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在浩瀚的时代中乘风破浪

|来源:网友投稿

员王文静

【关键词】文学图书  媒介  社会文化

作为媒介化的文化生产,文学图书出版成为文学与读者、文学与社会之间进行深度对话和互动的重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出版不仅是文学作品在创作生产上的流通环节,它同时也对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的社会发展进行着文学性阐释。这种阐释记录着历史的行走脉络,映射着时代的文化征候,承载着社会的文化心理,并对读者精神世界产生持续而久远的影响。

对文学出版而言,2020年无疑是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扰武汉,到年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完美收官,被文学记忆和表达的2020年更加深沉厚重。在这个让国人关注生命、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发展的年份里,文学与现实一路相随、不离不弃、频繁互动、紧密交织,在对伟大时代、伟大精神的记录和塑造中,也带给人们更多无法替代的情感慰藉和人文关怀。这是全球化、商业化、信息化的移动互联时代对文学的重大考验——也正是在这场时代的“大考”中,文学凭借自身蕴含的精神力量、美学价值和媒介优势,力证了其在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而这对于文学意义的讨论和追问,应该是一个最好的答案。

一、主题出版

作为“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工作大局,以及党和国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主题而进行的出版活动”[1],主题出版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对社会历史发展进行宏大叙事的主要载体,其鲜明的时代主题反映着当下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的坐标,呈现着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国家话语,也回应着人民群众对“当代”的理解和关注。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战略性成果的重要一年,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作为经济发展、生命安全和民生工作领域的重要任务,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内容,也成为当下文学创作所要面对的重要生活现实和叙事语境。[2]在此语境下,主题创作出版既展现出人民群众奋力改造世界、建设美好生活的时代现场,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在疫情肆虐的艰难时刻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彰显出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把消除绝对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举,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最强音。伴随着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贫困地区的沧桑巨变,文学也跟随时代脚步,描绘了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围绕这一主题,中国作家协会策划了“中国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集结了25位知名作家分别奔赴河北张北、贵州遵义、内蒙古赤峰、山东章丘、山西岢岚、陕西梁家河、江西赣州、河南兰考等重点扶贫地区,深入多个基层扶贫点开展长达数月的采访,创作出一批反映脱贫攻坚火热现场的精品力作。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国家温度》《耕梦索洛湾》《出泥淖记》《爱的礼物》《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春风已度玉门关》《太阳出来喜洋洋》《两根丝连接一片民族情》《明月照深林》《决战柯坪》10部报告文学作品;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向人民报告”——中国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丛书》,包括《山海闽东》《江山如此多娇》《金银滩》《凉山热土》《春风染绿红山下》《废墟上的涅槃》6部作品,以全景视角反映了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壮阔进程,被中宣部列为“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在关于脱贫攻坚的文学书写中,“山乡变”与“领路人”是两大主题。聚焦贫困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这片土地追求美好生活的足迹,刻画带领乡亲创业致富的领路人形象,是主题创作的精神内核。然而,一部优秀的脱贫攻坚文学作品又不能止步于此,而是还要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和情感为切口,为时代经验赋形,为人民精神赋义。王国平的《一片叶子的重量》不仅讲述了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创立“安吉白茶”品牌脱贫致富的真实故事,还通过“乡村政治家”盛阿林等一系列感人的艺术形象,展现了黄杜人努力脱贫后积极扶贫带动更多人走向富裕的大担当、大情怀。关仁山的《太行沃土》在描绘河北省阜平县脱贫攻坚历程的同时,不拘泥于骆驼湾、顾家台两个典型贫困山村,而是以两个村庄辐射全县脱贫攻坚历程,找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节奏。

脱贫攻坚之所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伟业,也在于实现脱贫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脱贫攻坚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复制脱贫经验的“流水线”。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具有明确的非虚构特点,在艺术真实带来心灵震撼的前提下,丰富的历史肌理和乡村文化底蕴给脱贫攻坚的文学表达带来了充分的辨识度,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中一份可感、可信的文学证词。张艳荣的《繁花似錦》着眼改革开放以来得胜村逐步实现小康的全过程,小说通过建设新农村的“摆渡人”和“接力者”,展开了脱贫攻坚事业中“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宏阔气概。温燕霞的《琵琶围》在擘画全面建成小康蓝图的书写中,把“曲折的故事和动人的情感建立在隐秘的乡村伦理、宏阔的地理风物和精微的习俗器物之上”,让改造现实世界与乡土文化心理联系起来;贾兴安的《风中的旗帜》在记述皇迷乡党委书记王金亮到任后的脱贫工作时,把叙述重心放在了规划实施过程中所遭遇的重重困难上,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了乡村发展振兴的道路并不平坦;王洁的《花开有声》选择了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视角,从“教育扶贫”的角度呈现了脱贫攻坚的多领域跨度;而徐剑、李玉梅的《怒放》则以少数民族独龙族整体脱贫为背景,结合古老的民族传说和史志记载,成为一部浓缩的独龙族文学史传。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叙事并行的,是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带给华夏大地的伤痛经验。瘟疫是人类文明的试金石,它能够引发混乱和恐慌,也能够彰显人类面对疫情时的善意、智慧和勇气。在这场变幻莫测的疫情中,文学创作贴近历史现场,文学出版延展人性关怀,为增强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提供了精神支撑。其中,何建明的《上海表情》作为一部全面反映上海一线抗疫工作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外乡人”视角呈现了疫情中的上海故事和上海表情,形象再现了上海“面对突发事件后的迅速出击、决策果断的战斗作风”[3],体现了特殊时期的上海精神。李春雷的《武汉纪事》直击武汉抗疫现场,讲述了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在疫情突降时刻的感人故事,塑造了张定宇、肖思孟、张继先等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英雄群像。评论家认为:“《武汉纪事》的出版有力配合了党中央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的要求……展现了当代中国作家的激昂风采和责任担当。”[4]熊育群的《第76天》以时间为线索,对医生、护士、患者、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者、捐赠者、志愿者、公安干警、环卫工、社区工作者、外国友人等各行各业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为中国抗疫提供了一幅真实客观的文学速写。刘诗伟、蔡家园的《生命之证》不局限于特定地点和特定人物,打破了地域和国家界限,对中国精神和世界公民形象进行了文学言说。赵树义的《经络山河》则立足中医抗疫的传统文化视角,在展现艰苦抗疫工作的同时,力图消除大众对中医的误解。一大批抗疫主题的文学书写不仅成就了一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的抗疫史,也守护和烛照着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信仰、对生存的思索。

二、精品出版

如果说文学创作的主题出版是对一场体现速度和广度的时代记录,那么2020年一系列文学精品力作的出版则体现了文学对生活、历史、社会、人性等方面进行的复杂幽微、内蕴丰富的转译,这种转译恰恰是文学与某个时代、某个时间拉开时空距离,并将其置于历史景深之中沉淀的情感与思考。应该说,文学在对时代的反映上不但有速度和广度的能力,更有从深度和宽度上呈现客观世界的优势。

就深度而言,2020年的文学作品中涌动着对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反复思考,这种思考甚至跨越了作家的代际区分,成为本年度创作和出版的价值交集。首先,文学精品出版的深度集中体现在知名作家对于既有的、成熟的个人创作风格的创新上。王蒙的《笑的风》通过作家傅大成从青涩少年的情感萌动到耄耋之年的人生经历,写就了一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成长史、心灵史。作品融合了《青春万岁》的热情、《活动变人形》的深邃、《女神》的优美和悲怆,体现了作者在文学观念、情感结构、人生态度及价值指向上的承继与嬗变,以充满回味和深意的气质被研究者称为“其写作史上又一次充满激情的跋涉与远行”[5],也成为王蒙“自己迷上”的一部小说。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利用12个故事完成了从魔幻到写实、从虚构到非虚构、从传奇到日常的转向,而这12个纵横百年、喜悲参半的故事,轻松游走于荒诞与现实之间,呈现了作者在对话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转变的姿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暂坐》写了一群追求经济独立和精神自由的中年女性,她们为个性解放敢于克服生活中的种种苦难。而在这样一部观察社会、洞见人性的书写中,只有人生哲理在生活琐事中自然地漫溢,那些汪洋恣肆甚至充满荒诞的想象力被平和冲淡的生命观察所代替。刘庆邦的《女工绘》虽然是他继《断层》《红煤》《神木》之后带来的第四部同题材作品,但小说通过描写1970—1974年结束上山下乡知青生活的矿场女工追求爱情、努力生活的历史,提炼了人对于挫折、困惑、不甘的抗争与超越。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丝毫没有显示出同题材创作的雷同与乏力,而是在时代的标签下对人的精神、人性光泽的再发现。

2020年小说创作向更深处掘进的另外一个特征是,用艺术和审美的方式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以文学和想象的形式呈现芸芸众生的心灵史。在2021年2月4日举办的第十七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论坛暨第二十二届《当代》文学拉力赛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指出,“烟火气”和“艺术气”是2020年小说创作的两个突出特点,这个总结性评价也同样适用于文学整体创作。一方面,聚焦现实热点、体现生活伦理的作品贴着地面、贴着普通人,继续发掘生活的富矿。迟子建的《烟火漫卷》和艾伟的《妇女简史》都是以“寻找孩子”为切入点,无论是前者对近乎变态的生育伦理的呈现,还是后者对微妙的家庭关系的凸显,都是人确立自身意义的另一种执着表达。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通过“祖奶”乔大梅漫长而坎坷的一生,探讨了普通人关于生命、生死、生活等沉浸于乡土世界人情民俗中的精神话题,从承受到反抗,作者在生死哲学和生活智慧层面对人生和历史进行了更深思考,而这些思考和表达恰恰是在《白鹿原》《活着》等经典作品之后的新发现。冯骥才的《艺术家们》、路内的《雾行者》、李宏伟的《灰衣简史》等作品则关注艺术家、文艺工作者或文艺青年的生活,对世俗之外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入开掘。孙频的《我们骑鲸而去》用逃离世俗的假设证明了人与现实的不可分割,在大陆与岛屿的喻指中开辟了新的叙事空间;房伟的《血色莫扎特》一反原来诗性典雅的语言风格,用口语化的表达书写现实中的悬疑事件;王占黑的故事集《小花旦》则把视角置于比喧闹的街道更隐蔽的深处……这些把思想和艺术的触角探入更深处的文学探索,成为2020年文学出版的一大景观。

就宽度而言,文学创作的题材优化更趋明显,题材完善和创新为文学出版市场带来更大的活力。“在小说承担起文以载道的功能之前,它一直致力于对儒家伦理等主流知识之外的另类知识的探索,同时也醉心于制造那些和我们日常经验判然有别的奇异美学。”[6]在这一点上,科幻题材小说似乎更具有典型性。年度内,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汪彦中的《异变》、彭思萌的《分泌》、刘洋的《流光之翼》、王侃瑜的《海鲜饭店》、双翅目的《猞猁学派》、阿缺的《湿润的金属》组成的“青·科幻”丛书第二辑,六位作家在主题、题材和叙述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通过表达人与技术、人与机器、人与文明等关系的假设性、想象性构建,展示了文学在共同体层面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包括《切割地球》《时空骗局》《银河漫步》《不完美接觸》等全套共11册的“科幻硬阅读”系列原创选集,通过收录刘慈欣等少量名家名作大力推广新作者和新作品。沈大成的《小行星掉在下午》、顾适的《莫比乌斯时空》都展现出作者超强的想象力和电子感,通过黑色幽默、异时空构建等方法重组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困境。值得一提的是乔华的《犼先生:锦绣离人》中,伴随18000多岁的犼所演进的外星球文明,更引发读者和市场关注的则是其字里行间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工业题材方面,出版了一系列书写中国改革中的重大题材、重要事件、关键场景的报告文学。周闻道的长篇报告文学《重装突围》讲述“国机”与“二重”的重组过程;王敬东、朱向军的《华龙腾飞》写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研发建设;孟广顺的《国门之外》记录的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高铁建设企业远赴海外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艰辛历程。通过“改革故事”讲述“中国故事”,标志着工业题材报告文学的突围。此外,侯清麟、吴茂盛以国企转型升级的曲折历程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春天里》也引起了文学市场和影视界的关注。

受新媒体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双重影响,儿童文学的创作出版也及时调整,呈现出纵深化、多元化的趋势。张之路的《吉祥的天空》延续了《吉祥时光》中悠长舒缓、平和冲淡的风格,刻画了北京男孩吉祥的中学生活和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胡永红的《上学谣》取材于壮乡真实事件的留守儿童成长故事,避开悲情沉重的诉说,巧妙地讲述了一个万物有灵、众声合唱的故事。陈诗哥的《一个迷路时才遇见的国家和一群清醒时做梦的梦想家》,用“史上最长”的书名隐含对异域世界的想象,汤汤的《绿珍珠》体现出作者对童话文体的探索。可以说,2020年度的少儿科幻创作与出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科幻中国系列”丛书、中国当代少年科幻名人佳作丛书、小幻想家丛书相继出版,翌平的“新阳刚少年科幻小说”系列、江波的《无边量子号·惊变》、马传思的《蝼蚁之城》、王林柏的《买星星的人》、张军的《中华少年行》系列、夏商周的《霍金的地球少年》等作品,从科技、电子、生物、历史、宇宙等各层面对未来人类的生存问题进行了充满趣味的思考。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重大影响的儿童文学出版,在选题时应当兼顾经济效益与教育意义;如何防止过度娱乐化但又能激发起小读者的阅读兴趣,是一个不小的难题,2021年的儿童文学出版显然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

三、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之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的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7]作为出版业界的一大革命,这既是一次文字传播的质的飞跃,也是出版文明的进化历程。对文学的数字出版而言,读者的电子阅读习惯已经随着互联网、5G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逐步巩固,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又放大了文学虚拟性、灵活性的特点,以网络文学为主的文学作品数字出版市场规模在“后疫情时代”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达372.1亿元,全网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较2019年同比增长27.19%。2020年度,玄幻、都市、现实、历史、军事、仙侠、言情、职场、悬疑、二次元等各种类型的网络文学在数字出版中都得到了体现,《诡秘之主》《大道朝天》《第一序列》《人皇纪》《花娇》《长宁帝军》《神工》《无二无别》《技术宅推理之真相的精度》《盘秦》10部作品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20年度网络小说排行榜,难以计数的医学流、工业流、稳健流、体育流和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网络文学作品,全面折射出充沛的大众化情感和阅读期待,也为文学的数字出版奠定了基础。

阅读方式转型升级推动了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文学网站是文学作品数字出版的主阵地,随着移动端流量红利的逐步下沉,阅文、掌阅等多个网站开始探索付费阅读与免费阅读的融合模式,从而促进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付费阅读着力培养粉丝的消费习惯,促进平台的内容优选,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保证用户的市场黏性。以阅文集团为例,仅2020年上半年,平台的在线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1%,每名付费用户的月均投入同比增长51.6%,用户的人均阅读时长同比增长30.12%。以年度顶流作品《诡秘之主》(作者爱潜水的乌贼)为例,这部小说凭借主人公克莱恩在东西方哲学共同建构的神秘世界中的历险,成为年度最受数字阅读市场欢迎的“打榜”作品,创造了亿万订阅、千万推荐、百萬打赏的纪录。《万族之劫》(作者老鹰吃小鸡)凭借40万+的单月月票成绩,创造了网络文学订阅新纪录。可见,付费阅读为爆款网文提供了消费门槛,优质内容和良好的体验使读者愿意进行阅读消费,从而形成了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文学网站还把免费阅读与广告投放相结合,以广告变现的营销方式激活作品“二次收益期”。但是,开放免费阅读渠道实质上是一把“双刃剑”——这意味着只有在免费阅读渠道投放深受读者认可的文学作品,才能让文学用户成为广告用户,达到免费阅读模式的预期效果。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免费阅读方式的开发使用同样推动着网络文学内容质量的提升。《斗罗大陆》《武动乾坤》《庆余年》等一批网络文学作品在QQ浏览器等免费阅读渠道开放阅读后,取得了高于时下新晋热门作品的商业收益;谋生任转蓬的《我的徒弟都是大反派》、朕有话要说的《弃婿当道》等一批作品在阅文付费、免费渠道成为双边爆款,其中《我的徒弟都是大反派》免费渠道单月稿费近20万元,《弃婿当道》免费渠道单月稿费超10万元。事实证明,在“用户蛋糕”不再大幅膨胀、粉丝对网络文学的审美期待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付费、免费两种模式的协作融合、互为补充,充分挖掘了作品在不同用户圈层中的价值和潜力,有效缓解了网络文学粉丝增量基本饱和后的市场压力。

IP价值转化延长了数字出版的市场效应。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文学作品内容本身的市场化都不是作品的终点,而其作为IP的版权价值开发也是释放其文学价值的重要途径。2020年,网络文学的IP改编形式更加多元,影视和游戏在产业规模中占比较大,动漫动画、传统出版、有声读物、线下文旅、实景娱乐和衍生品发展迅猛。根据猫腻同名小说改编的《庆余年》获第二十六届白玉兰奖,根据玖月晞同名小说改编的《少年的你》斩获第三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8个奖项;《清平乐》《隐秘的角落》《三生三世枕上书》《龙岭迷窟》等IP改编的热剧爆款深受观众欢迎;动漫改编实力破圈、爆款频出,在骨朵数据2020年动漫TOP10中,5部来自网文IP,根据唐家三少同名小说改编的《斗罗大陆》稳居第一,《择天记》《武动乾坤》《武庚记》等播出后受到好评。

在此前提下,IP运营转化不再是华而不实的流量风向标,而成为推动网络文学题材优化的加速器。在2020年度最具版权价值网络文学排行榜的30部作品中,除了历史、玄幻、都市、言情等IP开发的传统优势类别之外,悬疑、女性、科幻、现实题材均表现不俗。《山河盛宴》《有匪》等以强烈的女性奋斗意识名列网络文学女频作家影响力前5名;《诡秘之主》《第一序列》在跌宕奇幻的世界中继续拓耕;《何日请长缨》《明月度关山》等作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以社会价值、艺术品质为主的运营评价体系正在形成。[8]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现实主义和现实题材创作一直是文学叙事的主流,因此,这类作品是文学出版市场上的主力军。由于与社会生活存在紧密的映射关系,报告文学、传统小说、科幻小说、儿童文学和网络文学等作品在社会叙事建构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事实上,除此之外,散文、诗歌等作品也是出版市场的“宠儿”,例如,花山文艺出版社年度内推出的“诗人散文”丛书,第一辑作品包括了《一瞥两汉》(商震著)、《诗人生活》(霍俊明著)、《住在星空下》(大解著)、《1941年夏天的火星》(王家新著)、《宋朝的病》(雷平阳著)、《水之诗开放在灵魂中》(翟永明著)、《一只蚂蚁出门了》(张执浩著)7部,这些直接联通人类精神世界的作品表现出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消费价值甚嚣尘上的时代呈现出理想主义的光泽,其新颖的编辑理念也值得称道。总之,2020年的文学出版在延续以往的趋势性特征的同时,在反映时代、贴近读者和产业转型方面都有新的变化,成为观察社会文化思潮的一个窗口。

注释

[1]周蔚华.紧紧围绕大局做好主题出版[J].中国出版,2011(5):37-39.

[2]桫椤.脱贫攻坚文学书写的主体性[N].河北日报,2020-07-31(11).

[3]马娜.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上海表情》:城市精神与文学精神[N].文艺报,2020-05-18(3).

[4]章红雨.《武汉纪事》:塑造抗疫英雄群像[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9-24.

[5]李萌羽,常鹏飞.主体认同、个人史与生命的辩证法——论王蒙新作《笑的风》[J].当代作家评论,2020(1):95.

[6]叶立文.走马灯、离心力与向心力——评《芬芳四溢的早晨》[J].芳草文学杂志,2020(4).

[7]林伟丽.数字出版:提升出版文明的一场革命[J].新西部,2021(1):71-72.

[8]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 郎静)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媒介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试论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西部论丛(2019年2期)2019-01-17英国历史上茶香渐浓的一页智富时代(2018年6期)2018-08-06英国历史上茶香渐浓的一页智富时代(2018年6期)2018-08-06探究新闻编辑社会文化的构建魅力中国(2017年25期)2017-09-14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风险及其治理新闻爱好者(2017年6期)2017-07-15论媒介批评的层面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4期)2017-05-27论社会文化与第二语言学习教学风格的关系及风格冲突文教资料(2016年32期)2017-02-24人文教育在专业课上的体现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4期)2015-12-10

推荐访问:乘风破浪 浩瀚 时代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