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作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政治场域和文化基地,民族地区高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引领与支撑的双重职能,具有独特的使命担当,对于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形成思想自觉,增强行动自觉意义重大。文章在探讨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加强思政课程理论教学与教育实践联结等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059-03

基金项目:2021年度赤峰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经費启动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完善研究”;2021年度赤峰市委统战部、赤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CMA-009)。

作者简介:曹海苓(1982—),女,博士,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等。

自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至今,该理论一直是国内学界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主流理论范式。其对中华民族演进历史进程的系统性追溯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研究的新探索,极大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视角,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结构性基础,而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成与延续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前提。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七年来,学界对这一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全新思想成果的表述经历了由树立、培养升华至铸牢的过程。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充分表明了这一理念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战略指导地位,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提出后,广受学界关注,学者对这一研究主题多维度的探讨丰富和充实了其理论内涵。身份认同视角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各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即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意识[1];宏观研究视角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指代身份认同,亦涵盖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多重内涵[2];情感视域视角强调,铸牢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思维意识和文化意识等层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3];孙琳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即认同,内含对国家、政治、价值以及文化的认同等四方面[4]。朱尉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建构经历了渐入完善的发展历程,即引入元概念——生成主体概念——整合内涵和结构要素的逻辑架构[5]。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视域,本文认为,就一般意义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指我国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其外延不仅限于指代民族认同,亦涵盖对国家、对政治、对中华文化、对历史等多维度的认同。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内生逻辑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政策战略宣讲的主渠道之一,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更应该保有高度的时代使命感,坚决阐释好党和国家的相关民族政策[6]。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如何夯实这一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并使其持续、永久发力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面临的长期、艰巨的任务。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我国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

“治国必先治边”,自古以来,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团结始终关涉国家治理的成败。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曾指出,“全世界的政治体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在其公民中建立共同的认同和共同体意识。缺乏这种共同的认同可能带来最为严重的政治后果。”[7]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表明,民族认同的冲突是导致政治动荡或政治分裂的原因之一,由于世界诸多国家均不具备同质化的人口,因此,尤其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对其公民进行认同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严峻而艰巨的问题,这种共同体建立的基础是共同地域环境、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情感联结以及共同经济生活条件等。

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成分构成多元,民族特性鲜明。且因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地区,宗教文化氛围相对浓厚,宗教信仰复杂,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缠绕。加之三股势力在我国部分民族地区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侵蚀、渗透、分裂破坏活动,国家政治安全、民族团结面临严重威胁。要铸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是首要和根本前提,也是凝聚边疆各民族共识、统一力量的心理支撑。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区发展情势表明,做好民族工作的着力点在于正确对待与处理民族问题。因此,铸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具有现实性与紧迫性。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民族地区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关乎民族工作的成败

纵观人类高等教育发展史,虽然教育理论流派众多,在“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上育人理念各异,但是其教育旨归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作为民族高等教育承担者的民族地区高校负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高等教育方针之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承载者,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地域环境、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与汉族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

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民族地区大学生同样肩负历史重任、人民重托,他们理应朝气蓬勃、好学上进、理想远大,担负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民族地区高校负有正确引领大学生思维与价值观的光荣使命,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其立德树人的成效甚至关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成败得失。因此,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引导帮助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观念与共同体认同的黏合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求知欲望强烈,多元意识形态、价值选择使其思想呈现加速成长趋势,并左右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若思想认识不够清晰,理想信念出现摇摆,容易陷入误区,迷失方向。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尤其面对周边国际局势的变化,往往呈现出较高的敏感度,为避免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腐蚀、蛊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观念培育极为关键。

区别于其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的相对稳定性是联结本民族共同情感、共同命运、共有文化、共同语言等要素的桥梁与纽带。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加强国家认同、历史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主权意识,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培育与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担当。唯有引导其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能使其全面、正确、客观地看待并冷静分析一切民族分裂活动的本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一)优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直接的群体,思政课教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基础保障和关键因素。其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育人能力关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程度。

一方面,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涉及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门类,因此,教师要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供给,深度挖掘其中所含思政元素。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理论修养,常补“精神之钙”,通过追根溯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进行系统性讲授,使学生从碎片化认识上升至系统化认识,强化其对历经几千年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层认同。另一方面,创造多元化教学模式。要使大学生真正坚持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以中华文化为傲,不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思政课教学模式需要丰富与多元化。为有效解决学生对思政课程不入脑、不走心等问题,思政课教师应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并综合运用专题式、问题导向式等教育模式与方法,加强师生多元互动。

(二)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独特使命,作为各级各类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其在青年大学 生思想与价值塑造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是,仅仅依赖思政课程教学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远远不够。目前高校各门课程之中蕴含的育人、思政元素尚未被真正挖掘,总体而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

要真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需基于不同课程的性质特征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从课程理论、课程实践中积极探索,充分梳理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讲清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赖于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各尽其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渗透至大学生专业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三)加强思政课程理论教学与教育實践联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各级各类高校开设的主干思政课程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其中所涵盖的意识形态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历史观教育等帮助大学生解决了深层次的理论认识问题。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仅靠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远远不够,还应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唯有使民族地区大学生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者、实践者、见证者,才能推动其成为国家民族政策的实际宣传者,从而自觉行动,真正使思政课上学到的“知”内化为“行”。

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与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专业课程,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仅限于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等输入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参与不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唯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范式变革。以文化认同为例,作为民族特性得以维系与传承的关键,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特征中最富有生命力且最持久的要素,也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的具体呈现,中华文化是构筑民族精神之本、深植民族团结之根、铸就民族和睦之魂。就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中华文化是其有力的心理支撑。从场域视角讲,高校无疑是促进各民族大学生文化交流互鉴、增强文化认同的最佳场所,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为纽带,应以文化上的交流交融为思想基础,通过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的认知,帮助其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始终贯穿于建构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使之形成自觉意识的全过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夯实各民族共有思想基础,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手段和方法是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的一项集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应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强化其情感归依,自觉抵御西方多元价值的腐蚀与冲击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高承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2):24-30.

[2] 董慧,王晓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及铸牢路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4):21-30.

[3] 武永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内涵、诉求及其策略[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2):60-67.

[4] 孙琳.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内涵要素、建构过程与培育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2):115-119.

[5] 朱尉,周文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阐释与理论拓展[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3):14-22.

[6] 邱雪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使命担当与路径探析[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02):6-8.

[7]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 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八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9.

(荐稿人:张敏,赤峰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百年来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逻辑与铸牢路径研究民族学刊(2021年2期)2021-03-25铸牢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探析时代人物(2020年26期)2020-12-0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人民论坛(2020年7期)2020-04-2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属性探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7期)2019-09-27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分析青年时代(2019年6期)2019-04-04思政课提升大学生党员群众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管理观察(2018年2期)2018-03-12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微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年10期)2017-11-07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20期)2017-06-26《矿山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技视界(2017年1期)2017-04-20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中的教师主体性研究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年8期)2016-09-14

推荐访问:课教学 民族地区 探索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