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运用“可见”教学,促进概念理解走向深刻

|来源:网友投稿

章荣华

【摘   要】概念是抽象的,它的建构是一场基于“例证”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的过程。因此,强化“例证”及其过程的“可见”特性是理解概念的关键。以《光的反射》一课为例,围绕“暴露先有概念、修正概念偏差、巩固习得概念、拓展概念认识、实现概念进阶”这样的学习进程,教师设计了“记录学习轨迹的学程单、固化学习痕迹的光学模型、促发思维发展的对比场景、唤醒学生认知的典型实例”等可见载体,以加深学生对“光的反射”的概念的认识。

【关键词】可见教学;例证;概念;光的反射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荀子就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的学习观点。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直观教育”的原则。如今虚拟技术的发展和具身认知理念的落地,更是强化了“可见”对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科学探究中,“可见策略”的运用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像声、光、电等概念,学生无法直接体验,概念建构困难重重。此时,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运用感官捕捉到与概念相关的现象或事实,进而基于这些元素落实进一步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那就能促进他们在概念理解上走向深刻。

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一课为例,教师进行了可见教学,助力学生的概念理解。本课设计了“照亮目标”和“运用光的反射”两大教学板块,基本思路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照亮目标”的趣味活动,引领学生在“假设—探究—应用”的过程中观察反射现象,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继而通过举例和制作,强化对“光的反射”的理解,辩证认识光反射的作用和危害。

一、学单导航,暴露先有概念

清楚学生的先有概念是开展科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可见教学的先决条件。学生在进校之前就对客观世界建立了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以“习惯、图景、观念”等形式存在,表现出顽固性。判断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通过教学能否改变学生的先有概念。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将先有认识暴露出来。设计能指引学程的学习单是暴露先有概念的重要载体。

教学伊始,教师引导学生用手电筒从上到下,直接照亮纸上的小动物,激活“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学习单,提出有趣且具挑战性的新任务——照亮在手電筒光照区域外的小动物(如图1)和躲在阴影里的小动物(如图2)。在清晰标记了探究进程的学习单的引导下,学

生跃跃欲试,积极设计照亮方案。

学生一致认为用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照亮小动物。但他们对于镜子的摆放位置存在一些分歧,对于反射光的传播路线也是意见众多。有的学生认为反射光在传播速度上更慢,所以是沿曲线传播的,但大致方向是向前的;有的学生认为方镜子反射的光是一个方框,圆镜子反射的光是圆形,因此反射光是按块状传播的;还有的学生认为镜子反射的光应该和原来的光一样,是沿直线传播的。可见,学生建构的方案存在差异。不同意见的交流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实验确证需求。

实验中,学生亲自验证了“设想”,初步感知到镜子的摆放角度与光的反射线路存在一定关系。但对于“反射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学生未能在实验中得到确切答案,心中产生了许多悬念。

二、可视反馈,修正概念偏差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在“照亮小动物”的实验中,学生没能看到“光传播的行走线路”,只是看到了最终结果——光照射在小动物身上。

“反馈应具备具体性和可执行性,学生才能通过反馈来修正自己的学习。”[1]此时,引入“光的反射”的演示器非常必要,学生能由此看清反射光的传播路线以及反射光与照射光之间的关系。

演示时,为了全班学生都能体验到科学规律之美,教师采用同屏技术把光的反射现象进行投屏。当学生看到一束光照向镜子后仍以一束光反射回去的现象时,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照射光的位置,反射光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吗?”学生猜想后给出两种不同的答案。教师进行多角度演示,并用不同颜色的吸管标记每一次实验结果,建构出一个“光反射传播路线模型”(如图3)。与稍纵即逝的现象相比,这种清晰的痕迹更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对比中,学生会不自觉地选择“对称”一词来描述照射光和反射光之间的关系。可见,此时学生已经加深了对反射光特征的理解。

“学习痕迹”的改造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学生的第一次学习一般只是起到暴露粗浅认识的作用,只有基于原有痕迹进行二次纠错才能触发学习真正发生。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再次修正“照亮小动物”实验中初次画的光传播路线图。学生对原先的光线线路图做了进一步修改,他们补充了丢失的光箭头,把按曲线传播改成了按直线传播,并调整镜子的摆放角度,检验光的对称性……学生在可见的环境中提升了认识。

三、应用辨析,巩固习得概念

习得概念和掌握概念是概念认识的两个不同层级,习得表示的是知道与理解,而掌握表示的是迁移与运用。为了让学生掌握概念学习的难点,教师在学生习得概念后,引入了“弯道行车、照镜子、医生检查耳道、汽车行驶、潜水艇作战”等情境,让学生判断哪些地方需要运用镜子来反光,哪些地方需要规避光的反射,并在具体的事项中标记光的传播路线。

学生基于阅读、生活经验做出判断。他们指出,在蜿蜒的道路上行驶、照镜子、潜水艇作战、医生检查耳道等事项都需要用镜子来反光。而对于汽车是否需要观后镜,学生所持意见不同。有的学生认为使用观后镜能提高驾车的安全性,因为后方的行车情况将通过反射被司机看见;有的学生则认为它会影响驾车的安全性,因为夜间后方车辆照射的光会通过观后镜反射到司机的眼睛里,干扰司机。辩论中,学生认识到光的反射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方便人们的生活,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

学习中,画光路图是一个难点。因为生活中涉及的情境复杂,光的对称性难以准确把握。另外,既然在汽车观后镜中能看到反射光,那么与之对应的照射光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对此疑问重重。当抽象概念遇上具象情境,新的质疑自然产生,足见“可见”情境的价值。

四、图景对比,拓展概念认识

概念理解能否走向深刻,不仅要看个体对概念内涵及其特征的把握,还要看个体对概念的外延的认知。在前期探究中,学生掌握了镜子反光所具有的特征。教师提问:“除了镜子,其他不同颜色的物体能否反光?”对此,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白色的其他物体会反光,黑色物体不会反光。为了更正学生的认识,教师强化对比教学,给学生呈现黑、白双瓶,引导学生借助瓶身上可见的“反光”进行思辨,了解“黑瓶子也会反光”。该部分的教学是在结构化的研讨中完成的。当学生认同白色瓶子会反光时,教师追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能证明白色瓶子会反光?”学生指着瓶身上的光亮之处进行证明。教师再次追问:“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白色瓶子光亮的部分吗?”问题颠覆了学生的原有认知,他们认识到整个白色瓶子都会反光,只是有光亮的地方反光强些,其他地方反光弱些。按照这样的逻辑序列,学生围绕“黑色瓶子会反光吗?”展开了进一步的研讨,认识到黑色瓶子也能反光,只不过与白色瓶子相比,其反光能力弱一些。

正因为有图景的对比,学生的思考有了逻辑的铺垫。由此,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启发、承接与发展。有些学生产生了新的问题:“黑色瓶子上那些没有被反射的光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促进概念认识进阶的问题。

五、典型例证,实现概念进阶

小学科学教学中,“光”内容指向的主要概念是“机械能、声、光、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彼此能相互转化”。因此,本单元教学应能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光与能量的关系”,《光的反射》是初步建构这一观念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应抓住“黑色瓶子上没有被反射回去的光到哪里去了”这一问题展开深度研讨。由于问题较抽象,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认为没有反射回去的光回到空气中去了,有的认为被瓶子吸收掉了,还有的认为通过“第六空间”飞到宇宙中去了……胡乱臆想难以获取正确答案,只有实证才能确证。由此,教师追问:“炎热夏天,电瓶车上被太阳晒着的银色坐垫和黑色皮坐垫,哪个更方便入座?”这个问题是具体的,也是贴近实际的。它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科学思辨的范畴内。学生认识到光照射到黑色坐垫上,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还有一些光变成了热,储存在坐垫中。至此,学生初步懂得了光与热的转换。

“概念是对众多个别现象做出一般性原理概括得到的结果。”[2]个体对个例的熟悉程度会影响原理建构的顺畅度,例证越熟悉、越典型,学生脑海中建构的形象越丰满,概念进阶越容易。

概念是抽象的,它的理解是一场基于“例证”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的过程。因此,强化“例证”及其过程的“可见”特性是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关键所在。剖析《光的反射》一课,可以发现,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必须关注一些问题。

一是概念理解需充分运用多种载体。让学生看见概念的形象是习得概念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可将抽象的概念用“图画、模型、生活场景、典型实例”等形象的载体呈现出来,以生动、具体的科学美景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能,为后续有逻辑的、深层次的思维的发生奠定基础。

二是概念理解需要学程与认知逻辑的完美融合。充分的探究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个体对概念的建构一般按照“前概念、简单的事实性概念、分解概念、核心概念、哲学概念”的序列推进。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这样的认知序列进行布局“例证”:首先用“照亮小动物”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到光的反射与镜子摆放角度有关,然后用光的反射演示器让学生看到反射光沿直线传播,并且和照射光是对称的,接着用黑白双瓶引出了不同颜色的物体也会反光的道理,最后用电瓶车坐垫促使学生理解光会转化成热。

三是概念理解需要强化学习痕迹的持续追踪。概念建构是一个反复的過程。学习者要将概念以图式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并对原有概念做出多次修正。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清光反射的规律,教师让学生经历了“依据经验画光路图—实验后修正光路图—应用中描画光路图”的探究过程;为了让学生接受黑色瓶也能反光的事实,教师以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习得思辨的逻辑序列,继而鼓励学生用自己建立的逻辑路径去开展新情境下的思辨、论证。学习痕迹的完善是可见教学的重要表现。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教学应以大概念为统领,立足学习进阶来设计,培育科学思维为核心。着眼于这样的要求,教师对《光的反射》一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构,旨在让学生建构“光”的概念,深度理解“光的反射”的含义。总体而言,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视觉提示,注重运用图景、例证等儿童易于接受的媒介,唤起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在痕迹修正、对比思辨、可视反馈中深化概念的理解,提升动手实践、科学论证、科学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哈蒂,弗雷,费舍.可见的学习与深度学习[M].杨洋,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

[2]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七小学

311700)

猜你喜欢可见概念让数学教与学可见的发生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年3期)2019-03-27基于便携式光谱仪的水产品孔雀石绿残留检测模拟实验研究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20期)2018-11-22都市更新之概念智富时代(2018年3期)2018-06-11都市更新之概念智富时代(2018年3期)2018-06-11让“数学思想”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7年11期)2017-11-30厘清概念,化繁为简新课程·中旬(2016年11期)2017-02-10深刻理解概念妙解竞赛试题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6年7期)2016-12-07在变化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中学化学(2016年9期)2016-11-14深入概念,活学活用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6年8期)2016-05-14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和神经网络的土壤类型鉴别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4期)2014-07-11

推荐访问:深刻 理解 走向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