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还谈情境与现象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情境教学”和“现象教学”,有联系而区别也非常明显。情境教学是具体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现象教学包含很多学习方式,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但优先选择的流程是“现象—项目—问题—结论”,贯穿始终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可以把现象放到情境里去认识。

关键词:现象教学;情境教学;学习方式

我之前曾多次谈“情境与现象”,希望这次能说得更透彻一些。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数学情境”不等于“数学现象”,“物理情境”不等于“物理现象”,“实验情境”不等于“实验现象”,“历史情境”不等于“历史现象”,“政治情境”不等于“政治现象”,“新闻情境”不等于“新闻现象”……“ 情境” 不等于“现象”,因而“情境教学”不等于“现象教学”,尽管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

来看一个实例:

哈佛大学一位文学教授在给学生介绍俄国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 关上灯,教室漆黑一片。

教授在黑暗中点起一支蜡烛,黑暗中有了一丝光亮。“这是普希金”,他对学生说。教授又点起一支蜡烛,“这是果戈理”。教授走到教室门口,打开灯,说:
“这是契诃夫。”教授又走到窗边,猛地拉开窗帘,耀眼的阳光顿时洒满教室。教授说:“这是托尔斯泰。”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再后来,教室窗帘被拉上,灯也熄灭了,漆黑一片中, 只有一个微弱的烛光摇曳,教授说:“这是索尔仁尼琴。”

有人认为,教授用的是“情境教学法”,他用窗帘、蜡烛、黑暗等营造了一个直观易感的情境,让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授想教的不是蜡烛,不是窗帘,更不是黑暗,他想教的是俄国文学。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学生收获的是什么? 是教授给予的“知识” 以及点燃的“情绪”。如果学生一直带着这样的知识和情绪生活,就被画地为牢了。所以,我们可以使用“情境教学”,但绝不能到此为止。

我们还要干什么? 还要让学生回到俄国文学本身,让学生去真正地读一读普希金,读一读果戈理,读一读契诃夫、托尔斯泰、索尔仁尼琴。这就是“现象教学”,要认识什么就去面对它、感受它、思考它、表达它。

单说俄国文学,这个“现象”太大了,于是,我们从中分出不同的项目,如“索尔仁尼琴项目”托“尔斯泰项目”“契诃夫项目”…… 还可以再细分为“索尔仁尼琴的生平”“索尔仁尼琴的思想轨迹” “索尔仁尼琴的流放生涯”等细目,让不同的小组分别做研究,然后交流,这就是“项目化学习”以及“合作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要提出问题加以思考, 在思考中又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列出更多的项目…… 这就进入了问题式学习。

所有的教学或学习最后都指向知识的形成, 但知识的来源和质量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反对从知识出发的讲授式教学,但是要对它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当你把现成

的结论告诉学生的时候, 他们可能接受不了,或者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才能接受,而那些容易接受的基本都是浅显的部分。如果你向空白的心灵(如未开蒙的幼童的心灵)注入简单、直白的口号,他们有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那个口号里。而想要思考的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即使这样,也可能会在不擅长的领域被人植入简单的口号,并被这个口号束缚终身。比如,有人告诉我“人之初,性本善”,我记住了它并信奉它,我就成了这句话的“俘虏”。而实际上,“人之初”究竟是什么? 可能是“性本善”, 也可能是“性本恶”,还可能是“不善不恶”或“既善又恶”。对“人之初”做客观的审视,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知,使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

再回过头去看哈佛大学那位教授的教学,你觉得他提供的窗帘、蜡烛、黑暗还只是一个情境吗? 我不这样认为。他提供的窗帘、蜡烛、黑暗都已经成了一种隐喻,隐喻一种现象。学生不是要认识窗帘,不是要认识蜡烛,也不是要认识黑暗,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把“俄国文学”引出来。所以, 有时情境和现象看似不好区分,其实它们的区别相当明显。想象你是怎样区别“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项目化学习”的,你是怎样区别“理解”和“掌握”的,你一定就能区分“情境教学”和“现象教学”。

对教学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学习的研究上, 我们来看学习一共有多少种形式。大体上,我们能分出“结论式学习”“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另外还有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进行的“现象式学习”,也许你可以给它另外的名字,如“实践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走进大自然的学习”“真实情景中的学习”等。但是只要想研究它,就该给它一个名字,我给的名字就是“现象式学习”。辅助“现象式学习”的,就是“现象教学”,仅此而已。

“情境教学”是什么?“情境教学”是具体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知识可以放到情境里去理解, 问题可以放到情境里去研究,项目可以放到情境里去探索,现象可以从情境中剥离出来也可以回放到情境中去,但我们最终认识的不是情境而是现象,我们最后记住的也不是情境而是知识。

如果你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情境,周围的一切都是情境,那情境就等于世界。即便如此,我也不认为“情境教学”就等于“现象教学”。因为我们看不见世界,只能看见世界呈现出来的现象,如此我们还是要回到对现象的认识上,也就是还要回到“现象教学”上。其实,现象也不是世界本身,但现象是通往世界的最近窗口。世界就在那里,但是我们无法把它纳入头脑中来,我们只能对现象做一番审视。“现象教学”,这是我以为的目前最能释放人的主体作用的教学形态。

当下,“情境教学”的旗帜高扬,它在教育者的头脑里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因而似乎被看作唯一可行的教育。但是,我们也要放开眼界全面地看一下各个阶段的教育。“情境教学”在小学阶段绝对大受欢迎;在初中阶段也有很大的市场,但已不是一统天下;在高中阶段热度锐减,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到了大学阶段,几乎没有人去进行“情境教学”;研究生和博士阶段,倒要拨开情境的迷雾,直面问题本身。越是空白的头脑,情“境教学”越好用,因为情境能带来情绪,而空白的頭脑分不清事实和情绪,分不清观点和态度,这就是“情境教学”在低龄段畅行无阻的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现象教学”就是希望人去面对事实,给出自己的解释,或发现事实背后的规律。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创造,而不是等到学会了所有知识再去创造,那将是不可能的。

“结论式学习”“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 “现象式学习”,这四种教学形式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它们可以并存在同一节课里。但它们出现的时间有先后,出现最早的是“结论式学习”,那个时候人类的教育还处于经验阶段。在教育成为科学以后才逐渐演化出后面的几种学习方式,越到后来越关注人的发展。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结论式学习”,它在历史上延续的时间已经非常久了,并且一定还会延续下去。“结论式学习”主要是靠灌输,从原始社会的伦理,到后来社会的宗教,直至现代社会的道德和规则,都是用结论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的。下一代也只需要记住并遵守它,不需要有疑问和讨论。这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必要驯化过程,人必须接受。毫无疑问,古代很多的结论,现在看来是错误的甚至是邪恶的,它们已经被抛弃。如果不抛弃这些沉疴,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到现代,就不会演化出现代的法律体系、现代的科学文化、现代的开明政治。这些进步,都是通过对古代结论的质疑、批判、重建实现的。那么,我们今天还奉为圭臬的知识,是不是会成为万古不变的真理呢? 肯定不是的,它们也应该会被发展、被改写或者被抛弃,人类社会不会停止进步。

由此可知,“结论式学习”获得的知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人类继承优秀的文明成果, 使得儿童迅速到达现代人类的“当下”;另一方面它让人的头脑进入了一个既有的模式,在它的约束之下去认识和思考,而这些模式又不必然是正义的和光明的。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那个时候是自由的。但是,人又必须接受社会普遍认可的知识,并接受它的约束。在接受一个知识以后,人就被奴役了,而这是人进入社會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社会化”。所以,我愿意把“奴役”看成是中性词。卢梭的“人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和“现象式学习” 则在继承“结论式学习”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它的弊端,使人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和独立。从这个角度出发,各种学习方式的育人目标大致如表1所示。

“现象教学”包含上述所有学习方式,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但优先选择的流程是“现象— 项目—问题—结论”,贯穿始终的是“教会学生思考”。而实际上,思考不是教会的,人只能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就像只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说得再直白一点,情境与现象是这样的关系:
鱼在水里。当你想研究鱼的时候,鱼是现象,水是情境;当你想研究水的时候,水是现象,包含了水的那个环境就变成了情境。我们可以直接去认识现象,可以把现象放到情境里去认识。

(孙四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著有《思维的起源》《现象教学》《现象教学案例选》等。)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情境教学 借助情景教学, 推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校园英语·中旬(2019年11期)2019-11-26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好化学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10期)2019-11-16创设情境,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23期)2019-11-11后滚翻教学中巧用“海盗船摇摆”体育教学(2019年10期)2019-11-07小学语文作文情境教学探究新课程·上旬(2019年9期)2019-10-16改变学习方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7年1期)2017-02-14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7期)2016-12-22增强互动,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8期)2016-09-21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5期)2016-06-30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43期)2016-06-18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