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与实践

|来源:网友投稿

马丽铭 张煌坤 吴燕妮 游泽佳

摘要:积极心理学强调用开放和宽容的态度看待每一个人,并认为每个人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积极力量,任何人都可以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优势,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克服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获得更加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内外压力时,能够合理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以更好地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心理潜能。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实证角度探讨中学生挫折的来源,对中学生的心理韧性现状进行分析,并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心理韧性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青少年;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5-0008-07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的和病态的心理,更多的是涉及人们的“不快乐”和消极情绪。而积极心理学以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为出发点,以正向的心态来对人的情感和行为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积极力量,确立优秀品质,挖掘个人的潜力,获得人生幸福感[1]。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它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个体回忆过往、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主观体验,比如幸福的心理感受、愉悦的情绪体验、内心希望感的萌生、对外界的感激,以及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等。

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主要是指个体个性特征中那些具有正向意义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人的个性力量比如乐观、勇敢、宽容等,同时也包含人的天赋、对某事物的兴趣等。

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也称积极的社会系统,即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各种社会机构等。一些教育学者提出,在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能会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下提出的,近年来受到各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在不同的研究中,关于心理韧性的表述和称呼有所不同,我国的研究者把它翻译为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或抗逆力[2]。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有三种:品质性定义、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3]。品质性定义将心理弹性视为一种能力,即个体在面对挫折,克服困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也称心理受挫能力、抗逆力;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内外困境时,为维持内外平衡而进行系列自我调适的过程;结果性定义则强调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逆境中朝向积极、正向目标,采取积极行为,最终达到适应良好、完善自我的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采取了综合的角度,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可以在后天培养和训练的品质,良好的心理韧性促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得到更好的发展结果。

当前关于中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频频传出,自杀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较低。有的研究将其称为个体的逆商(Adversity Quotient),也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4]。在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遭遇学习、生活的挫折,无法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做出了一些不计后果的行为,让家长和老师心痛。所以,研究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在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意义重大。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选取广东省恩平市第一中学初一至高三学生作为被试。研究过程中共发出问卷710份,回收问卷694份,回收率97.75%,剔除漏填、错填、乱填的无效问卷244份,剩下有效问卷670份,有效率为96.54%。被试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由胡月琴和甘怡群[5]编制,包含27个题目,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维度。量表为5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5表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其心理韧性越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整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题目鉴别度均大于0.30,区分度良好。

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学生对于挫折与挫折教育的认识,探讨学生挫折的来源,本研究还自行编制了开放式问卷,对学生的挫折观与挫折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挫折来源

根据调查的结果,中学生的挫折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的挫折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不少同学反映自己父母远在国外谋生,他们被迫从小远离父母,和祖父母或者家中其他亲戚住在一起,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在生活上感到无所依靠。还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长期缺乏完整健全的家庭关爱,也会产生较大的内心危机感。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生存压力较大,不忍看到长辈奔波劳累,心里充满了负疚感。我校采用全封闭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部分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逐渐凸显,面对学校生活无所适从,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也是导致他们产生挫折感受的重要方面。

2.心理的挫折

来自心理层面的挫折主要体现在情绪情感困扰、个性心理品质困扰、心理健康状况困扰三个方面。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个性特征逐步显现,其情绪情感相比儿童时期更具多样性、深刻性、多变性和冲动性。但在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步调不一致,他们在体验到更多更强的情绪情感时,却不懂得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在压力事件面前不能有效应对,从而引发很多不良后果。部分学生个性上敏感、多疑,面对身边的琐事常常“爱多心”;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在学习、生活、交际中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这些个性上的问题无形中也增加了自我的心理困扰。另外,有少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障碍,严重阻碍了学生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

3.学习的挫折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88.2%的学生均反映自己存在学习上的挫折,很多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任务较重,父母的期望较高,加上学习方法欠佳,种种原因造成了他们学习上的困扰。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尤其是高中生,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习负担。相比小学阶段,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对学习方法的要求更高,以至于部分同学出现了学习方面的困扰。面对老师的严要求、家长的高期望,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学习成绩的波动往往会造成学生明显的情绪困扰。

4.人际交往的挫折

青少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重视,希望得到师长的尊重和教导,更盼望得到同伴的理解和支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相应的社交技能,自我中心倾向明显,不能够换位思考,不知道如何有效沟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发生摩擦后不知如何处理,导致彼此之间关系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对立。这对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沉重的打击。加上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内心情愫暗涌、情感萌生,对异性产生好感,但不知道如何面对异性之间关系,不知道如何处理青春期恋情,一旦发生感情波动,更容易一蹶不振。

(二)青少年心理韧性现状与分析

1.青少年心理韧性的一般状况与分析

首先对高中生元情绪基本状况进行描述统计,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积极认知维度上得分较高,得分率为75.30%,在情绪控制和人际协助维度得分率较低,得分率为60.37%和63.57%。说明中学生的情绪调控和人际协助水平还有待提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整体心理韧性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我校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仍有待提高。从整体上看,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一调查结果与苟丽萍[6]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有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对于高中生提升心理韧性水平有较大作用[7]。这表明,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活动课,可以帮助中学生进一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这一论断也为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仍需加强中学生的情绪教育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当然提高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是必要的。

2.青少年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与分析

对不同青少年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有多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个人力四个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男生在这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表明男生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和个人力四个方面均显著优于女生。已有的研究也发现,男生的情绪控制明显优于女生的情绪控制[8]。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男生的认知风格更多体现出场独立性的特点,对外界的认识更倾向于以内在标准为参照,所以在情绪上整体比较稳定,不易受外界干扰;而女生在认知风格上具有较高的场依存性特点,女生更容易卷入他人情绪,情绪波动明显。同时受社会期望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男孩子通常被要求更加坚强和理性,而社会对于女孩子的情绪化则表现出了更多的包容;相对女生的细腻、敏感,男生的情感体验则显得更加粗糙和简单,他们在日常生活事件中的反应比较简单和直接,较少像女生一样思虑缜密,这反而使得男生较少去关注细微的情感变化,从而体验到的负性情绪少于女生,情绪控制效率高于女生。

另外,男生较少在乎细节上的干扰,在追逐目标过程中可以更为专注于目标,而女生由于受个性的影响,心思缜密,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目标专注程度因此受到影响。男生看待问题相比女生更为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社会对于男生的要求是不拘小节,坚强,勇敢,这就使得男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不受细节的过多困扰,看待事物的积极面;而女生在看待事物时,因为过多地注重细节则会产生更多的顾虑。

对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中学生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在年级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事后通过LSD法进行各组均值之间的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在情绪控制维度,高二学生和初一学生的情绪控制明显高于初二学生,显著性水平p<0.05;在家庭支持维度,高三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p<0.05。从整体结果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存在跨年级的稳定性,这一结果与杨茂芸[9]的研究结果一致。杨茂芸认为,这是因为心理韧性是一种比较内隐的品质,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而且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把大部分的時间花费在学业上,比较少有时间接触其他事物,因此心理韧性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但研究也表明,心理韧性是可借一定措施的训练得到提高的,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合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对是否为留守儿童中学生心理韧性及各维度进行t检验,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留守儿童中学生与非留守儿童中学生在目标专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中学生的目标专注明显优于留守儿童中学生的目标专注。而在其他维度以及心理韧性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从心理韧性总分上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要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

从本次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挫折困扰集中于学习问题上,学生在遇到学习挫折时能否表现出目标的坚定性,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目标专注水平。李霓、王丽、黎军等[10]认为,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无法共同生活,孩子缺乏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和鼓励;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自身很难处理,适应能力也比较弱,自我效能感水平普遍偏低。

四、对策研究与实践

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已有研究的理论,我校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耐挫力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积极认知水平

1.专题教育

根据研究调查结果,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具有跨年级的稳定性,我校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由此我们开发了学校挫折教育校本课程。该课程体系共分为情绪管理、自我意识、生命认知、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挫折应对6个单元,每个单元由4~5个主题组成(具体如图1所示),科任教师可以在不偏离中心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具体环节进行修改。该校本课程的内容注重学生积极认知的培养,并结合了心理韧性的5个要素,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树立客观积极的生命观、挫折观;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情绪管理,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合理目标,采用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开展人际交往辅导,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人际协助的时效性。

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和指导,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学科渗透

心理韧性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科教师可以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在挫折教育的学科渗透方面,我们鼓励各学科教师认真钻研关于积极心理学及挫折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经验运用于课堂教学。

例如,语文学科通过心情日记的形式,鼓励学生书写自身的情绪感受和变化,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情绪表达和觉察外化的体现,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觉察和体验到的情绪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减轻负面情绪带来的压力,表达的过程还能促进学生对自我情绪的反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在数学等理工科学习中,教师从容不迫地讲解难题,引导学生从最初的茫然、不知所措,到最后的攻克难关,让学生从中体会面临难题时应采取的思维方式。

3.个体教育

个体教育主要包括班主任的学生个体辅导以及心理教师的个体心理咨询两方面。

我们鼓励班主任针对各类特殊学生开展家访活动,重点关注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家庭困难学生等,为特殊学生建档建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帮扶工作;学校定期举行班主任培训会议,由专职心理教师指导班主任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开展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从而帮助学生改善认知水平,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心理韧性的目标。

心理咨询也是一项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培养学生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途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困扰,选择采用合理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指导学生进行认知重评,客观地对挫折进行归因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积极认知水平和情绪控制能力。

(二)在课外活动中增强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与心理韧性水平呈正相关。这说明一定程度的积极情绪体验对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在重视学生的课堂教育的同时,我校也十分注重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并期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以改善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例如通过科技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学校运动会、诗文朗诵以及各类形式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此外,学校每学期利用学校宣传栏进行专题情绪管理的宣传,深受学生们喜爱。

(三)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养成

我校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主题活动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

(1)构建社团教育文化。提高社团活动的品位和质量,打造特色品牌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展示学生儒雅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学生的艺术特色。

(2)定期开展主题活动。结合我校儒雅“学宫文化”“诚、毅、勤、朴”百年校训的学习,以及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类活动的特殊教育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四)在宣传活动中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环境的作用,积极的环境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和积极品质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有研究指出,构建挫折教育立体网络,应当是三位一体的,社会、学校、家庭应当紧密配合[11]。在构建积极的教育网络方面,我校充分挖掘和运用可用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温馨、健康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环境方面,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校园文化的宣传,并重点从环境文化、宣传文化、场室文化入手,完善各类场地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以各类教育活动为载体,创设和谐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品行。

在家校联合教育方面,我校联合家长构建学习共同体,每学年通过不同主题的家长专题讲座,帮助家长认识到自身教育的局限,树立终身学习、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

此外,学校也充分联合社会的力量,为学生创造“走出校园,贴近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研究結果与总结

研究发现,中学生的挫折来源集中在四个方面生活的挫折、心理的挫折、学习的挫折、人际交往的挫折。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整体心理韧性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我校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仍有待提高。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有多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个人力四个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男生在这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中学生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在年级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存在跨年级的稳定性。留守儿童中学生与非留守儿童中学生在目标专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中学生的目标专注明显优于留守儿童中学生的目标专注。

我校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耐挫力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通过专题教育、学科渗透、个体教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认知水平;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努力为学生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实践证明,我校的挫折教育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师生们对各类形式的挫折教育表示喜爱。

参考文献

[1]孙晓杰,李柯莉.积极心理学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5):56-59.

[2]席居哲,左志宏,WU Wei. 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26-1447.

[3]李海垒,张文新.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49.

[4]钟志农.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高中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21.

[6]苟丽萍. 中学生心理韧性与攻击性行为关系的调查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2020(1):35-37.

[7]吕琴. 高中生心理韧性现状及干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8]陈天刚,吴靖,谷荣生,等.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现状调查报告[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2):166-167.

[9]杨茂芸. 高中生学习压力、心理韧性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6.

[10]李霓,王丽,黎军,等.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心理适应性相关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7):89-91.

[11]黄秋霞. 积极心理视域下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8.

编辑/卫 虹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教育实践积极心理学 高中生寄宿与否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29期)2019-11-14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心理韧性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国医药导报(2018年4期)2018-04-26浅谈传统师德理论的教育实践及现代意义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19期)2017-05-27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期)2017-05-20基于积极心理取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价值工程(2017年2期)2017-02-06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德育创新研究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积极心理学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中的实践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24期)2017-01-05论习得性无助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转化课程教育研究·中(2016年9期)2016-11-21学习理论对教育的需求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10期)2016-06-02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与应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4期)2015-08-27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