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选考题中的历史思维涵养

|来源:网友投稿

2021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历史试题第28题(以下简称第28题),试题如下:

2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

——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答案:(1)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观点:修德安民。

贡献: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3)选择阐述①: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不畏強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选择阐述②:民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一、以主题提升教学立意

第28题引导学生从国家统一的宏大历史发展与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实践中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高远立意。试题的立意是题魂,试题一旦有了“题魂”,就能使历史知识内容的联系更加深刻,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基石。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增强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试题“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水到渠成,历史价值引领鲜明体现。[2]

这启示我们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外历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主题以提升教学立意,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使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具有人文追求和价值关怀。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0个单元的教学,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进行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解读,梳理教学主线,提炼教学主题,提升教学立意。教学时可把它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及中国现代史等大单元,从目录分析提炼大单元的主题。第1—4单元提炼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题为:“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第5—8单元提炼出中国近代史大单元的主题为:“救亡图存与民主革命”;第9—10单元提炼出中国现代史大单元的主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确定每节课的教学主题是提升教学立意的基础。[3]教学主题的确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点,理清历史概念,还能帮助学生从知识走向认识。如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合课程标准与课文子目内容,提炼出本课的教学主题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第1个子目到第4个子目内容分别提炼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准备了条件、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标志实现。这样用主题统领整个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以逻辑涵养历史思维

第28题用“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这个主题统领,试题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置及答案的组织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分析材料一、二和回答问题(1)(2)的逻辑关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分析材料三和回答问题(3)的逻辑关系是“抗日战争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1.秦统一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统一”亦称“一统”。经历了漫长战乱状态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渴望着一统以求和平。随着始皇横扫六合、平定宇内,最终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局面。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4]它真正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使“中国”具有明确和完整的国家疆域概念以及法统意义,据有秦王朝奠定的疆域者便拥有“中国”正统。秦的统一奠定了地理“中国”的认同基础。[5]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6]秦朝建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秦完成了货币、度量衡、国道规格、历法、法律、爵位、官名的统一。[7]秦的统一奠定了政治“中国”的认同基础。[8]

秦统一后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行同伦”就是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9]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政教的推行和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秦完成了礼制的统一和华夏族日常行为规范的统一,“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10]这对包括华夏族在内的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2.清朝空前统一奠定近代中国版图

经过康熙以来一百多年的艰难经营,浴血战斗,清朝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准噶尔以及大小和卓叛乱等,巩固了东南、东北以及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通过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在西藏册封达赖与班禅,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等,加强了对边境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朝前期完成了空前大一统,近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其版图之广阔、联系之密切、统一之巩固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清朝留下的最宝贵的历史遗产,这是何等伟大的业绩![11]

(二)抗战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凝聚力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全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和各阶层人士以及海外华侨,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不仅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国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通过收复失地,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抗战胜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这种巨大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民族团结,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12]抗战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13]在抗日战争壮阔的进程中,形成的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解决了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启了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第28题选取3则材料,设置3个问题,整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抗战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厘清梳理基本史实。这样一个基本史实梳理的过程是一个历史叙述的过程。历史叙述本质上就是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不可以随心所欲,要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遵循“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学科特征;历史解释可以有多元角度,但都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自身逻辑;历史解释不是对史实进行碎片化的解构,而是通过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建构历史的完整图景。[14]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就是“涵养我们的历史思维”[15]。

三、以问题引领深度学习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16]解释历史需要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解决问题的驱动力。第28题要求学生回答的3个问题,可以将它转换成一系列的“问题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秦并海内”建立“大一统”政体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什么意义?(2)康熙帝实现材料二中“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康雍乾时期统治者对于疆域的奠定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有哪些典型事例?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什么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有什么意义?这一系列问题链由“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这根主线串联。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历史的理解,促进历史思维,形成历史认知。

历史思维是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的。[17]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习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释历史的思维能力。但由于中学的教学目标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激发问题意识,就必须依托教材来实现。[18]

如教学《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根据“认识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的课标要求,结合课文子目正文内容及本课的“学习聚焦”、“学思之窗”等,设置问题:(1)秦为何能够统一?(引导学生从时代潮流、客观原因、主观条件、人才角度等方面分析);(2)秦如何完成统一?(引导学生从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体制、采取巩固统一措施等方面分析);(3)秦统一有何意义?(从历史作用、历史地位、历史影响等方面分析)。再如教学《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根据“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的课标要求,结合本课正文及“学习聚焦”、“历史纵横”、“清朝疆域图”、“史料阅读”、“问题探究”等,设置问题:(1)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康乾盛世”、疆域奠定);(2)为何出现鼎盛?(皇帝勤政、巩固边疆);(3)如何看待这一时期的“鼎盛”?(从中国历史和世界视角两方面来评价);(4)清朝前中期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国内矛盾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5)为何出现危机?(从君权高度集中、人口膨胀带来、工业革命带来等方面分析)(6)怎样看待“危机”?(从中外对比分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19]

中学历史教育已进入以立德树人为目的,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时代,其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历史学习。我们要用问题驱动,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20]

【注释】

[1][16][19]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51、18页。

[2]朱世光:《核心素养立意,历史价值引领》,《基础教育课程》2017年第8期,第66页。

[3]朱可:《立意高远筑课魂——基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立意探究》,《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12期,第38页。

[4]张帆、李帆:《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5页。

[5]贾雪枫:《为什么说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11期,第26页。

[6][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6页。

[7]王子今主编:《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96—297页。

[8]贾雪枫:《为什么说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11期,第28页。

[9]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95页。

[10][汉]司马迁:《史记》卷23《礼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59页。

[11]戴逸:《清史三百年》,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90页。

[12]黄一兵:《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光明日报》2014年9月10日。

[13]张帆、李帆:《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45页。

[14]张玲俐、鲁东海:《历史解释的结构与功用——以“四大发明”的教学为例》,《教学月刊》(中学版)2019年第12期,第60页。

[15]苏智良、於以传主编:《怎样上好历史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8页。

[17]张汉林:《提问之道:历史思维养成路径的探讨》,《教育学报》2018年第3期,第31页。

[18]桂俊:《“历史解释”素养落地应“清”“新”》,《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5期,第47页。

[20]朱世光:《以问题引领深度学习》,《中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11期,第18页。

猜你喜欢统一中华民族民族全国统一行为图鉴意林(2020年20期)2020-11-06淝水之战儿童故事画报(2020年10期)2020-10-30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小读者之友(2020年7期)2020-08-04MINORITY REPORT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5期)2019-11-11季札挂剑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2期)2018-11-19传承 民族 文化学苑创造·A版(2016年6期)2016-06-20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新高考·高一数学(2016年3期)2016-05-19热热闹闹过大年齐鲁周刊(2016年5期)2016-02-25热热闹闹过大年齐鲁周刊(2016年5期)2016-02-25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新高考·高一物理(2015年11期)2015-12-24

推荐访问:涵养 考题 思维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