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论叔本华的痛苦观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叔本华之所以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悲观主义代表人物,源于叔本华对于“痛苦”概念的重视,甚至可以说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基于“痛苦观”构建的。在叔本华这里,痛苦是一种“本原性”的精神,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与源头。但事实上,叔本华的哲学观并不是悲观的,而是悲观中孕育着乐观,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意志”能够超越痛苦并将痛苦转变为幸福,而无痛苦亦无幸福,这就为一些试图纯粹追求完全乐观与幸福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帮助人们正视痛苦在追求幸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痛苦;本原;超越;意志;幸福

中图分类号:B51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9-0109-03

对于人生是幸福还是痛苦的争论,在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哲学家们对这一话题的独特看法衍生出来的有关人生哲学的理论体系亦是各有千秋。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人生观是基于他的意志理论体系,而其意志理论则是对于传统理性哲学的反叛。当时社会比较典型的幸福理论是德性论和快乐论,德性论主要是基于人的客观能力,快乐论主要是立足于人的主观感受,但对于人生观两者都认为“人生是幸福的”,对于幸福的理解都是立足于人的理解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幸福就是在于人的理性。正因为理性,特别是西方近代以来科学理性的发展使得物质财富积累丰富,人们的生活从中受益匪浅,使得人们相信:理性即为幸福之的源头,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一定能过上幸福愉悦的生活。上面说到的“反叛”就是在人们都着迷于人类自己的理性时,叔本华却一反传统的观点否定人的理性,虽然他的思想在当时不受待见,但不足以阻礙非理性主义进入人类的文明视野中。相比基于理性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的痛苦观显得些许悲观,但其“悲观主义”不仅是对西方近代盛行的理性文明的反叛,也是西方近代理性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是西方近代理性文明“披上了反理性的外衣”的自我反省。从这一角度来看,研究叔本华的痛苦观对于全面认识西方近代文明的进程及特点具有现实意义。此外,探索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真实面貌,以更全面的视角、辩证地解读叔本华的痛苦观,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自我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痛苦具有精神性

叔本华曾对“痛苦”的概念有过较为精准的界定:“由于意志横亘于意志及其当前目标之间的障碍,所受到的阻抑叫做痛苦。”[1]427也就是说,叔本华认为痛苦源于主体欲望未达成。但是由于“在追求挣扎的这条路上是没有终极目标的,痛苦也是永无停息的”[1]424。正是由于人类欲望无限,那么痛苦必然无限,所以叔本华将痛苦作为人生为人的基本生存现象,而人们看待个人的整个人生主要也是以痛苦为出发点,不断地为缓解痛苦以求实现“所想得到的”而努力着,但之后欲望再生,痛苦又现,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痛苦—缓解痛苦—痛苦—缓解……”周而复始过程。就这样叔本华将痛苦上升为人生观的高度。

欲意的阻抑究竟为什么能成为痛苦?这是因为欲意被阻抑便一定会产生思虑上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也就是说“我们最大的痛苦从根本上讲是作为抽象的概念、恼人的思虑而存在于理性中,而非当前的东西”[1]409。这就是蕴含在叔本华哲学体系中的产生痛苦的重要前提:即没有关于阻抑的思虑是不可能产生痛苦的。他认为痛苦就是精神性活动的产物,超越了当前的思想状态,其实质就是精神,而且作为人们最大痛苦的“精神性痛苦”是人们痛苦的最为经典的形式。他曾说:“我们苦乐的原因大半不是现实的‘现在而是抽象的思虑……精神痛苦比肉体痛苦大得多,能使后者不被感觉。”[1]410总而言之,叔本华将痛苦的本质归纳为一种理性、精神,并且是人类特有的,在没有精神、理性或在精神、理性未充分发展的前提下,难以谈及痛苦和幸福。比如对于无机物和动物来说,就很难说它们是痛苦着的还是幸福的。

在痛苦和精神的关系上,叔本华认为,精神的发展与痛苦的感受能力的增长二者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叔本华曾反复论证:“悲伤和痛苦不是因为缺乏而产生的,而因缺乏但又想得到才产生的,想要得到某物而未曾得到,是成为忧伤、困苦、痛苦的唯一必要条件。”[1]137“当人们的所得和想得到的比例失调时,痛苦便随之而来,任一痛苦均因此。”[1]138精神是痛苦的前提,无精神,便无意识,痛苦就更无从谈起,只有当精神从物质中产生并且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可能产生痛苦。所以在痛苦与智慧、认识、精神以及意欲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对此叔本华也曾印证其间的关联:“随着意志的现象愈加完美,痛苦也就日益显著……随着认识愈加明确,意识也得以发展,痛苦也就增加了,认识、意识和痛苦之间的发展成正比,人类达到了痛苦的最高境界,并且个人智力的发展程度越高,其认识会愈加明了,痛苦便会加深。越是聪明的人,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就越高。”[1]424-425由此可见,叔本华认为痛苦与智慧、认识、精神以及意欲之间双方互为对应关系,二者互相作用且互为前提。这也充分地印证了痛苦属于精神现象,具有精神性。

二、痛苦具有本原性

痛苦和幸福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叔本华从本原和价值两个层面来论述两者的关系是矛盾而非并列,暗含先后之分、积极消极之别。也就是说,痛苦的本原性是相对于幸福的派生性而言的,这与传统观点相左。传统观点认为幸福是愿望的满足,也就是认为幸福具有本原性,但叔本华批判这种基于乐观主义的幸福观。他认为传统的幸福观是以缺陷为前提,缺陷的满足就是所谓愿望的满足和幸福的显现。在他看来,“一切满足或幸福……想得到,缺少是满足的前提。……满足或幸福意味着从痛苦或困境中获得解放。要得到解放,首先需要身陷各种现实的痛苦,还需各种困扰且使人凌乱不得安宁的愿望,并且还要诱导人不断陷入以生存为重复的空虚和无聊中,这才是致命的……简言之,缺失永无休止,缺失就是痛苦;幸福和满足不是人们直接认识到的,因其出现后,痛苦才逐渐消失的,幸福和满足是间接感受到的。”[1]437-438痛苦和幸福在逻辑上讲是互为前提的,对于痛苦的感受可以理解为是幸福消失的后果,而幸福则可理解为失去幸福的后果。从这一层面来讲,两者没有先后之分,但是叔本华不以为然,“痛苦源自需要和欲念,并且欲念和需要是和人的生命不可分离的存在。”[2]418“幸运蕴含的不是积极,而是想要得到的欲望,是结束某种痛苦的束缚。”[2]418

可以看出,叔本华认为痛苦的本原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痛苦是人生的本质。叔本华曾强调痛苦是人生的本质,是生命的必然现象,是生命之为生命的本质,是人生之为人生的本质。“人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本质上是形态万千复杂繁多的痛苦,连绵不断……”[1]443人生中的每一幸福的瞬间,只是不真实的偶然现象。“痛苦是某种肯定的东西,而幸福则是一种否定的状态。”[2]122叔本华看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

第二,痛苦是人生的源头。叔本华认为看似积极的幸福实则是以缺乏为前提,缺少的满足就是愿望的实现。随着满足的实现,愿望会慢慢消失,到最后享受便会全无。这一过程中,满足只是从痛苦中获得解放,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人只是生命意志的工具,生活对人百般折磨。满足欲望是遮蔽人生的痛苦的‘摩耶之幕,使人乐此不疲地追求着痛苦。”[1]500若坚持与叔本华相同的理论基础:即人是作为肉体和精神的存在,也可跳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视角,正是由于人们作为肉体或欲望的存在,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欢愉,试想假若没有对某事物的期待和追求又何来满足?叔本华承认欲望对于快乐具有先决性也蕴含在其哲学体系中。人类所独有的复杂的神经系统不仅是为体验痛苦而生,在体验痛苦的同时,也可体验到幸福,生物科学早已证明:在生存环境的影响下,器官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会不断自我改造。积极地说,这是为追求幸福而不断改造,反之则是为了忍受各种恶劣不适的生存环境做出的改变。从人类发展进程来看,既然器官已形成,生物又不断进化,它无疑是对环境发起挑战的胜利者。叔本华是承认这一点的,但是他更赞同这种胜利是瞬间性和消极性的,即获得幸福或者得到满足,是从痛苦中脱离出来,要想从痛苦中获得解脱,首先需要身心陷入各式各样形态不一的痛苦困境,不仅如此,要先有各种使身心不得安宁的欲求,最后伴随整个人生。

第三,幸福源于痛苦。叔本华还从痛苦与幸福的关系角度论述了痛苦的本原性,他认为:“幸福是从痛苦或缺陷中获得解放,但解放以后必然又生出新痛苦。多数人的生活就这样被痛苦和空虚包围。”[3]幸福是也必定是某一愿望的满足,这是以缺少—欲求—求而不得(痛苦)为逻辑前提的。随着幸福的满足,愿望完成了,便剩下享受,满足及享受带来的新鲜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直至全无。“因此,满足或幸福除了是从痛苦中获得解脱之外不能再有什么了。”[1]438正因为如此,一切幸福或满足并非持续不变的,并非后继能拥有持续性自我现实的福泽和优渥。在痛苦逐渐消失,幸福慢慢显现之际,紧跟其后的是又一种新形式的痛苦,很有可能是无聊或是空洞、沉闷的想象,等等,连绵不断的痛苦及有限的幸福会一直伴人左右。以上从痛苦与幸福的关系角度完美地阐述了叔本华关于痛苦是本质性的幸福的派生性观点。

三、缓解痛苦之途径

精神是痛苦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缓解痛苦当然要从精神上找寻途径,这一逻辑分析蕴含在叔本华哲学体系中。“只有进入纯粹认识才叫痛苦,当这种认识作为意志的清净剂可带来真正的清心寡欲时,才达到真正的解脱。”[1]544“痛苦具有圣化的力量,痛苦不仅可以抑制意志,还能够促进清心寡欲。”[1]542由此可见,痛苦本身就蕴藏着自我解脱的可能性,也是意志自我扬弃、自我发展的过程:否定—分裂—升华—产生“纯粹认识”—超越痛苦。

叔本华是基于痛苦与幸福的关系来论述“超越痛苦”的:“痛苦和幸福都牵涉一对矛盾关系:想要得到的和实际获得的。当矛盾的双方协调时即为幸福,反之则为痛苦,并且这种不成比例的关系只有在人的认识中才能被显现出来,当个人有较高的悟性时才能将它消解。”[1]47也就是说,叔本华虽然认为痛苦是人生常态甚至是本原,但是并非人生追求之终点,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意志”来克服这种痛苦。

在本源上讲,痛苦和意志类属于一种情况,解脱痛苦不能只靠外力,还要靠意志。但并非所有的认识都能超越痛苦,叔本华对解脱痛苦有别样的看法:“无论是彻底的清心寡欲还是神圣性的否定生命意志,均从意志的清净剂中而来;这恰恰是对意志内在矛盾的认识,对其虚无性的认识。”[1]545可见,真正能够成为意志的清净剂的、否定生命意志进而超越痛苦的仅仅是对意志的内在矛盾和虚无的认识。

叔本华认为超越痛苦的根本途径是无欲。但是哪一种力量才能与力量异乎强大的意欲相抗衡?这种力量只能来自意欲自身,是摆脱意欲的奴役成为“取消一切欲求的清净剂”的直观认识,也是意欲对自身的扬弃。“只有在强大清净剂的推动下这种扬弃才能完成,只有当意欲较完美地认识自身本质后,这种强大的清净剂才能获得。”[1]323一言以蔽之:依靠认识扬弃意欲的过程,本是意欲的自我扬弃,认识虽然只是意欲的升华,但是意欲是认识的本源。

认识之所以能够扬弃意欲是因为认识是一种精神,恰恰意欲也是具有精神性质的。认识对于意欲的扬弃,其实就是精神对精神的扬弃过程。意欲虽然以客观的外在对象为条件,但也仅仅是条件而并无本质性作用,只有以此为逻辑前提,叔本华的意欲自我扬弃理论才能圆满。

问题又来了:认识为什么就能够从意欲升华而来?而且这种认识怎么就能与力量强大的意欲相匹敌?在叔本华看来,意欲是可以自我分裂自我变化的。意志自身便包含了其内在矛盾,自身充满了斗争和冲突,是自我分裂、自我变化的。从意欲升华而来的认识则是意欲内在矛盾充分发展的结果,使意欲自我分裂自我变化的结果。这是叔本华在其哲学中所蕴含的辩证法,若意志不能自我分裂、矛盾、斗争和发展,就不能升华出自己的对立面——“认识”,更不能实现自我扬弃的过程。这样的话,叔本华的痛苦观便不能自圆其说了。在叔本华这里,意欲必须要经过自我矛盾、自我斗争、自我分裂与升华的过程,并且是通过这一过程达到自我扬弃,此处的“弃”便是意欲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取消,也就是叔本华所言涅槃而达到的无欲无求的状态,超越痛苦、和解矛盾的境界。

四、结语

叔本华关于痛苦观的出发点是痛苦,但他的目的并不是让人们去遭受痛苦,也就是说痛苦并非人类所追求的终点,人们是可以通过自我“意志”来改变、缓解、扭转甚至超越痛苦的,而对于痛苦的超越就是幸福。这对于当代人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如果人类仅仅持一种完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那么这种人生是不完整而且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幸福的获得只有通过战胜困难、超越痛苦才能达到,若无痛苦便无幸福可存。彻底否定痛苦积极作用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有限的、形而下的幸福也并非全無意义的,唯有正视痛苦、运用意志超越痛苦,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达成自己的欲意。

参考文献:

[1]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9.

作者简介:张晴晴(1995—),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单位为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超越幸福意志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校园英语·上旬(2019年2期)2019-04-08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诗潮(2018年3期)2018-03-26承继与升华——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资治文摘(2017年1期)2017-06-09观点集萃中学政史地·初中(2017年1期)2017-03-13教育叙事:一堂“心动”的英语课新课程·上旬(2016年11期)2017-02-28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3期)2016-10-22新公共管理的两种悖论:是否超越了“官僚制”商(2016年21期)2016-07-06他叫“幸福”看世界(2016年11期)2016-06-14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印度语境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11期)2016-06-03如何看待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道德与文明(2014年3期)2014-09-03

推荐访问:痛苦 叔本华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