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马玙:与“白色瘟疫”战斗到底
杨绪军
一副老花镜,一支小教鞭,手拿放大镜,仔细查看患者的每一张CT影像……从1955年至今,66个年头,结核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马玙扎根结核病防治一线,见证了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1932年,马玙出生于江苏南通如皋,后随父母逃难至上海。“马路上到处都是要饭的乞丐,还有一些奄奄一息的病人,穷苦的老百姓只能在河边插几根木棍,搭一个简单的棚子住。”目睹旧社会的情景,马玙从小便立下志愿,要做一名医生,用医术为国人治病。带着这样的信念,马玙如愿考入江苏医学院医疗系(现南京医科大学),1955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从一名普通的临床大夫到享誉国内外结核病学界的权威专家,漫长的从医生涯中,她始终没有动摇过济世救人的信念。
最初接触结核病,马玙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从临床上来说,结核病的诊治相对固定,那时候我也年轻,觉得只要根据临床症狀、胸部X线检查和痰涂片或痰培养就可以诊断了,药物也就是三四种。”马玙回忆。很快,现实就给马玙“上了一课”,肺部感染仅仅是开始,严重的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以及淋巴结核、血液播散型结核才是最棘手的。这一切,让马玙对肺结核有了敬畏之心,她下定决心,要和这个“白色瘟疫”战斗到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结核病疫情比较严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很有限,看到许多肺内有空洞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马玙在鼻导管治疗的基础上,发明了全新的肺导管治疗方法。那段时间,马玙和同事们认真钻研导管装置——用不锈钢丝做成弹簧圈,套上富有弹性的橡皮管,前端系一条尼龙丝,在X射线引导下直达肺部空洞,直接注射药物。在当时,这是一个创举,也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1960年5月4日,马玙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后,马玙就一头扎在了基层。在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能吃上窝头、棒子面就不错了,蚊虫叮咬、设备老旧、药品短缺等很多不利的条件让马玙的行医路异常坎坷。下乡进行筛查,她要背着X光机跋山涉水好几天。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马玙深知,不少结核病患者家境贫寒、内心敏感。为了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马玙总是千方百计地让患者少花钱。“患者是弱势群体,做医生的不能高高在上。医生只有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才能给患者以尊严。”马玙经常跟她的学生说,医生最大的敌人是冷漠,最有效的处方是爱。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要求院外人员不能随意出入实验室,碰到有需求的患者,这位九旬老人就亲自到楼下,为他们耐心讲解。虽已90岁高龄,如今的马玙仍坚持每周出门诊,每周给学生上课,每周参加疑难病人会诊。“曾经有人问我,您今年90岁了,是不是应该退休享受生活了,我想说,胸科医院就是我的家,党和人民还需要我,我还不想退,还要为实现终止结核病的目标奉献余热。我相信,只要努力,我们的事业一定会前进,也一定能够战胜结核病!”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结核病导管 临床护理路径在改善血液透析长期深静脉导管血栓的效果分析特别健康·下半月(2020年9期)2020-09-21飞机高压导管布置探讨科技视界(2017年14期)2017-10-09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流通借阅数据分析及服务对策研究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2017年1期)2017-02-28爱打瞌睡可能是病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16年10期)2016-11-12北京市结核病疫情逐年下降中老年健康(2016年6期)2016-06-30施乐扣固定抗高压PICC导管的效果观察今日健康(2016年9期)2016-05-14导管人生文苑·感悟(2012年6期)2012-06-11预防“新版”小儿结核病家庭·育儿(2009年6期)2009-07-04为什么全球结核病人数增多上海预防医学(2009年12期)2009-01-27上一篇:渡江战役“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下一篇:校园欺凌下出现自杀意念,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