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

|来源:网友投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庄严的宣告,响彻寰宇、掷地有声、振奋人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双手,付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摆脱了绝对贫困,走上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与世界各国人民一样,中国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不懈努力与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标志着困扰中国人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意味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历史台阶,过上了日益富裕幸福的新生活。

舊中国人民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

贫困这一难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进入近代以来,由于连年的战争,再加上外国列强的掠夺和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贫穷与悲惨,可以说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旧中国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和社会调查中多有记载。著名作家夏衍在《包身工》一文中,这样描述旧中国的包身工:她们过的是“猪一般的生活”,像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即使衰弱到不能走路还被用鞭子抽着去工作,直到累得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包身工们每分钟都有死的可能,“直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旧中国的工人也有深刻的分析。他说,这些工人“失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绝了发财的望,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尤其是码头搬运夫和人力车夫、粪夫、清道夫等都市苦力工人,他们除了双手外,是一无所有的。1944年5月19日,《新华日报》报道这样一个场景:苦力工人住的地方就是一个草棚,二十几个人睡在一起,挤得“像豆腐干那样紧”,疾病很容易传染,当时一起住的四十多个工人一次就病死了七八个。生存条件的恶劣使他们身体瘦得像根柴,面孔常常带着菜黄色,头发长到二三寸,从破裤的空隙里还可看到污秽堆积的皮屑。

旧中国的工人生活,是当时很多普通中国人生活的缩影。今天的人们读到这些文字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个时候中国人民的痛苦、苦难与辛酸。

即使在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这种状况不仅没有改善,还有所加剧。为了适应扩大内战规模的需求,国民党政府的军费开支猛增,造成整个财政入不敷出,陷入危机。1947年,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总收入约14万亿元(法币),总支出为43万多亿元,财政赤字占总支出的近70%,只得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巨额赤字。国民党政府1947年的法币发行量达30多万亿元,为1946年法币发行量的10倍,比1945年抗战结束时增加25倍。上海等地的印钞厂全力赶印仍不敷供应,以至于要到美国、英国去印刷钞票。这样做的结果,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以抗战前夕的物价为标准,到1947年7月已上涨6万倍。上海的米价,1947年6月比1月上涨8.3倍。北平物价在半年内上涨约10倍。1947年7月24日,美联社电讯发表一个材料,说明法币100元可买的物品:1937年为两头牛,1938年为一头牛,1941年为一口猪,1943年为一只鸡,1945年为一条鱼,1946年为一个鸡蛋,1947年则为三分之一盒火柴了。这种恶性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对广大人民的普遍掠夺。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工商业大批倒闭,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从1946年10月到1947年2月,上海、武汉、广州等20个城市的工厂、商店,倒闭的达2.7万家。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工业生产量较1936年减少30%以上。由于工厂大规模倒闭,失业人数也随之陡增。广大工人、市民乃至中下层小资产阶级濒临无法生存的境地。公教人员和学生的生活陷入极度的困境。农村经济急剧衰退,1946年农业产量与1936年相比,减少8%—12%;1947年更减少至33%—40%。广大农村饥民遍地,饿殍遍野。时人惊呼:中国不亡于日本,如今却要亡于经济总崩溃。连蒋介石本人也不得不承认“经济景况已届日见严重之时”,声称必须“解救国民党经济危机”。

尽管经济境况如此,国民党政府依然加强对各阶层人民的层层盘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在农业方面,仅征粮、征借和征购、地方公粮等项目加给农民的实物和金钱负担,就超过1936年的4—5倍,有些地方甚至超过20倍。除苛捐杂税外,国民党各级政府官吏和军队还以各种方式对广大人民进行横征暴敛,包括抓兵、拉夫等,强迫人民负担沉重的徭役。国民党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巧取豪夺,给国民党统治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商业流通造成严重破坏。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加紧对经济的统制。1947年2月,国民党政府颁布“经济紧急措施”法令,对米、面粉、棉纱、布匹、燃料、盐、食糖、食油等主要生活必需品制定所谓“价格限额”,并禁止黄金和外币的买卖流通。同时,又实行限制工资政策,规定公教人员和职工的工资冻结在1947年1月的生活指数标准上。此外,还大量发行新纸币,加紧征收所得税和直接税等。这个“紧急措施”实施后,一些官僚垄断资本企业乘机囤积物资,抢购黄金,投机商人也大做黑市交易,使物价继续暴涨,美元比值大幅度上升,黄金价格暴涨。其结果,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且使国民党政府损失了大量的黄金和外汇,从而形成了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大震荡。

这个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取得美国的支持,还实施了一系列卖国政策,使得美国在中国享有种种特权。于是,美国的商品像潮水一般涌入中国市场。1946年,据中国海关统计,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对美国的贸易已占53.19%。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战、卖国政策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这个集团自身的贪污腐化和对人民的横征暴敛,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自己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

总之,新中国成立之前,长期战乱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遗留下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农业减产,工厂倒闭,交通梗阻,物资奇缺,物价飞涨,投机猖獗,民生困苦,失业众多,国民经济严重衰退。1949年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其中重工业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煤炭产量减少48%,钢铁产量减少80%以上。粮食产量减少近1/4,棉花产量减少48%。铁路只有近万公里线路通车,3200多座桥梁遭到严重破坏。到国民党政府退出历史舞台时,中国几乎是满目疮痍,国力衰败令人扼腕:人均国民收入不足印度一半,远低于亚洲平均水平,人均寿命不足35岁,文盲比例高达80%。一句话,国民党政府没有给中国带来独立和统一,更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尊严和富强。

中华大地旧貌换新颜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謀复兴为己任。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的诞生,使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欺凌奴役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从此结束,让中华民族一洗百余年来蒙受的极大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诞生,也意味着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历史宣告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从此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新国家,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旧中国一穷二白、积贫积弱、民生凋敝,还有满目疮痍的战争创伤,加之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经济、军事上的严密封锁,而且当时中国共产党又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如何建设新中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全新课题。

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当时的美国政府为推卸其在中国失败的责任,曾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为此在给总统杜鲁门的信件中,大讲了一通中国发生革命是由于人口太多、吃饭成为不堪负担的压力而引发的,断言“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并预言新中国也必然因此而归于失败。国内有的资产阶级人士虽然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军事上是优秀的,但却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是“零分”,无法解决中国经济这个大难题。对此,中国共产党既保持清醒的头脑又充满必胜的信心,领导全国人民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开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篇章。

进行大范围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及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先后共没收地主阶级7亿亩土地和大批耕畜、农具、房屋、粮食,分给约3亿无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资料的农民。世世代代贫苦农民和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夙愿,终于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变为现实。通过土地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1952年的16392万吨,增长44.83%。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人间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于1949年7月9日接见全国铁路临时代表会议代表时指出:现在的铁路太少了,我们将来要修几十万公里的铁路。领袖的雄心壮志迅速变成人民的实际行动。到1952年底,全国新建铁路1320公里,恢复铁路1170公里,修复复线572公里。国民党政府从1936年提出修建成渝铁路,前后14年未装一根枕木、未铺一根铁轨。新中国从1950年6月15日到1952年7月1日,仅用两年多时间,成渝铁路就建成并正式通车。

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50年夏,河南、安徽遭遇百年不遇大雨,淮北地区发生十分严重的灾情,大量受灾群众流离失所,毛泽东在批阅灾情报告时不禁落泪,连批三份报告给周恩来,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政务院10月就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当年220万民工参加治淮工程,首期工程于1951年洪水到来之前顺利完成。之后,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建设,以及黄河治理与开发,陆续加紧启动和推进。到1952年底,初步改变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河道年久失修、灾害频发的局面。

开展移风易俗,新社会呈现新气象。新中国成立后,把取缔娼妓制度作为社会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封闭妓院的决议》,当天下午立即行动,全市224家妓院一夜之间全部封闭,1300多名妓女获得解放。接着,其他城市先后取缔当地所有妓院。经过一年多努力,中国大陆全面废除娼妓制度。之后开展禁毒运动,用短短两年时间,将延续百年的吸毒贩毒顽疾加以清除,成为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个奇迹。与此同时,以扫盲为起点和重点的学文化在全国形成热潮,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种识字班、读报组纷纷建立起来,一些地区还出现“三代同学习、一门双模范”的家庭和“父子同窗”“夫妻竞赛”等学文化的新气象。

制定执行“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一穷二白,毛泽东这样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当时,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水泥叫洋灰,铁钉叫洋钉。打好自己的工业化基础,成为新中国建设的紧迫任务。工农业生产经过几年恢复性建设与发展后,党中央及时提出“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为此,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推进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于1956年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和第一辆蒸汽机车。“一五”期间,基础工业得到加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而工业化又带动了城市建设。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创造性转变,使中国这个占当时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变成一个经济不断繁荣、社会发展进步的国家;从一个备受欺凌的国家,变成一个逐步受到国际社会尊重和认可的国家。正如邓小平所说: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尽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还有相当的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2015年9月,习近平在美国访问期间的一次演讲中,回忆起他年轻时的一段经历。他说:“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这样的贫困情形,在当时的中国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中国广大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开展抗疫合作,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增长。脱贫攻坚历史使命将如期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赓续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展大规模的反贫困之战。1978年前中国的普遍性贫困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为此,制度变革和体制改革就成为改革开放后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首要的是土地经营制度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并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化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三个渠道,将利益传递到贫困人口,使贫困农民得以脱贫致富,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村不少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部分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自1986年起,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优惠政策,并对 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此,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中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尽管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减贫却出现了放缓的趋势。1986年至1991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贫困发生率的变化方向不太稳定,各年份有升有降。经济增长质量下降与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贫困人口受益比重下降以及获取收入机会减少是减贫放缓的重要原因。而且,农村扶贫开发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平等程度不断上升导致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下降,瞄准偏离问题也降低了扶贫资源的减贫效果。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开发格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此后,扶贫开发工作进入解决和巩固温饱并重的综合性“大扶贫”阶段。这一时期减贫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合力攻关,城乡二元结构的适度松动,农民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得到重视,以及惠农政策全面实施并体系化等。不过,这一时期,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下降速度放缓,其中2003年贫困人口规模和贫困发生率比上年有所扩大。这一不利的局面反映了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贫富差距程度在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时期后,成为农村扶贫和农民脱贫实现关键性突破的重要桎梏。为此,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作为此后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要求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经过持续几十年的反贫困工作,中国7亿农村人口成功摆脱贫困。但是,至2012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还有9899万人。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

尽管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毅然决然地向全国人民作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意味着每年要脱贫约1000万人,每月脱贫要达到近100万人,每分钟脱贫约20人。这是一场进入读秒阶段的决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兑现对人民的承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彻底消除贫困人口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目标,谋划制定总体扶贫战略,提出“精准扶贫”新理念,大幅度调整扶贫政策,創新扶贫工作方式。经过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在过去五年成就基础上,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部署,明确到2020年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吹响“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号角。随后,根据十九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脱贫攻坚战进行了具体安排,提出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脱贫攻坚战中,扶贫工作始终坚持目标和标准不动摇,注重健全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把功夫继续下在“精准”上,更加重视完善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机制,更加重视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这些非常之举,为推动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脱贫攻坚战的总指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80多次考察中,脱贫攻坚是重要主题之一。他来到海拔2000米的村落,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他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去边境小镇看望困难林业职工,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他来到红军烈士后代的家,仔细察看厨房、卧室、后院和厕所,询问还有什么困难和愿望;他走进农业园区的智能温控大棚,同正在劳动的村民聊如何脱贫;他来到少数民族村民的家中,了解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

经过持续大力度减贫行动,全党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全国范围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截至2020年末,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以下。全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到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4124元增加到近1万元,年均增幅30%左右。很多农村老百姓生活有了质的飞跃,脱贫攻坚战取得最终胜利。

中国式的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成就之大,前所未有,世所罕见。中国2020年实现消除绝对贫困,意味着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摆脱贫困,只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段性任务,还要为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做大经济总量蛋糕的同时,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过去的40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据统计,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成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国家。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世界知名权威机构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提出了他们自己制定的标准:一线城市年收入为30万元,二线城市年收入达20万元,总资产达到300万元以上,受过高等教育,从事职业是白领、金领或是自由职业,至少拥有一套房产和私家车,且必须自认为是中产阶级。当然,各国国情不同,中产阶级的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与此同时,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家电全面普及,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近36辆,这反映了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升级。中国居民旅游人次激增,旅游经济稳步增长。据统计,2015至2019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累计超过249.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合计超过7.8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8.3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7208.3亿美元。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的大幅增长,中国加快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覆盖全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在住房保障方面,中国城乡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左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0平方米左右。中国建成世界最大住房保障体系,仅过去几年时间,棚改累计开工预计超过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搬出棚户区住进楼房。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仅2019、2020年就安排中央补助资金1400多亿元,支持各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8万个,惠及居民约1043万户。

在教育保障方面,中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推动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資源强国迈进。至2020年,中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在校生2.82亿,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2%左右,进入普及化阶段。过去的五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累计达4000多万,中高职毕业生累计达4400多万。当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7年以上,新增劳动力中有51%左右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7年。

在医疗保障方面,中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健康指标居世界前列。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近5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1/10万、8.1‰、10.7‰降至17.8/10万、5.6‰、7.8‰,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28.4%,健康中国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人数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底,中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约为10亿人、2.2亿人、2.7亿人,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5亿人,覆盖96%人口。近五年来,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平均超1200万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近两千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纳入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

此外,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态建设也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人民享有充分民主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无论是人民民主还是公平正义,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近年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开创了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实现文化小康,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近年来,党中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全面推进文化发展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贡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以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都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短短数十年时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使8亿人摆脱了贫困,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14亿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民主权利不断扩大、人民精神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福祉不断增进;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成就,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 小康社会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