10-3>>1.4×10-10,因此有CuCO3沉淀生成

②是否有Cu(OH)2沉淀生成呢?已知Cu(OH)2的Ksp=2.2×10-20,

则Qc=c(Cu2+)×c2(OH-)=×(1.25×10-3)2=7.81×10-8>>2.2×10-20,有Cu(OH)2沉淀。

③是否有CO2产生呢?按此比例混合后,溶液呈碱性,因此没有CO2放出。

由于两种沉淀的溶度积都远远大于各自的Ksp,而且浓度都很大了,所以CO2是否生成对沉淀的影响不大,两种沉淀会同时生成,也即生成Cu2(OH)2CO3,相当于复分解和双水解都同时发生了。

这几个例子说明,溶液中的沉淀反应是很复杂的,具体生成什么,要看不同沉淀各自的浓度商(Qc)和离子积(Ksp)的大小对比,并结合本身浓度的多少来做综合分析。

2. 如何判断沉淀的顺序和沉淀相互转化的方向?

学习沉淀转化的知识的时候,课本总结为“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1)Ag2CrO4和AgCl沉淀的先后順序。

已知:AgCl的Ksp=1.8×10-10,Ag2CrO4的Ksp=1.12×10-12

假设往10mL浓度均为0.01mol/L 的Na2CrO4和NaCl混合溶液中滴加1滴(0.05mL)0.001mol/L AgNO3溶液,并振荡,则c(C2)=c(Cl-)=0.01mol/L,c(Ag+)==5.0×10-6mol/L

① 是否有AgCl沉淀?Qc1=c(Ag+)×c(Cl-)=5.0×10-6×10-2=5.0×10-8>>1.8×10-10

因此很快就有白色的AgCl沉淀生成.

② Ag2CrO4能否生成呢?

Qc2=c(Ag+)×c(Ag+)×c(Cr)=5.0×10-6×5.0×10-6×10-2=2.5×10-13<1.12×10-12

因此,没有Ag2CrO4沉淀生成,得等Cl-全部沉淀了,才有砖红色的Ag2CrO4沉淀生成,这也是“沉淀法滴定”的原理。由此也可发现,Ksp大的AgCl反而先沉淀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要对“溶解度(S)”和“溶度积(Kp)”做特别的分析,溶解度是描述某温度下物质溶解性大小的量,如果只比较其大小,不妨用该物质在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来做比较;而溶度积是指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系数次幂的乘积。

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如果只考虑数量级,对于难溶电解质AmBn,S≈mol/L。

因此,化学式类型相似的难溶电解质,Ksp大小可以直接用来比较溶解度的大小,但化学式类型不同时,比如一个是AB型,一个是AB2型,则应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溶解度小的先沉淀。

此例中,S(AgCl)=≈10-5mol/L,

S(Ag2CrO4)=≈10-4mol/L

从溶解度来比较,S(AgCl)

也正是因为如此,沉淀的顺序或者沉淀的转化,强调比较的是“溶解度”,而不是“Ksp”。

(2)CaCO3和CaSO4沉淀之间的转化。

已知Ksp(CaCO3)=3.36×10-9,Ksp(CaSO4)=4.93×10-5

而CaSO4的悬浊液中,c(Ca2+)==7.02×10-3mol/L,

则c(C)≥=4.78×10-5mol/L时,即向CaSO4悬浊液中加入少量CaCl2稀溶液,可完成CaSO4向CaCO3的沉淀转化。

CaCO3的悬浊液中,c(Ba2+)==5.80×10-5mol/L,

则c(S)≥=0.85mol/L时,即把CaCO3浸泡在较浓的Na2SO4溶液中,可完成CaCO3向CaSO4的沉淀转化。

由此可见,沉淀相互转化,比较的是是“溶解度”,而不是“Ksp”。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变成溶解度略大一些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关键是看加入的溶液的浓度是否足够。也就是说,溶解度差不多的沉淀,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溶解度相差太大的沉淀,则溶解度小的沉淀就很难转化为溶解度大的沉淀了。

三、根据电离常数和水解常数的比较,判断特定溶液的酸碱性

弱酸的电离常数和对应盐的水解常数的乘积为Kω,这一点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的二元体系中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有很多可以直接用的结论。

1. 怎么判断酸式盐的酸碱性?

(1)NaHCO3溶液。

已知H2CO3:Ka1=4.4×10-7,Ka2=4.7×10-11。

NaHCO3:电离常数为Ka2=4.7×10-11,水解常数:

Kh2===2.27×10-6。

数据显示,NaHCO3的电离常数小于水解常数,因此NaHCO3溶液显碱性。

(2)NaHSO3溶液。

已知H2SO3:Ka1=1.29×10-2,Ka2=6.16×10-8。

NaHSO3:电离常数为Ka2=6.16×10-8,水解常数:

Kh2===7.75×10-11。

数据显示,NaHSO3的电离常数大于水解常数,因此NaHSO3溶液显酸性。

(3)H3PO4的两种酸式盐。

已知H3PO4:Ka1=7.08×10-3,Ka2=6.31×10-8,Ka3=4.17×10-13

①NaH2PO4:电离常数为Ka2=6.31×10-8,水解常数

Kh2===1.41×10-12

数据显示,NaH2PO4的电离常数大于水解常数,因此NaH2PO4溶液显酸性。

②Na2HPO4:电离常数为Ka3=4.17×10-13,水解常数

Kh2===1.58×10-7

数据显示,Na2HPO4的电离常数小于水解常数,因此Na2HPO4溶液显碱性。

2. 等浓度等体积酸盐(碱盐)混合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1)HAc的Ka=1.75×10-5,NaAc的Kh===5.71×10-8。

数据显示,HAc的电离常数大于NaAc的水解常数,因此HAc和NaAc按1 ∶ 1混合溶液显酸性。

(2)HCN的Ka=6.17×10-10,NaCN的Kh===1.62×10-3。

數据显示,HCN的电离常数小于NaCN的水解常数,因此HAc和NaAc按1 ∶ 1混合溶液显碱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一元弱酸和对应强碱盐1 ∶ 1的混合溶液,如果弱酸的电离常数大于10-7,则说明弱酸的电离大于对应盐的水解,混合液称酸性,反之呈碱性。

这个结论对于一元弱碱和对应强酸盐(例如NH3、H2O和NH4Cl)1 ∶ 1的混合溶液同样适用。

3. HAc和NaAc等体积混合后呈中性,则两者浓度比为多少?

设0.01mol/L HAc溶液,则混合后

c(H+)===2.96×10-4mol/L

NaAc中,Kh==5.71×10-8,若混合后呈中性,则c(OH-)=2.96×10-4mol/L,

∴ c(Ac-)===1.53mol/L

也就是说,混合前NaAc溶液的浓度为1.53mol/L×2= 3.06mol/L,也即当HAc和NaAc的浓度比为1 ∶ 306,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呈中性。

上文从三个方面分析,用数据来说话,通过定量计算的方法来分析平衡中的疑难问题,这比用定性的方式分析更有说服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同学们这种思维习惯,这也是在培养同学们的科研精神,为他们后续更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 李平安

猜你喜欢平衡常数溶解度电离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常见考查方式中学化学(2017年4期)2017-07-07以醋酸电离为例分析“弱电解质越稀越电离”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年6期)2017-06-26如何复习“水的电离”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6年3期)2017-05-19例析溶解度试题的解法试题与研究·中考化学(2016年4期)2017-03-28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例析中学化学(2016年10期)2017-01-07浅谈溶液中水的电离度中学化学(2015年10期)2015-12-14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中学化学(2015年5期)2015-07-13归类总结促进H2O电离的反应中学化学(2014年2期)2014-04-23不可忽视的三大平衡常数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2009年6期)2009-07-31

推荐访问:几个 定量 疑难问题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