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

|来源:网友投稿

任梦迪

摘要: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流动儿童从农村到城市,不可避免地受到认知、文化、环境的冲击,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就是歧视。了解歧视知觉对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造成歧视的原因,会让人们了解流动儿童经历的真实感受,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让人们能够真正帮助流动儿童。

关键词:歧视知觉;流动儿童;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5-0068-03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社会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家庭化,主要指某些家庭中为整个家庭流动,大批学龄儿童跟随身为流动人口的父母流动,成为流动儿童(Migrant Children)[1]。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将流动儿童定义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或者“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 18 周岁以下的儿童[2]。

劳动力带领子女由农村进入城市,一方面为流动儿童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教育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户籍的限制,流动儿童往往会受到教育、就业、社交等不同领域的不公平待遇,也就是所说的歧视。

歧视知觉是相对于客观歧视而言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指个体觉察到的由于自己所属的团体成员身份(如种族、户口身份等)而受到的有区别的或不公正的对待[3]。社会适应是指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4]。

社会知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为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另一方面是情感、精神方面的适应(心理适应)。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在身份得不到认可的情况下,还要适应随之而来的各种环境以及情感变化,因此,关注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可以有效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引导社会大众对流动儿童有更加科学的认识,帮助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

(一)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

范兴华、方晓义、刘杨等[5]以在京的流动儿童、北京当地儿童、在京流动儿童五个主要来源省份的农村儿童为对象,进行了个体歧视知觉问卷、社会支持问卷、社会文化适应问卷、社会认同问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查,结果发现,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性,而流动务工人员子女在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受到的歧视,明显高于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务工人员子女。

根据符号互动理论,长期遭受歧视的个体,最终会把他人的偏见態度内化为自己的观点,从而影响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并逐渐表现出与他人的消极刻板印象相一致的行为方式[6]。长期感到环境歧视的流动儿童,会逐渐把消极印象内化为自我形象,这就会造成流动儿童自信心缺失,自我效能感下降,进而阻碍流动儿童与主流群体进行积极交流和互动。

生态系统理论的现象学变式理论(pheno-menological variant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PVEST)[7]列举了四种因素,描述了弱势群体青少年发展的过程,分别为危险因素(贫穷、种族刻板印象、种族歧视)、压力体验、反应性应对方法、适应性认同。根据此理论,流动儿童除了要经历正常的认知之外,还要克服压力体验,也就是歧视,如果流动儿童不能有效克服歧视知觉,随着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的下降,这些影响会促使流动儿童远离主流文化,自我封闭。

(二)歧视知觉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流动儿童的年龄一般在6~18岁,其心理特征正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从农村到城市的环境变化,不仅影响流动儿童的行为,还影响其心理健康。面对城市的一切,流动儿童会形成心理上的落差,但同时也看到了城市带给他们的活力和机遇,这种心理落差容易造成流动儿童的自卑感。与此同时,他们会想努力弥补心理上的落差,努力融入新的集体,获得新集体的认同感,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但流动儿童对歧视的感知会阻碍他们向新集体靠拢,同时加深流动儿童的“老家认同”。老家认同是指流动儿童对自己属于农村老家人的身份认识以及这一认识对其情绪情感的价值与意义[5]。歧视知觉增加了流动儿童自我群体的认同,这会导致流动儿童群体与主流群体之间不断远离,拒绝、害怕与主流群体产生交流,甚至会发展成为仇视心理。

如果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不加以关注和采取措施,会致使流动儿童游离于主流群体之外,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团结安定都会造成困扰。

三、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歧视知觉会影响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探究造成歧视知觉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会帮助减少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影响。因此,从原因入手进行调控,能有效解决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造成的困扰。

首先,流动儿童往往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虽然打工子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立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解决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是,相对于公立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的学习环境差,教师教学水平更低,学生、教师都具有较大的流动性,缺乏相对的稳定性。

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环境无形中已经把学生、教育资源进行了划分,这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公平原则。所以,流动儿童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必须实行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社会也要给打工子弟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上一定的倾斜,给予打工子弟学校一定的发展空间。

针对流动儿童的户籍问题,也应积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比如:流动儿童入学、升学时取消严格的户籍制度,取消借读费等不合理收费,在班级编排上,也采用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一起的混合编班方式。

其次,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较,家庭背景也存在显著差异[8]。流动儿童的父母虽然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因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面对由农村到城市的种种不适,自身都应接不暇,对于孩子教育也会不知所措。

与之相比,城市儿童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更高,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也有更加科学化的应对措施,对子女的思想、行为有更正确的指导。面对这样的现状,要帮助流动儿童家庭尽快走出现实的困境,需要家庭、社区和学校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同时,学校也需要开展流动儿童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也可以通过社区“家长学校”的培训,提升流动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进而改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

面对流动儿童,目前社会大众主要是以帮扶为主,在大众的印象中,流动儿童需要帮助,属于弱势群体。长此以往,这些做法难免让流动儿童产生歧视知觉。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社会、政府要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校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提倡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社会、政府在进行资源、政策帮扶的同时也要传递正確的价值观,强调帮扶流动儿童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刚刚进入城市的他们目前正处于弱势阶段,但不会一直都是弱势群体。

四、总结

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周围环境的急剧变化难免会让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学校对于他们的特殊帮助,会使得尚处于弱势群体中的流动儿童产生歧视知觉,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对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应当对这种情况抱有平常心,力所能及地对其进行帮助,使其平稳地度过城市化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蔺秀云,方晓义,刘杨,等.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 心理学报,2009,41(10):967-979.

[2]张黎明,赵顺义. 让我们共享阳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R]. 北京: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 2003

[3]刘霞,赵景欣,师保国.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2):216–223.

[4]曾守锤,李其维.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J]. 心理科学,2007,30(6):1426-1428.

[5]范兴华,方晓义,刘杨,等.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 心理学报,2012,44(5):647-647.

[6]David B D,& Thompson K. Self-concept and delinquency:The effects of reflected appraisals by parent and peers[J]. Western Criminology Review,2005(6):22–29.

[7]Spencer M B,Fegley S G,& Harplani V.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dentity as coping:Linking coping resources to the self processes of African American youth[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3(7):181–188.

[8]周皓,荣珊.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J]. 人口与经济,2011(3):94-103.

编辑/卫 虹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流动儿童 扶沟县印刷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18期)2019-10-08团体辅导活动对高职院校大学新生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的影响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31期)2018-12-14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框架转换的解释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1期)2018-09-06从社会工作角度探讨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报刊荟萃(上)(2018年4期)2018-05-09浅析普通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分析智富时代(2017年11期)2018-01-13浅析普通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分析智富时代(2017年11期)2018-01-13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析成长·读写月刊(2017年7期)2017-07-13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五因素的调节作用成长·读写月刊(2017年4期)2017-05-16城市“流动儿童”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现状、困境及对策中国市场(2016年21期)2016-06-06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年3期)2016-06-02

推荐访问:知觉 歧视 流动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