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丹霞地貌定义的认知路线图

|来源:网友投稿

李永春 胡春元 李志强 王少华

摘 要:2009年第7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由大会主席提议,国际地貌学家协会批准设立“IAG丹霞地貌工作组”。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丹霞”成功申遗。这两大事件标志着中国土生土长的丹霞地貌走向了世界,登上了国际学术舞台。但是,丹霞地貌提出的原定义缺乏专业规范的科学表述,产生了不应有的认知误区,引起了后期丹霞地貌研究的诸多争议与国际地貌学界无法进行全球对比交流等弊端。文章梳理了丹霞地貌定义的专业缺陷、容易产生误解的术语及误区,运用科学抽象方法与认知路线图,对原定义去伪存真,遵循“分离—提纯—简化”的程序提取了丹霞地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提出了适用于全球对比的丹霞地貌科学定义:以流水侵蚀为主,并在重力崩塌、风化、溶蚀等外营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以陡崖坡为坡面特征的红层地貌。

关键词:丹霞地貌;定义;认识误区;科学抽象;认知路线图

中图分类号:P5; P91; N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1.03.002

Abstract: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Geomorphology Congress in 2009, IAG Danxia geomorphology working group was proposed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Congress and approv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 In 2010, the 34th World Heritage Conference “China Danxia”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the world heritage. These two events marked that Chinas native Danxia landform went to the world and stepped o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tage. However,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Danxia landform is lack of professional and normative scientific expression, which leads to improper cognitive misunderstanding, and leads to many disputes in the later study of Danxia landform and the inability of global comparison and exchang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ofessional defects of the definition of Danxia landform and the expression terms easy to be misunderstood, removing the false from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by using the scientific abstract method and cognitive roadmap, extracting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Danxia landform by the procedure of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brevity”, we put forward a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Danxia landform that is suitable for global comparison:
water erosion is the main factor, while water erosion is the main factor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s such as collapse, weathering and dissolution, the red bed landfor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teep slopes.

Keywords:
Danxia landform; definition; cognitive mis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abstraction; roadmap

收稿日期:2021-03-04  修回日期:2021-04-28

1 导言

1.1 丹霞地貌定义沿革

1928年,地质学家冯景兰在《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一文中以地质学的命名规范提出了“丹霞层”后,地质构造学家陈国达将其引入地形学,称为“丹霞山地形”[1]。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第一次把“丹霞地貌”作為地貌学术语使用[2]。1982年,地理学家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3],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丹霞地貌作为一种我国常见、国人喜见的旅游资源,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4-5]。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6]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地理学名词》将丹霞地貌定义为:“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峻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7]同年,地理学家周成虎主编的《地貌学辞典》对丹霞地貌的定义是:“岩石地貌的一种,侏罗纪、白垩纪、老第三纪钙质胶结的红色砂岩、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称为丹霞地貌。以中国广东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最为典型,因此得名。较大范围出露的陆相钙质胶结的碎屑沉积岩具有一定的刚性,并较易脆裂为节理裂隙。当遭受较强的侵蚀作用时,顺裂隙进入的流水既有冲蚀作用,又有溶蚀作用,从而一起生成块状的高地被进一步分割成堡状残峰、石墙、石柱等奇异的残丘岩岗,有的地方还在岩壁上顺岩层层面发育一连串的岩洞。”[8]

不同的学者对丹霞地貌的定义达到20种以上[9-13],这些定义的关键表述不一致,甚至彼此矛盾。后期的研究对丹霞地貌定义的文字数量和限制条件越来越多,《地貌学辞典》的定义长达228字。

1.2 丹霞地貌的原始定义与科学发现的矛盾

丹霞地貌的研究至今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4]。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旅游业大发展,丹霞地貌定义的科学内涵、外延等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研究区域的扩大[14-17],不断发现的丹霞地貌点经验事实与定义(旧概念)产生了矛盾,因此产生疑问:到底什么是丹霞地貌?不同的学者对丹霞地貌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同一位专家的定义在几年之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11,13]。这些定义若从岩石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是原则性的,矛盾的定义是不能共存的。对于丹霞地貌如何科学规范命名的争论持久不息[10,22]。

在所有的地貌类型中,我国对丹霞地貌的研究是最晚的。但是,丹霞地貌又是所有地貌中与旅游业大发展同步、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地貌类型,也是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面积最大、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和景区最多,获得地方支持最大的一类地貌。丹霞地貌还是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经济与景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仅以丹霞山、贵州赤水等景区为例,地方经济在丹霞地貌景点开发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广东仁化县因为丹霞山景区的成功开发成为“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1993年丹霞山的游客总数仅19万人次,2004年则达到115万人次,全县旅游收入高速增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仁化县从财政穷县而脱贫奔小康。“丹霞山模式”也成为全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样板,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也成为各地旅游景区争相开发的“香饽饽”。这种局面让丹霞地貌原始定义不专业、基础研究欠深入、科技术语表述不严谨的“短板”暴露无遗。

2010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申遗成功。但是,丹霞地貌的认可遇到了困难:“地貌是一个地理、地质学概念,‘丹霞地貌只是中国学者的命名,没有得到国际地学界认可。”[4]上述争论说明一个问题,丹霞地貌在基于实证研究后,与原始的概念、定义相矛盾的新发现、新知识不断涌现,需要科学家思考更规范、简洁的术语表达,并且与实证研究数据、科学方法、地貌学理论相结合,进行高度的科学概括与抽象。而且,丹霞地貌作为一种地貌学的类型,其定义、分类、地貌发育过程与规律等科学概念必须为科学家共同体所接受和承认,能进行全球地貌对比。同时,科学概念并不是一经确立就不可以变化的。由于科学知识在不断地发展,科学概念也在发展中,甚至在不断地纠正。基于科学研究,推翻旧概念、老定义的过程就是科学不断进步的表征。

例如科学家对“九大行星”的认知与概念就发生了重大的改变[21]。

2 丹霞地貌原有定义的认知误区

2.1 以表象作为定义的首要条件

在丹霞地貌的后期研究和旅游景区开发中,研究者过多、过分地渲染丹霞地貌的颜色,是丹霞地貌学术研究走向歧途的主要原因。凡是丹霞地貌景区开发,均有“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红”之类的感性描述出现。非地貌学专业的人士从丹霞地貌名称上误认为“丹霞”颜色是这类地貌的最主要特征,导致“凡红山皆丹霞”的错误认知流传甚广[15-17]。

“丹霞”作为科技术语进入地貌学以后,绝大多数研究者带着“红色景观”的有色眼镜看待这一类地貌,以致“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地貌学的理论中,形成地貌的主要因素是地貌营力、物质组成。所以,颜色与丹霞地貌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像花岗岩地貌,红色、灰色、褐色花岗岩在地貌营力侵蚀下都发育形成同样的地形特征,说明地貌构成物质的颜色与形成时的地质环境有关,与地貌形态的正负、高低、坡面过程没有必然的联系。

冯景兰命名“丹霞层”是基于广东仁化县的丹霞山红色砂砾岩层的。“丹霞层”的本质属性首先是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的地层,外在特征是巨厚层陆相碎屑岩层,其次是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标志层”,标志意义是中国华南地区白垩纪地史时期发育的典型沉积岩层以及该时期特有的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丹霞层”特有的科学内涵是:空间特征——丹霞山地区;物质特征——沉积岩层;时代特征——白垩纪;信息特征——地方性岩石地层(标志层)。所以,依据地质学命名规则,“丹霞层”是“地名+地层单位名称”复合术语,而非红颜色的地层。陈国达命名的“丹霞山地形”,其后黄进、崔之久、彭华[3,16,21]等学者提出并定义的“丹霞地貌”等都沿用了“地名+地貌类型名称”的科学命名规则,“丹霞”一词在上述术语中一直只具有地名的含义。丹霞地貌在科学内涵上仅为流水为主外营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地貌类型中的一种,丹霞只是该类地貌命名地的一个“符号”,与丹霞地貌的本质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

2.2 以非本质特征作为定义的先决条件

在丹霞地貌的原始定义中,《地质辞典》将地质学的概念“地层岩性”“岩层产出状态”作为先决条件写进了地貌学的定义中。

不可否认的是,地貌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要引用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例如,地貌学从自然地理学中吸收引用了“景观”“气候”和“单元”等术语,也用“坡形”“直线坡、下凸形坡、上凸形坡、复合型坡”“侵蚀旋回”等地貌术语构建了地貌发育的过程特征。但是,丹霞地貌原始定义中简单“搬运”了“地层时代”“岩石性质”“岩相”等地质学术语,让后来的研究者与旅游资源开发者错误地认为丹霞地貌只能由中、新生代陆地沉积的巨厚砾岩和砂岩等沉积碎屑岩构成,岩相应该是陆相(即内陆河流或湖泊环境)沉积的岩石,甚至提出“只有发育在白垩纪红色河湖相砂砾岩上的地貌才能称为丹霞地貌的极端观点”[12]。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质时代的红层分布很广[9]。目前已知中國的红层出露面积大于80×104km2,分布于中国各地[14]。红层沉积过程复杂,由陆相砾岩、砂砾岩等碎屑岩,黏土岩,石膏蒸发岩和风成沉积等物质组成。红层的颜色是沉积时期干热气候环境的反映,总体呈现出偏红的色调,但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是变化的,所以也会出现暗灰、暗紫、浅棕、土黄等垂直变化[15]。截至2015年,国内发现的丹霞地貌数量达到1000余处[16-17]。无论哪一种地貌,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来表现,红层就是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但是,红层的岩性、岩层厚度及岩相与丹霞地貌只有物质上的联系,却缺乏地貌成因上的直接关联。也就是说,红层缺乏地貌外营力和长期稳定的气候环境,以及流水切割、重力崩塌、岩溶等侵蚀条件时就无法形成丹霞地貌。我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形成的红层盆地数量众多,面积比南方更为广阔[16]。红层盆地的物质构成除了河湖相砂砾岩外,还有大量泥岩、页岩和石膏岩等内陆大型湖泊相、河口三角洲相的非碎屑岩类岩层[16]。在我国西部地区的黄河干、支流两岸,例如青海坎布拉、甘肃炳灵寺、陕西照金、宁夏火石寨、天山峡谷段的新疆库车大峡谷等红层盆地也发育有赤壁、丹崖、石峰、石洞等典型的丹霞地貌,而且大多属于国土资源部审定挂牌的国家级丹霞地质公园。上述例子说明,岩性、岩相、岩层厚度和产状与丹霞地貌的形成发育没有因果关系[15,17],把它们写进定义只会让研究者、开发者对丹霞地貌产生误解,干扰大众对地貌类型的科学认知。所以,地貌学定义要抓住影响地貌发育的成因、地貌过程等本质属性,必须剔除岩性、岩相、层厚等非地貌专业、非地貌本质属性等术语的干扰。

2.3 原始定义缺漏地貌成因的关键内容

“丹霞地貌”是地貌学术语,定义必须严格遵守地貌学的学术规范。地貌类型定义的学术规范应该是地貌营力+物质类型+地貌发育+坡面形态,这个定义的次序是科学逻辑关系,不能错乱,否则会造成科学认知与事物发展因果关系的混乱。例如,发生在红层中的断层崖与丹霞崖壁在形态上很相似,构成物质都是红色岩层,区别之处就是前者是内营力(地壳运动)作用造成的,属于构造地貌,而后者属于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营力塑造的丹霞地貌。还有研究者把广东丹霞山地貌的陡崖当成构造地貌,认为是新构造运动时期形成的[18]。这种与科学界共同认定的结论大相径庭的见解,只能用作者缺乏地貌学专业知识,没有理解地貌学基本理论和地貌发育过程来解释。地貌营力是地貌成因和发育的首要条件。判别地貌类型首先必须确定地貌的主導营力特征,并且具体到是在哪一种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这种地表形态,塑造了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所以,地貌营力是地貌类型划分最基本的依据和概念框架。丹霞地貌发展到今天,之所以出现“假丹霞”[10] “类丹霞”[10] “红层彩丘” [11-12]等定义混乱的现象,甚至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常被公众混为一谈,原始的定义中错漏了形成丹霞地貌“以流水作用为主导营力”是根本原因。就是说,“水成丹霞、风成雅丹”这个关键内容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丹霞地貌的定义,原始定义缺漏了地貌营力这个关键术语。

3 丹霞地貌的定义必须经过科学抽象

3.1 科学概念抽象的路线图

“抽象”这个词的拉丁文为abstractio,它的原义是排除、抽出。在自然语言中,人们把凡是不能被感官所直接把握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作“抽象”。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把科学抽象理解为单纯提取某一特性加以认识的思维活动。科学抽象的直接起点是经验事实,抽象的过程与路线图大体是这样的:从解答问题出发,通过对各种经验事实的比较、分析,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提取研究对象的重要特性(普遍规律与因果关系)加以认识,从而为解答问题提供某种科学定律或一般原理。由此,科学抽象可以帮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排除那些不相干的性质,从而揭示现象的因果性和规律性[19]。

丹霞地貌作为科学新事物,也必须经过提取研究对象的重要特征、深化对研究对象规律的认知等科学抽象过程,即经过“分离—提纯—简化”的思维程序 [20]。从学科的研究领域出发,从探索地貌发育规律出发,撇开研究对象同客观现实的整体联系,丹霞地貌认知路线图是地貌学科性质与规律的高度概括表示。路线图(见图1)既是学科领域的专业界限和概念、规律性认知的学术体现,又是中国科学家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验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结果[21-22]。

3.2 正本清源,分离非地貌学术语

首先,我们要从地貌学的研究领域出发,探索丹霞地貌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丹霞地貌定义的多年争论,在很大程度上与非地貌学限制或非专业描述过多有关。例如,丹霞地貌的诸多定义中,颜色成为判断是否属于该类地貌的最大条件,以致“凡红皆丹霞”。红色是否与丹霞地貌有因果联系?颜色是地貌发育演化的重要因素吗?颜色是地貌类型划分的依据吗?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这种因果关系成立。在地貌学理论中,地貌营力(内外动力对地表物质的刻蚀与塑造)和地貌物质组成(地球表面的各种岩石与堆积物)是地貌发育两大因素,与地球表面的形态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丹霞地貌是岩石地貌的一种类型,岩石地貌发育的决定因素是岩石成分、结构与构造,与岩石的颜色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颜色只是反映了岩石形成或过程中环境特征,属于地质学的(岩相、沉积相)概念范畴。在岩石地貌的常见类型岩溶地貌中,没有研究表明海相灰黑色石灰岩与变质相紫红色大理岩存在岩溶形态的差异。同属岩石地貌的花岗岩地貌,深成侵入岩的中心相与边缘相也没有地貌形态上的差别。还有部分研究者由于非地貌学专业,专业学养不够,在地貌研究中生搬硬套地质学、景观学的概念和术语,加剧了丹霞地貌认知的混乱。例如,丹霞地貌在我国发育于中、新生代地层,部分学者甚至主张把地层时代也作为地貌类型的一个重要依据,将其他地质时代地层发育的丹霞地貌排除在外。还有,在中国境内所发现的丹霞地貌地层与岩性以陆相沉积为主,因此有的学者站在旅游资源开发与景观美学的角度诠释丹霞地貌定义,认为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丹霞山、赤水、武夷山、泰宁大金湖、江郎山和湖南崀山属于丹霞地貌,其他不同时代、不同沉积相、不同外营力的红层地貌可称为丹崖地貌[12],中国西北干旱区坡面平缓、彩色鲜艳不具备典型特征的地貌称为丹丘或彩丘地貌[12,20]。

所以,基于丹霞地貌从属于地貌学的学科属性,必须分离与地貌无关的颜色、景观、岩相、沉积相地质年代等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年代等非地貌术语。

3.3 纠正认识误区,提纯地貌定义

提纯丹霞地貌的科学定义,就是要从思想中排除那些模糊认识和掩盖普遍规律的干扰因素,从而使我们能在纯粹的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获得事物发生与演化的客观规律与事实。科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事例就是众所周知的伟大科学家伽利略依靠思维的抽象力,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真空)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19]。

地貌学研究中,地貌的发育过程是复杂的。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结构和形态,是长期经受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9]。作为内营力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构架,控制了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大地形的地势起伏与地形区的地域配置;作为外营力的流水、风力、冰雪寒冻、海洋和生物作用,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着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换句话说,地貌内营力决定了地貌的基本结构,地貌外营力则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对它们进行雕塑与改造。地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地貌类型是地貌营力与形成地貌的物质在时间上的函数表达形式。

丹霞地貌隶属于岩石地貌,它的定义如何纯化呢?同为岩石地貌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定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可溶性岩石在岩溶作用下产生的地貌现象,石芽、溶沟、溶斗、峰林、溶洞及石钟乳、石笋等系列组合地形。”[13]所以,研究地貌类型时首先要对地貌形成因子予以纯化和确定,既要确定哪种营力是主营力,在多种外营力作用下还要确定哪种外营力是塑造这种地形的主导营力、哪些外营力是辅助的。其次,岩石地貌则要纯化形成地貌的物质条件,即构成这种特殊地形的主要岩石和堆积物是什么,有哪些特征。再次,明确和纯化这种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分布特征及规律。最后,地貌实际上是地球表面各种不同形态的坡面所构成的,因此要从这种地貌构成的多种形态中纯化其最基本的坡面形态。例如,丹霞地貌的最基本的坡面形态为“陡崖坡”,丹崖、赤壁、岩柱、巖峰、洞穴等系列组合地形只是“陡崖坡”不同发育过程与阶段的产物[19]。由此可见,合理的纯化,可以让我们把错综复杂的事物变得具有条理,清晰地体现出地貌形成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因果、等级及主次上的必然联系。可以说,科学抽象(纯化)是揭示地貌的基本形态与形成因素的基本性质和发育规律的钥匙[21]。

经过对大量已有经验事实的梳理、去伪存真的提炼等科学归纳、抽象后,纯化了丹霞地貌的基本性质与本质特征。它们的表述顺序是:(1)流水侵蚀为主,重力崩塌、差异风化、溶蚀等外营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地貌。(2)丹霞地貌的物质构成为地史时期形成的红层。(3)丹霞地貌以山地、丘陵的峡谷段和河流的侵蚀岸为主要发育区的常态地形。(4)丹霞地貌的坡面形态为陡崖坡,并发育有岩壁、岩柱、岩峰、洞穴等系列组合地形。

3.4 简化定义,把握丹霞地貌的本质与规律

一般认为,定义是科学认识概念化的指称。科学概念(concept)是组织起来的经验,是基于事实、事件、特性、感知信息进行分类、推理和抽象而得出的知识,使人们能有效地认知、交流,发展对世界的认识[21-24]。

所谓简化,是指对纯态研究的结果所必须进行的一种处理,或者说是对研究结果的一种表述方式。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科学家必然要撇开那些非本质的因素,才能把握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它的规律[23]。所以,简化也是一种抽象,是抽象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综上所述,分离、提纯、简化是抽象过程的基本环节,也是科学抽象的方式。

对丹霞地貌进行科学定义,需要地球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组织起来完成。首先要系统化丹霞地貌学大量的实证经验,依据地貌学的基本理论把握丹霞地貌的本质与规律,抽象出一种简化的表述方式。丹霞地貌的本质属性是:地貌营力以流水作用为主,物质构成为红层,地貌形态为陡崖坡。同时,新定义抽象出“流水作用为主导营力”“坡面形态为陡崖坡”“红层为物质构成”等本质属性予以简洁、概括地表述。此定义是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以中山大学彭华教授为丹霞地貌学科带头人、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对早期丹霞地貌的定义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科学研究与修订,通过国内学术会议的多次研讨和国际地貌学界同行的交流,于2016年12月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重大科技项目“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中期检查会议上[4],中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科技部等多家机构、多种学科的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一致同意的表述。

4 结语

在科学研究的后期,当经验事实大量积累起来,人们探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时,科学抽象可以排除事物非本质的、表面的、偶然的东西,抽取事物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东西,逐步形成概念、定义、范畴、规律及一般原理的认识过程[21-23]。由此,中国土生土长的丹霞地貌学也经历了经验到理论必须经过“分离—提纯—简化”的科学抽象程序。中国科学家从学科创始阶段、经验积累阶段,经过科学抽象,达到理论建树阶段,对丹霞地貌的认知从经验上升为理论,学科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学抽象的程度反映了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的成熟程度[24]。由此,本文提出丹霞地貌的科学定义为:以流水侵蚀为主,并在重力崩塌、风化、溶蚀等外营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以陡崖坡为坡面特征的红层地貌。

参考文献

[1] 陈国达,刘辉泗.江西贡水流域地质[J].江西地质学刊,1939(2):1-64.

[2] 吴尚时,曾昭璇. 粤北红层岩系之地质与地形[J]. 地学集刊,1948(6):13-45.

[3] 黄进. 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J].热带地理,1982,3(2):107-134.

[4] 彭华. 丹霞地貌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19.

[5] 李永春. 丹霞地貌与佛教文化遗存的关系初探[J].经济地理, 1999, 19(增刊):52-57.

[6]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 地质辞典:(一)普通地质 构造地质分册(上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58.

[7]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地理学名词[M]. 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9.

[8] 周成虎. 地貌学辞典[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44.

[9]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地理:地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39-160.

[10] 崔之久. 就丹霞地貌的发展浅论“岩石地貌学”的分类和命名[J].经济地理, 1999, 19(增刊):1-4.

[11] 刘尚仁,刘瑞华. 丹霞地貌概念讨论[J]. 山地学报, 2003, 21(6):669-674.

[12] 潘江,修保琨. 再论赤壁丹崖地貌之概念及其命名[J]. 经济地理,2003,23(增刊):55-63.

[13] 陈安泽. 丹霞地貌若干问题的讨论[J]. 经济地理,2003,23(增刊):64-66.

[14] 郭永春,谢强,文江泉. 我国红层分布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J].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007(6):67-71.

[15] 彭华,潘志新,闫罗彬,等. 国内外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述评[J]. 地理学报,2013, 68(9):1170-1181.

[16] 黄进,陈致均,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下)[J]. 山地学报,2015(6):649-673.

[17] 齐德利,于蓉,张忍顺,等.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 2005,60(1):41-52.

[18] 王冉,嵇少丞,林靖愉. 丹霞地貌概念释义[J]. 中国科技术语, 2020,22(3):60-65.

[19] 李永春,彭华,胡春元. 丹霞地貌定义的哲学思考[C]//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第十七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7:66-70.

[20] 崔海亭,黄润华. 丹霞地貌名称的滥觞与泛化[J] . 中国科技术语, 2017,19 (2):60-62.

[21] 邹甲申. 论科学抽象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J]. 哲学研究,1982(10):24-29.

[22] 徐义庆. 科学抽象与科学实验:略论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探究[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5(4):76-78.

[23] 陈德霞,路明. 从繁琐描述法到科学抽象法:干部思想方法论之一[J].兰州学刊, 1985(2):52-58.

[24] 黄华新. 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论探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30 (5):23.

作者简介:

李永春(1951—),男,大学普通班(1985—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助教班通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硕士学位主要课程),教授,曾任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专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理教学。在职期间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级科技基金项目4项,“青海湖湖滩岩专题研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登记证书和省级优秀科技成果奖励。通信方式:504922664@qq.com。

胡春元(1951—),男,大学普通班(1985—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助教班通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硕士学位主要课程),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编。主要研究方向: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干旱区地理学。长期从事地貌第四纪地质学的教学及沙漠治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曾任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沙漠治理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曾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和教学成果二等奖。通信方式:huchunyuan@163.com。

李志强(1955—),男,大学本科(1985—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助教班通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硕士学位主要课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地貌学与第四紀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曾任甘肃农业大学土化系主任、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在职期间承担并完成省部级科技基金项目3项,“甘肃公路自然区划及环境参数研究”获得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高等学校教材《公路工程地质与地貌》(兰州大学出版社)、《公路工程地质》(人民交通出版社)2部。通信方式:l-z-qmail@tom.com。

猜你喜欢 丹霞地貌定义 定义“风格”VOGUE服饰与美容(2020年9期)2020-09-02崀山丹霞地貌美学鉴赏及研学旅行设计青年时代(2019年6期)2019-04-04广东平远南台山丹霞地貌面积计算的研究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7年2期)2017-08-01椭圆的三个定义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6年12期)2017-02-28神奇的七彩丹霞地貌快乐作文·低年级(2016年12期)2017-01-03游于闽西山水间,居于咫尺画卷中艺苑(2014年6期)2015-02-06教你正确用(十七)海外英语(2006年11期)2006-11-30

推荐访问:路线图 地貌 认知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