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唐山地区防御性村庄聚落特征演变与现代传承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王丽洁 张宏亮 武佳文

摘 要:
唐山地区村庄聚落的规划和民居合院形式与华北平原同纬度地区差异性较大,以该地区的历史条件与所处地理区位为切入点,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考察、图解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村庄规划与合院形式的防御性特征。结果显示,村庄在由军营转化的过程中,受到当地屯兵历史、卫所制度、地理劣势以及防御工程缺失的四大因素影响下,在村庄规划层次形成了轴心内向、组团独立、路网便捷可达、外部边界规则封闭等防御性特征,合院在组合层面形成了新的视觉通廊防御系统与撤退防御系统。

关键词:唐山地区;卫所制度;平原地形;村庄聚落防御特征;合院形式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1)-02-0086-09

20世纪以来,随着乡土建筑以及传统聚落研究的深入,学者开始关注在军事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特色村落民居。张玉坤、李严等将明代驻军背景下民居聚落的防御性归结于长城防御体系进而提出整体性研究[1-2],在垂直于长城边墙的纵向上,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通常具有不同的防御职能,作战中的前线堡寨一般多分布在边墙附近,居于后方的聚落与卫所则多负责屯田屯兵[3-5];在沿长城边墙的横向上,由不同类型且较为完备的聚落形成几大军镇,分管不同辖区[6-7]。处于山地、关隘或其他特殊地貌的屯堡聚落在防御性上有著天然的地理优势,单军指出,安顺屯堡作为山地聚落,防御性是其显著特征[8]19,屯堡聚落以合院作为基本防御单位,通过单体合院建筑、街巷组团、公共空间与聚落边界的组合,完成了适合山地或关隘的防御体系的构建,并且形成了当地的特色景观[9-15]。目前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城关隘下的聚落防御性、具有先天地理优势(山地、关隘)的聚落防御性这两个方面。但对于不具备有利地势的平原地区和缺少系统性防御工事的村庄聚落及民居建筑的研究较少。本文论述的唐山地区特指秦皇岛青龙地区以西,唐山玉田地区以东区域,地处华北平原,缺少系统的防御工事。在此基础上唐山地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防御性聚落与合院建筑。本文从唐山地区的历史因素及地理环境两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村庄聚落规划及民居建筑形式防御性特征。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唐山地区的村庄与民居也在逐步失去其自身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传统村庄聚落防御性特征及合院特殊形式的解读,以此作为其未来发展的文化支撑与依据,有利于传承发展当地的文化。同时结合唐山地区从工业城市向旅游城市转变的契机,赋予其旅游休闲的体验功能,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民居小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该地区合院类型的发掘对于丰富我国传统民居的多元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唐山地区村庄聚落及合院建筑防御性特征形成因素分析

(一)屯兵历史

唐山,简称“唐”,坐落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河北省东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据《明史》 “成祖纪”及地方志记载:燕王朱棣于北京发动“靖难之变”。夺取帝位后,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驻军甚多,费用浩大。为此,拨 3 万京军,在北京附近下屯。弘治《永平府志》卷五《兵制》载:
“开平中屯卫,在滦州西石城废县。旧在口北大宁沙岭,后调真定府,永乐初建于此。同书卷六《古迹》载:
“石城废县,在滦州西九十里。”从文章中所描述的距离来推断,文中的石城废县就是今天的唐山市开平区。府志卷十《开平中屯卫新城记》载:逮我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统,迁都北京,而永平去京师五百里,遂为畿甸重地焉……乃以开平中屯卫实自大宁沙岭徙于此,卫去州九十里,为义丰县省入州。其土地饶沃,军民居焉,故有土城陵夷颓圮,荐复于隍[16]。在永乐帝执政期间,浙江、蒙古、山西等地移民及塞外大宁行都司之沙岭的开平中屯卫被移至唐山(大城山)脚下、陡河之滨的开平镇,建立新的若干村屯,实行屯田。

唐山地区在明代屯兵之前村镇建设极少。滦州西刘各庄,作为唐山市唯一入选的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大约是在公元1440年明正统年间迁移而来;黑驼村,我国著名共产党人李大钊的故乡,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17]。该地区在明代之前大多为耕地或荒地,驻军在短时间内无法建造满足需要的营房,为满足大量军队人员的临时住宿问题,只能以临时营帐作为居所在此地暂时驻扎戍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村镇、城池的规划与建设。部队行军作战驻扎营帐十分严谨,朱元璋从军事管理的角度,对军营建设发出谕旨, “军士行伍不可不整,进退不可不节,虽屯营庐舍亦必发,易于呼召,不致失次。”营帐排列上追求整齐划一,并按照官兵级别和编制序列安排居住,便于直接快速地进行集结与管理[18]。唐山地区屯兵时的临时营房排列方式,对后来该地区防御性村庄聚落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卫所制度

为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明代在各地实行驻军戍守政策,同时明朝推行了战耕合一的卫所制度,来解决守军的给养问题,唐山地区运用外来移民以补充当地人口不足现象,从而建立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表1),以戍卫京城,加强统治[19]90。明代在地方实行卫所制度时,卫所士兵对当地的荒地开垦,实行屯垦,称为军屯。唐山地区自古人烟稀少,除去大量驻军外,朱棣将大量山西、山东、蒙古等地居民迁至唐山进行屯垦,开发荒地,建立乡屯,寓兵于农,且耕且守,以达到“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的目的。《大明会典·户部·屯田》记载:
“边地卫所军,以三分守城,七分开屯耕种;内地卫所军,以二分守城,八分开屯耕种。每个军士受田 50 亩为一份,发给耕牛、农具、粮种等,3年后交纳赋税,每亩一斗。……所征之粮贮于屯仓,由本军自行支配,余粮为本卫官军俸粮。……屯军以公事妨农事者,免征子粒,且禁卫所差拨”。在此制度下,唐山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开荒、建立村镇、农业生产与军事活动。村镇在建立伊始,就受到卫所制度的影响,且耕且战,既有较强的防御性、组织性,选址位置又与土地联系较为紧密,在建筑规划层次上大量吸取了军队布阵、营房组团式排列形式,同时高效节约利用土地,减少土地浪费,缩短村庄与耕地距离。卫所制度下唐山地区的村镇建设在建设初期就与其他自然形成村落不同,带有很强的防御性特征。

(三)地理防御劣势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20]。军队统治者都善于利用复杂的地形,险要的地理环境制定防守战略战术,以期维护政权稳定。防守战术地理位置的选择以占据有利地势,使来战者处于被动、暴露状态为佳;防御性聚落的选址以适合耕种和防守为原则:1) 地势险要;2) 聚落相邻,互成犄角,可守望支援;3) 交通便捷。故而,首选的筑堡之地多为背山面水、方便樵木汲水之地[8]17。

唐山,南临渤海,北依燕山,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式下降。就大地貌单元划分,可分为山地、平原两大类。以玉田、丰润、滦州3县县城连线为界,北部多为山地、丘陵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5%,南部为平原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玉田、丰润、滦州以南为冲积平原,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并无高山这类险要地势,也无关隘型防御工程。其地理条件与贵州地区、张家口地区有着很大的区别,没有山地及关隘等地理优势,因此当地没有形成类似于关隘、山寨等形式的防御性村落。对于先天存在的地理防御性劣势,当地人民通过融合屯兵时期驻扎营房排布与传统四合院形式,通过创造性的给建筑物开设后门弥补该地区地理劣势,进而增强该地区乡村聚落的整体防御性。

(四)防御工程系统缺失

我国古代城池建设素来注重安全防御,多因地制宜以筑郭守民,尤以民族环境较为复杂、军事防御线边防城镇最为突出[21]。明代之前唐山地区关卡与城池建筑极少,唐山地区位于平原东部海滨,这一区域的古城一般建城时间短、数量少,形制比较单一。以古城乐亭为例,乐亭县位于唐山市东南部,历史悠久,乐亭县城虽始建于金,而筑城则自明始。乐亭县城面积较小,规划简洁,城内公共设施较少。县城平面呈正方形,城四门居于各面正中,东半城包揽了城内的大部分公共建筑,东西大街的南侧设有县治,左侧设有文庙、书院、儒学,右侧设置典史衙,南建常平仓,北设火神庙及都司署,东南城角建有奎星楼;西半城则相对显得较为空旷,仅建有城隍庙和福严寺以供百姓供奉祈福。护城河与城外建筑未见绘图[22]。由此可见,唐山地区城池建设极少,且已建成防御型建筑规模与设施均不足。

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反扑,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也称为九镇,至于明中期,增设昌镇和真保镇来加强京城与十三陵的防御,合称为九边十一镇。长城历经辽宁、河北(京津)、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全长6 700余千米。唐山北部与承德接壤,大部分长城体系主要建设在承德、张家口等山地地区,唐山地区长城防御体系的建设较少。不难看出,唐山地区虽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但其筑造城池时间大多集中在明代永乐屯兵之后,屯兵伊始当地并无成规模城池建筑;且唐山地区并无长城主要墙体及御敌堡寨建筑,缺乏较为系统的人造防御工程系统。正是由于防御系统的缺失,才使唐山地区创造出独有的防御体系。

二、村庄聚落及合院建筑演变过程分析

(一)村庄聚落形成演变过程分析

唐山地区防御性聚落在明代屯兵时期受到卫所制度影响下而形成。军队在组织机制上管理严密,以致聚落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原有的自然村,而是具有防御分工,功能与军事营区相互补充。军队在安营扎寨时,作为出战的大本营,同时又作为防御的基地,需要形成有条不紊的组织纪律性;营的设置与城郭联系性十分紧密, “凡兵师之营,拟于城郭宫室,必须牢固,不可得而犯乱也[8]17。”营房的排布与部队队列一样,需要排列整齐,按照级别和编制序列居住,使得军队集结与管理更加快速方便。洪武三十年,他专门下诏给驻守铜鼓卫建造卫城的楚王、湘王,“城每面三里,城池宜高深,坊巷宜宽正,营房宜齐整”整齐划一,是古代军队营房的共同要求,是由军队管理和任务所决定,为了安全和加强管理,要求“营两际各为门,本卫官军就居其中”。这种整齐的营房布置可以从辽东长城旁的新甸堡城遗址得到证实,堡城内两边各五排营房整齐排列,城门是唯一的进出口(图1a)。

受到这种思想影响,村庄在形成之初就受到了部队组织及军队营房布置的影响,聚落在形成之初,只是简单的满足部队官兵的住宿及生活问题,从简易的营帐到较为坚固的营房,一直遵循着防御性特征,由于明代卫所制度的兴起与发展,大量农民的迁入使得人口急剧增加,原有的营房已经不能满足当时迁入民众以及军官后裔人员的需求,乡村聚落由此产生。聚落整体在轴网设计、组团布置、路网结构及村庄防御边界上极大地继承了传统军营模式,具有轴线内向性、组团独立性、路网可达便捷性、边界防御封闭性的特点,虽然现今存在的聚落早已看不到当年驻扎军队营房的痕迹,但其聚落规划仍保持着这种鱼骨式排列规划具有较强的防御性特征(图1b)。

(二)合院建筑形式演变过程分析

唐山地区合院建筑形式由营帐发展而来,经历了从“营帐”—“营房”—“防御性合院”三个阶段。正房由营帐发展而来,仍保留其原始的居住作用,通过建筑材料的变化,实现其质的跨越。嘉靖时期,对军士“授房安家”制度仍在执行,“请征各卫戍军授以营房,随以妻子,且渐收军余舍与寄籍人户充之”,并且结合严格的营房、建房用地管理来看,保障每军士(户)营房是明朝贯彻始终的制度。明朝执行“祖制”严格,直接管理屯軍的百户住宅为三开间,普通屯军与规定一致,即保障每一军户均有营房。

明后期长期乱战,屯军大多转为农民,住宅也变为自建,逃亡和战乱使得人口减少,拥挤的建筑基地得以重新分配,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建筑制度,“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自建房以三开间为主,且有前后院,与现存房屋尺度相符,每户民房开间实际测量约为9 m(三间),目前多为4户相连,进深4.5 m;明朝营房实例已经无存,但依据明洪武十五年营房标准,即“每十间为连,间广一丈二尺,纵一丈五尺”。即每间房面宽3.7 m,进深4.7 m左右(按明清木工一尺≈31.1 cm 计算),10 间(一小旗编制人数)相连,一栋营房宽度为37 m。古代军营与新建房屋在尺度上大致相等,也说明自建房是从原有营房发展而来。

随着后期人口的大量激增,单体的正房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家庭成员的增加,只有扩建住宅来满足居住要求,建筑基地已经被周边邻居和道路限制,只能在正房前建廂房,倒坐房,厢房与倒座房共同围合,营房前后空地便形成院落空间,与北京的传统四合院不同的是,前后院子均设门口,正房前后墙也设置前后门,位于院落正中。居室相连,易守难攻。且每户相邻相对,便于联防和调动。这类的建筑形式,也符合当年屯军时面临的危险和战乱营房特征。

三、唐山地区聚落及合院建筑防御性特征分析

(一)聚落防御型特征分析

唐山地区村落普遍呈组团式布局,本文以丰润区城北寨村(该村庄具有当地村庄的普遍特征,具有代表性)为例(如图3),从村庄轴线、组团设置、路网设置,村庄边界四方面出发,描述该地区村庄规划的普遍防御性特征。

1. 轴线内向性

村庄地处平原,布局为近似正方形,整体呈中轴对称(如图4a)。村庄有两条主轴线,邻近村庄中部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主路上,两轴线垂直交叉,轴线交叉点位于村庄几何中心。轴线将村庄分为四部分,各独立部分也呈轴对称状态,副对称轴位于村庄道路上,轴线交叉点位于每个部分的几何中心。村庄聚落在规划层次上呈中心对称,从内向外扩张,具有较强的防御性特征。

2. 组团独立性

受到屯军时卫所制度的影响,建筑合院在横向排列上主要考虑集结可达性问题。据《循化志》记载, “明初,垛集令行,民出一丁为军,卫所无缺伍,且有羡丁。”明制,卫所军丁一般采用将每三家民户编为一垛的“垛集”方式,其中一户充役(正户),2户帮贴资助(贴户),来达到军丁及其家眷集中调拨至卫所进行戍守的目的[19]92。现今村庄内部存在40余组团,大小适中,组团内部合院多为5—6户横向排列,两侧道路至组团内各个院落的可达性较高,纵向4—6排合院建筑排列。各独立组团的设置在集结方面有着充足的距离优势,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各组团之间(如图4b)均匀分布,相互独立,大小适中,组团间距适宜步行,组团大小与间距的设置便于消息的传送,具有很好的通讯防御性与独立性。

3. 路网可达便捷性

贯穿村庄的东西向主路(如图4c)共有7条,南北向主路6条,南北主路间间距一般为40—60 m,东西向主路间距为80—120 m(东西向支路作为主路补充),各个组团内部的支路为居民自发预留,组团内部前后排房屋间距构成东西向支路,道路与合院门口直接相连,十分便利,宽度大多在4—6 m,尺度上允许机动车进出,通常在排布较紧密院落间留出南北向支路,宽度大约在4—6 m之间,每排房屋山墙相互独立,相邻房屋大多留有0.6—0.8 m甚至1m的间距作为“胡同”, “胡同”与组团内南北向之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考虑到每一条主路所辐射范围,主路与支路在数量与连接距离的设置上十分合理,在路线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道路的组合具有军队快速聚集与撤退便捷的优势,与军队驻扎时军营组团之间巡逻的便捷性、集合时的可达性与撤退时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路网的密集性也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交通问题。

4. 边界防御封闭性

村落位于平原地区,建筑整体展开,顺应地形地貌,整体布局呈正方形,总体形态规则。村庄在边界线上并无墙体等实体遮挡部分,而是以道路或建筑群作为边界,基本为方格网布局且边界收束稍显生硬[17](如图4d),与军队驻扎营地边界较为相似。村庄有两个主要对外的出入口,均位于村庄东侧,远离内部核心部位,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从村庄轴线、组团设置、路网设置,村庄边界四方面研究发现,村落的规划具有封闭性、独立性、交通互达性与边界规则性,整体呈现出很强的防御性特征,这与唐山地区明代驻军背景及卫所制度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合院防御性特征分析

1. 合院建筑防御性特征

1)合院建筑布局分析

唐山地区合院形式较为单一,普遍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如图5)。其中三合院是唐山农村地区最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院落整体布局呈矩形,空间结构清晰,平面为一正两厢,正屋为三开间,坐北朝南。东西两间作为卧室,中间为堂屋,兼做厨房及交通空间,堂屋南北两侧均开门,南门直接与庭院相连,北门直接连接外部道路,正屋前方为左右厢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面积大致相等;合院平面形式在吸取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形式的基础上,院墙从北屋两侧山墙出发,连接东西厢房与院门,整体围合成为一个幽静的院落空间,院墙对外不开口,以此来增加院落内部的封闭感与防御性。四合院,即在三合院南侧院墙处加设倒座,与北京四合院不同,唐山地区四合院正门位于院落中轴线处,与堂屋前后门仍处于同一直线上。

2)合院建筑视线防御性分析

合院建筑院门的位置位于中轴线,同时院落开设后门,且院落中所有门都处在同一直线上,合院门的创新是为了使得建筑单体具有更好的视线通透性,取代了以往防御性聚落中碉楼的作用。通过组团内部建筑的组合,使得每一栋建筑均有良好的视野,将碉楼的竖向观察体系转变为横向防御观测体系(如图6、7)。

3)合院建筑动线防御性分析

合院在门洞口设置上十分巧妙,前后院门处于一条直线上,形成一条隐蔽于合院内部的纵向通道,直接与外部道路相连,增加了村庄路线的多样性,同时又使路线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使得整个乡村聚落有着更强的防御性和进攻性。在院落内部,纵向通道处在中轴线处,与两侧的东西卧室、厢房、倒座联系性强,交通可达性强(如图6、7)。

4)合院建筑材料转变

600余年来,合院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筑墙材料也从木质为主(便于短期内营建成型)转变为石质、砖质为主(持久、坚固)[9],以便增强其整体的防御性。

2. 合院建筑组合的防御性特征

1)合院建筑组合

合院院落本身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防御性,在整个乡村防御系统中,合院建筑作为一个防御单体而独立存在,只有通过整体组合,才能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防御體系。合院建筑之间的组合是以建筑中轴线而展开的。在每一个单独组团内部,房屋以院落中轴线为基准进行纵向排列,前排房屋的后门与后排房屋前院门、堂屋前后门在一条直线上,增加视线通透性。受到 “垛集”制度的影响,现今村庄内部合院组团多为4—5户横向排列,相邻合院之间山墙直接相连。

2)横向观测防御体系

合院纵向排列上,前排房屋的后门与后排房屋前院门、堂屋前后门在一条直线上,后排房屋普遍略高于前排房屋,通过组团内每个建筑门的开启与闭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 “前院后门—后院前门—前后屋门—后院后门”视觉通廊(如图8—9),人们能够轻易地通过视觉通廊观察到远方敌情,将原有的竖向防御观测系统转化为横向防御观测系统,进而完善组团内部的防御性。

3)攻防动线防御体系

合院纵向排列形成了独立的“动线”—组织进攻或逃跑。通过组团内每个建筑门的开启与闭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 “前院后门—后院前门—前后屋门—后院后门”交通路线,该路线独立存在于建筑体内部,以建筑实体(院墙、正屋)作为掩护,独立“动线”与外部道路共同构成新的攻防动线系统,为整体聚落提供了隐蔽的撤退或进攻组织系统(如图8—9)。

在先天地理条件防御性不足与后天城池、长城人工防御体系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建筑形式本身的变异与组团内院落组合形式的创新,共同构成了新的视觉防御系统与撤退、进攻路线,弥补了防御性不足的缺陷,将合院建筑结合为防御组团,进而实现整个聚落的防御系统的构建。

四、防御性特征总结

本文从唐山地区的屯兵历史、地理区位等多种因素入手,结合该地区聚落布局与合院尺度,最终得出唐山地区村庄聚落规划形式是由明代屯兵时期的军营演化而成,合院特殊形式是在当地地处平原、防御工事缺失条件下为增强合院组合时的攻防两端优势(视觉通廊、动线系统),通过创造性地开设院后门与改变前门的位置而形成的。是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原有兵营规划形式与原有四合院进行新的创造,进而增强乡村整体的防御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见证。

聚落规划与合院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聚落规划整体具有轴线内向,组团独立,路网便捷可达,村庄边界清晰等特性。

第二,合院建筑形式的特殊性主要为开设院落后门,与前门一同处于院落中心轴线处,具有中轴对称、视线通达,交通便捷等特性;合院建筑在组团内部通过轴线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横向防御观测系统与具有掩蔽性的动线系统。

五、现存问题及保护策略

(一)现存问题

由于人口膨胀与建设用地逐渐缺乏,村寨空间日益拥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很多村寨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很多聚落逐渐突破原来的边界,剩下零星的被埋没在杂乱的新建建筑中,原有的封闭的空间轮廓与格局已被破坏或不复存在;原有建筑建设年代较早,石木结构的建筑主体逐渐老旧,又缺乏必要的维护,慢慢损毁至拆除或者废弃,大部分村寨都没有相关的规划与管理、保护及修缮的规章制度与措施。对受损的寨墙、寨门、街巷、石板道、民居建筑的修缮等缺乏必要的规划指导和管理。

(二)保护策略

坚持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处理好村寨保护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保证原住民的权利与利益,满足原住民对新的生活、生产方式、观念等新的需求。鼓励村庄聚落保护的公众参与,使居民在获得权益的同时积极参与村寨的保护与修缮;对聚落进行科学的规划是实现有效保护与利用,通过规划,解决保护村寨的传统风貌以及历史形成的肌理和格局;聚落的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不应将它当成博物馆,追求的目标是既保护历史环境,又发展社会功能,还需改善基础设施水平,以提高住民的居住生活质量。通过发展旅游,使它与现代社会生活更好地结合,从而达到保护目的。

注释:

①  表1引自朱光涌,冬佳. 论明初以降唐山城市的形成[J]. 唐山学院学报,2012,25(01):1-5+12;图片均为作者拍摄绘制。

[参考文献]

[1]  李严,张玉坤,李哲. 明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研究[J]. 建筑学报,2018(5):69-75.

[2]  李严,张玉坤,李哲,等. 明长城防御体系整体性保护策略[J]. 中国文化遗产,2018(3):48-54.

[3]  曹迎春,张玉坤,李严. 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体系大同镇烽传系统空间布局研究[J]. 新建筑,2017(2):142-145.

[4]  范熙晅.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规划布局机制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5.

[5]  常玮. 明长城西北四镇军事聚落防御性空间研究:以中卫城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5(5):159-161.

[6]  谭立峰,刘文斌. 明辽东海防军事聚落与长城军事聚落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15,39(8):87-91.

[7]  张玉坤,李严. 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分布图说[J]. 华中建筑,2005(2):116-119,153.

[8]  单军,罗建平. 防御性建筑的地域性应答:以安顺屯堡为例[J]. 建筑学报,2011(11):16-20.

[9]  周政旭,孙海燕,王慧. 典型黔中屯堡民居类型研究[J]. 南方建筑,2018(4):82-87.

[10]  周政旭,许佳琪. 黔中安顺屯堡聚落水环境与水景观营建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1):101-106.

[11]  杜佳,华晨,余压芳.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及演变研究:以黔中屯堡聚落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2):47-53.

[12]  彭璟,陈婧,丁洋. 屯堡聚落空间形态与建筑景观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17(2):200-201,236.

[13]  沈逸菲.  黔中安顺屯堡民居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0.

[14]  解丹,邱赫楠,谭立峰. 河北省太行山区关隘型村落特征探析:以明清时期保定市龙泉关村为例[J]. 建筑学报,2018(S1):81-86.

[15]  曹佳驰,刘珊珊. 明长城蓟辽总督辖区沿线关隘聚落防御性布局[J].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9,25(2):77-85.

[16]  董耀会. 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3永平府志[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17]  王斐. 冀东滨海乡村住居形态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18]  罗建平. 从“营房”到“民房”:安顺屯堡区民居发展考释[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1):
222-225.

[19]  先巴. 明代卫所制度与青海高原屯寨文化的形成[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89-93.

[20]  张晓军. 《武经七书》军事情报思想初探[J]. 军事历史,2002(1):50-53.

[21]  周红,尹伊熔. 山地边防城池的防御特色对比研究:以凤凰古城和本寨屯堡为例[J]. 中国名城,2018(6):85-89.

[22]  侯崇智. 河北省平原地区明清古城初步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Evolution and Modern Inheritance of Defensive Village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angshan Area

——Taking Chengbeizhai Village in Fengrun District in Tangshan as an Example

WANG Lijie, ZHANG Hongliang, WU Jiawe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2, China)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courtyard form of village settlements in Tangshan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same latitude area of North China Plain. Taking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area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f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planning and courtyard form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ading,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graphic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military barracks to vill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ur factors of local military history, guard house system, geographical disadvantage and lack of defense engineering, the village has formed defensiv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xis introversion, group independence, convenient road network accessibility, and closed external boundary rules. Meanwhile, the courtyard has formed a new visual corridor defense system and retreat defense system.

Key words:
Tangshan area; guard house system; plain terrain; village settlement defense characteristics; courtyard form

收稿日期:2020-04-28

基金項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C18002)

作者简介:王丽洁(1975—),女,河北张家口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村镇规划与景观。

推荐访问:唐山 聚落 防御性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