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论卡夫卡《判决》中精神判决的荒诞性生成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卡夫卡的《判决》实质上展示了一场具有荒诞色彩的精神判决,加缪曾就卡夫卡的两部长篇小说《城堡》与《诉讼》中的荒诞性进行过精确评述,这一特征早在卡夫卡先前创作的短篇小说《判决》中已有显露。本文尝试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主要通过把握文章的叙事艺术来对作品中丰富的阐释空间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并通过文本细读揭露这一悲剧的荒诞性生成。

关键词:《判决》 荒诞性 卡夫卡

《判决》的诞生被认为是一个卡夫卡“将他之前的文学试笔和其成熟之作分离开来的关键时刻”a。从这一作品的标题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判决”一词与他之后作品的主题——正义和罪行的密切联系。原文标题“Das Urteil”在德语中多指涉与法律相关的判决,但也可以用于私人领域,表示个人立场上的鉴定、评价、判断,小说中父亲对儿子所下的死亡判决显然属于后者。而“如果想把卡夫卡的作品解说得详详细细,一丝不差,那就错了。一个象征永远是普遍性的,而且尽管它可以构思得一清二楚,一个艺术家却只能暗示它,字面上的复现是不可能的”b。卡夫卡的作品往往有多种解释,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对于《判决》这部短篇小说从不同角度開展了分析与研究:有人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研究作家本人的“惧父”心理;
有研究者如凯特·费洛里斯认为朋友和格奥尔格是卡夫卡一个人的精神分裂的两方面;
有研究者从神谕学角度认为父亲是上帝的一个侧面;
还有人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小说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的异化,等等。然而,“这些传记性和互文性的参照尽管可能有其重要性 —— 它们能阐明文本中的某个方面,它们却并不能提供对于这个作品本身的富有穿透力的说明”c。在讨论作品的象征意义时,双重意义的生成原因亦需要被纳入考察范围,“新的审美意识”与“新的或特异的观念的萌芽”往往与小说的叙述形式息息相关。本文尝试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主要通过把握文章的叙事艺术来对作品中丰富的阐释空间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并通过文本细读揭露这一悲剧的荒诞性生成。

一、双重判决下判决权力的失落

从《判决》这一小说的叙事手法出发,小说开头对主人公的住所、窗外景物的一段环境描写,采用了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背景呈现方式。如韦勒克所说:“背景也可能是一个人的意志的表现。如果是一个自然背景,这背景就可能成为意志的投射。”d开头所展现的“春光明媚”与主人公“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总体呈现出一种恬静融洽的氛围。小说中段展开叙述了主人公在给朋友写信一事中的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这一部分以格奥尔格下定决心写完信结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之后的情节在父子间的冲突中展开,并以格奥尔格服从父亲的判决投河结束。至此,故事的叙述都是站在主人公格奥尔格的角度。而在主人公自杀之后,最后一段又重归于现实主义描写手法:“此时,桥上的车辆正川流不息。”e环境也就彻底失去了与主人公心境的联系,只剩下纯粹的物质现实。正如加缪评价卡夫卡作品中的秘密:“自然性与非常性之间、个性与普遍性之间、悲剧性与日常性之间、荒诞性与逻辑性之间的这种持续不断的抵消作用,贯穿着他的全部作品,并赋予它以反响与意义。”f小说中父与子的口角冲突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但父亲对儿子下达的死亡判决以及儿子对于判决结果的服从则使故事蒙上了非常性、悲剧性乃至令人惊愕的荒诞色彩,荒诞性“在平行的对立面的运动中活跃起来”。

总体来看,小说结构则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对应着小说中的双重判决。第一部分写格奥尔格犹豫是否该告诉朋友自己的真实情况,在此过程中他不断揣摩朋友的想法。此时,读者唯一能获取的信息是格奥尔格对于朋友的印象,读者眼前的朋友形象也完全在格奥尔格的视野中建立。显然,此处的被评判者是朋友,而评判者是格奥尔格。第二部分情节突转,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写信这一行为的指责。两相比较下父亲对儿子写信的看法和格奥尔格自身对于写信的看法构成了一对紧张的矛盾:父亲认为儿子写信是出于对朋友的蔑视与对自己的羞辱,格奥尔格的内心独白中的目的则是分享自己结婚的喜悦并满足妻子的要求。这时,格奥尔格从评判者转变为被评判者,由于父亲的评判质疑了第一部分作为被评判者的儿子,格奥尔格独白的真实性便失去了保证,所以第一部分中被置于被评判者位置的朋友形象也需要得到重新衡量。双重判决中评判者与被评判者的位置不断发生转换,判决的权利不停发生转让,格奥尔格的规模和地位被压到与其他人物一样大小,读者也不再“融入”格奥尔格的叙述角度之中,在这种转换中人物语言与事情真相之间的距离被拉开,不断吸引着读者为了做出判断而投入注意力与思考。

不仅如此,读者所拥有的判断权利的范围也需要得到廓清。正确的判断需要充分且可靠的依据提供支撑,而文本中进行判断的依据则完全来自于父与子在一间房中展开的对话、行动,以及格奥尔格写信时的部分内心独白。评判依据的不确定性首先来自于证词的不一致,这一点同前文所提到的不可靠的评判者具有互通性。例如对未婚妻这一形象的判断,格奥尔格几次强调自己的未婚妻是一个富家女,她将成为朋友“真诚的女友”。而父亲却说:“因为她这样撩起了裙子,你就上了,为了随心所欲地在她身上获得满足,你玷污了对母亲的怀念,背叛了这个朋友,把父亲塞到床上,使他动弹不了。”在父亲这里,未婚妻仅仅被抽象成格奥尔格用来泄欲、贬低朋友与对抗父亲的工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婚妻也完全可以是父亲用来贬低格奥尔格的工具,格奥尔格与父亲不一致的证词中产生了矛盾与冲突,在小说中格奥尔格的内聚焦视角下,上帝带着真相一起隐身了。在这场私人判决中,被判决者的形象始终是判决者眼中的形象,判决的依据也是判决者的主观选择,甚至可以被凭空捏造。读者所唯一能获取的信息是判决者与被判决者的反应,但是对于做出判决的依据的客观性则需要打上非常大的问号。在此意义上,读者对于公正的判断作用直接被剥夺了,这场私人判决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公正性,唯一重要的是在文本中所能清晰呈现的判决结果与被判决者的反应。

二、判决成功实施的荒谬性生成

“小说之所以含义晦涩,原因之一就是格奥尔格性格的彻底转换。”g父亲判决格奥尔格是个虚伪、“谎话连篇”的人,因此判他溺死。而面对父亲的狂怒指责,格奥尔格为什么会逐步从不为这些歇斯底里的叫喊所动,甚至还予以反驳直到最后服从这一判决?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文本细读对于格奥尔格的反应进一步分析。

颠覆了第一重评判的第二重评判的起始处便有这样一个问题——格奥尔格已经写好信后,为何还要特意告诉父亲信的事情?文本中写道:“‘我还是往彼得堡写信讲了我订婚的事。他将信稍稍抽出衣兜,又放了回去。”或许是因为格奥尔格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想要征求父亲的认可,又或许是如父亲所说,着意来这里炫耀自己的决定。这一不敢将信拿出的微小举动表现出格奥尔格的内心并不像第一部分结束写信时那么坦然,由此才引出了第二重评判。待到父亲质疑他,他才“尴尬地站起身来”说:“我们别提我的朋友们了。一千个朋友也代替不了我的父亲。你知道我的想法吗?你不够保重自己。一万个朋友都没有我的父亲重要。”父亲的话使格奥尔格产生了慌乱,并试图避免与父亲发生正面冲突,直到后来父亲再次抓住这一话题不放,矛盾才被再次激起,儿子与父亲在各自的角度上进行情绪化与印象式的言语输出,文本也在此进入高潮。在物理距离上,格奥尔格与父亲越来越疏远——先是紧挨着父亲,为其更衣、盖被,然后在父亲的喝令下六神无主地奔向床,却在半路停住,再到躲在远离父亲的房间的角落,最后逃离房间。与此同时,在心理上格奥尔格对于父亲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时耐心引导父亲回忆俄罗斯的朋友,懊悔自己没有照顾好父亲,然后对父亲采取防御姿态,再到进行反击——诅咒父亲、嘲讽父亲、挑衅父亲,直到被彻底击溃——“他感到自己被赶出了房间”。格奥尔格对父亲的反应可以大致概括为一个从怜爱再到反对,再到憎恨,最后又屈服的过程。这一转换是否恰好印证了父亲的判词:“现在你明白了,世上不光只有你,直到现在,你只知道你自己!你原本是个无辜的孩子,其实却更是个魔鬼!——所以你听着:我现在就判你溺死!”是否因为父亲的话揭露了格奥尔格的虚伪,他在反抗失败后便选择了服从?

恰恰相反,文本中格奥尔格到死都在对这一评判进行反抗:“他的手有些撑不住了,可他仍紧握栏杆,透过栏杆间的空隙,看准了一辆公共汽车,汽车的噪音将很容易掩盖他的落水声,他轻声说道:‘亲爱的双亲,我一直都是爱你们的。松开手落了下去。”格奥尔格连自杀都要让汽车噪声掩盖自己落水的声音,试图把自我的痕迹完全抹去,连同其对双亲的爱意的表达正反对了父亲的控诉:“直到现在,你只知道你自己!”同时,这一表达与前文中父亲说的话“你以为我没有爱过你这个亲生儿子吗”形成对比。这句话具有两层含义——既控诉了儿子不爱父亲,也表明父亲不再爱儿子。

由此,我们已经可以对上一问题做出回答:格奥尔格对判决结果的服从并不等同于对父亲的判决结果的认同。“《判决》的最后问题并非父親判词的不可靠品质,而是格奥尔格的沉默与顺从。”h格奥尔格对死亡判决的服从并不是建立在父亲的逻辑上,而是建立在自己的情感逻辑上——失去父爱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判决得以实施的唯一效力是父爱的失落。故事中的判决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判决,也就不存在导致判决结果执行的强制力量。在这种意义上,判决结果之所以能够被顺利执行,是因为在双重判决之后都经历了一个环节——格奥尔格对自己的判决。这场私人领域中的判决并非通过程序发挥效力,而是通过精神影响间接发挥效力。在第一部分文本中格奥尔格的视角下,单身汉朋友是个很难相处的朋友:“他会觉得很勉强,受伤害,他可能会羡慕我,肯定就会不满,却无法消除这种不满,就这样孤零零地踏上归程……”最后格奥尔格又放下纠结:“我就是这样,他爱怎么看随他的便。”干脆默认:“我的幸福的订婚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喜事。”除了格奥尔格貌似心安理得地摆脱了顾虑,可以说格奥尔格在内心中对这位朋友的私人评判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而另一判决,即父亲对格奥尔格所下的死亡判决,并不具备使得结果执行的强制力量——除非格奥尔格从精神上服从这一结果。结合主人公从写下信后“悠然自得”到“觉得自己被赶出了房间”的心理转变——从相对心满意足到精神被彻底放逐,我们可以看到格奥尔格就写信一事对自己的两次判决结果态度的截然不同。至此,儿子对自己的判决与儿子对朋友的判决、父亲对儿子的判决一起构成了文本内部的三重判决,判决的重复交叠与相互联系生发出了丰富的意义阐释空间。

三、荒诞作品的悲剧性内核

不同于后来有着类似主题的长篇小说《诉讼》,《诉讼》中对主人公K的罪行是不可名状的,虽然法庭的程序正义在形式上被严格执行,但判决原因的缺失则使得主人公的死亡带上了荒谬的强制性,没有判词也就无从提起诉讼并推翻判词。从判词逻辑的跳跃到判词的直接丢失,《诉讼》可以被视为《判决》荒谬性的进一步升级。在这样的情状下,“主人公的遭遇越是不寻常,故事便越显得自然而然,它正符合人生活的庞杂性与此人借以承担此种生活的质朴性之间的明显差距。看来这就是卡夫卡的自然性”i。故事的表层是荒诞的,但内在的精神是悲剧性的。正如同柏格森眼中的悲剧,可以让人们沉潜到功利知识底下去体会更加深刻的生命之流。格奥尔格的反抗如同《城堡》中千方百计去到城堡的“K”,亦如《诉讼》中努力为自己洗脱“无罪之罪”的“K”,无论是以死亡为结局,还是离目标越来越远,主人公的反抗无一例外都是徒劳无功的。“人的自身和人的生存意志、对理想的追求以及艺术,殊途同归,生命本身便带有诗意。诗意源于人类对短暂自身的悲剧探问。”j在残雪对卡夫卡作品存在主义式的理解中,反抗这一行为自身便具有意义,人对自己的生存做出了主动性的选择,悲剧也就不失其诗意。然而,格奥尔格虽然能在父亲的精神压力下坚持反抗父亲的评判,却终究无法逃过自己对自己的判决。这既是一场逻辑失落的父亲的判决,也是一场精神失落的儿子对自己的判决。自由的选择不仅能够导向反抗,也能够导向死亡,格奥尔格死亡的荒诞性背后是一场难以排遣的精神悲剧。

结语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一场私人判决的荒谬性及其成因。由于评判者与被评判者的身份具有不稳定性,进行评判的依据具有不确定性,这场私人判决也就失去了公正性的衡量余地。不仅如此,判决作为审判的结果没有任何保证效力却仍然得到施行,构成了审判中唯一的确定性部分。判决的有效实行并不服从审判者的逻辑而来自被审判者的逻辑这一跳跃则打破了日常判决的逻辑链条,生发出了更大的荒谬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一判决发生在私人空间中,但衍生出来的荒诞性与判决主题的变异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毕竟并非每个人都会得到法律的判决,然而此类精神判决由于不具有严格、客观的判决依据,反而更容易为我们所遭遇,甚至可能对人的精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卡夫卡的《判决》这一作品不仅向我们呈现了一次具有巧妙的三重叙事结构的故事中的“精神判决”的生成过程,使读者得到不一般的审美体验,还通过“精神判决”对正常判决的偏离揭露了其中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得创造文本与读者的生活内在体验之间产生了紧密联系。

ach〔美〕罗素·伯曼:《卡夫卡的〈判决〉:传统与背叛》,赵山奎译,《东吴学术》2014年第4期,第105页,第106页,第105页。

bfgi叶廷芳主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第103页,第143页,第104页。

d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49页。

e 韩瑞祥、全保民选编:《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j 吴丹霞:《艺术批评:悲剧的探问——论残雪对卡夫卡作品的理解》,《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第5期,第41页。

作 者:
段馨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卡夫卡一个学徒眼中的卡夫卡海外文摘·文学版(2021年4期)2021-05-20我的画并不是图像,而是一种私人的图形文字散文诗世界(2020年1期)2020-10-21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文苑·经典美文(2020年12期)2020-01-14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扬子江(2019年3期)2019-05-24学术卡夫卡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2期)2019-03-12城堡里的卡夫卡草原(2018年10期)2018-12-21卡夫卡的“爱人”和“罪人”读者(2017年23期)2017-11-11卡夫卡向父亲示弱情感读本·道德篇(2017年6期)2017-07-04卡夫卡,布拉格的代言人环球时报(2016-03-28)2016-03-28卡夫卡的布拉格读书(2016年1期)2016-01-16

推荐访问:判决 荒诞 生成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