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课程思政嵌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李春玲 鲁云鹏

[收稿日期] 2021-04-12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HB20GL010)

[作者简介] 李春玲(1973—),女,河北承德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财务管理与公司治理。

*[通信作者] 鲁云鹏(1989—),男,河北秦皇岛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科技社团治理。

[ 摘 要]

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为背景,结合实际需求与现有研究不足,重点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与思想价值性,积极倡导将课程思政从全过程与多主体的角度嵌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中。考虑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传递育德过程中所普遍面临的问题,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学结构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主体4个角度,论述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从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与共享机制3个方面,对该教育体系有效实施提供机制保障。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建设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路径与机制

[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1)03-0053-07

从2010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再到2018年《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高质量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与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对此,我国学者多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价值[1-2]、发展现状与方向[3-5]、课程体系与模式构建[6-7]、质量评价[8]等诸多角度展开研究,取得颇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基本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体系。但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包含为学生提供相关技能与知识、教学方法与实施过程这些内容,同样也应涵盖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这一维度[5],然而关于后者的研究则相对较为匮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与思想价值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3],对于实现个体全面发展,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挖掘与凸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的德育元素,在分析当前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这不仅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与可持续化的发展,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建设,同时也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通识课与专业课的落地,实现全课程协同树德育人的新格局。

1 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课程思政是整体性的课程理念,其并非弱化课程本身的专业性,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与方面之中[9],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该理念在有效缓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的同時,也能在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实现育人价值的回归。结合有效教学理论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态度等并非关键,而是以学生为测度中心,检验学生在学习前后有无发展[10]。这一发展是以马克思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为基础,其不仅是关于创新创业知识的育智价值,同样也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社会责任、团队与合作精神等育德价值。然而,现有关于创新创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普遍面临如下问题。

1.1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技巧性,忽视课程本身承载的主体价值性

一方面,受制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趋同化、指标考核体系不尽合理等因素影响,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呈现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过度关注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完成度,相关竞赛的参与度,创新创业项目实用技巧的培训,以及创业效益的实现,忽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培育的企业家精神[11],以及基于基础逻辑下的创新思维分析。而这一过程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也会对学生的价值与信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考核过度单一化与标准化,未能有效挖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内在需求与兴趣点,以及个性化的选择空间。这使得学生在该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高度目的性,其注意力也往往多由创新创业课程的考试重点决定,而这本身便与创新创业所提倡的独立精神以及多元思维相背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呈现空心化与形式化现象。

1.2 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对思政内容嵌入的意识不足,内容缺乏亲和力与延展性

从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来看,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想、言行与成长影响最大[12]。然而,受传统教学思维惯性的影响,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多起到“求真”的作用,并未有效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间的关于传递“善与美”的显隐性辩证关系。将思政教育囿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例如,在讲授关于高新技术领域开展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中,教师多会结合“中美贸易战”这一背景,分析其对创业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但多数仅停留于此,而关于美国挑起贸易战的本质——将中国长期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以及由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却多差那“临门一脚”或“点睛之笔”。此外,创新创业课教师在课改压力下,即使嵌套思政元素,也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人为拔高的现象,这不仅不能起到正向的价值引领作用,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进而影响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本身的质量。

1.3 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单一,各治理主体未实现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切实落地,需要凝聚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共识。但从现有实践来看,课程思政仅局限于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建设之中。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集中于针对专业基础课、通识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不同类别的课程,思政要素的嵌入具有主观盲目性,忽视了因专业知识强度不同而造成的思政教育资源存量的差异性。其次,对于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相关竞赛、沙龙讲座等第二课堂的思政建设,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无论从具体政策引导、考核细则,还是高校的实施方案,均尚未给出相对有效且可操作的途径。从实施主体角度来看,当前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多集中于传统的“政府—高校”二元单向推动模式,所涉及到的合作企业、创业园区、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等,均未切实涵盖其中,彼此发挥协同效应。这些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生动力,也难以真正形成“大思政”的格局。

2 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

克服上文所提及到的各类现实问题,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中,关键的实施路径在于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结构,推动各类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其中,前者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学结构论为基础,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个方面进行论述[13];而关于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利益相关者,则需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秉持整体性与全员性观念,将传统的“政府—学校”,拓展到“政府—学校—企业—社会”4个多元主体维度上进行论述。

2.1 教育目标

从专业角度来讲,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目標在于,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2],并针对有意向的准创业者提供实践培训[11]。然而,无论是明理品格,还是经验品格,其均应彰显鲜明的道德属性,并将道德作为学生和教育的整个目的,而并非只是一种手段[13]。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其本质目的就是在回答如何通过优化创业品格,推动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以实现幸福人生,这一具有人文性关怀的主题。而这也正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具化到创新创业教育,其教育目标可进一步分解为:

首先,以协助学生树立“基于创新的创业”意识为基础性目标。依照国内外现实环境、自身能力与兴趣爱好等综合性因素,选择正确的创业观与择业观,并确立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目标,踏实勤奋,敢为人先,善于探索,通过持续性地提升专业素养与创业能力,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其次,将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丰富作为支撑性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为基调,让学生了解创业的重要性,通过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融合,来组建适合自己企业的创业团队,寻求并评估创业机会,拼凑与整合创业资源,撰写创业计划书,实施精益创业与社会创业等,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第三,以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拓展性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利用包括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综合实训模拟、企业家课堂、创业俱乐部等多种渠道在内的开放式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与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国际化视野,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2.2 教育内容

既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是人文关怀的理性体现,同样要切实发挥作用还需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元素,体现人文精神。基于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主要内容[14],下文将从世界与政治观念、法制与契约精神、人生与价值观念、道德与责任观念这4个方面进行论述。

世界与政治观念。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倡批判性与辩证性思维,鼓励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而这也正是利用TRIZ、5W2H等方法,迸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来源,推动着基于创新的高质量创业。另一方面,在创业环境与政策分析、识别创业机会的过程中,学生更应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国情为基础背景,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把国家需要、人民利益、行业痛点看作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对自主创业在担保贷款、场地租金、税收等各类扶持政策的信息敏感度,在强化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的同时,批判性地借鉴国外在创新创业领域中的优秀模式,不断优化其创新创业知识体系。

法制与契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学生法治理念,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是现代法治民主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虽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但由于社会经验与实践水平有限,面对行业与社会复杂环境,特别是在经济利益及其功利主义的诱惑下,容易迷失自我,亟需开展包括公司法,专利、商标、知识产权等法制精神的思政教育。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守住底线,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时以制度为纲,明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结构安排,也可以有效降低创业风险,提升创业成功率,推动创业企业健康成长。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思政在这一方面的嵌入,应重点关注创新创业项目在讲座、孵化、咨询等第二课堂的开展。

人生与价值观念。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平衡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应以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主导[15]。不能否定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合理追求,但需坚决反对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功利主义在学生群体中的回潮现象;抵制安于现状,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引导大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事实上,艰苦奋斗是一名优秀的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例如,香港实业家霍英东,25岁时曾率领团队到人迹罕至的荒岛上采集海人草,第一支、第二支队伍成员均因环境太过艰苦而推出,但霍英东不放弃,又建立起第三支队伍,不屈不挠地进行开拓。

道德与责任观念。立创业之志需首先立德,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良好且可持续的合作是基于重复性博弈,这使得诚信成为创业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要素。特别是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创业融资过程中,风险投资者除关注创业项目本身的潜力外,更为看重的是创业者的道德素质与能力。而将道德外化于创业团队或社会,则成为一种责任意识。在创业团队形成与运作的过程中,创业者不仅应敬业勤业,更需有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消除个人主义、取长补短才能使得创业团队发挥协同性作用;而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更应关注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的实施,包括及时足额缴纳税款,进行力所能及的社会捐赠,开展有效的信息披露,保护中小股东权益,进行绿色生产等。

2.3 教育方法

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之中,还需一定的教育方法作为支撑,并且这一支撑的广度与深度,应是全方位的;不仅涵盖于公共必修课、通识课、专业课等显性课程之中,同时在创新创业培训与竞赛、创业项目培育中也应该有所体现,显隐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首先,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可综合采用对比分析、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挖掘与提炼创新创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将其有机嵌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讲义之中,在BOPPPS、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逐步摸索与总结经验,并最终上升到理论化,编写在创新创业所使用的专业性教材内。其次,善于应用网络课堂与社交媒介。根据所面向的学生特征、教学难度,在超星泛雅、MOOC等教学平台之中进行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利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课程交流群,以短文、动画、视频等形式补充相关学习资源,同学生积极交流与讨论,同时可借助于此发放课程问卷,进一步明确学生对思政要素的实际需求与嵌入效果反馈,以构建特色鲜明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对于创新创业教学的第二课堂而言,可邀请相关学者或创业家开展主题讲座,带领学生参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实地感受工匠精神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形成,实现“覆盖全面、形式多样、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

2.4 参与主体

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具有鲜明的全员性特征,所秉持的基本原则是在优化原有的“政府—高校”二元模式的基础上,拓展企业、社会等新的治理主体,形成多元共治且开放的参与模式。

我国早在2004年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奠定“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基本方针,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均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随后,教育主管机构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奠定各类课程嵌入思政要素的基调。顶层制度设计虽不断完善,但各地区在进行落实与细化的过程中则并未实现同步,趋同化现象颇为明显,限制课程思政在具体专业课程中的作用发挥效果。基于此,教育主管机构应会同思政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组,因地制宜地构建指导性文件,并且积极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设置专项教改课题,优化教育资源结构,为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为合理的制度与基础性资源保障,提升高校与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与参与热情。

对于高校而言,需首先重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培养,以教研室为单位,在校内积极组织课程思政嵌入专业课的研讨会,分享日常教学经验与心得,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组展开定期合作与交流,推动显隐课程融合;依据实际情况,组织创新创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明确校党委的政治导航作用,教务处在课程的结构设置,包括课程体系完整性、对交叉类课程的支持、社会企业等新兴课程的设置方面,提供行政性保障。同时,注重校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不断探索适合本校的嵌入模式。防治因多责任主体抽离,所造成嵌入水平完全由特定创新创业教师的理解水平,以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而决定的局面。

企业参与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有以下3个途径。第一,在科技成果转化或日常生产服务的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伦理道德的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提供鲜活的样板。第二,在赞助双创比赛过程中,重视参赛项目的思想政治性。同时,对于有条件的企业而言,也可设立课程思政改革的教育基金,在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紧张的同时,可宣传企业自身,同高校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第三,企业家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讲座、沙龙等各项活动,讲授自身在创业过程中的艰苦奋斗过程,展现企业家风范。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双导师”制度,聘请创业家担任校外实践指导专家。

社会媒体同样应积极融入到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中,对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宣传,综合利用网络、自媒体、电视、广播等渠道对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思政改革取得突出成效的先进集体或个人,进行广泛的展示,以树立典型,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创业观与发展观,激发自身的创业热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协会等社会组织,也应积极举办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科学交流周、线上贴吧等各类活动,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其中,切实参与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之中。对公众营造正确的成才观,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提升创新思维、就业能力为核心,而非为创办企业的功利化教育[11]。同时,依据高校自身资源与课程开设体系的实际情况,积极面向更为广泛的公众开设创新创业的素质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终身创業的良好社会风尚。

综合以上内容,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整路径图,见图1。

3 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建设

路径安排是驱动课程思政有机嵌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生机制,而维持其可持续运作,形成示范效应,还需一系列的机制作为保障。对此,下文将主要从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与共享机制进行论证。

3.1 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衡量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更是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思政价值引导的有力指挥棒。从评价主体来看,应呈现出网状结构。对于内部而言,既应有高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自上而下的评估,也可以有来自授课对象——学生群体的自下而上的评价;同样还可以邀请学工部、辅导员、思政课程专职教师对其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等进行交叉打分。从评价客体来看,则应表现出“全链条”特征,包括实施课程改革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学院、专职教师以及学生。评价过程应秉持差异性原则,依照评价客体特征关注对应的评价重点。例如,对于学院一级,可从是否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培养模式是否符合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等方面着手;而对于教师则可从其教案、讲义、所使用的教材,学生反馈效果等方面着手。评价模型可尝试采用具有较强通用性的CIPP教育评价[16],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以及结果评价4个方面,构建更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3.2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教育主管机构、高校在内的组织,可设立针对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课题,开展相关教改竞赛与成果交流会,并设置专项奖励基金,激发教师投入更多热情与精力于其中,实现教学与科研在该领域的平衡。在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改考核,相关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也应有计划地重视课程思政所起的作用。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创业、企业咨询与管理活动,提升教师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实践能力,强化教师对该门课程改革与发展方向的理解程度。同时,还可专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研室,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与平台保障。对于学生而言,可尝试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度,出台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办法,并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关联,相互促进,设置最低达标标准,并将该学分计入毕业总学分与学生档案之中,以激励学生发挥特长,促使其个性化发展。此外,也可为学生分配指定的双创导师,与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创新创业实践等领域形成合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学习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学生应有的价值追求与自觉的道德约束。

3.3 共享机制

从知识管理理论来看,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管理核心,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来增加组织内的知识储备,更应是推动知识共享,实现相关知识在组织间的有效流动,并通过知识互补,提升对相关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创新利用[17]。具体而言,特定高校可借助互联网,在特定区域内共筹构建具有思想政治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将本高校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同所处的高校联盟,或兄弟院校等进行分享与交流。在该平台下,联盟高校的老师与学生可更为便捷地查阅所需的相关知识,了解形式更为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打破高校间的校际壁垒,依照高校所长,也可积极探索特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联合培养等各类模式,这将有利于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此外,将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共享机制,并非局限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科研院、地方政府等均应纳入合作共享的范围,从多领域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中。事实上,将优秀的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资源进行共享,其本身也可对课程思政嵌入其他专业课形成示范效应,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及到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目标的实现。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为背景,结合实际需求与现有研究不足,重点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与思想价值性,积极倡导将课程思政从全过程与多主体的角度嵌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中。然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传递育德价值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技巧性,忽视课程本身承载的主体价值性;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对思政内容嵌入的意识不足,内容缺乏亲和力与延展性;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单一,各治理主体未实现协同效应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学结构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分析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首先,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优化创业品格,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育本身的人文关怀;而该目标的实现,需在创新方法、创业环境与机会识别、创业项目培育等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与政治观、法制与契约观、人生与价值观以及道德与责任观。这也对教学方法提出更高要求,在以混合式教学为特征的第一课堂基础上,不断开发第二课堂,确保课程思政能够全方面,多形式覆盖。在教学主体方面,本研究认为除传统的政府与高校外,还应积极向企业与社会拓展,激活各利益相关方活力,形成协同参与的局面。此外,为维持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转,还需要构建“全链条”式的评价机制、科学且多元的激励机制,以及开放合作的共享机制作为保障。

本研究主要从课程思政角度构建起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一般性理论框架,而在未来的研究中至少存在以下几部分内容亟待进一步分析:第一,如何科学且个性化地构建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具体衡量指标、相关权重的确定等,这对于量化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第二,提倡多主体协同参与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而关于不同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要素的实际需求各有侧重,因此可借助调查问卷的方式分类分析与回应,从而更具针对性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第三,关于课程思政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多数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学者应积极关注该领域实践成果,总结相关经验与模式,提升理论的引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涛. 创业教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2-14.

[2] 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7):
96-100.

[3] 郑石明.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3):65-73.

[4] 吴学松.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20(5):56-61.

[5] 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 教育研究, 2016(3):56-63.

[6] 王占仁.“广谱式”創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 教育研究, 2015(5):56-63.

[7] 尹国俊,都红雯,朱玉红.基于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双螺旋模式构建——以浙江大学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8):77-87.

[8] 黄兆信,黄扬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 2019(7):91-101.

[9]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10] 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 2012(2):15-22.

[11] 宋妍,王占仁.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3):141-144.

[12] 陈宝生.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Z3):4-10.

[13]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8.

[14] 陈万柏,张耀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173.

[15] 胡德海.论教育、人和社会的关系[J]. 教育研究, 1992(10):8-14.

[16] 高桂娟,李丽红.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2):22-29+112.

[17] 万是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基于知识共享理论[J]. 开封大学学报, 2016(4):57-61.

Research on the path and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bedded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I Chun-ling, LU Yun-p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needs and existing research deficienc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ocial and ideological valu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actively advocates tha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embedded into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multi-agent.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roblems that the curr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generally fac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nsmitting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Herbart′s general teaching structure theory and stakeholder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mbedded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from four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subjects. Moreover,this paper provides mechanism guarante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evaluation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haring mechanism.While promoting the high quality and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also promot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and mechanism

[責任编辑 刘 冰]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6期)2021-04-12基于课程思政的主题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21年1期)2021-04-09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文教资料(2020年33期)2020-04-12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科学与财富(2019年29期)2019-10-21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上)(2019年2期)2019-06-11河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方向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5期)2016-12-26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解析求知导刊(2016年20期)2016-09-27主体性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10期)2015-11-02

推荐访问:路径 嵌入 机制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