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身价千亿的“农民”袁隆平

|来源:网友投稿

编者按: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幸因病去世,享年91岁。

袁隆平去世的消息传至其母校西南大学之后,西南大学第一时间在官微发文悼念:他带着种子去了远方。

大部分人都知道,追梦不停的“90后”袁隆平一直有颗年轻的心,却不一定熟知年轻时的袁隆平在颠沛流离中怎样坚定投身农学、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他的“禾下乘凉”梦的历史。历经坎坷时,他矢志不渝;
功成名就时,他奋斗不止。

“一稻济世 万家粮足”是袁隆平的伟大成就,而坚定志向、潜心研究、心怀天下的宝贵精神,是袁老留给广大青年学子同样重要的财富。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看到这句话,我们总有一种莫名的心动。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或许这样一种场景离你非常遥远:道路边、田埂间、大桥下,常有人因吃不饱饭昏厥晕倒,甚至死于饥饿;
草皮树根均可入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把饭蒸两次,饭量就会增加一半;
冬夜睡觉时因没饭吃而手脚冰凉,无法挨到天明……

民以食为天,盘古开天辟地,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为人类的主题。人类在漫长的生息绵延过程中从未停止过与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然而,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

这位喂饱我们肚皮的“农民老大哥”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战乱中的逃难娃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巨人,袁隆平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奇迹的传奇故事。

颠沛磨难初长成,投身学农志坚定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下定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民做实事。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孜以求。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在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躬身田畴心不改,杂交情缘定终身

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动荡年岁经风雨,于无声处听惊雷

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正式走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那个年代,它无疑被视为反动学说。随后,“黑五类”“现行反革命”等那个年月里最触目惊心的罪名一一加在了他身上。几十个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被砸碎后,杂交水稻研究也跟着他一起变得岌岌可危……

袁隆平饱尝被孤立的痛苦,但“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不再挨饿”的诺言却让他的意志异常坚定,每当遇到阻力的时候,他都告诫自己戒骄戒躁,为长远打算。试验器材被捣毁,他就偷偷拿着手电筒,将残存的秧苗一株株收拾好带回家中,藏在臭水沟里;
700多株试验材料再次被毁,他忍住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
为躲避政治斗争,他带助手到海南开展试验,连续7年春节都在外面度过,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就卸下门板,将秧苗抱到门板上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即便是在大地震来临时,也不顾生命安危保护种子,因为余震不断,为了把试验继续进行下去,他们就在操场草席上睡了整整三个月……

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性,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海南“野败”的发现让他欣喜不已,多年来天南地北的长途跋涉、不眠不休,從那一刻起有了重大收获。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稻亩产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197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苦尽甘来人依旧,淡泊名利爱无疆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田畴的农业科学家成了身价千亿的“富翁”、两院院士、集团董事。面对荣誉,袁隆平有着清醒的认识。社稷黎民,苍生天下,他一直以此为念。“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我希望杂交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做贡献,也希望为建立世界和平做贡献,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袁隆平说。

2004年,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大会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正是袁隆平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更是一个大爱无疆的仁者。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以他的执着和真诚征服了全世界,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在浩瀚的宇宙中,闪耀着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而袁隆平则是我们仰望苍穹时去追寻的一个在科学和自然的天空中发出耀眼光芒的明星。

(来源:中国青年网 张 乐/文)

【学而思】

袁爷爷留下的这粒种子,我们如何传承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院士,用一生诠释着这句话。

有人说,从此春种秋收均与怀念有关。袁院士的逝世,让人们缅怀与痛惜。他留给世间弥足珍贵的财富,让人们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重温袁隆平院士一生的不朽成就,激励我们接力前行。

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始终为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不懈奋斗。

自1976年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我国水稻亩产大幅度提升,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杂交水稻还在亚洲、美洲、非洲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大面积种植,为消除世界饥饿与贫困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杂交稻研究和应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稻主要在中国,年应用面积约为2.2亿至2.5亿亩。经过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努力,创制了一大批育种材料,育成了一大批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新品种。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是我们的大国基石,正是袁隆平这样的前辈们付出的努力,使我们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说。

“袁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创新,贵在创新是他的精神。”钱前表示,下一步要运用新技术简化杂交稻制种过程,丰富种质多样性面对水稻产业新需求,利用超级稻分子设计模型加快育种进程,把这项事业发展好。

种子,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这种力量,正在无数后来者和奋斗者之中传承。

目前,我国杂交稻研究技术路线成熟,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仅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里的科学家就有100多位。

原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黄发松研究员表示,国家越来越重视水稻科研,全国各地水稻研究院所蓬勃发展。“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成长很快,他们中很多都是袁先生的学生,已经成为杂交稻育种攻关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面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袁隆平曾这样鼓励同学们。

他在给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分享了自己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是一名“85后”科研工作者。为了落实袁院士半年前布置的任务,他和同事们计划在湖南省内外的10多个地点开展双季亩产3 000斤攻关。“干农业虽然很苦很累,但袁院士一生的执着与坚守,会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杂交水稻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有人说我是洞庭湖的老麻雀,但我更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在讲述自己的杂交水稻梦时,袁隆平院士的话语让人难忘。

为了造福更多人,一粒种子的事业正在加速推进。

杂交稻今后如何发展?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继续追求高产,通过现代育种技术,挖掘高光效育种材料,不断释放品种潜力。另一方面注重品质改善,更加注重稻米适口性,满足人们新需求。

下一步,我国将加强水稻(包括杂交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大力支持水稻育种研发,通过突破现代生物技术,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驱动现代育种技术快速升级迭代,持续培育突破性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

“看准目标,怀揣理想,坚持不懈,袁先生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说,我们要秉承他心系人民,在科研道路上永不放弃、不断追求的精神,努力工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人民幸福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袁爷爷,我会好好吃饭”……社交媒体上,很多网友如此留言。

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或许正是每一个普通人,向立志让人们“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的袁爷爷,表达的最真挚的敬意。

(来源:新华网 于文静 张 泉/文)

猜你喜欢 杂交稻袁隆平杂交 从“80后”变“90后”袁隆平许下这样的生日愿望华声(2020年9期)2020-10-20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知识窗(2020年8期)2020-08-27袁隆平:我有十个“螺”今古传奇·人物版(2020年1期)2020-08-12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意林(2019年24期)2019-12-24袁隆平“贪心”水稻, 我们又贪心什么呢?故事家·高考季(2019年9期)2019-10-27第三代杂交稻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方向农村百事通(2019年12期)2019-06-27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两个杂交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等农村百事通(2019年5期)2019-03-25差一点点也算失败做人与处世(2017年6期)2017-04-19安徽合肥杂交稻种出口量全国第一农村百事通(2017年4期)2017-03-11

推荐访问:身价 农民 袁隆平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